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留守儿童论文 儿童刊物订阅 儿童杂志订阅 儿童时代杂志 儿童报刊杂志订阅 儿童画报杂志 自闭症儿童开题报告 儿童教育刊物 儿童报刊订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督导论文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

有关儿童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我国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综述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儿童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6

我国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综述,该文是有关儿童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综述和适应和流动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对有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国内文献从学校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许多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等学校适应的三个方面上均表现较差,但还有一些研究存有不一致的结论.还从家庭、个体、学校三个方面归纳了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研究设计、多样的研究方法关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过程,注重中间变量的作用,多进行积极干预研究.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

[中图分类号]D4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15-004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成了现在的举家迁徙,由此导致了“流动儿童”这个群体的产生.流动儿童是指6~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学校是流动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学校适应成为流动儿童不可避免的问题.学校适应是指通过调节自身心理和行为方式,以符合学校规范,在参与学校生活、处理师生和同伴关系且在学业成绩上表现良好的过程.由于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之前未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集体生活和基本规范有所缺失,自我效能感较低和课外技能培养较少等原因,造成了学校适应问题突出.随着流动儿童数量迅速增长,这一群体的学校适应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一、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

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文化资源比较贫乏,文化环境刺激较少,而本地儿童在学习资源的获得上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也有学者提出流动儿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且他们在学校适应方面表现良好,可以通过提高其集体自尊来促进学校适应.

目前有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情绪适应三个方面.

(一)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的表现

学习适应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较差,留级率和辍学率较高,且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辍学和留级的可能性也会明显增加.学习焦虑方面,男女差异明显,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女生可能比男生更看重成绩.不过目前也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学习习惯良好,半数以上的流动儿童能够自己主动学习,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把学习的环境置于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

(二)流动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的表现

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人际适应的重要方面,是流动儿童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儿童对其教师的满意度高,但与教师的亲密度却并不高.流动儿童在师生关系上存在一定矛盾,他们既想得到关爱又会害怕接触.师生关系在性别方面也存在差异,流动儿童中男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好于女生,男生在课堂互动、同学交往以及课外活动方面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也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满足流动儿童的许多心理需求,但流动儿童交往朋友具有局限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同伴交往有些被动,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大程度上无法与本地儿童建立信任的同伴关系.

(三)流动儿童在情绪适应方面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彼此交往增加,友谊慢慢形成,在这期间他们对本地儿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逐渐降低.在一段时间的城市生活后,流动儿童整体抑郁感有显著下降,但社交焦虑水平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不过,有些流动儿童可能会遵循“处境不利—心理韧性—发展良好”的轨迹,适应和表现得都很好.

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从多个方面探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各种影响因素,他们主要从个体、学校、家庭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的研究上,包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等.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自我概念偏低,导致其学校适应不良.流动儿童在学校班级中集体自尊水平越高,其学校归属感越好.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学校适应也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在成就动机方面,流动儿童为了避免受歧视并获得教师及同伴的认可,因而具有较强的避免失败的动机.

在对男女生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流动女童的学校适应能力强于流动男童,女生的学校回避显著低于男生,学校满意度和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同时,男生的疏离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二)学校因素

学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性质、是否担任班干部、座位编排方式上.

在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优于打工子弟学校,社会文化适应更好,自尊水平更高,孤独感与抑郁程度更低.而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心理状况与公办学校相比更差,对学校满意程度更低.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年级越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能力更强.能够坐在前排或者是在班级中当班干部也会对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以及人际关系方面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等.父母因忙于工作而较少关心子女,致使家校合作程度较低,家庭教育的经常性缺失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与学校适应.相对于城市儿童而言,落后的家庭经济条件会使流动儿童缺乏学习信心,成绩落后.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趋势

(一)扩大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年龄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但目前也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学前流动儿童,对初中后流动儿童的研究也有所涉及.未来研究应呈现一个逐步扩展的趋势,不仅关注较小的流动儿童入园适应,而且还应更关注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宽研究设计范围

目前的研究设计大部分是对流动儿童的横向研究,如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比较,流动儿童在刚到新学校之初的适应情况等,但是这种设计缺乏连贯性,无法确定个体的适应问题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因此,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过程的探讨.可以通过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了解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整个动态过程,探究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三)扩展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多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后研究除了采用多维度问卷调查研究,将家长问卷、教师问卷等与学生问卷相结合之外,还可采用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等,使研究更加深化,让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四)重视*变量的探讨及研究内容的丰富

学校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影响因素都是相互交织的,由此推动了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变量研究.国内有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变量研究比较多,有人格、自尊、同伴关系等因素的*作用,目前许多研究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这可能跟取样、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关.以后研究还应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更进一步多方面、多维度系统研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

(五)增加干预训练研究

对流动儿童任何问题的关注,目的都在于找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适应也是如此.目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以心理周记形式为主的个体干预,主要研究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及行为问题等内容,采取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群体干预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占有龙,阳植翠,彭锳.城市流动儿童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2):43-46.

[2]聂丽芳.初中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学校改进策略研究:上海市S区X校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王中会,孙琳,蔺秀云.北京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8):55-60.

[4]李晓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态与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41(3):315-321.

[5]燕学敏.北京市流动儿童不同学习需要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84-89.

[6]黄宁,辛涛,栗晓霞.儿童学校适应的分类及判定[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57-62.

[7]彭丽娟,陈旭,雷鹏,等.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集体自尊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

[8]王中会,徐玮沁,蔺秀云.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4):267-270.

[9]郭良春,姚远,杨变云.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学的个案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5(9):50-55.

[10]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2):502-504.

[11]黎淑晶,曾天德.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性研究评述[J].鲁东大学学报,2015,32(3):80-84.

[12]李承宗,周娓娓.流动儿童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1,19(1):52-54.

[13]李晓巍,邹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9):81-86.

[14]胡宁,方晓艺,蔺秀云,等.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15(2):166-176.

[15]蒋应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现状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某小学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1.

本文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综述和适应和流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儿童本科毕业论文儿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近十五年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热点和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冯 帮 骆明丹(湖北师范大学湖北黄石435002)摘要】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 2016年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十五.

2、 儿童入学准备综述基于生态化视角 【关键词】儿童;入学准备;生态化视角【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0003502【作者简介】钱璐,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江苏苏州,215.

3、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综述 摘要通过分析十年来高校心理危机预防的研究状况发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薄弱方面,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相比,对于心理危机预防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 针对这些问题,在综.

4、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凝集和思想引领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研究方法,探寻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发展方向,以期丰富学校体育基础理论 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具有 “二重性”,其本质功能是体育与教育二者的统一.

5、 陈恩显:让流动儿童有学上 在北京待了近2 0 年后, 陈恩显仍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走在大街上,陈恩显还是像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兄弟一样,话不多,甚至有些木讷,但是,一谈到他的学校时,他就兴奋不已,滔滔不绝 他说,他感谢社会各界对.

6、 我国儿童阅读推广民间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24个专门面向儿童开展阅读推广的民间组织,从其有无设置志愿者专栏、志愿者工作计划、志愿者招募和甄选、志愿者培训、志愿者评估、志愿者激励及推广效果……七个方面,调查和分析了这些民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