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庄子哲学论文 庄子大美论文 庄子参考文献 庄子逍遥游论文 庄子文献综述 庄子和惠子的英语论文

庄子类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与庄子言意观漫谈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庄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3

庄子言意观漫谈,该文是庄子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庄子和漫谈有关论文范例.

周海珠 四川外国语大学

作者简介:周海珠,女,199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68-02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作为“天下不可以无此人”的“奇才”庄子,他的哲学思想一直备受关注.若要窥其思想内涵之精髓,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他的“言意观”.溯及中国古典哲学中,最早对言意关系的探讨可见于《易?系辞》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孔夫子对于语言表意功能也有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感叹,而庄子正是在继承前贤观点的基础上,对言意作了更全面翔实的丰富.在他身上,其独特的言说方式也正是建立在对言意关系的独到认识上.其中,“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命题,从晚唐开始展露光彩,至宋代后蔚为大盛,其论述皆思辨深刻透彻,对构建中国传统文学体系有着莫大的意义.

一、“言不尽意”

在剖析“言不尽意”之前,首先着眼的便是言所论及的事物,《秋水》中说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其中,“物之粗”指物质具有粗浅的外在表象,这是可以用于言语来表达的;“物之精”指物质具有精细的内在特征,是可以用心意来传达的.“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而所谓物之粗大与精细,这二者其实是囿于有形的层次,没有从局限中超脱出来.“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却阐明无形的事物是不可计算、不可限定、不可解意的,是跨越我们的客观感官所存在的,这也便是形而上的“道”.因此,“道”是无法用实质的语言来说明的,也正可谓“言不尽道”.

“道”是言之所不能论,在言意关系上的体现就是“言不尽意”.当然,“意”的表现需要借由语言这一载体,庄子一方面承认语言具有表意功能,但对语言的表意功能并不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所以言“语之贵者,意也”,即语言所重要的不是其文字形式本身,而是它传达的内在意理.因此“意”又分为可用语言文字传达的和不可用语言文字传达的,而最为可贵的意便是言所不能表达透彻的,这就需要听话者去细细揣摩挖掘,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以意逆志”,需要听话人调动自身的思维感官或理性经验来捕捉这不可言传的意,理解语言的根本所在.在陆机《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言明作者在创作时,其想要表达的看法事理实际上未能与客观理性的“物”严丝合缝地相称,所作出的“文”不能将创作者个人经认知体验后所内化的情感思想完全地呈现.这也与庄子所释相契合,进一步说明语言文字和意之间绝非百分百匹配,尤其是在文学创作的表达中,“意”必然是大于“文”的.

在《庄子》“轮扁斫轮”的典故中,轮扁以自己斫轮的事例再一次形象地阐明了“言不尽意”这一观点.个体的经验是来源于其本体的所知所感,是由长期的生活经历所积累沉淀的,它得之于手而应于心.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认知思想,我们无法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体会他人经验的全部内涵.人的思想、思维和个体经验感知作为无形抽象的存在,即使将它们言传给旁人,其所学的也只能是粗浅的“技法”而非真正的“心法”.另一方面,轮扁又言及:“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即古人及其深邃的思想精华是不可言传的,而但凡可以言传下来的事物,都是糟粕罢了,真正的精神和思想其实是与人同在的.当人百年辞世后,所遗留下来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只言片语,正所谓不可得而闻了.其实,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历史上所囊括的如钟嵘的“滋味说”、严羽的“兴趣说”以及刘勰的“风骨论”等概念,后世诸多文人学者对它们的本质涵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可历来的解释可谓是莫衷一是,这也应照了意不可言传的实质.由此,庄子不仅强调了“意”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他对儒家一贯重视那些承载着“仁、义、礼、智、信”意识形态观念的典籍的否定态度.

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在著作《迂回与进入》中探讨了《诗经》的典型迂回特征,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开源作品,《诗经》中的语言以曲折回绕的方式作为侧面抒情表意的途径,这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风貌有一定关系,但这种艺术手法却达到了一种颇有趣味的表现境地,即文有尽而意无穷,其内在旨意突破了语言文字的阈限,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那么,试问在中国人之间的对话中,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言外之意?可见其中便有言不尽意这一传统思维观念的沿袭.同样的,在传统中国画的创作上,山水全景图中的青山常常是在云雾缭绕中半遮半掩,并且整体画面留白颇多,留给人以十足的想象空间.人的想象意识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物质形式却不行.对于一幅画来说,它是具体的实物,囿于其本身有限的存在形式,而画面上的留白与景物不显其全貌的作画法,便是力求在有限的形式里表达更多的意.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这还是与言和意二者表达的思维方式有关.

二、“得意忘言”

进一步来看,庄子在阐释言意问题上实际是弱化“言”而倾向“意”的,他认为得“意”以后,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就不用再去深究.通俗来讲,这好比学习的过程,一旦理解本质方法后就不用再去细斟慢酌那些表面的文字形式.正如《天道》中说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倘若读者总是纠缠于“形色名声”,胶着于“言”,那么就会致使“意”的流失.唯有不过分地执着于“言”,才能更好地透过表面文字来深入领会真正的意义内涵.再以司机开车作比,若想要保持车辆直线行驶,司机双目必得平视前方,如果只顾紧盯两旁的道路,车就会偏离主道,这是一个道理.

由于历史文化等诸多影响,中国人之间的对话常常包含有隐喻现象,说话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和“意”总是分离的,其真实意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后进行意义重造,庄子将此种解读模式也称为“得意忘言”.“言”与“意”的关系便如隐喻中字义与喻义的关系,字义是工具,喻义是目的,透过字义来体会喻义便需要突破语言形式的束缚.在《庄子?外物》中有具体的解释:“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思,得意而忘言.”庄子以筌和蹄比喻言,言是工具;以鱼和兔比喻意,意是目的.我们首要的关注点是鱼和兔,而非筌和蹄,因此捕获完鱼兔后,作为工具的筌蹄便可以扔弃.这一喻意与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的刍狗一物的用途相契合,刍狗的本意是用草做的狗,古人以其作为祭祀物品.在祭祀来临之前,大家不敢随意触碰它,如此重视不是因为喜欢它,祭典结束后,将其丢弃也不是因为讨厌它,而是大家的着眼点是祭祀大典而非刍狗小物.同样地,得鱼兔而弃筌蹄强调了意才是根本,言只是达意的手段,因此得“意”后便可忘“言”.但另一方面,“忘言”并不是对“言”的单一否定和摒弃,而是对理性逻辑之“言”的肯定和超越,即脱离形式化的文本之言的局限,体悟“意”即“道”的本真内涵,才可谓是把握住了思想的精髓.

庄子的言意观上承先贤,下启后世,对后世文学艺术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悠远影响.在魏晋时期,“意会”便是当时备受推崇的玄学命题,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是对庄子言意观典型的诠释,人生的意趣有着极深的奥妙,可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它.《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以庄子言意观为核心对此句作了相应解释:“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即由自然万物中领悟到的人生真意,逻辑语言不足以阐发它的微妙之处,也无需用语言去表达,因为“意”已在心中.魏晋以外,庄子言意观对后代文人的创作还有着深刻的启迪,再如晚唐诗人司空图在承接庄子言意观的基础上,分别从“景”、“象”、“味”、“韵”四个方面对言外之意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又以自身对诗歌创作的所知所感加入“韵外之致”的说法,拓展了言意观的思路.总之,在庄子言意观影响下的中国文学艺术还有很多精妙的衍生,其思想精髓仍值得我们细细品谈.所谓“学之为言,觉也;觉其所未知也.”在今天看来,作为当代的一员,我们探析前人的学问文思,这也不仅是在追究纯粹的知识,也是在追求人生的真意.

本文评论:该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庄子和漫谈方面的庄子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庄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莫言作品的翻译者葛浩文的翻译观 刘亚杰【摘 要】随着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而同时成为关注焦点的莫过于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 本文从葛浩文的“翻译不是背叛,而是救赎”这一宣言式论断出发,从翻译功能论,翻译.

2、 《入殓师》:庄子生死哲学观的体现 薛文博(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摘要由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山田洋次郎拍摄的电影入殓师获得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某乐团担任大提琴演奏的乐师小林大悟,在乡下.

3、 漫谈翻译莫言[美]葛浩文 上世纪80年代初,为研究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我在东北度过了不少时光,不仅接触了一大批中国作家,还读了不少当代小说 80年代是“”后的十年,出版的小说不如后来的多,好作品更是凤毛.

4、 言意兼得,中年级段落教学之重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表达方法,实现言意兼得 段落作为阅读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教师应根据段落的特点,精心选择训练内容,以使学生能够透过文本语言内容,不仅能够读出文本.

5、 言、象、意的文意解读:诗教文化的基因 在我国很早就对“言、象、意”关系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这表明古典文论很早就开始对对文本的语言(言)、文本中的意象(象)和文本传达的境界(意)三者的关系有研究,而且形成了较系统.

6、 从《昭昧詹言》方东树的议论观 摘 要昭昧詹言是方东树的论诗之作,具有诗歌史论性质 议论是一种表现手法,与叙事、抒情、写景……并列的艺术手法,不同的表现手法有不同的表现功能,诗歌是历代文人日常交往、抒发情感,甚至是干预政治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