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 生活和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杂志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中学生数学杂志 南朝祖冲之撰写的数学论文集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下载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400字 应用数学学报编辑部 六年级下册数学论文 有关数学审美的参考文献 数学微积分论文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望闻问切解决数学审题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数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4

望闻问切解决数学审题难,本文是数学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望闻问切和审题和数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杨 帆

身为一线数学教师,在一次次作业或考试后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或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 “ 呀!怎么又是审题出错! ” “ 这次审题不够仔细! ” “ 要认真审题、多读几遍题!”……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 “ 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等现象确实常见,这不禁让我产生思考:为什么学生总是容易审题出错呢?所有的审题出错都可以用 “ 多读题”来解决吗?显然, “ 审题”和 “ 读题”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审题?审题出错的原因有哪些?哪些策略和方法可以改善 “ 审题出错”呢?

通过收集学生错例、深入思考分析,笔者认为审题出错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 看不准” “ 分不清”“ 读不懂” “ 想不到”四类. 相应地,教师可以借鉴中医的 “ 望、闻、问、切”四种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审题技巧、提升审题能力.

一、什么是审题

学生从 “ 看到题目”到 “ 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题. 很多人认为“ 审题”就是 “ 读题”,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读题是较为浅层次的阅读, 是一种外在行为活动,而“ 审题”强调的是深层次的 “ 审”,更多地是内部思想活动,具体说来, “ 审题”是指审清题目的内容和数量关系,通过对文字描述的理解,使信息、问题和数量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它要求学生能提取问题中的有效信息、挖掘隐含的条件、提炼合适的数学模型等,是多种数学策略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 “ 审题”不单单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 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既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还包含了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二、审题出错的原因

1.审题错误类型一: “ 看不准”

这是审题中最常见、最让人觉得 “ 可惜”的一类,由于学生读题时囫囵吞枣、匆匆一瞥,导致题目看漏、看错. 比如题目要求 “ 比大小,填><或=”,学生却直接计算出得数;比如题目要求明明有两步“ 先圈一圈、再计算”,学生却只完成了 “ 计算”这步,把 “ 圈一圈”丢掉了;又比如漏看关键字:一捆电线,第一次剪了 2 米,第二次剪了 8 分米,两次一共剪了 ( )分米,学生没有在意 “ 米和分米”,直接填“ ( 10)分米”……这类题目基本不需教师过多讲解,只要稍加提醒 “ 你再看看题”,学生基本都能 “ 一点就会、一听就懂”.

2.审题错误类型二: “ 分不清”

这类错误也属于 “ 看错”,但它不是简单地 “ 看错、看漏”,而是带着一定的思考和主观性,把相似题 “ 看混淆了”. 我们知道,数学中有一些文字和表述非常相似,往往只有 “ 几字之差”甚至 “ 一字之差”,学生读题时一旦觉得 “ 这题我做过”就容易放松警惕,一不小心就会 “ 张冠李戴”. 典型例子如学习乘法时常见的 “ 几个几”和 “ 几和几” “ 相加”和 “ 相乘”等,如: “ 2 个 6 相乘是 ( )”,学生们往往容易想成 “ 2×6等于12”;又如 “ 3 个 4 的和是 ( )”,学生很容易提取“ 3、4、 和” 这几个关键字, 得出“ 3+4等于7”,这些都是由于相似题型 “ 分不清”造成的.又比如一年级的 “ 数数问题”,下面三题从数据到表述都非常相似, 但却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内容及答案:

( 1)12 到 18 之间有 ( )个数.

( 2)从 12 数到 18,数了 ( )个数.

( 3)12 后面的第 ( )个数是 18.

3.审题错误类型三: “ 读不懂”

如果说前两种错误是学生 “ 不细心”造成的,属于 “ 题目我会做、只是看错了”的浅表层错误,那么第三类错误就是较为深入的思维性错误—— — “ 读不懂题目是什么意思”. 这类错误较多发生在解决问题、文字题中,特别是那些 “ 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学生常常无法从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不知该运用哪些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如:

例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 200 米,洒水的宽度是 8 米,洒水车行驶 6 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 选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 74页)

此题是一道典型的 “ 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学生对于洒水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 “ 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部分学生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不会将 “ 每分钟行驶 200 米,洒水的宽度是 8米”这句话转化成 “ 洒水车 1 分钟洒过的路面是一个长 200 米、宽 8 米的长方形”的数学理解,换句话说,学生不是不会求面积,而是不会通过思考抽象出 “ 这题与面积有关”.

例 2:三 ( 1)班共有 29 人,每节车厢坐 3 人,小明最后一个上游览车,他坐在第几节车厢?

此题也是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典型,关键在于要能抽象出 “ 车厢数和人数的关系”,即:29 里有几个 3,就需要几节车厢 ( 不足 3 人也要一节). 因此,如果能将此题与 “ 29 里面有几个 3? ”这种纯数学语言表述建立起一致性, 就能很快明确此题是“ 用除法解决”:29÷3等于9 ( 节)……2 ( 人),小明是最后一个人,所以要坐第 10 节车厢.

4.审题错误类型四: “ 想不到”

与第三类错误 “ 读不懂”又有所不同,这类错误是 “ 每句话都能读懂、但是读懂了还是想不到怎么做”,往往发生在信息较多、内容过长、语境复杂的问题中,其特点是:学生能理解题目的内容,但由于思维浅层、逻辑凌乱,无法选择有效信息、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通俗地讲就是 “ 数字盲目搭配、加减乘除乱蒙”.

如二年级下册的一道练习题: 学校举行运动会,每条跑道上站一名同学 ( 图片信息:6 条跑道),一共有 60 名运动员参加 100 米赛跑,8 次可以跑完吗?

此题由于有 100 米、60 人、6 条跑道、8 次等众多信息,对二年级学生是个不小的挑战,部分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正确分析信息间的数量关系,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如:100-8等于92,92>60;6×8等于48;……甚至还有 “ 100 米-8 次-60 人”这样毫无关联的 “ 混搭”.

又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 57 页第17 题:学校买了 22 箱苹果,每箱有 2 层,每层有 15个,全校有 6 个年级,每个年级有 3 个班,平均每班有 36 人,每 4 个苹果约重 1 千克,每千克苹果 5 元钱. 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 每人 1 个苹果,够吗?

此题足足有 8 条信息, 包含苹果数、 人数、、重量等多种信息,审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找准有效信息、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可见,遇到这类 “ 想不到”的题目,学生要么 “ 提笔四顾心茫然”,无从下笔;要么 “ 数字盲目搭配、加减乘除乱蒙”. 因此,如何提取有效信息、挖掘隐含条件、寻找数量关系,是审题的核心与关键.

三、提升审题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分析以上四类审题错误可知,学生的审题错误既有浅层的视觉性、习惯性因素,也有深层次的思维性、能力性因素.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化解这些 “ 症结”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地审题训练,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养成审题习惯、优化审题方法、提升审题能力. 具体说来,可以借鉴中医的 “ 望、闻、问、切”四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 “ 望”以看准

学生对题目看漏、看错等 “ 看不准”的原因多半是因为粗心大意、匆匆一瞥,没有抓住关键字眼.因此在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 “ 观望”的态度审题,认真细致、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读清题目内容,特别要将重点字、词、句划重点、作记号,如关键字词圈一圈、画横线等. 如 “ 一捆电线,第一次剪了2 米,第二次剪了 8 分米,两次一共剪了 ( )分米”,可以提醒学生做题时将关键词 “ 分米” “ 米”圈出来,注意单位换算;另外,解答完后还可以做 “ 回望”工作,将答案代入题目,看自己的解答是否合理、正确,如: “ 小红今年 12 岁,是哥哥年龄的一半,哥哥今年是 ( )岁. ”有的学生看到 “ 一半”就想当然地觉得是 12 的一半,即 6 岁,但将答案带回题目中就会发现 “ 哥哥今年 6 岁”显然不合理,哥哥应该比小红大而不是小,这就能发现审题的错误.

2. “ 闻”以分清

“ 分不清”的根源在于对相似题、同类题掌握不够深刻,不能一眼找到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同类题目的对比、辨析,明确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细微差别进行反复强化,增强学生对这类题目的所见所 “ 闻”;同时还可以适当变换题型,进行相关变式练习、拓展练习,拓宽学生的 “ 见闻”,避免思维定势. 如之前所举例的一年级 “ 数数问题”,其本质和思考方式和高年级的 “ 植树问题”如出一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辨析进行强化:

( 1)12 到 18 之间有 ( )个数. —— — 强调“ 之间”,即两头都不算;

( 2)从 12 数到 18,数了 ( )个数. —— —强调 “ 两头都要算”

( 3)12 后面的第 ( )个数是 18. —— — 强调 “ 后面”,所以 12 不算.

又如困扰学生的 “ 几个几” “ 几和几” “ 相乘” “ 相加”等,也需要经常对比辨析、明确区别:

2 个 6:表示 6、6? ?2 和 6:表示 2、6

2 个 6 相加:表示 6+6? 2 和 6 相加:表示 2+6

2 个 6 相乘:表示 6×6 2 和 6 相乘:表示 2×6

3. “ 问”以读懂

如前所述, “ 读不懂”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的互译能力,加强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提升,具体说来,就是要学会发问、追问,善于抓住关键字,通过自问自答、层层深入、最终找到生活外衣下隐藏的数学问题.

如: “ 389 人要去春游, 每辆车限乘 45 人,9 辆车够吗? ”此题的思考关键是:什么叫 “ 够”? 什么叫“ 不够”? 可以呈现两种思考方式:

第一种思考方式:如果 9 辆车能坐的人比 389多,就叫 “ 够”,反之则 “ 不够”. 继续追问:怎样知道9 辆车坐的总人数是不是比 389 多呢?( 求出 9 辆车能坐的人数)继续追问:怎样求?( 45×9等于405 人,405>389,所以够了)

第二种思考方式: 把 389 人分到 9 辆车里,如果每辆车的人数不大于 45 人,就叫 “ 够”,反之则“ 不够”. 继续追问: 怎样知道每辆车分的人数呢?( 把 389 平均分到 9 辆车上) 继续追问: 怎样求?( 389÷9等于43 人……2 人, 每辆车都是 43 人,43<45,多余 2 人上其中一辆车,也都能坐下. 所以够了. )

又如:3 位老师带 50 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成人票每人 10 元,学生票每人 5 元,团体票 ( 10 人及以上)每人 6 元,怎样买票合算?

此题的关键是理解 “ 合算”的意义,学生对 “ 合算”是否理解,直接决定了此题能否真正 “ 读懂”.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层层引导提问:什么叫 “ 合算”? ( 花钱最少)—— — 怎样花钱最少? ( 为:学生票<团体票<成人票)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尽量优先买学生票,实在不能买学生票的就买团体票. 最后,可采用的策略是:除了 10 人买团体票,剩下的43 人都买学生票. 这样就将生活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探究生活问题.

4. “ 切”以想通

( 1) “ 切”中要害

学生遇到 “ 想不到”的问题时,犹如一个流动的交通转盘被堵住出口,各种 “ 信息”车辆虽多,却横七竖八、乱成一团,缺乏有序性、合理性、流动性.此时最重要的是 “ 切中要害”—— — 找到 “ 出口”在哪里,即解决问题所需的最直接相关信息是什么、怎样可以得到,据此再层层推理、抽丝剥茧、直至找到源头. 这里就要用到常用的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即 “ 由果索因”;综合法则是指从条件推出问题,即 “ 从因到果”.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练习题:冰糕每根 3 元,每箱 30 根,杨叔叔 4 天卖了 8 箱冰糕,杨叔叔 4 天卖了多少钱? 平均每天卖多少根冰糕?现以第二问“ 杨叔叔平均每天卖多少根冰糕? ”为例,分别说明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

可见,分析法和综合法虽然思路不同,但它们都能建立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有时,分析法和综合法还可以结合使用,使解题更加顺畅.

( 2) “ 切”开推敲

对于一些语义复杂的句子, 要学会“ 切开”推敲、反复斟酌.如 “ 增加到”和 “ 增加了”有什么区别?“ 小明今年 15 岁,比小红大 3 岁”,到底谁大、谁小?“ 羽毛球 30 个,如果每人一个,还差 5 个”,这里的羽毛球和人,谁多、谁少?只有学生在审题中把词句“ 切开”、反复推敲,才能为正确审题扫清障碍.

( 3) “ 切”步骤作答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步骤较多、过程较复杂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将解题过程一步步 “ 切开”,把 “ 每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写出来,这样可以明确每一步的解题思路, 让解题过程更加有逻辑、有道理,如:有 60 筐鸡蛋,每筐重 25 千克,在装运时,改成每筐多装 5 千克,改装后少用了几个筐?由于此题步骤较多,可以引导学生分步写出每一步的思路:

一共有鸡蛋:25×60等于1500 ( 千克)

改装后每筐可以装:25+5等于30 ( 千克)

改装后用几筐:1500÷30等于50 ( 筐)

少用几个筐:60-50等于10 ( 筐)

( 4) “ 切”除无关

遇到语句特别复杂的时候,可以像语文学科的“ 缩句”、提炼中心思想一样,把长句变短,切除无关修饰,只留下核心表述. 如 “ 4 与 8 的和乘 6 与 3 的差,积是多少? ”,可以简单缩句为 “ 和乘差,积是多少? ”,即 ( +)× ( -),从而让思路更加清晰.

总之, 审题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具体体现,学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将会对数学学习大有裨益. 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成效的,必须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渗透,通过 “ 望、闻、问、切”等有效策略,使学生不断地、经常性地受到培养和启迪,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审题能力.

责任编辑 郑占怡

综上资料,该文是大学硕士与数学本科数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望闻问切和审题和数学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通过巧用教学策略、贯穿教学内容、传授审题方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审题热情,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

2、 克服初中数学审题焦虑 学生审题能力是评估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十分必要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帮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审题,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审题效率数学这门学.

3、 小学数学准备题的设计和 一群孩子站在葡萄架下,望着红通通、亮晶晶的葡萄,既激动又兴奋 有的蹦起来去摘低处的小葡萄,有的捡起棍棒乱敲一通,一个孩子灵机一动,搬来一架梯子,轻松摘下又大又红的葡萄 提笔写论文时,儿时摘葡萄的场景自.

4、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自从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卷Ⅱ考查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后,2016年全国卷Ⅱ仍然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 2017年仍然是这样 “任务驱动型”是指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考生更好地围.

5、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路径 摘 要随着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女大学生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确保女大学生顺利就业,是解决教育公平、性别歧视问题的主要方法,也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主.

6、 指导中学生审题阅读自学的五部曲 内容摘要为了达到数学阅读的最高境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阅读方法指导预读——带读——议读——精读——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