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高效课堂论文 父母课堂杂志 课堂内外杂志社 新课堂杂志 课堂内外杂志 父母课堂杂志订阅 文献综述检测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生本课堂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课堂内外杂志社网站 提高课堂效率的行动论文例文 中学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参考文献

关于课堂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一字启篇悟华章《诫子书》课堂实录与评析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课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9

一字启篇悟华章《诫子书》课堂实录与评析,该文是课堂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诫子书》和华章和一字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一、明晓题意

师:谁能告诉我“诫”的意思?把书合起来.

生:告诫.

师:还有其他意思吗?我们组词一下.

生:劝诫,训诫,诫备.

师:都是可以的,但文中是诫子,子的意思是?

生:儿子.

师:那能不能是“诫备”?或者他说的“诫烟”?

生:不行.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组词法来推测词义,但要根据文章的语境.有时意思不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这里可以组为“劝诫”或“告诫”.

评点1:点题,渗透学法.好的教育是渗透,而非灌输;是在对话里明晰,而非强行的否定或推行.一个“诫”的解读,渗透的是学法.在这里,学生懂得了初次接触文言,面临疑难时,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化难为易.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给予学生的是一支拐杖,一种自我成长的学法.

师: “书”的意思是?

生:信.

师:对,古代的家信或书信称之为书.是谁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生:诸葛亮.

师:诸葛亮是哪个朝代的?谁能知道诸葛亮的一些典故或一些故事呢?

生:三顾茅庐.

师:三顾的是谁?

生:刘备.

师:顾谁?

生:诸葛亮.

师:还有哪些典故?

生:草船借箭.

生:赤壁之战,空城计,舌战群儒,(师生相互了解这些故事)我们以后还要学《三国演义》的,这就是他的许多故事,不知道的可以记住几个,以后还要去看书.

评点2:拓展,丰富文本.语文考的是积累,课堂的积累因为与课文相互结合,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也是对学生自身积累的一种挖掘,而且有助于化解文言学习,特别是《诫子书》这样一种训诫类的文本本身枯燥,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得形象丰满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看似散漫,实则向核心靠拢,为文本学习奠基.这样的环节很多,比如下面讲到“宁静”的形——心里的静时,举例: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心里的宁静.再如举诸葛亮住草庐,躬耕南阳,以及他写给刘禅的书信:“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来说明淡泊对于人生的影响等,都是实证.

二、知人论世

师:诸葛亮是古代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诫子书》到底是何时写的?又是写给几岁的儿子呢?

生:写给他八岁的儿子.

师:他写的时候,他自己怎么了?

生:病了.

师:他在临终前给八岁的儿子写了一封家书,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遗书.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这就是它的写作背景.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以后如何为人做事.当时的诸葛亮是这样写的,你说儿子能看懂吗?

生:不能.

评点3:背景穿插,以一当十.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这是写作背景.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以后如何为人做事.一个生命即将消逝的老父面对一个稚嫩无知的幼儿,告诫着如此难懂的言语,更可知诸葛亮此时此刻的期望之强烈.既然有如此强烈的愿望,却只写了短短八十四个字,可以想见这短小的文章里,字字珠玑,耐人寻味了.背景的穿插在无形中暗示了学生此文的价值,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期待,是一种深层次的兴趣激发.

三、疏通词句

师:那你们能看懂吗?我请一个人来读一读.

(出示古体版文章,请生读)

师:与课文相比,有何不同?

生:繁体字,没有标点.

生:从右到左.

评点4:对比,播下种子.此处有助于学生对文言古文的认识,这很有必要.或许它已经种下了某个学生探究古文的萌芽.

师:非常困难,但我觉得我们同学应该可以,因为我们这篇文章已经读了好多次了.谁来勇敢地挑战一下?

生读.

教师边写板书:夫、泊、淫、遂并注音.

师:“夫”在文中出现两次,都念“夫”二声,不要读一声“夫”.

教师再次出示学生书法《诫子书》,请生上台划分节奏,其余学生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上断句.

师:断句的时候是根据什么断的?

生:标点符号.

师:标点符号是断句后才产生的.有什么方法没有?如果这篇文章没有读过,意思也不懂,那该如何断句?

生:“非”字前面可以断.

师:为何要在“非”前面断句?

生:因为两个“非”像对联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请读一下.(生读)下面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也是一样的.所以此文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它的句子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师:所以,我们可以从对称的角度考虑,断句就省力多了.此文在文体发展上来讲是骈文,它追求的是对称.除了对称,下面又为何都是四个字四个字呢?

生:因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义相关.

师:从意思去考虑可以,而且它也有对称之美.

师:“夫学须静也”,为何这样划分?

生:有“也”.

师:“也”是句末的词,而且这个“夫”是什么词?

生:句首语气词.

师:所以从句首句末也可以知道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读文).

评点5:节奏划分,授之以渔.教材是例子,但怎么用这个例子,各人可能有各人的方法.也许可以明确告知学生文句的停顿在哪里,甚至在学生已经划分了节奏之后,就向文意的探究深入.但这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单向的传授,一篇文章的传授.也就是1加1等于1的传授,甚至在学生无法记住的情况下可能还少于1.如何实现1加1大于1的增长?教师在这里作了很好的诠释——在答案呈现以后,去探讨答案的缘由,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里师生通过对话,使学生明确了句子的停顿可以从对称、句首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还有句子的意思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为学生以后的文言自我学习指明了一个方向,一种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刚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提出了这几个字,(出示提问字词:行、才须学)其他注解我们就不说了.我们来讨论下面这几个字.

评点6:选择,体现智慧.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教学该追求的——只教不知道的.孙绍振就说,我最讨厌在课堂上重复学生已知的.

生:“行”是行为.

师:君子的行为,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行为操守,行为品德.

师:比他的多了思想方面的.君子不仅要行为好,而且要品德好.那我们就把它翻译为“德行”.

生:“才须学”是通过学习得到“才”.

师:“须”是?

生:必须.

师:才能必须通过学习得到.

生:“成学”,是“学业有成”.

师:很好,他知道倒一下,其实文言文很多地方是倒装的.这里可以理解为“学有所成”.

师:“则”我们在《论语》里学过,记得吗?

生:学而不思则罔.“则”是“就”的意思.

师:这是复习法.刚才我们是猜,这里是复习.但“遂”我们没学过,功力好的可能知道.

生:于是、就.

评点7:“行”字,字义商榷.这里,教师同样注重方法的传授,如联系《论语》疏通“则”,从学生的答案点出“倒装”等.对于“行”的理解有一点可以商榷.课文注解对于“行”是按照名词性的“德行操守”来理解的.倘若如此,就会与下文句子难以衔接.在这里可以将“君子之行”的“之”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理解,这样“行”可以看作动词,作“为人”或“立身处世”来理解,如此,这句话就翻译为:“君子的为人”或“君子的立身处世……”,下面就是讲“应该”如何了,即为“君子立身处世”应该怎样做,这样与下文衔接就很自然了.这里涉及到应试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其实也很难,对于教材的破与立,如何处理,有时很难从心.

四、“静”之内涵

师:我们就选择“于是”,和“则”有点承接关系.我们学习了生字,书上详细注解的,我们就不一一学习了.等会讲到我们再一起品味.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

生:“学”,因为出现的频率最多.

生:“静”,因为下文说“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学有所成就需要安静.

师: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也说到了“静”?

生:静以修身.

生: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夫学须静也.

师:赞同“静”的请举手.看来支持者不多.但我们要说理由.我也觉得“静”可能会更好.我们要说得别人心服口服.“静”在古代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古体字:—— ————)

一边是“青”,同“清水”之“清”,表示非常纯洁.这是手在捡,表示要争取,所以边上是“争”.原意是全力以赴地去寻找门径.这是《说文解字》里的.语文书上的注解是摒除杂念和干扰,然后宁静专一.这个字发展到诸葛亮此文是这样的意思.那“静”在这篇文中有什么内涵?我们一起来寻求“静”的最高境界.作者告诫儿子,他到达“静”了就会有一个怎样的境界?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原文,其他寻找“静”的内涵和境界.

评点8:探源,教师的烙印.字义该如何理解?最佳的方式就是探寻源头.这里教师通过呈现“静”的演变历史,从源头让学生明白静是坚定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全力以赴的追求,“全力以赴地去寻找门径”可谓刻骨铭心.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刻的启迪与反省,体现的是教师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语文”实在是太庞大了,我们的视野有多宽,我们的解读就有多深,我们的课堂就有多灵动.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课是打上教师烙印的课.

同时,教师一句话:“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开了课堂的课眼,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核心点,能放能收,有条不紊.整节课围绕着“静”,不断播种,又不断收获,将《诫子书》的内涵一一打捞.

师:静以修身,如果一个人可以宁静专一,他可以修身.“修身”的意思是?

生:修养身心.

师:和注解的“治性”比较相似.《礼记》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十分重要.一个人如果能修身养性,就可以把家、国、天下管好.诸葛亮将静提到这个高度,其实是说静是所有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班训把“静”排在第一位.

师:“静”还可以达到什么境界?“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就是说做到“静”可以“致远”,什么叫“致远”?

生:达到远大目标.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呢?

生:宁静.

师:“宁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环境的宁静,一种是心里的宁静.有些同学很安静,但思想多动的,这也不算宁静.举例: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心里的宁静.所以他们都能达到他们所要的目标.

师:我们的“静”还可以是“夫学须静也”.“静”和学习有何关系?

生:只有安静了才能好好读书.

师:学习的前提需要静.学习以后能?

生:成学,广才.

师:这也是作者要求儿子做到“静”的原因.

师:除了有“静”的句子,我们能否找出没“静”字却也说“静”的句子呢?

评点9:课堂的转换,山穷水复,柳暗花明.从无“静”处找“静”,进一步挖掘“静”的内涵.处处不忘紧扣文章核心,教学核心.

生:险躁.

师:险躁和“静”什么关系?

生:反义词.

师:险躁是内心浮躁,如果险躁了就不能治性.相反,如果宁静了就可以治性.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治性”归到“静”所达到的效果.诸葛亮在讲“险躁”时还是在讲“静”.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淡泊”也和“静”有关,因为注释说“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了才能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才能宁静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师:所以,“淡泊”也是“静”的境界.

师:我们能否以诸葛亮自己的情况来证明淡泊对于人生的影响?诸葛亮自己住哪里?

生:草屋.

师:三顾茅庐.那吃的饭谁提供?

生:自己.

师: 《三国演义》说他“躬耕于南阳”.他当时有没有追求功名利禄?

生:没有.

师:所以他本身就是“淡泊”的最好典范.诸葛亮给儿子写遗书时,给刘禅也写了一封书.出示: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师:诸葛亮没说:你要多给我东西,因为我儿子只有八岁.而是说: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这意味着他的家人要去养蚕,自给自足.所以说诸葛亮的一辈子包括他的子孙后代都是淡泊名利的.只有这样的淡泊名利,才能达到人生的一种境界,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例子.

师望板书,朱老师这样写好像不好看,缺了一个角,能否再找一个与“静”有关的?

师:这篇文章到哪里都说好的,到哪里开始说不好的,贬义词开始出现了.

评点10:幽默,适时地点拨.在学生从正面或反面似乎找完了“静”的含义之后,教师望板书,一句“朱老师这样写好像不好看,缺了一个角,能否再找一个与‘静’有关的? ”不仅让人会心一笑,同时也使得似乎陷入僵局的课堂氛围得到舒缓,更是在温和暗示学生:“静”的内涵还有的.给学生动力与方向,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当此时依然打不开学生的思路时,教师从旁观,再进一步提供支点——这篇文章到哪里都说好的,到哪里开始说不好的,贬义词开始出现了.

如此,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课堂再次走向了生机.

生:淫慢.请生读“淫慢”后的句子.

师:一个能静下心的人和一个浮躁的人,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局又如何?

生:悲守穷庐.

师:为何悲守穷庐?

生:因为他把时间浪费了.

师:一个静心的人会不会浪费时间?

生:不会.

师: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惜时”.诸葛亮在文中告诉儿子,如果你不惜时,不宁静,很浮躁,你的人生最后会怎样?

生:悲守穷庐.

师:能否告诉我一句话,儿时爸爸就告诉你的.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我们可以写在“悲守穷庐”的“悲”边上.

师:此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遗书,我们该读得悲壮还是悲伤?

生:悲伤.

师:声音要?

生:低沉.

师:如何才能读出“悲”的情感呢?把劝诫的情感读出来呢?

请自由读,再个别读.请生读.

师:大家可以把 “以”“夫”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读得轻一点,这样更能体现出情感.

评点11:朗读指导,到位与遗憾.这里,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声音上还原诸葛亮《诫子书》的告诫场景,也指点了让朗读走向情景化的方法——“把 ‘以’‘夫’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读得轻一点,这样更能体现出情感”,“应该读得悲伤”等,这是很好的.但此处从课堂而言,学生读得不够理想,如果能够在学生面临朗读困境时及时给以指点,读出“悲伤”,读出“以”“夫”的味道,可能效果会更好.

五、积累运用

师:诸葛亮这篇文章不仅留给了他的子孙,也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人,包括我们班级都知道要以这个“静”作为班训了.现在请选择一句文中最适合你的句子,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①我选择?

②它的意思是?

③选择的理由?

生:我选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名利看得清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集中精神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理由是告诫自己达到远大的目标需要宁静,要淡泊名利.

师:你抓住了“淡泊、宁静、明志、致远”,翻译的时候,把“非淡泊无以”的否定也翻译出来了.我们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直译.我们的书法家启功也很喜欢这一句,将它改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更精炼,当座右铭更好.

生:我选择“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专心致志,摒除杂念的干扰,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师:好的,注解的“无以”是“不可能”或“没办法”,请画起来.你为何选这一句?

生:因为它包含了学习的意义和道理.

师:意义是什么?

师:静下来,学习才会?

生:“广才”.

师:希望你以后上课要静,但不能睡觉,很静但睡觉可不行,那内心也没有在听,是吧?但是我现在看到你的大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很好.

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让我知道以后要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这句话是警戒自己还是鼓励自己?

生:警戒.

师:因为这句话都是从反面写的,要警戒自己珍惜时间,否则我的岁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注解的“驰”是什么偏旁?

生:马.

师:说明它像马一样快,疾速而去.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这个一样,一个马,一个流水,共同说时间流逝之快.所以最后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再也没有时间来后悔了.这位同学语文考了102分还这么谦虚,不浪费时间,真不容易,每一个人都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很好.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你选这一句,为什么?

生:他的意思是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这是告诉自己不能放纵懈怠,不能轻薄浮躁.

师:就是要避免“淫慢”和“险躁”.“淫慢”的意思大家一起读一下——放纵懈怠.“险躁”呢?

生:轻薄浮躁.

师:这位同学没有进入我们的晚自习,其实他妈妈是很有要求的.但他有时候会放纵自己,其实就是懈怠,而且有时内心静不下来,会“险躁”,希望你能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在期末考得更好.

师:今天我们从“静”出发,达到“修身、淡泊、致远.成学、治性、惜时”,希望大家谨记这个字,能学有所成.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制作一个座右铭贴在桌上,然后完成作业本.下课.

评点12:训练,一种举一反三的扎实的灵动.在课堂最后一个选择与阐述环节.这看似一次训练,但其所包含的容量很大.选择什么?意思如何?为什么?既有初次的筛选,也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有从理解到运用的高层次要求.它不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检测,同时也是一次弥补不足的机会.从课堂看,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可谓字字不漏,对学生的点拨可谓切中肯綮,对学生的指导可谓煞费苦心.比如:

生:我选择“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专心致志,摒除杂念的干扰,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师:好的,注解的“无以”是“不可能”或“没办法”,请画起来.你为何选这一句?

生:因为它包含了学习的意义和道理.

师:意义是什么?

师:静下来,学习才会?

生:“广才”.

师:希望你以后上课要静,但不能睡觉,很静但睡觉可不行,那内心也没有在听,是吧?但是我现在看到你的大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很好.

在学生对“无以”二字没有翻译到的时候,教师指出——注解的“无以”是“不可能”或“没办法”,请画起来.可谓批评无痕,指点细微.“希望你以后上课要静,但不能睡觉,很静但睡觉可不行,那内心也没有在听,是吧?但是我现在看到你的大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可谓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比起苦口婆心的训导式教育,在学生有感处给以点染,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感染在这个环节体现得很为丰富.

评点13:回应,一种永远的追求.

师:我们就选择“于是”,和“则”有点承接关系.我们学习了生字,书上详细注解的,我们就不一一学习了.等会讲到我们再一起品味.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

生:“学”,因为出现的频率最多.

生:“静”,因为下文说“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学有所成就需要安静.

如果说有遗憾,可能这是一点遗憾.我们的课堂在解决了“静”的内涵之后,似乎忘却了学生这个以“学”作为最关键一字的观点.“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学”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其中的“格物”,也就是不断地追寻事物的真理或规律,但“学”离不开“静”,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静”,誓死地“学”,方能学有所成,方能“修好”身,让自己变得光彩照人而完美.所以,“静”是“学”好的前提.也就是说“静”是人类完美自己的前提.所以要“静”作为关键.同时,本文的语言之美需要从朗读上来体现,也许有更多的时间,课堂应该完美.

本文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诫子书》和华章和一字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课堂本科毕业论文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静女》课堂实录 申青山授课学校广东实验中学授课地点高一南山班授课时间2015年9月16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诗经两首中的静女,(打开幻灯片,灵机一动)大家看看我选的这张图片合适不生合适 师为什么生那个女孩挺漂亮的 .

2、 荒凉世界中的苦命人《说书人》课堂实录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沈周霄一、聊说书人的形象(课前展示说书人的图片和教学目标——概括说书人的形象,体会小说的创作意图)师上课 同学们好!众老师好!师请坐!大家看大屏幕.

3、 羊祜《诫子书》的教育智慧 诫子书是中国历代名人写信劝诫子女的一种家信,历史久远,影响深远 其中,家喻户晓的当推诸葛亮的诫子书了 但其后的“中国第一名臣”羊祜将军的诫子书,也很有名,全篇只有71个字,但对.

4、 《活着》课堂实录 板块一设计意图1 即将颁布的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定为15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整本书阅读”正式被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2 整本书阅读.

5、 抓三静对比法读背诸葛亮《诫子书》 【读背文本】 诫子书1〔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3,俭以养德4 非淡泊无以明志5,非宁静无以致远6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7,非志无以成学8 淫慢则不能励精9,险躁则不能治性.

6、 化难为易的教学艺术《带刺的朋友》课堂实录与评析 一 注意观察,指导写字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题目叫——生(齐)带刺的朋友 师“刺”是个形声字,左边部分就念C1 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