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教育故事的论文 我的教育故事师德论文 幸福教育小故事论文 教育教学故事论文 我的教育故事论文 法制教育的论文

关于教育故事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和未完待续的教育故事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教育故事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4

未完待续的教育故事,本文是关于教育故事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未完待续和教育和教育故事有关论文范本.

摘 要:一所无比丰富的学校,学校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校长的丰富性.以扬州市梅岭小学70年波澜壮阔的史为样本,重点聚焦其办学经验.经过70年史的积淀,这所学校在文化创新、教育管理、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绿色质量的学生评价等领域都展示了超越人们想象的创造力.

关键词:梅岭小学文化自觉生态管理绿色质量

本文系江苏省2016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正如陈文艳校长在梅岭小学70周年校庆活动上的致辞,“当记忆像河流缓缓穿越70年的光阴流淌到今日,汇聚到梅岭,这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从她1985年来到梅岭这块热土,时间已经过去了33年.33年对有着70年史的梅岭来说几乎就占去了一半.33年,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有着鲜明办学思想的校长.33年,她把自己的人生交付于这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今,无论是纷至沓来参观梅岭小学的人们,还是刚刚踏入学校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或许以为,梅岭小学的现在也应该是她的过去.其实不然,在梅岭小学发展的历史上遭遇过无数次危机,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学校招不到学生,发展萎缩,面临裁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陈文艳肩负起了这所学校的发展使命,那是2002年.16年转瞬而逝,谁又能够想到,一所曾经濒临关门的学校,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个校区、110个班级和5076名学生的省内外基础教育的名校.16年的引领和开拓,虽不是“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却早已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因而才有了“现时的明艳”.

岁月不负勤勉人.33年的教育生涯,16年的校长经历,陈文艳带领着梅岭小学始终在嬗变与坚守中不断突破与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

素颜梅岭

如果你第一次来到梅岭小学,它给你的感觉一定是不施粉黛、青春自在的样子,用梅岭人的话表达就是:素颜梅岭.在《执守童年的教席》一书的序言中,成尚荣先生这样写道:“梅岭小学是有诗意的,美丽的,但她并不张扬,一如她的沉静,在默默的耕耘劳作中,收获应有的果实,因而,她的风格独特;一如她的踏实,在一步一个脚印里,寻觅春天的信息,演绎着秋天诗意的期待,因而,梅岭中有一种质朴;一如她的爱心,执守着教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童话.”这是对“素颜梅岭”内涵的深刻解读.梅岭虽是素颜,却是丰富的安静与积极的低调.

1999年,由于区域教育发展定位的调整,一所新兴的双语学校在梅岭校园内悄悄诞生,人员的调整、政策的倾斜、招生的萎缩以及校内资源的重新分配,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存在既定的走向,即不久的将来会被新学校兼并或取代.未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学校受到极大的震荡,在迷茫的道路上,人心动荡、情绪焦躁、信心丧失、理想陨灭,梅岭小学以及梅岭人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这对刚刚以副代正主持学校工作的陈文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接受顺境的安逸,还是迎接逆境的劳苦;是接受既定命运的安排,还是开拓进取为学校生存增加可能性.历史虽然没有如果,但是我们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不同的选择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对梅岭小学来说,选择了陈文艳也就是选择了未来.

在陈文艳的坚守下,梅岭终于走出了困境,然而迎接她的并非坦途.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梅岭先后经历了3次行政区划调整,先后隶属于4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管辖;与此同时,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承担了创办梅岭小学西区校和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任务,并成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功案例.

梅岭小学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梅岭小学于1947年由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后裔史鉴先生在史公祠内创办,这一文化渊源赋予了学校和教育以绵延不息的生命.学校的发展,实则上就是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以“寻找一种培育年轻生命、塑造未来社会的最佳途径,让学校真正拥有灵魂.”回顾梅岭的发展,正是“文化自觉”给予了学校生生不息的力量.

梅岭的“文化自觉”主要有三层意蕴.第一,在熔铸历史的过程中,凸显学校的可法文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历史中寻找,让可法精神启迪梅岭人的文化发现;二是在历史中提炼,让可法精神引发梅岭人的文化理解;三是在历史中认同,让可法精神成为梅岭人的文化心灵.第二,在立足当下的行动里,发展学校的可法文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始终坚持价值引领,让教育成为信仰;二是始终坚持实验精神,在课程改革、制度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勇于开拓与探索;三是始终坚持自我反思,让超越自我成为习惯.第三,在*未来的思考中,展望学校的可法文化.具体体现在:一是思考学校的文化走向,二是定位学校的文化基因,三是重塑学校的文化图腾.

我相信,拥有“文化自觉”的灵魂,梅岭小学将会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未来.

向着未来生长

有人问陈文艳,教育是什么? 她这样回答:教育是一棵枝繁叶茂、根深枝虬、摇曳生姿、缀满果实又花开四季的大树.对于这样一株曾根植于每个人生命中的大树,实用者看见的是栋材,唯美者看见的是风景,功利者看见的是效益……而我,欣赏的是它在清风流岚中慢慢生长的姿态,流连的是它在吐故纳新中悠游自在的存在,沉醉的是它在倾情哺育中智慧奉献的泰然与欢喜…… 陈文艳欣赏“生长的姿态”,流连“自在的存在”,沉醉在“智慧奉献的泰然与欢喜”之中,同时,她又是如此理性地认识到:教育是为孩子的明天准备的,而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给予他们生长的力量.作为教育者,我想,没有比“向着未来生长”更令我们激动与向往的了.“向着未来生长”成为梅岭的鲜明办学主张,也成为梅岭教育鲜明的办学特色.

首先,“向着”是教育的姿态.“向着”也是“朝向”的意思.朝向是一种姿态,在教育中,朝向是一种教育追求的永恒姿态,具体来说,朝向是追求有意义、有价值、有希望的教育,用朱永新先生的话来说,朝向就是“过一种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用陈文艳的话来说,朝向就是“用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教育”.既然“向着”是一种教育姿态,那么这种教育姿态必定是立足于当下,同时,它也是根植于学校的历史与发展愿景的,也就是说,在教育追求的背后蕴藏着梅岭的教育情怀,这种教育情怀是积极的,是阳光的,是向上的.

其次,“未来”是教育的方向.陈文艳一直认为,未来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未来”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未来是一个时间概念,作为时间概念,这是注定要发生的,正如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最后所描述的那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因而,作为时间概念,“未来”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第二,未来是一个教育概念,作为教育概念,未来是一种预言,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准备,未来使我们始终处于教育的“不满足”之中,使我们始终不忘寻找“新的教育目光”.

第三,“生长”是教育过程.作为教育学上的“生长”不同于生理学中的概念,从古典的教育理论到当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其实都在想方设法地揭示“生长”的规律.柏拉图坚信人类灵魂的不朽与轮回,“他认为有效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激励学习者回忆或有意识地唤醒他们已获得的知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是积极的、不满足的理性者”.杜威则希望“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究者,探究那么些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真正问题”.当代建构主义发展并丰富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知识的建构是生理和心理共同活动的一个过程”.对“生长”的教育历史的剖析,我们坚信“生长”是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33年的教育生涯中,陈文艳深刻认识到,学校办学当崇尚、顺应自然而不妄为,让学校的发展符合自身教育规律;学校办学主张当追求道法自然,尽可能以隐性的方式达成教育的本质诉求;学校当无为而无不为,尊重它,感应它,顺应它,方能形成葱茏的教育生态,进而实现学校办学主张的核心价值追求——让师生成为积极、自由、快乐、有意义的生活者.

构建“未来课程”

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作为校长,陈文艳常常思考如何带领教师进入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如何真正回归课程改革的本质,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从最初的关注课堂教学到关注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再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到学校课程的系统建构,在陈文艳的带领下,梅岭人紧紧围绕“办面向未来的学校”的目标,紧紧锁定“为了儿童发展”的命题,踏上了课程探索与创新的道路.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梅岭构建了一个以“未来课程”命名的课程体系.

首先,确立“未来课程”目标.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因此,教育所涵盖的一切都应具有未来性,放眼当下,没有什么可以超越“未来”而又能够更为准确地概括出教育的本质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梅岭小学将“未来课程”定位于:传递社会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赋予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文化能力.进而明确“未来课程”的目标:基于“发现、创造、适应、改变”,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梅岭学生.

其次,建立“未来课程”结构.结构决定品质.为了使学生既能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又能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梅岭提出了“过去+现在+未来”的课程结构.三者之间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实际上表达的是梅岭对“未来课程”的理解,即“未来课程”是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知识和未来的创造的融合与整合.

再次,整合“未来课程”内容.梅岭围绕着“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对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求知与发现,实践与创造,合作与适应,发展与改变”四大门类课程.第一,求知与发现类.整合数学、语文、英语,突出儿童最基本的“求知”需求,同时强调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学习发现世界.第二,实践与创造类.整合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模拟联合国,既凸显“实践”的意义,又强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造的能力.第三,合作与适应.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男孩·女孩”,突出“合作”,同时又关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第四,发展与改变类.整合“可法”课程、体育、科学、信息,既关注课程给予学生的基础性的素养,又关注给予学生的发展性素养.

最后,开展“未来课程”实践.“十二五”以来,陈文艳领衔了许多关乎学校未来发展、重大变革的课题项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发展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以及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构”.在陈文艳的带领下,学校确立了“未来课程”的核心主题,以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为“未来课程”的研究载体,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未来课程”的突破环节,以学习科学、教育技术相互融合为“未来课程”的重要手段,梅岭正在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重视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的教育.

2014年,陈文艳因此获得了全国“课改杰出校长”的称号.早在5年前,陈文艳校长就发出“从桥梁走向跳板”的课程愿景.如今,梅岭小学的“未来课程”正在将愿景变成现实.

建立“生态管理”范式

2017年9月,随着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梅岭小学形成了以史可法路、吕庄和花都汇三个校区共同组成的大型学校.面对超大规模学校,如果再用传统的管理办法,不仅不能实现学校追求卓越的管理效果,甚至还会降低学校品质.而事实上,在学校超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赖以生存的教育生态显得如此脆弱,卓越的发展标准还没有完全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教育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面对发展的内部困境与外部挑战,陈文艳带领管理团队寻找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寻求自我的突破与革新.基于对学校管理的系统理解,她提出并构建了“生态管理”范式.所谓“学校生态管理”,是指借助生态学的视角,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维护的特性,从而促进学校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构建一个自然和谐与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体系.

首先,学校生态管理是一种“循环渐进式”管理.学校生态管理注重的是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的循环渐进,它不以暂时的目标为追求,而是将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目标融入当下的教育生活细节中去,以每一个当下的改变为目标,积聚发展的动能,从而累积创造未来的力量.这是从传统的“线性”管理向“循环渐进式”转变的管理.

其次,学校生态管理是一种“整体系统性”管理.学校管理的对象是生命,而生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学校生态管理注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方式,同时更加注重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关注并运用这种影响,从而构建起一个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命场域.这也就决定了生态管理的特征,即用整体的、系统的视角去构建工作思路,运行工作程序.

最后,学校生态管理是一种“多元化”的管理.学校生态管理强调的是更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更广泛的参与,生态管理是一种以实现生命内在意义为目标的管理,它离不开每一个师生的参与,而每一个师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与此同时,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决策过程中,来自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参与又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因而,学校生态管理是一种的而非保守的管理方式.

学校生态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持续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以整体性的眼光去梳理、研究学校环境中的每一个组成因素,并将学校的任何决策和管理行为都纳入到教育整体环境中进行评估;动态性原则,是指不以简单外部标准来衡量,不以固化外在标准来评估,而是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在紧扣管理目标的情况下,在动态中调整,在动态中发展;多样性原则,是指管理要能够真正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能从不同的视角去重新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并以这种新的发现和理解为基础,重新构建学校管理的体系,为教师、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留下空间;持续性原则,是指学校管理不能注重短期效应,要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衡量标准.

“学校中的学校”

2013年,梅岭小学的“常春藤学院:教师校本研修的创新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早在2009年,陈文艳和她的管理团队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的严重问题,尤其是优质师资的稀释,同时她和她的管理团队还要回答时代赋予的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命题,这似乎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她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内部资源将面临常规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唯有另辟蹊径去谋求学校可持续发展.于是,源于学校文化的呼唤以及学校主体性的觉醒,一个叫作“常春藤”的学院在梅岭小学诞生了,人们称它为“学校中的学校”.

经过近9年的实践探索,“常春藤学院”的内涵已经逐渐清晰.在陈文艳看来,“常春藤学院”是以倡导文化自觉、激励教师专业发展、追求师生同步成长为价值旨归,以系统化的校本研修为行动方式,以遏制学校人力资源结构性贫血为突破口,以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不断发掘、有机整合资源,紧紧依靠自身力量,应对现实变化,化解发展困境,生成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

“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特质,首先是从工具存在转向本体存在.从开始关注学校、教师的工具存在,即空间存在,到关注本体存在,即文化存在,这一转变是“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最为根本的特质.将人的存在上升到文化层面,意味着学校不再以一种浅表的眼光看待发展中遭遇的问题,而是深入到问题的背后,从问题本身所折射出的文化的因素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使得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从一开始就关注本质,紧扣核心.而其核心或者本质就是一种学院文化,具体来说,是胡适先生所说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它使得梅岭的师生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

其次,是从教育边缘走向教育中心.过去,校本研修常常无法关注到教育的核心问题,以致常常停留于教育的边缘,而无法走向教育中心,而“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特质在于努力尝试从教育边缘走向教育中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校问题的关注最为主动和积极的是学校自身,在过去的校本研修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思想,这使得学校对于自身发展的意识与规划在不经意间被边缘化了.二是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最为迫切和需要的是教师,这使得教师不再是学校发展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最终使得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实现互动与统一,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三是以上两个关注最终落脚点都是在儿童身上,因而回到了教育的本原.

最后,是从单一建构变为系统建构.基于对学校发展所面临问题的理解与分析,陈文艳意识到,仅仅依靠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校本研究制度方式的改变,或者仅仅依靠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支持等研修方式的改变,或者仅仅依靠学校宏观层面的文化创设和环境营造,都不能应对当下学校的发展诉求,亦或者说难以真正解决学校面临的发展问题,因而促使学校重新审视校本研修如何从单一建构变为系统建构.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第三个特质正是从单一建构变为系统建构.在“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系统中,包含了班主任、教师专业、管理者、家长等等子学院,建构起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全面的可以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结构.

对梅岭小学的教师来说,“常春藤学院”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从2009年创建以来,这座“学校里的学校”早已成为梅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了教师们的精神家园.

“真的种子”生长记

来到梅岭的人曾经惊讶地发现,学校居然不再评“三好学生”了.2015年1月26日,中国江苏网这样报道:“三好学生”,这个实行了60年的荣誉称号即将淡出历史舞台.也难怪人们那样惊讶.但是,当你走进梅岭,深入了解她之后,你就会发现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梅岭的变革永远都是进行时.变革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对此,作为这场评价变革的研究者、实践者,陈文艳感同身受.为什么要变革评价方式?如何进行评价变革?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评价改革的成败,更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梅岭对此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为什么要变革评价方式?梅岭如此理解:首先是“时展”的担当,其次是“面向未来”的需要,再次是“绿色质量”的呼唤,最后是“创新突破”的选择.梅岭小学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打破原来固有的对于好学生的观念,立足“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发展每一个”,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机制比过去评选“三好学生”更加多维,覆盖面也更广,并且强调过程性.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具教育意义.

如何进行评价变革?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15年1月23日,梅岭小学《“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成长手册正式发布,标志着梅岭小学的评价变革步入新的阶段.2017年1月,学校又推出《“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自主手册.首先,评价理念更科学.翻开《“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自主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乎学生的“成长计划”“成长守则”“成长记”……随着年级的增长,种子也不断长大,低年级收获的是绿种子,中年级收获的银种子,高年级收获的是金种子.其次,评价标准更多元.围绕“好习惯、好体质、好品质、好实践、好成果”五个方面,各设置两颗种子,以一年级的评价标准为例,“好习惯”包括阅读种子和自理种子,想要拿到阅读种子需要每天阅读半小时,至少写一篇读书日记.再次,评价方式更丰富,与以往“三好学生”评价不同的是,“真的种子”评价方式中首次引入家长和同伴作为“见证人”.最后,评价运用更人文.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尽可能地回避甄别功能,而注重提升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激励.

像这样成功的变革在梅岭还有很多,尤其是在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的建设过程中,陈文艳以她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前瞻视角,在学校建设之初就提出了“空间即课程”的整体建设思路.正如她所言,好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学校建筑也当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既应当承载无形的校园文化、办学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时也应当蕴藏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课程系统、特色空间架构、情感表达脉络、生活流转轨迹等.正是因为如此,今天的梅岭小学花都汇校区充分体现出未来教育的样态,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回顾梅岭小学70年波澜壮阔的史,特别是陈文艳带领下的数十年的探索发展之路,人们可以清晰地得到这样的启示:在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土壤的学校里,办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遥远的未来,并构建起了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和意蕴深长的“未来课程”,由此引领学校在教育管理、校本教研以及学生发展等等方面的系统变革.这样的发展因其内在的文化自觉而将在未来的岁月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奇迹.梅岭的故事,未完待续……

(赵庆林,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教科室副主任,扬州市中青年骨干.在《人民教育》《教学管理》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

上文结论,这是一篇关于教育故事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未完待续和教育和教育故事相关教育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这声姥姥最美丽听胡英淑老师讲她的教育故事 小宇(化名)是胡英淑老师1985 年高考复读班的学生 假期里学校没人,小宇家远(在河南省),就只好去其姥姥家住 其姥姥家人多屋子小,别说复习读书了,就是住下都十分紧张 知道情况后,胡老师心里特着急,就.

2、 一场恶作剧,就这样平息了听胡英淑老师讲她的教育故事 胡英淑老师(1983 年9 月至1984 年7 月,做我高四补习班的班主任),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一位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谁都会不止一次地经历过学生的恶作剧,但处理和平息学.

3、 那年,未完待续的爱情 所有场景就像昨日重现2015年年末,我重返天津 走出地铁通道,挤进万头攒动的滨江道,我仿佛被一只手牵着,随着人群涌向西开教堂 那一天是平安夜,被重度雾霾笼罩的天津没有了往昔的旖旎耀眼,可这并未让滨江道.

4、 我的教育故事 王彦香(山东省胶州市胶莱镇陆家村小学 266300)又是一年开学季 今年,我奉命接了六年级一班——一个我对这个班的纪律……各方面都早已有所耳闻的班级 开始接这个班的时候,我的.

5、 未完待续 1不记得是什么地方 淳安还是开化上世纪80年代的小县城,都是一样的青石街道,行人车辆来往,将街面磨得光滑洁净,阳光下反射着斑驳的光 几条街的交汇处,总有一样的石板桥,十来块大条石架在水面上,没有栏杆,.

6、 换位理解使学生怪异行为的解决变得温馨我的教育故事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常常会遇到学生做出不可思议的怪异的行为,如何处理,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需要我们换位理解,改变思维,并体现人性的关怀,灵活多元,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换位理解;改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