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3000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参考文献 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文

关于中西文化类本科论文范文 和论中体西用的多重变奏兼谈中西文化观的演变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中西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8

论中体西用的多重变奏兼谈中西文化观的演变,本文是关于中西文化类本科论文范文跟中体西用和中西文化和兼谈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中体西用"思维范式指涉的文化立场,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为根本,而视西方文化为外在枝末的发用.据此,近代中国逐渐展开器物、制度、观念等不同层面的救亡革兴运动,"中体西用"范式本身也历经了兴起、转变和破产.考察晚清以来的改革历史,辨析"中体西用"范式的具体实践和流变,或可就细微处*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处置中西文化关系这一命题的诸多情境,也可勾勒中西文化观的近代演变的线条.

关键词:中体西用中西文化观演变

明朝万历年间,伴随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许多西方传教士先后来华,西方文化开始比较迅速的传入中国,其中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颇受明朝士大夫喜爱.然而,时人总体上对西方文化怀抱猎奇、看新鲜的心态,故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争论少有发生.二百多年后,当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序幕,国情危急紧迫,对于挟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明,从偏执腐儒对"奇巧淫技"不屑一顾,到今日学者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判和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声张,由此,开始了近百年中西文化观的演变.而这一漫长曲折演变,显著表现为"中体西用"思想的兴起、转变和破产.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中西文化观变迁的角度,对"中体西用"思想重新进行梳理.

一、"中体西用"的兴起

战争后,国人猛然认识到我国科学技术已经落伍.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源率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即学习西方现代兵工技术以拯救中国危亡,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运动初起时救亡图存制夷的"防卫型"特征,也揭示了近代中西文化观中的大方向--向西方学习.最早提出"中体西用"说法的,应该是沈寿康,他说:"夫中西学问,本身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论述"体用论"标志"中体西用"理论模式正式形成.②

19世纪60年代清廷兴起洋务运动,洋务派以作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指导思想.起先,"中学"主要指传统的*道德、纲常名教,"西学"则主要指为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在洋务派眼中,"中体西用"或确乎是值得骄傲的思想发明.此一范式对中国传统哲学"体用"范畴(特别是朱熹体用学说)庸俗化而用之,使传统哲学"体用不二"的"实体与功用",一分为二,变为"主要与从属"、"目的与工具"之义.体和用失去其哲学意义,更多成为文化学意义的一对概念.张之洞这批天朝的改革者们一厢情愿设想,"中体西用"乃是处理中西文明的绝佳方案--既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纲常,又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通过工具性地引入西方文化(当时特别地限于技术),吾"先王之制"、"圣贤之道"尽可完整保存.

客观地说,洋务运动开展期间,"中体西用"思想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经济上,洋务派先后建成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等晚清中国第一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应注意,这些企业管理体制依然仿效政府,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亦官亦商,可谓中体西用之缩影),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体西用"的转变

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原先的"中体西用"思想已经无法指导进一步学习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对此,梁漱溟先生这样描绘道:"……及甲午之役,海军全体夜没,于是大家始晓得火炮、铁甲、声、光、化、电,不是如此可以拿过来的,这些东西后面还有根本的东西……"③洋务运动破产了,这与它仅停留于初级的技术学习不无关系.自强求存的仁人志士提倡更大范围向西方学习,"西学"渐入制度层面,立宪制度、代议制度等诸多社会改良方案进入国人视野.

可是,时一时间并没有另起炉灶的勇气,他们只是对"中体西用"思想内涵悄悄进行着转化,如郑观应提出:"分而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知其缓急,审其变通,操纵刚柔,洞达政体,教学之效,其在兹乎!"④郑观应已经论述到中学和西学关系,这个论调试图继续通过缩小"中体"内容、扩大"西用"范围的方案,继续维护"中体西用".⑤因此,郑观应在其《盛世危言》中,一方面提倡学习西方治国的政教法度,一方面竭力强调"尧舜周孔之道"乃"万世不易之大经大本".此外,钟天纬大力宣扬"唯我孔子之教,如日月经天、江河亘地,万古不废"的同时,对西方格致之学成就高度赞誉,大力倡导学习欧洲各国"通民情、参民政"的"大本大原".⑥这种论述,从表面上看,依然是以往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实质内容已经大大改变.

甲午战后,伴随维新思潮的兴起,"中体西用"思想进一步转化,出现了"中西会通"的新论,梁启超即为其中代表.梁启超代总理衙门起草《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时,明确提出:"近年各省所设学堂,虽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中,且有西文而无西学,盖由两者之学未能贯通……考东西各国,无论何等学校,断未有尽舍本国之学而能讲他国之学者,亦未有绝不通本国之学而能通他国之学者.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梁启超明确提出"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坚持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为"会通"中西之原则.⑦此外,这里还隐隐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西学比起中学,并未显得逊色,西学有资格和中学处于同等地位.

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认识深入,相应地,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评估亦不断调整.此为一体两面的过程,基本上,前者不断调高预期和评估,后者持续贬低批判.这样的中西文化"实力对比",忠实地反映在"中体西用"形态划定,学界一般划分学习西方文化(即"西用"部分)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层面三个阶段.到了学习西方的第三个阶段,在最核心观念层发生的情形是,吴又陵、早期的胡适及大批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发起了最后的冲击.至止,作为"用"的西方文化已正式登堂入室,呈现出代替中国文化之体的趋势,而中"体"也慢慢被抛弃.

三、"中体西用"的破产

如前所言,时人对西方文明接触越深,仰慕越多;对比之下,就中国文化的分别区划也更加透彻.中国以道德立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功利至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价值理想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康有为的"西方物质,中国道德",梁启超的"西方物质文明,东方精神文明",孙中山的"西方科学,中国国粹",梁漱溟的"西方理智,中国理性",等等,表达出的都是物质与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分立、矛盾、冲突.⑧在此种文明的对立冲突中,且又多就中国传统文化持残酷偏见,全欲一掌拍死而以为胜利."中体"基本上成了中国落后、国家衰败而受列强凌辱的最大原因责任体之一.

由此,又粗略分出两种阵营: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基本属于前者,而梁漱溟、马一浮及梁启超、严复有保守倾向.严复对"中体西用"持怀疑态度,从中西文明之异质性讥讽其"马有马体,牛有牛体."且极力主张体用不二.但在一战后,发现西方文化亦毛病缠身,遂还转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作为根本之体,坚信不疑.梁启超等人亦有如是体用观念的前后转变.激进主义者从中体西用框架中跳出来,主张一种全盘西化的立场,至少对于传统文化"中体"之地位发动毫不留情之致命攻击.而于保守主义者,在考察西方文明诸多毛病之后,他们认定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应对之同情的理解.从历史上看来,激进的声音和力量占据了上风.传统文化历经劫难,几近枯竭.

四、结语:呼唤多元平等的中西文化观

回顾历史进程:"中体西用"的变化就是"体"与"用"两个概念内涵的互相消长,"西用"的范围不断地扩大,而"中体"如梁漱溟所说,剥笋一样被人一层一层地剥下来.持中体西用论的人们从买船舰造炮到办新式学校和现代工业,发展为改革政制,却没能秉持"中国文化根本"而获得胜利,中国的富强独立,恰是在抛弃传统后付出难以统计的代价之后得来的.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体西用"概念流转接近百年之后,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提出"体用不二"的中西文化观,指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中体西用"论的实质在于用"价值理性"支配、约束、统辖"工具理性".牟宗三的"体用不二",已不同于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提的"中体西用"--当时所谓"中体",绝不可能是现代意义所谓"价值理性",它不是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是维护"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宗法制度,正像鲁迅所说的是"吃人".

其后新儒家之第三代人物杜维明先生、刘述先先生等均对儒学(传统文化代表)做了某种定位:"全球化世界中,多元精神资源中的一支.""中国文化之本,乃是多元世界文明中有益的一员."提倡"后新儒家"的林安梧也表达了类似看法,我们面对传统,至少要给予与西方文化同样的平等的观照.近年来,有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西文化同体共用殊相论":不管"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其实都对"体"进行了人为地切割.假如"体"真的可以分成中、西,那么它也就丧失了形而上的地位,下降为世俗世界狭义化的一物,不再拥有"体"涵盖一切的特征了.鉴于形上本体不可分亦不能分,故从终极上看,人类永远都只能共同拥有一个"体".人类既然同体,当然也就可以共用.不仅西方的文化可以取用于东方,反之,东方的文化也可以取用于西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虽然彼此面对的是共同的整体性的形上本体世界,但对其展开言说时却分别使用了差异性很大的语言符号.总之,唯一且共同的形上本体统摄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缤纷多彩仅仅是分殊现象,⑨故不同文化间可以互相取用,看待中西文化上,需要有一种多元平等的文化观.

注释:

①沈寿康.救时策[N].万国公报,1895(87).

②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33~334.

④戊戌变法(一)[M].:49.

⑤丁伟志."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⑥钟天纬.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刖足集?内篇[M].

⑦戊戌变法(四)[M].:488~489.

⑧曹跃明.近代中西文化问题与梁漱溟的文化观[J].天津社会科,1994(1).

⑨张新民.视野交融下的哲学、宗教与科学--答香港城市大学邝振权教授问[J].阳明学刊,2009(00):384~396.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论"中体西用"[J].历史研究,1982(5).

[2]戚其章.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3]杨锦銮.再论"中体西用"[J].暨南学报,1998(2).

[4]路新生.论"体""用"概念在中国近代的"错位"--"中体西用"观的一种解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5]冯桂芬.校邠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6]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关心(1971-),男,汉族,广西宾阳人,法学硕士,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体西用和中西文化和兼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中西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中西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昆德拉小说《身份》的主题变奏 作者简介韩依言(1986 7),汉族,沈阳人,工作单位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310203在音乐中,完.

2、 《桃花扇》传奇与其改编本的意象变奏和审美认同 摘 要桃花扇传奇作为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不断被后世艺术家所推崇,也成改造和创新的艺术题材之一 尤其到了近现代,戏剧家们对于传奇桃花扇的舞台演出改编情有独钟,改编本的出现也使这部传统的古典名著由案头走.

3、 九类场合应当奏唱国歌 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国歌法 国歌法规定了国歌标准曲谱的审定、发布和使用,明确了对侮辱国歌……行为的处罚,同时要求加强国歌宣传教育,普及奏唱礼仪知识.

4、 多重人格的陈怡琳 我的同桌叫陈怡琳,她又黑又高,活像个拉长的女版宋小宝,脾气嘛……就一言难尽了 她平常的时候是个乖乖女,书包干干净净,桌洞整整齐齐,说话细声细气,上课端端正正,不苟言笑,和我.

5、 香港節奏:正向面對社會壓力,尋求友善解決之道 其實壓力本就與生活共存 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面,壓力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阻力、困難解決不了,在生理和心理上面呈現出來的反應 壓力這個詞其實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領域和表現形式,一般人很容易將它視為洪水猛獸 內外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