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自然观的论文 华兹华斯人性自然观的开题报告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的开题报告

自然观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论《易经》中的自然观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自然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5

论《易经》中的自然观,本文是自然观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易经》和自然观和易经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谭清华

(柳州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易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哲学著作,以其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丰富的象征哲学思想,从思想上不断启迪后人思考生产、生活,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易经》包含了丰富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物质结构论和初步分类观、人与自然关系观、季节变化与农时观.这些自然观对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易经》;自然观;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 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3-0050-06

《易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哲学著作,以其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丰富的象征哲学思想,从思想上不断启迪后人思考生产、生活,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开始,《易》学开始产生,其著述层出不穷,因此,《易经》本身和当时的《易》学研究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易经》包含了丰富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在物质结构论和初步分类观、人与自然关系观、季节变化与农时观.这些自然观对古代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物质的结构论和初步分类观

《易经》中的物质结构论隐藏在“易”的层次性中,因此,分析“易”的层次性即可得出《易经》关于物质结构论的内涵.《易经》中的“易”有“不易、简易、变易”三种层次.“不易”为《易经》整体构建的基础,是《易经》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部分,具体表现为其中的寰道论.“简易”是指易的卦象构建原则,暗含一种观察世间万物的指导思想.“变易”则是构建整个《易经》的最终指归.

就“不易”层次来看,“不易”是指事物组成部分中,事物之“道”和核心部分始终不变.《易经·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它认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易”,然后才是“太极”,再依次到两仪、四象、八卦等不同层次,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至于“易”是何物,《易经·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2].因此,“易”就是宇宙初始“气、形、质具而未离”的“浑沦”状态,是宇宙天地万物化生之根源.

就“简易”来说,事物的本原是简易的“太易”,由“太易”化生出“太极”,即“太初者,气之始也”.此“气”是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世间万物的起源,它又化生出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阴、阳”“两仪”.由“阴、阳”而化生天地,天地化生春、夏、秋、冬四时.这四时分合而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元素,这八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新事物不断产生.以上就是包含在《易经》理论中的物质起源观和物质结构论.它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的起源和组成都是简单完备的,整个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易经》的物质分类观以其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根据《易经》演卦的原则,“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元素是人们对世间万物所做的一个简单分类,这种分类的基础是:“太极”所生之“两仪”,即《易经》中提到的“阴、阳”概念,它在《易经》卦象为“阴爻、阳爻”.阴阳是一对矛盾的哲学范畴,它们是指事物性质,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身.正是由于这一对范畴的存在和不同组合,才导致世间万物的产生成对出现,这就是《易经》对物质进行初步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易经》在确定了世间万物只有“阴、阳”两大类的基础上,与“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对应,把世间万物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每一类物质的基本特性相同,例如,乾、震、离、艮四卦及其所代表的物质以“阳性,刚性”为主,坤、巽、坎、兑四卦及其所代表的物质以“阴性,柔性”为主.虽然这种分类法在现代科学看来缺乏科学根据和精确性,但它毕竟是古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经验的总结,是人们长期观察和进行简单理性思维的结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如何用快慢的矛盾观去对待农作物生长,如何做到土宜、时宜、物宜三宜相结合,进行田间管理等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农学意义,成为后代农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渊源.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易经》中称之为“三才”关系,它作为一个思想范畴,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易传》,但其现实根源至少可以往前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这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墓葬中的一组蚌壳龙虎图得到有力佐证.关于盘古开天辟地以及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的传说也可以作为上古三才观念萌芽的佐证.殷周时期的天神、地祗、人鬼崇拜从宗教角度看也是一种“三才”的观念.

根据《易传·系辞》的记载,包(伏)牺氏时期已萌发三才观念,它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八卦以其独特的象征形式,将天地人三者通过卦中爻位形式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三才观念最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后来,《易传》中的六十四复卦也通过“爻位”对三才之道进行了相当完备的论述.在八单卦中,初爻(最下爻)表示地,中爻(第二爻)表示人,上爻(第三爻)表示天.在六十四复卦中,把六爻两两合并,则体现层次,此时则与八单卦道理同一,初、二爻合并为“地”位,三、四爻合并为“人”位,五、六爻合并为“天”位.“天”“地”“人”,谓之“三才”.《易传·系辞传》说:“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说卦传》说:“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即明此例.在《易经》中,这种以爻位来定三才顺序之法与人处天地之间的客观事实相吻合,是对大自然仔细观察和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结果.

除此之外,《易经》中六十四复卦还通过各爻之间的具体关系来说明三才的相互关系.首先从“爻是否当位”来判断事物发展是否符合规律.当“阴居阴位,阳居阳位”时“当位”,走正道,符合规律,反之则“不当位”,不符合规律.但由于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条件相当复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当位也要“守正防凶之例”.天地即初、上两爻本身“无阴阳定位”,不存在是否“当位”的问题,只象征事物发展的开始和终结两个阶段.但是位于中爻即位于天地之间的人,既要同时恪守天道和地道,又要阴爻处二位、阳爻处五位,才能既中且正,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后来儒家将其概括为“中庸之道”,道家将其称之为“守持中道、行为不偏”,要求崇尚自然,同时遵守天地之道,极力避免像《易经》中说的“阴爻乘阳爻为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阴阳不当位相承,有感无应”[4]等不吉结果的发生.

关于“三才”关系,古人常以三者并列的方式探索世界构成规律.古人认为“三才”关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三才的形成及其对自然界作用的体现、三才的体现、三才对人的作用、人在三才中的地位、三才相宜相盗的相互关系、三才失真的结果.这种以易学为中心提出的三才关系观明显区别于神话中的三才关系观:神话中三才观的内容是将一些人类未知的力量或现象转化为超人力量,让人敬畏或者利用它,具有明显形而下的特征,并且不成体系,每个故事只是反映某一个或者某一方面的问题;易学中的三才观并不具体说明某一种现象,而是针对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而言,具有明显的形而上抽象思辨性,并且自成体系,以一套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理论去思辨三才关系,具有比神话更为广博的利用空间,从而显示出易学独特的三才理论特色.

三、季节变化与农时观

《易经》主要以卦象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而卦象的基本元素又是“爻”,所以,“爻”的位置及其变化构成事物发展的“时”和“时变”,《易经》关于“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根据《易经》中“爻”的位置及其变化规律,事物发展的阶段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两种.从表层来看,阶段论通过爻位可直接看出,因为每一“爻”位本身代表事物发展的相应阶段.在八单卦中,初爻代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中爻代表事物的旺盛阶段,上爻代表事物的衰退阶段.在天地形成及其对世间万物的作用中,天气下沉,地气上升,天施地受,即始于初爻、终于上爻,因而卦爻位置也因此从下数到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于整个《易经》始终.在六十四复卦中,因为爻数从三爻增加到六爻,六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所以阶段论也随之变得复杂.从表层来看,“初位(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于潜藏勿用;二位(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于适当进取;三位(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于慎行防凶;四位(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于警惧审时;五位(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于处盛戒盈;上位(爻)象征事物发展终结,主于穷极必反”[5].《易经》的这种爻位及其变化理论建构的目的在于“以谋人事”,所以产生于原始农业时期的《易经》理论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对待任何动物的繁殖和饲养,必须基于“初爻”理论,必须以固其元气为根本.对待植物则以固根为基础,故“新树不可摇其根”.同时,根据“爻变”理论可知,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有其固定阶段性,我们在进行生产时不可任意改变其生长规律,犯“揠苗助长”或“任其自然”的错误.

从深层来看,整部《易经》均在强调“时机”与吉凶的关系,《易经》的事物发展阶段论主要体现在“爻”变之中.八单卦的二爻处于天地之间,所以要正确处理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天地所给之“机”,“机”未来时,以静制动,“机”莅临身边,则不可错过.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农之“机”既包括天和地所给的条件,即外在时机,也包括生产对象本身生长规律,即内在生机.只有达到这两“机”间的协调,农事才能顺利进行或者事半功倍.在六十四复卦中,由于每卦爻位存在“当位与不当位、中、乘比承应、互卦、卦主(主卦之主和成卦之主)”等关系,导致爻位所暗示的吉凶关系异常复杂,这要求人在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中,要时时警惕,不可贸然行进,要防微杜渐、按部就班,尤其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渐”卦,六爻的设喻更加形象,此意更加明显,此卦辞拟“女子出嫁”为喻,意在“礼备”而后渐行.六爻设喻以鸿飞所经历的水涯、磐石、山陆、山木、山陵、大山陆等凶象,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排列,乃至上九“位”穷而“用”无穷,达到“议行万方”“贲一切也”的效果.本卦自始至终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突出了“渐”的主题和特征.

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业对象本身发展有其固定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动植物的生长只有在其应该存在的自然条件下自然生长才是最真的,因为大自然的自然条件非人类的思维所能模拟.例如春夏秋冬的更替与反复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一旦改变,就会破坏地球表层的森林与植被结构、人口数量和质量结构、气候条件,会出现所谓的反季节,那么农业生产即使技术再高明,也无法顺利进行,甚或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我们不能破坏这种固定的阶段性顺序,只能顺其道而行之,只能去深刻认识事物发展顺序中的条件,再根据这种条件去创造设置动植物每个发展阶段所需的环境,为农业生产对象充分利用外“机”促进本身内“机”的快速成熟打下基础.

(二)周而复始的循环论

《易经》本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以物取象”原则,以乾卦为始构建起一套具有浓厚哲学韵味的思辨体系,突出了自然界“大明终始、首出庶物”等循环不已的运动状态.所以,整个《易经》体系在分析各事物阶段性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循环论思想[6]:即各卦中的循环论,整个易经体系的循环论,易图中的感性化循环论.

对《周易》名称的解释,目前学术界颇有争论,其中的“周”就有“周朝”“周普”和“周匝”的意思.“周普”由汉朝儒生郑玄提出,为“无所不备”之意,盖因《易经》以六十四卦凡三百八十四爻涵盖世间万事万物,故卦爻含义自然很周延普遍.“周匝”则由唐儒贾公彦在其《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条下的注疏中提出:“以《易经》以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为“周而复始”之意.现代学者把“周普”和“周匝”结合起来解“周”意,便可发现《易经》的循环变易观早已有之.

从象数学的角度看,《易经》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循环变易观,则表现为卦爻象以及各种变化图式.首先,“六爻”位蕴含的周流变易规模最小.《说卦传》说:“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分别代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由下至上分别代表事物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相应阶段,每卦的第六爻均突出“物极必反”的道理,是发展到极点的物质运动阶段,由此,通过辩证否定途径回到原来的起点,使任何事物均得以循环不止地存在.六十四卦是大规模的周流变易,从数的方面来看,从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从八卦到六十四卦则是自乘而成,任何事物变化都是倍进而成,每一卦均为一个循环系统,每一个小循环又是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这种现象早在《系辞传下》中有过描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岁岁相接,循环不止.邵雍依此创立“合一衍万”的宇宙推演程序和“元会运世”的宇宙终始之数[7].从象的方面来看,六十四卦以代表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乾卦为始,本应到第六十三卦“既济”卦为止,以示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但后来又出现“未济”卦,意味事物发展仍未停止,仍需从“乾”开始,这就凸显了其循环论.从象数学的各种图式来看,其循环论也非常明显.宋前注《易》无图,易图始自周敦颐传陈抟“太极图”并为之说,后朱熹撰《易经本义》,取邵氏“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伏羲六十四卦”诸图与经其改订之“卦变图”等置于卷首,历代宗之,图说之风始盛.它们均秉承“天圆地方”之旨,均以圆形为作图原则,其循环论思想自不必言之.“阴阳(黑白表示)太极图”中阴阳相推而生寰道运行轨迹;河图、洛书以方形数字图蕴含事物的寰道运动;先后天八卦图、十二辟卦方位图、二十四方位图、卦气图、六十四卦方圆图等则干脆以圆形图表示寰道运动,说明循环论思想.易图中的这种寰道思想实际上也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是源于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日月东升西落、万物荣枯、四季反复如常、人体生命周期等构成了循环论的感官基础,易图只是以简单的形式再现了《易经》所表达的复杂内容,意在暗示人们要按照自然循环规律安排农事,因而成为我国古代农学思想的重要渊源.

(三)丰富的历法思想

上文通过爻位和易图等形式感性分析了世间万物发展的阶段性和寰道变化规则.《易经》的卦爻辞则始终通过比兴手法以物喻事,体现着“时变”的含义,尤其是后人对《易经》的阐发程度加深,《易经》的“时变”观与天文学、地理学的结合愈来愈紧密,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易经》天文学思想,它主要表现在其中的历法思想中.例如陆思贤认为《易经》“六龙”对远古历法做了总结,笔者认为早期象数学派也具有明显的天文历法思想.

陆思贤先生认为《易经》的天文学知识在于以乾坤二字总结了本原于立杆测影的“盖天说”宇宙论:“元、亨、利、贞”.用此四字形容天道旋转的一幅图像,它首先认为乾元即万物之源,天的起源在天北极的“太一、天一”星,把天穹描绘为“运行不息,应化无穷”的大旋轮[8].其次,它认为万物之始乃天,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寒来暑往不断更替的四季源于“子”,“子”即冬至之后,其时天地元气开始恢复,开始一个回归年.所以孔颖达《易经正义》认为天的起源和四季的开始均是“乾元”所致,阐述“乾”为:“天即乾.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定体之名”意指天乃坚硬的、半透明的物质实体,而“体用之称”指附于天体之上的日月星辰及其不断的运动变化,它可以通过闻一多引《汉书·枚乘传》所说的“单极(用于测影的兽头擎天柱)之亢断斡”地面测量感知.“坤”为方形的大地,本原于立杆测影的方形晷影盘.这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就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坤”结合起来了,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不同的历法.至于体现在六爻卦爻辞中的“乾”的历法思想内涵主要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初九即元子,元为起点,但在颛顼神话中又为“老童,即太阳到了最南点,晷影到了最北点.”老童即老冬、老终之意.潜龙意指建子十一月,此时在观象授时意义上,气温是最低的,动植物还处于生命的休眠期,农事的节令还未到来,农民只好在家休息,龙星尚未出地,故列于六龙之首,所以说:“潜龙勿用”,过了此月,则万物开始复苏,故为元子.“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孔颖达的《易经正义》认为“九二”当指“太蔟之月”,即《吕氏春秋·孟春纪》所说的“孟春之月”,高诱注之曰:“万物动生,蔟地而出,故曰律中太蔟”.象征此月草木发芽,蛤蟆、河蚌之类也出淤泥,在河边活动,即“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味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颖达《易经正义》称:“九三为建辰之月.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这是从农业的角度对“君子终日乾乾”的阐述,描述农民抓住时值春分、清明之际的好时节播种而整日忙碌的情景,“因时而惕,不失其机”,植物已经萌发生机,需抓住时机尽快出种.动物开始发情交配,正是怀孕之良机,故虽可渔猎,但应适可而止,切勿“涸泽而渔”.“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此爻描述春夏之交的天象,苍龙七宿全部显现,但仍处于上升阶段,地面为黄沙弥漫季节之始也.因此,北方虽然牧草已经因地气上升开始疯长,但因风沙较大,能见度较低,所以放牧切勿远行,容易迷路且造成牲畜散失,故农事需防沙、防寒.南方因阳光稀少,雨水过多,农事需排水抗涝,农作物长势较快但比较娇嫩,防虫害也是此时之要务.“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是专指天,五通午,贯通天地之数,“九五”二字交合,意指天顶地中相互贯通,这是夏季的特征,表明太阳位置已经达到一年中最高点,将施予人间无限的恩惠,作物生长已至最高峰,开始孕穗成熟,但此时的高温会导致蝗虫、稻瘟病、钻心虫等病虫害频繁,故需防止高温条件下的病虫害.鸟兽为了适应天气炎热高温而脱毛甚至光背,躲进森林避暑,此时人也会因为高温得病,也应注意避晒避暑,不宜频繁外出,只做好秋收准备.“上九,亢龙有悔”.“亢龙”即火龙,时过夏至,进入三伏天,高温延续,经过长期生长的作物已经结果成熟,开始枯萎.此时坤卦的上六与上九为对.上六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说明房心尾三宿西移,而北方玄武龙向上中天挺进,因此形象为两龙相战,北方玄武龙慢慢获胜,亢阳让位给位急风暴雨了,天气也进入秋凉季节,草木黄落,出现“其血玄黄,其道穷也”的景象.“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王弼认为“用九”为“用天德”,说明人们开始接受上天赐予的丰收年成,开始收获,故为“用九”.

最后,《彖》辞也总结了一年的自然变化规律:“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其中的六位就是初九建子、九二建寅、九三建辰、九四建午、九五建申、上九建戌,六者循环一周谓之“终始”.说明乾的生生不息,不断终始,循环不已,将其形象喻为六龙,因此,历法可名为“龙历”.“龙”者“农”也,故又名农历.这就是中国农历的来历.

象数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经》创始之初,其目的和动机是“明人事”,而“明人事”的基础在于“推天道”,“推天道”的基础又在于观象,既观人象,又观物象,还观天象,最后通过总结所观之象抽象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用以指导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所观之象为图形,抽象出来的规律则为数,象、数是建构《易经》《易传》的主要手段,象数学因此对我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气候灾害学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从天文学上来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天文历法的制定和天文仪器的制造上.早在氏族社会时期,我国政府就有专职观察天象、物候者,商朝已有干支记日和闰月的历法记载,西周的天象观察记有日全食,还提出用以解释地震、气候和节气变化的阴阳变易说.《春秋纬·元命苞》包含我国最早描绘天旋地动规律的思想:“阳唱阴和,男行女随,天道左旋,地道右迁”.在此思想中,如阴卦初爻与阳爻处于同一月份,其初爻则退一辰,以未为贞,如果坤卦初爻是贞于未,则“左右交错相避”.现代天文学揭示银河系漩涡结构的特征与“河图”所表示的特征完全吻合.因为《易经》本于推断人事吉凶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所有上面的象数图式均突出天时地利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善文.易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

[3]袁名泽.科技哲学视域下的象数学[J].科学·经济·社会,2009,27(1):97.DOI:10.3969/j.issn.1006-2815.2009.01.024.

[4]邵雍.皇极经世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26.

[5]陆思贤.神话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356.

[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530.

[7] [魏]王弼.周易注疏[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2013:234.

[8]常秉义.周易象数通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21.

综上资料: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易经》和自然观和易经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自然观本科毕业论文自然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金庸武侠小说和《易经》渊源探微 张 瑾内容摘要易学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学之源”,中国传统武术与易学也有不解之缘 而作为武侠经典的金庸小说亦绕不开易学之理 金庸笔下的“武侠”与&ldqu.

2、 《道德经》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政治观 老子著五千言,距今两千四五百年,其间注释、疏解、立说,不可胜数 然而同时一书,有人看来是争权夺势,设陷布险的政治秘笈;而有人看来却是清净自在,无为逍遥的出世宝典;有人看来是诡谲某策,决定胜败的武学兵书.

3、 《道德经》英译文本多样化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10 077摘要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主流 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译者创作出了.

4、 《易经》只讲三个字:上、止、正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到没有外面,够大的吧!小到没有里面,够小了吧!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很多人都会觉得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 其实.

5、 《道德经》:德行天下,道传万家 子不语慢,才能保持生机道德经中说“不知常,妄作凶 ”人不能妄动妄作 许多人忙碌了一辈子,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 道德经又言“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

6、 《太平经》注译补苴四则 摘要 太平经是东汉时期一部重要的道教典籍,迄今已有7种校读、注译本问世 比较阅读之下,各本在标点、注释、今译3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今拣选四条加以补苴 关键词 太平经注译补苴分类号G256太平经是东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