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韩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韩语毕业论文 韩语论文 韩语论文网 教育刊物卷首语 论文致谢语 西班牙语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感谢语 2018越南语论文题目 小学体育教学毕业论文致谢语 公示语翻译论文 培训期刊的卷首语

论语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论语》中的教师观以孔子为例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论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6

《论语》中的教师观以孔子为例,该文是论语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跟孔子和《论语》和教师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赵幸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经典,其中对于教育的观点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直到今天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仍然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当今社会各种非理性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道德层面的各种精神文化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本论文以孔子为例,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两个方面对《论语》中的教师形象进行了论述,从而细致地分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素养,促进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论语;教师观;孔子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66-02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渗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大部分人近两千年.《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为了记录孔子的言行所著,它从学、识、德、业、品、行等方面来论述教师为人师表所要达到的要求,其中也不乏对教师素质和教师言行方面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教师言行等方面是有着深刻认识的.以下就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两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一种自律的意识和行为.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道德有着自身的特点.以下就从《论语》中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 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孔子的一言一行已经对教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大意是说孔子认为自己还没达到圣与仁的境界,只是他能够向着圣与仁的方面努力而不敢厌烦地做,教导别人也不会感觉到厌倦.公西华则认为这是我们大家都很难学到的情操.

孔子把坚持不懈努力向前、教导学生不厌其烦视为达到“圣与仁”的境界.从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理想,“诲人不倦”体现的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孔子满腹学识,他的最大理想是从政,但事实上他的从政之路根本行不通.他就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道教人,乐则不疲.于是他穷极一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没有不厌其烦的精神是无法到达预期的要求的,在教育这片芳草上辛苦耕耘,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它规划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积极献身于这一崇高的事业.其次要做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做到倾囊相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使命是什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2“. 有教无类”的职业爱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冲击性最大的无疑是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大意是不管对哪一类人都应该予以教育,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一主张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一方面要求教师抛开学生身份上的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地予以对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招生学生不分地域、贤愚、老少,对各种类别的学生给以同等的对待.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如鲁国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但更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教育方面的这种变化,其意义不只限于教育领域.私学的兴起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对于中国社会上士阶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今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提及的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当今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资源公平缺失等方面.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下,如何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有教无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从根本上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才能保障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并且广出人才.

3“. 欲罢不能”的乐业情操.通读《论语》后不难发现,孔子对他的教育事业有着一种欲罢不能的情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说孔子认为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里的它没有说明是指什么,但我们一般理解为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就道德修养来说,知之而不好,则所学与己无关;好之则会求之,但还有安仁、利仁之别;只有安之、乐之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乐业”就要有扎根学术,培养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追求,这样教育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号召力.因此,教师要以渊博的学生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赤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的成长,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方乐园,努力追求欲罢不能的忘我工作的至高境界.

二、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影响的一种品质.它主要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作为一名教师,知识素养是教学的基础.以下就通过《论语》来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特点.

1“. 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与我有哉?”大意是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他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并且不以圣、仁、君子自居,而是终身不断修养提高自己,强调自己的长处是好学.直到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中已丝毫与道相悖的杂念.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和修养是需要终身实践的过程.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提升自己境界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从温习已有的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像孔子所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吸取别人身上的长处,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广博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学生的交往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知之为知之”的务实精神.子曰“:由,讳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意是孔子在教子路求知的方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对“知”的精辟的解释,反映了孔子对知识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它应该成为一切真正想得到一些知识的人的座右铭.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出榜样,遇到不懂的也千万不要装作很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以一种坦诚的心态面对自己未知的问题.人无完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一定会有自己不会的地方,我们要承认自己的不知,深刻认识到糊弄人就是糊弄自己.对教师来说,只有在学识面前保持求真的态度才能获得真知,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我们今天教师们学习的典范.

3“. 反躬自省”的严谨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概就是说见到贤人,就期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孔子认为凡事要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从自身出发寻求原因,而不要一味责怪他人.“反躬自省”就是要在现实的交往中,随时随处对照反省自己,向他人学习.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千姿百态,人人各异.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学习与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见人之长,真心欣赏别人的优点,打从心底里赞叹别人的成就,以此来汲取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反躬自省”也要求我们不要热衷于揭人之短,或用自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而应该要多对照自己,多考虑自己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它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细读《论语》仿佛能看到孔子孜孜不倦地教育他的学生的身影.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何为教师以及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论语》中许多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21世纪的教师要以孔子为导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语·为政[M].程昌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10.

[2]论语·子罕[M].程昌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1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吴结平.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教师形象塑造三要素[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

[6]童富勇.试析孔子温故知新与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

[7]文洁华.中国传统儒家知识论之当代意蕴[J].清华大学学报,2006,(1 ).

该文点评:上述文章是关于对写作孔子和《论语》和教师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论语本科毕业论文论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论《论语》中的朋友观对现代 陈珂 长沙理工大学摘 要论语共20篇,492章,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朋友的论述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

2、 《论语》中的言语观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发源阶段,也是人们慢慢形成言语并且有意识地加以运用的时期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而文化的传承又离不开言说和教化 对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早已有所认识并多有论及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

3、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体育思想的碰撞解读《论语》和《体育之》 凤(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摘要2017年4月1日是体育之研究刊发一百周年纪念日,百余年来其体育思想对当下中国体育教育有深远的启迪与影响 而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发展史上孔子的论语占.

4、 读《论语》,话君子 在论语中,“君子”一共出现107次,是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一种理想化人格形象,但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

5、 《诗》和修身术以《论语》用《诗》和解《诗》为例论孔门《诗》教之旨趣和意义 1960年,钱穆先生撰成读诗经一文,就诗经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先哲时贤的看法,其中对“孔门之诗教”问题的阐发,引人深思今果认诗经乃古代王官之学,为当时治天下之具,.

6、 生命的归宿是孤独解读小津安二郎《物语》 摘要日本电影物语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传统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的解体 作为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因其对人性的深刻洞悉而赢得了世界性的良好口碑,体现了其所拥有的普遍性意义 解读物语,旨在以理性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