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小学生作文杂志 作文网投稿 高考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投稿作文 小学生作文投稿网站 作文高考季杂志 高考作文教学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投稿 高考作文杂志 对高考作文有帮助的杂志

高考作文毕业论文范文 跟017年高考作文盘点和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选文的教学应用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高考作文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9

017年高考作文盘点和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选文的教学应用,本文是高考作文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高考作文和四种类型选文和例文样本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高考作文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头戏”,也是令学生头疼的“拦路虎”.如何在高三忙碌又紧张的复习中,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备考作文?下面笔者就2017年高考的10道作文题目进行盘点和分析,探究它们是如何体现命题者的思考和权衡的,希望对2018年的高考作文复习有所裨益.

一、盘点与扫描

1.作文类别

2017年的作文题有8道承袭了2016年高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只有北京卷2道题依然是“命题作文”,属于“引言+题目”的形式.今年继续主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进行考查,一是因为高考全面改革前夕以稳定为主,二是因为这类材料本身具有形象性、生活化、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考查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命题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只呈现材料,没有其他关键词的提醒,如全国II卷题、上海题、江苏题、浙江题、山东题等;二是呈现材料并出现关键词或副标题,如全国I卷、全国III卷、天津卷等,可以算是半命题作文.

2.基本要求

2017年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文体意识.文体不受限制题目增多,包括全国卷三套题、上海题、浙江题等共5道,占半壁江山;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的有天津题、江苏题、山东题共3道,且天津题特别提出了“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只有北京卷的2道题,分别要求写出议论文和记叙文,并对应不同的文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见,作文命题淡化文体意识的同时,也是需要文体意识的;考场上确定了写什么样文体的文章,就得写出像什么样文体的文章来.

(2)写作角度.全国卷三套作文题目有“选好角度”、天津题有“自选角度”、江苏题有“选取角度”、山东题有“选准角度”等相似表述,只有上海题、浙江题没有这一表述.首先这跟题目要求有关,其次跟命题素材内容相关;而北京题是命题作文,也没有提出有关要求.但考生在动笔之前,务必要明确自己想写的角度,因为它关系到作文的立意和中心;再说,任何高考作文题目都应选取较小的写作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这样写起来好把握些.

(3)作文标题.除北京的2道题目给出了作文题目之外,其余8道作文题目均需要考生“自拟”.“题好一半文”,题目是作文的眼睛,考场作文尤其如此,它是同学们给作文阅卷老师留下的“见面礼”,其重要性毋庸多言.

(4)字数和分值.今年作文题在字数上的要求与去年一样,一般不少于800字,这也是长期以来未变的要求.仅有北京卷不少于700字,因为北京卷考查了一道“微写作”题10分,180字左右(去年是150字).这是从全卷书写总量上进行的控制.与之相应,北京作文题的分值为50分.上海卷、江苏卷为70分,其他各作文题分值均为60分.

二、分析与思考

作文首先需要思想,思想则需要开阔的视野;高考作文命题更需要一种理性的“大视野”,才能发掘出优秀的考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但作文命题材料的呈现是感性的,命题者旨在让学生从感性的材料中挖掘思维的“深井”,从而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这些感性的材料必然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让考生觉得贴近他们,能激发他们想说话甚至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考生有话可说,才能进一步比较谁说得更好(区分度),写得更出色.如何才能达到上述考查目标呢?下面主要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三个方面来思考和分析2017年高考的10道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1.为什么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分析时指出: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功能指向,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这些阐述点明了语文高考的宗旨和目标,也解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具体来说,为什么要考查作文呢?

(1)立德树人——高考作文有突出而典型的育人导向.周敦颐《通书·文辞》云:“文所以载道也.”文章是为了阐明思想,弘扬精神的.好的作文命题就能够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可以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考生体味题目背后的人文精神,从而考查考生的思想品质和核心价值观;同时命题具有引导高中教学的典型导向,这已成共识.如全国Ⅰ卷作文题“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旨在指引考生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识国家,认识世界,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考生会在写作中感受和领会中国特色和大国风范.所以,老师和学生平时备考、写作都应该在这方面着重训练.

(2)传承文化——高考作文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撼动人心的“文化”,继承并传扬中华优秀文化是高中教学和语文高考的使命之一.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中要求“合理引用”,就是启发考生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因而,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多训练关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命题材料.

(3)选拔人才——高考作文具备有效的检测和选拔作用.这是高考作文的现实意义.命题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发现能力、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可以较好地检测考生的情感价值判断,从而选拔出语文素养、思想情怀和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来.如全国Ⅲ卷作文题“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可写实,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较大空间.命题的驱动任务非常明确,考生作文将呈现出此时、此境下真实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备考训练时,应该突出思想立意和语言表达训练,才能在考场上“下笔如神”.

总之,2017高考作文旨在落实“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拔优秀人才和引导高中语文教学等.在了解了“为什么考”之后,作文复习过程中就应化被动为主动,把握方向,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考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分析时指出: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这四个方面,既是“以文育人”的语文学科特点,更是作文“以文化人”的功能具化.就高考作文具体情况来说,一是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包括情感、精神和价值观等,主要看学生的作文视野与思想“营养”状况怎样;二是考查学生的书架厚度,即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平时的积累运用到自己写作中来会有什么效果;三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程度,主要看学生是否构建了基本合理的作文体系.

(1)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作文视野与思想“营养”状况.文章是思想的外化.高考作文的思想不是零零碎碎的想法或念头,而是深入浅出的观点和有序阐述;思想是需要视野的,不是狭窄的、浅显的,而是国际的、世界的眼光.要想将自己的思想较好地表达出来,首先得要有思想“营养”,即你要呈现的思想观点不是肤浅贫瘠、苍白无力的,而是透过现象看出本质,给人启发的.例如今年全国I卷优秀作文《大国风范》(湖南考生)一文.该文选取“一带一路”“高铁”两个关键词,以国际视角和宏大构思论述了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与他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并以严控“空气污染”等举措为例展现中国的责任意识和大国担当.文章内在逻辑一线贯通,结构上层层递进;考生熟谙时事,对中国现代化成就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表达上直接或间接引用中国对外宣传话语,暗合“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写作任务;全文表现出今日之中国的核心精神和豪迈气概.一篇考场作文,呈现出该考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思想“营养”,既有赤子之心,又有大国情怀、国际眼光,思想深度可见一斑,因而该文获得今年的高分.很难想象,一个视野狭窄、思想“营养不良”的考生,如何能写出如此逻辑严密、思想深邃的文章来!

(2)考查学生的书架厚度——阅读的效果和积累的运用.作文,就是读别人的,写自己的.因而写作首先要以阅读为基础,高考备考中所有的作文序列训练和写作指导都建立在良好的阅读效果之上,否则文章不但思想肤浅,而且表达枯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是这个道理.你阅读了多少量的书籍,读出了怎样的效果来——书架厚度怎么样,都将在文章的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行文技巧、语言运用等基本的作文表征中显现出来.例如今年全国II卷优秀作文《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重庆考生)节选:

是否,那种积极有为的个人情操,已在漫卷烟波的楚江中欸乃桨声里,一蒿独去?是否,那种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已在春风横渡的时光与暮霭黄昏间,遁于无形?

木铎摇铃,采诗官淌过涘水吟咏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而从这千年以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里向我们走来的莫不是光风霁月的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自强不息,穷且独善其身,实乃旁逸斜出的生命义举.

……

既见君子光明磊落于一堂,春风化雨于四方,达则兼济天下,实是富有人文气息之生命智慧的考量!

……

青草年年枯荣,哪一棵是我?我们可以谦卑但不会倒下,个体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如何不是?

本文直接引用《诗经·郑风·风雨》中的句子作为标题,富有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韵味,且紧扣题意.开头部分在情景交融中寓含家国情怀;文章中间两部分化用题中名句,然后穿插祁黄羊、范仲淹、曾国藩、李安、汪涵、李连杰等古今名人素材,在诗歌般的语言与对当下现实的紧密观照下,摆脱了一般考生说理时的一本正经的腔调或咄咄逼人的气势,名言警句交融,古今人物关联,自然而然地突出了青年考生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思想,极富感染力.该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丰厚的积累,如何能将看似零散的诗词名句和古今事例串联到一起,如何运用形象而精美的语言凸显出思想的高度和书架的厚度?阅读和积累得多,自然就就如刘勰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了.

(3)考查学生的写作程度——构建合理的作文基本体系.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无论学文学理,都应具备基本的写作知识和能力,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这是考生应该达到的写作程度.高考作文中体现的写作能力包括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组材、语言、文体、书写等等方面.优秀的学生不但会写,而且会构建起“合理”的作文体系.例如全国III卷优秀作文《从独木桥到阳光道——我看高考》(四川考生).该文开篇从作文命题材料引出“青春记忆”,进而归结到“文化现象”立意;接着回顾四十年前“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然后考生水到渠成地分析高考的目的,进行纵深方向的论述;最后展望高考前景,点明题旨,给人启发.从行文看,立意准确,文意畅达,思路严谨,组材有序,较好地呈现出“合理”的作文体系,是有效复习的结果,因而获得了高分.知晓了高考作文“考什么”之后,就要在平时的阅读和训练中,多积累,多思考,多动手,将自己一时的思想火花沉淀下来,把阅读到的思想精华和优美语言积攒起来,通过有效训练,锤炼自己的思想,用书架的厚度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构建自己作文的合理体系,成为一个不但会写,而且写得好的作文高手.

3.怎么考

(1)借“烟火”来考——命题紧扣时代旋律,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反押题”理念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举措,因为想尽量不考查热点问题、热点现象,而导致作文题目如“水中月,雾中花”,考生似懂非懂,情急之下只好糊弄一下,迷糊自己交差.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实际上当代生活是想避也避不了的.而今年的作文命题干脆不回避热点,这恰好体现了今年命题的新颖、鲜活特点,命题素材几乎“满地人间烟火色”,格外的接地气,有生气.学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既有意料之中的欣然,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考生写起来比较顺手,有话可写,好文章多.比如全国I卷的“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一题,“中国关键词”直击社会热点,追踪现实问题,突破单个话题,提供12个关键词,任意选择两三个加以组合,充分表现了命题者的开放思维和包容理念,贴近时代脉搏和考生实际.题目把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民族象征“长城”、文化精粹“京剧”、现代建设“美丽乡村、高铁”、科技生活“移动支付”、民生热点“共享单车、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等,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在考生面前,让考生有足够多的选择和思考,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学生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其价值判断和思想眼界.而且,让那些喜欢押题、猜题者无所适从,让宿构者无处遁形,让套作和抄袭者“力不从心”,仅此项效果都可见一斑.

又如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时代目标和国家大计,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还如江苏题“车生活”.“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等等.因为皆人人坐过车,家家基本都有车,所以“车生活”俨然离考生很近,是他们的“手中菜”,能勾起他们强烈的表达.

这类富含“烟火”的素材还有山东题“24小时书店”、全国卷III题“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等,均是以具体可感的感性材料,用紧贴学生的生活现象作为命题的素材,紧扣时代主题,紧承核心价值观,让考生可以避免坐而论道、空泛说理,更加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权衡与选择、思考与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是要学生从学校这个“塔”里“驱赶”出来,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生活早就该淘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大势,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多多关注时事新闻和身边的大大小小的社会现象,用“世界眼”敏锐地发现,用“现代心”积极地思索现代生活的“智能变化”,去迎接新时代的“风潮涌动”,这样你的作文才“有味”.

(2)借“诗书”来考——素材凸显文化传承,富含语文高考意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今年高考的作文命题素材着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考生融通古今,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古代经典“诗书”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而且高扬了时代的正能量,又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不仅考察考生的语文能力,更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当代主流价值的认知.

如全国II卷作文材料分别以《周易》、杜甫、李清照、魏源、鲁迅、等古今“诗书”引入,围绕胸襟抱负、人格养成、品行修养、批判精神、理想追求等维度展开,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使命担当、志向高洁、追求一流的精神品质.这6个名句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洋溢出厚重的文化况味,凸显了“语文高考”特色.

又如浙江题: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该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选自《光明日报》2015.12.10).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和成长,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又在“诗书”之外获得全面发展.

山东题也提到了“书”,虽然提到的是“24小时书店”,但书店恰好是书籍的集散地,文化传播和辐射的源头.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书籍了.所以这样的命题材料既紧密地靠近了学生,又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满腹“诗书”提供了契机.学生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以时代精神串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让传统照进现实.

这里的“诗书”是指我们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的传统文化经典,既包括课内的学习书籍和知识,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又包括课外延伸阅读积累的文化知识、养成的精神和品质.如果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作文训练的命题素材多跟“诗书”相关,那么你的写作将在“有文化”的评价中占得先机.

(3)借“体验”来考——题目驱动情感与理性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思辨力.2017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考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今年题目几乎均以感性(现象)的材料呈现,但又引导考生往深入的理性角度思考,使考生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来理解和关照材料,从而得出有高度的立意.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生活充满变数”为背景,启发考生调动积累,展开对“预测”的思考.“预测”生活,本身就充满对未来的想象,“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提示人感性的认知.但是否相信或接受“预测”,则是建立在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基础上的.学生写作中会带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预测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这样的命题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

如天津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人生体验和情感关联.它关注传统人伦观念,饱含人文情怀因子.人伦关系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的情感价值,故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情感经验,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引导考生关注家庭文化及代际思考.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兼有人文情怀和理性思考.

又如山东卷作文题.命题材料来源于2016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删改后的命题材料没有明显主观评判,基本上是以客观事实的方式呈现,但它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的意义.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助使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

还如全国III卷题.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体验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情感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理性解读.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017年高考作文题消除了以前作文命题的“乱花迷眼”现象,立足立德树人、传承文化、选拔人才等目标,着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书架厚度和写作程度,命题富含“烟火”味,直击时事;链接“诗书”,弘扬传统;重视情感“体验”,发掘理性思辩,这些特点和规律给人启发,并对来年的高考作文备考复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深思和借鉴.

在王荣生的理论中,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这种选文分类对我国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也构成了语文课程、教材乃至教学的一种认识框架.四种文选类型不是相互对立、相互隔绝的关系,更像四种功能,四种课文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功能,教法是不同的.在此,笔者将对四种选文的教学特点和应用策略进行初步探究.

一、“定篇”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及应用

“定篇”即由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编订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众所周知的,原汁原味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在教材中长期固定,代表着我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每代人都应该掌握、理解、内化,成为培育国民素养和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定篇”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经典”的丰厚蕴涵,了解和欣赏“经典”选文本身,课程内容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定篇”不俯就任何学生,必须加以强制性训练.

因为“定篇”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诗文“权威的阐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师用书,一些市面上的教辅资料是远远不够的.给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定篇”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熟悉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定篇”的内涵,并能够把这些与“定篇”相关的深奥、卷轶浩繁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内化,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查阅大量资料,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了解学术界对该“定篇”的权威观点、前沿研究,甚至争议焦点.皓首穷经式的专注与细致入微的凝视,是必不可少的功夫.对该“定篇”相关所有的学术研究全面掌握,才能更好地筛选出要在课堂上呈现的课程内容.“语文味”教学的创始人程少堂老师在准备《锦瑟》一课的教学时,就阅读了有关研究李商隐的著作和其他相关书籍50余本.

“定篇”的讲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元讨论,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最终指向一种规定的结果,即研究者们对该定篇的认可的普遍性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避免跑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和问题设计.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产生共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采用配乐朗读、身份假设、场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在上《黄河颂》时,可以让学生听《黄河大合唱》,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激发爱国热情.

“定篇”教学的指向性很强,而学生在面对文本时,面对的是一个富于诱导性的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的文本结构.要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导向“定篇”的教学目标,问题设计显得尤其重要.对于教师而言,要使教学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好的“诱饵”,从而多步骤、多层次地把自己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结论转化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好的经典一定是人生的教科书,它所呈现的人生形式与人生内容,正是省察人生和借鉴他人的镜子.当学生在作品中找到了代入感,找到了对话空间,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契机,“定篇”的价值就实现了.

二、“例文”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及应用

“例文”是蕴含听、说、读、写知识的示范性文章,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教师通过例文,教给学生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法则”和“共通样式”.

“例文”的教学很容易沦落成“碎尸万段”式的教学,这是于漪老师所反对的,也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例文”并不是整篇的“文”,多数情况下,派用场的只是诗文或试问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因此教师可以用几篇甚至是十几篇来支撑和扩展一项或几项知识,也可以一文多用,达成多种教学目标.如可以对比讲解《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写景手法的不同.

“例文”是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统帅选文,取之一隅而不求面面俱到,并且让选文特定位置发挥特定作用.如《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教学,教学重点落在演讲稿的写法上.

基于“例文”型选文的教学特点,“例文”型选文很适合进行微格教学.比如《春》一课的微格教学,教师可以同时例举出《绿》《荷塘月色》《匆匆》中景物描写的例子,多角度展现拟人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另外,“例文”教学可以根据“例点”呈辐射状散开训练,巩固“例点”知识,实现读写双赢.例如: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可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教学《小狗包弟》时,可以让学生围绕“曾经陪伴过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写一篇记事抒情散文.

新出来的部编版教材在“例文”型选文的编写上,较之过去的人教版教材有很大改进,例如:八年级下册的“民风民俗”单元,旧版教材中在第四单元,由《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五篇课文构成,《云南的歌会》是例文,《端午的鸭蛋》《春酒》《俗世奇人》《吆喝》是样本;而部编版教材中的“民风民俗”在第一单元,由《社戏》《庆祝旧历元旦》《春酒》《安塞腰鼓》四篇组成,《社戏》为定篇,《安塞腰鼓》为例文,《庆祝旧历元旦》《春酒》为样本.用《安塞腰鼓》代替《云南的歌会》作为本单元的例文,是因为《安塞腰鼓》中的语言写法更有代表性,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例证了更多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达到一文多用的效果.

三、“样本”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及运用

与“例文”解决“是什么”不同,“样本”解决的是“怎么用”,侧重于方法和能力.“样本”的课程内容不是事先约定的,而是“从学生现在在读的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真实取样”,由具体的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在与特定地的文本交往过程中”,形成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或能力.

“样本”教学是用固定的课文内容去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机智和课堂生成,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

教师应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已知的知识中找到切入点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随机自如.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应该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我们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句懂不懂,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余党绪老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而创设的“万字时文”教学值得我们借鉴:一般取六千字到一万字的文化随笔、人物传记、历史评论和艺术散论.读这样的文章,需要学生精神集中,摒除杂念,思维清晰,前后联系,排除干扰,且需要有一定的人生体验、背景知识和逻辑思维.这样的阅读有别于时行的“浅阅读”.在强调长度的基础上,选文还应该在思想认知上高于学生,文化视野上宽于学生,写作表达上优于学生,因此也称作“极限阅读”,当然难度也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文化、思维实际.

“样本”教学在学习效果上强调“内化”.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认知是从已有图式,到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同化和顺应,达成新的平衡,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因此“样本”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元认知理论同样适用于“样本教学”.元认知理论即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在“样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比如在课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并做好准备,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有效利用课堂容量.

另外,新出的部编版教材在课文文本旁空白处新增了助读问题,这种搀扶式编纂是我国教材史上的进步,根植于我国古代教材的旁批评点式,有助于“样本”型选文的教学.

四、“用件”型选文的教学特点和应用

“用件”类选文的核心就是“用”.使用“用件”即学生不是“学”文,而是“用”这一篇文章里的东西,或者借鉴选文所讲的内容,或者有选文所讲的内容来进行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语文学习活动.“用件”有三个品种:一是语文知识文;二是引起议题文;三是提供资料文.“用件”的讲法,有点类似于一篇课文触发的综合性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综合性学习必须有醇正的“语文味”.

如果说“定篇”是求美求道,“例文”是求知,“样本”是求法,“用件”则是求真,目的在于从选文中提取某种事物或知识,运用它来进行某项研究性学习.如教培根的《谈读书》时,可以带领学生归纳总结书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后,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方法,全班探讨、选出适合我们现在用的读书方法,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运用,后期还可探讨运用这些读书方法的效果如何.

也可以是围绕一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听说读写练习,如教蒙田的《谈惬意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归纳、评价作者认为惬意的生活方式后,以“谈谈我喜欢的生活方式”发表演讲,可以谈自己的,父母、朋友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谈某位作家的或者小说中人物的.要求学生在谈的过程要先归纳该种生活方式,列举例子,接着说自己喜欢这种生活的原因,做出评价.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反驳.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演讲的内容,结合其他同学的反馈,进一步思考、完善,写成一篇议论文.

在“用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围绕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为中心的语文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非“用件”型选文常常被处理成“用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一味追求拓展和创新,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创新”而创新,在综合性学习的浪潮下生怕落后于人,对传统语文教学唯恐避之不及,片面追求课堂效果,导致课堂是热闹了,丰富了,“语文味”却丢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增加对语文课程论方面知识的学习,提升对选文类型及功能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具有多种功能特征的选文,类型定位不同,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王荣生教授描述为:“如果有意将某一篇课文处置成‘定篇’,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定篇’的本性,通过材料的增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而如果自觉地处理成‘例文’,那么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对选文作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面面俱到分析,应该把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而目光则投射在被‘例’着的那个什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故都的秋》为例:将其按“定篇”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提供大量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做到朱自清指出的“了解和欣赏(理解和领悟)”即可.将其按“例文”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既定的知识,也许是关于写景状物的知识、也许是关于语言修辞的知识、而课文只是知识的印证举例.将其按“样本”处理,教学内容侧重于解决学生在理解、鉴赏此文时碰到的或应该碰到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读文、作文的方法.如果将它设置为“用件”的话,可以借此讨论“故乡”“秋天”等主题,在讨论活动中扩展,进行相应或相关的听说读写训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3]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4]陈爽.语文教材中“定篇”“例文”类选文的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研究,2015(10):41-43.

[5]余党绪.祛魅与祛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亓妍.论语文教材中“例文”类型的选文[J].黑龙江史志,2014(13).

[7]申改霞.高中文教材选文四类型鉴别与其教学实践[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1):83-84.

[8]郑力乔.“用件”类型选文教学对语文素养形成的意义[J].文学教育:上,2009(9):130-132.

[9]靳云鹏.“引导、探究和合作性教学法”价值初探——例谈“非定篇”的多元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旬刊,2013(6):9-11.

[10]王美美.基于选文类型的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确定[J].文摘版:教育,2015(12):217-217.

综上资料,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高考作文专业范文可作为高考作文和四种类型选文和例文样本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考作文繁例运用例析 摘要繁例是高考作文用例方式之一,主要有写实式、情景式、新编式三种类型 就议论文而言,繁例仅以论据的形式呈现,需要经过高度概括提炼方可入文;就记叙文而言,繁例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其中可蕴含形象生动的细节.

2、 2019年高考作文对小学习作 2018年全国高考共有八套作文题目,其中三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五套分别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五省(直辖市)命制(见文末附录) 这些作文题目不仅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成果和作文教学方向,也.

3、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主题分析:改革和 【选题理由】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一次次证明,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书写新的历史,开启新的时代,那就是改革与创新 “改革与创新&rdquo.

4、 分析性写作是高考作文进化的新趋势 自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有过三次影响深远的突变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从话题作文到材料作文,从材料作文到任务驱动型作文 每一次突变后,作文体式与表达与以前都有较大的不同,作文的整体风格也.

5、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高考作文如何运用联想技巧 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不少考生一看到作文题目,便会有一种“无话可说”的感觉,这并不是记忆仓库中没有材料,而是不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思接千里,浮想联翩”,.

6、 哲学思辨,让你的高考作文勇夺高分 很多同学在写作考场作文时感觉很好,对自己的文章也甚为满意,但最终得到的分数却并不理想 那么在高考阅卷中,究竟哪类作文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要让作文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具备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