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投稿的地方 论文哪些地方需要参考文献 论文发到什么地方有含金量 哪些地方可以发表文章 在哪些地方可以投稿 海南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酒文化论文

关于地方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地方平衡的逻辑和途径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地方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地方平衡的逻辑和途径,该文是关于地方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和逻辑与途径和新时代和平衡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地方平衡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执政为民、优化执政环境的必然要求.从利益关系视角观察,改革开放进程中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非均衡发展、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加大、地方发展“内轮差效应”等情况.党和政府应当致力于优化地方博弈关系,建立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推动人民共建共享,促进各阶层利益均衡;实现地方公共决策化公开化,优化地方政治社会环境: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地方领导干部坚持新发展理念,从而营造动态的、和谐有序的经济社会均衡.

【关键词】发展;平衡;地方;利益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8)04-0005-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8.04.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处于“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循环发展之中.有研究者指出,改革开放时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一种主动的政策安排和基本的改革思路[U200: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曾提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比喻【2].研究者在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全国40个地市对3 617名受访者(含各层级公务员1 801人、各阶层社会公众1 816人)所进行的“执政为民理念地方实践状况”问卷调查.包含了对于地方发展若干关键问题的认识.本文尝试探讨“平衡发展”的含义与重要性,从地方视域和利益关系视角切入,分析改革开放进程中地方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从区域合作、利益整合、环境优化、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

1 平衡发展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意义

本文所述的“平衡发展”.是相对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出的.在此它不是指一种发展方式.而是指一种理想的发展状态.解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区域经济不均衡等问题,对实现平衡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1.1平衡发展是协调、公平、“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发展

从利益关系来说,平衡的发展是区域、城乡、阶层的协调发展.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3].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各级政府应致力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价值目标来说,平衡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公正的小康社会”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2年所做的万人调查表明,公众眼中最有可能阻碍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问题是“贫富分化严重”(75.4U/o)H.本研究调查表明,受访者认为当前群众意见最大的是“社会贫富差距大,不符合群众的公平正义要求”的占比54.580/0.选择“经济不发达.尚未满足群众对物质生活的向往”的只有21.04%,可见公众关于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公平正义的愿望十分强烈.从功能成效来说,平衡的发展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转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规律的洞悉和把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进步,是顺应时展的现实选择.

1.2实现平衡发展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伊始,以为首的党对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判断,将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步实现执政重心的转移.经历了近40年改革开放,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整体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解决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公众最为关注的是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两极分化.顺应时展,以为核心的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36.为了解决这一新的矛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平衡发展,全面建成、公平、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

1.3实现地方平衡发展是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

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根本原则,是否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实现地方平衡发展,能够体现党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经济社会的现实条件出发,科学地制定执政方略,实事求是地推进发展进程,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安居乐业.任何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甚至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践,结果必然是失败的.新时期以为核心的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5]36,致力于解决地方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是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1.4实现地方平衡发展是优化执政环境的现实需要

对地方政府而言,执政环境包括宏观的国际环境、中观的国内环境和微观的区域内环境.这些环境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政府价值目标的实现和执政绩效的提高.执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地方政府执政实践产生持续而深入的影响.为了优化执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地方政府需要推动平衡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行业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社会深层次矛盾,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

2改革开放进程中地方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因素都对地方发展产生着复杂的影响.各地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有先天的差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地方具有自主友展的动因,改革开放进程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逐渐产生分化,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况.

2.1地方竞争常态化使得区域经济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促使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出现利益分化,地方政府有进行竞争、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的动因.地方竞争首先体现在向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着东强西弱的态势,这一定程度上是进行政策倾斜的结果.有学者指出:“特区、开发区模式是资源配置上的一次非均衡.‘东南优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次非均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财富分配的一次非均衡.”[1]200这种非均衡的战略模式对于国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回报是极为有利的,激发了各地的竞争动机与发展活力.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地区之间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反差较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努力进行利益平衡的结果.

地方竞争还集中体现在经济绩效的竞赛.地方竞争促使地方政府在博弈中成为利益主体.地方政府间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转变为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受“政治锦标赛”的影响,地方政府常常采取非合作博弈模式.地方政府在对公平与效率、开放与封闭的策略选择上面临“囚徒困境”:当A、B两个地方政府进行竞争时,在博弈中难以就(公平、公平)或者(开放,开放)策略达成纳什均衡,而(公平、效率)、(效率、公平)或者(开放,封闭)、(封闭,开放)的策略又是不均衡的,因而最终双方不可避免地会选择(效率、效率)或者(封闭,封闭)的策略,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2.2地方利益冲突使得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在一地方关系的场域中.地方相对于是有着相对独立利益的整体.置身于地方内部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又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体,最终形成特定的利益集团.地方利益集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地方政府部门的渗透和对政府决策过程的介入.利益集团通过赞助活动、优惠、为政绩需要提供样板等措施拉近与政府部门距离,向政府领导干部进行游说或通过专家智库对地方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使得社会阶层分化加大.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私营企业主们的崛起和活跃,以及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群体的相对弱势.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私营企业主们通过财富积累确立了自身的社会地位.根据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3年的问卷调查.5745名受访者对改革开放最主要获利群体的选择较多的为:国家干部(39.75u/o),老板(28.00/0),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13.90/0)等[句.本研究所做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改革中受益最多的是私营企业主(36.19%)和党员干部(21.4%);受益最少的是农民(38.24%)、工人(23.72%)与无业者(23.11%).由此可见,公众对强势与弱势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已形成刻板的印象.

在改革进程中,贫富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201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表明.45.1u的人认为中国贫富人口之间存在严重甚至非常严重的社会冲突[7]13.贫富人口间的社会冲突体现在劳资双方矛盾加剧的趋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劳动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60.7万件,涉及劳动者85.2万人.同比增幅分别为16.30/0和18.1%c7]13.从直接引发冲突的事项来分析,社会矛盾还相对集中在土地征用或流转、住房拆迁等领域,如何化解这些敏感领域的利益矛盾,对地方政府部门是现实的考验.

2.3地方公共决策的利益偏好使得地方建设出现“内轮差效应”

“内轮差”是车辆转弯时内前轮转弯半径与内后轮转弯半径之差,“内轮差效应”可以用来比喻政治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不同步并滞后于经济改革的现象.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利益在多元利益中起到支配作用,地方政府的利益主导地位愈加突出.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对利益价值进行选择.地方的发展策略出现分化.从而导致地方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是不断进行利益权衡和优选的过程.当上级的激励标准确定以后,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会对公共决策存在的成本、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然后本能地趋利避害.一些地方政府贯彻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不力而仍然追求GDP增长率,是因为发展方式不科学很难被认定和追责,而经济增速所带来的好处则显而易见.一些地方政府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平衡,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不仅市场化进程和对外开放造成城乡差距扩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影响系数值最大且显著: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追求经济增长的利益偏好,使得一些地方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不同程度滞后于经济建设.举例来说,河南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中等水平.公共服务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经费支出水平则全国倒数.研究者在河南省C市调研时观察到,该市GDP和财政收入位居中原城市群前列,而该市数据所显示的拥有县区级文化馆16个、乡镇(办事处)标准文化站119个,基本是为完成文明城市创建任务而借壳挂牌的,无法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C市Y县县城周边山体因矿产开发出现巨大的山体断面,全部被刷上绿色涂料,植被根本无法恢复.可以观察到,从省市到县区和乡镇,社会保障、文化、环保等公共事业投入普遍赶不上GDP和财政收入增幅.

3新时期实现地方平衡发展的现实途径

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存在的多层次和多形式利益关系,实现地方平衡发展应坚持与利益关系相对应的基本价值原则.党和政府需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3.1优化地方博弈关系,建立区域合作发展机制

在和省级层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区域经济协作.需要强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作用,促进区域间资源流动和资源均衡配置.对各地具有地方保护性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行深度清理.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各地之间的市场壁垒.对置新发展理念于不顾、继续进行恶性竞争的地方采取处罚措施,促使地方进行合作博弈.经济新常态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竞争秩序并实现地方共赢,激励地方政府“抱团发展”.近两年批准的河南郑汴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规划,体现了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

在地市和县级层面建立政府间合作伙伴关系机制,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聚集资源.就解决一个或多个共同问题寻求并确立一种联合途径.地方政府间伙伴关系需要以相应机制作为保障.最重要的是利益调节机制.包括资源共享和互补机制以及利益和责任分担机制.上一级政府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对下一级政府间合作的各方收益进行评估,促使参与方相互之间进行利益补偿,消除相对收益的差异.这种地方政府间的利益补偿机制.既可对利益受损者纵向进行转移支付补贴.也可促进地方政府之间横向的利益流动,从而实现地区间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均衡.

3.2推动人民共建共享,促进各阶层利益均衡

共享发展的内涵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与渐进共享,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应当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利益总量,而且要促进利益的公正分配,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中推进利益整合,实现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均衡.最重要的是合理调整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利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更加优惠的措施反哺粮食生产地区,合理分担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损失,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利益均衡.二是调节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善“同工不同酬”“同职不同酬”的现象.对国有垄断企业的收入分配加强监管,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完善企业的权益分配模式,实现“全民企业全民分享”.三是调控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劳动力要素分配的最低标准,使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更加公平.更好地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杠杆作用.逐步提高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在改善企业经营、扩大就业和提高职工收入之间寻求新的政策平衡.

促进社会阶层之间利益更加均衡.还需要推进基层社会的阶层流动.本研究者在调研观察到,一些乡村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和积淀,本土政治文化已经形成,利益团体发展比较成熟并且实际影响了乡村政治生态.在这些乡村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少数人能够通过资源分配、土地流转、劳资关系等方式,形成相对固化的阶层关系.基层政府应建立多种促进个体发展的渠道.为下层公众提供向上流动的资源和机会,例如对农村知识青年和城市创业青年提供更多培训和就业扶持,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等等.

3.3推动地方公共决策化公开化.优化地方政治社会环境

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既要考虑对国家和社会利益整体有利,又要考虑利益分配和平衡问题.推动地方公共决策过程的化与公开化.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科学决策,优化执政环境,实现平衡发展.

建立地方行政决策制度.在地方决策过程中扩大群众政治参与.地方政府首先要建立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地方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政策议程,使地方重大决策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同时要通过听证制度等形式,为包括利益集团、研究组织、大众传媒和公众个体的非参与者提供更多利益申张的机会,在决策过程中多听取社会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地方政府要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效果进行适时评估,对决策不科学的应及时终止并制定新的政策方案.

政府部门要以信息技木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决策公开化.在本研究者所进行的访谈中,受访者对政府部门的网络平台提出较高期待.多数受访者希望党政机关网站设立公众讨论区或留言板.允许公众自主发表意见.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前进行社会公示和网络.随着社会舆论环境日益理性和成熟,地方政府部门需要改变对社会公众封锁决策信息的心态,在与公众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开放的公共政策参与机制.

3.4完善考核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坚持新发展理念

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需要在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本研究所做的调查中.受访者对“所在地党政绩效考核中最看重的工作项目”的选择从高到低是: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54.58%)、惠民实事(25.37%)、文明城(环保城、森林城)创建(14.94%)、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6.22%)、其他(4.05%).由此可见,改进地方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干部激励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针对地方政府应完善科学的执政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有学者提出,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国民的福祉,而对经济增长速度和GDP规模等指标的考核非常具有欺骗性,两者通常还会反相关【9].为了推动地方转变发展方式.对地方执政绩效的评价应体现新发展理念,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居民增收、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等指标的分值,将国民幸福指数纳入评价体系.

针对地方领导干部应当建立以“合作”“民意”为导向的干部晋升机制.由于领导干部的政治晋升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一个领导干部的晋升影响到他人的晋升机会,因此地域相邻、业绩相近的领导干部通常会出现合作激励不足的情况.为此,应当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办法进行改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领导干部任期问责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结合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推行差别化考核,使地方领导干部有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执政绩效考核方式应由“官评”向“民评”转变.使公众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地方领导的晋升,激励地方领导干部更加重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强烈期盼进行更为全面的改革,有效提升人民福祉.新形势下,党和政府需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地方平衡发展,加大变革力度,营造一种动态的、和谐有序的政治社会均衡.口

综上所述,此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地方本科地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逻辑与途径和新时代和平衡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改写中国历史的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论断的认识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文章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切入,概述了其内涵,论述了新时代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依据以及“新时代&rd.

2、 美中国进入的新时代 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

3、 新时代要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杜艾春/山东省委党校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的灵魂 在新时代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华.

4、 万山磅礴看主峰如何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1月初,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隆重面世,面向全球发行,在国内掀起了持续阅读学习热潮,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热议和点赞 这是继谈治国理政之后,又一部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

5、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杨夕琳(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摘 要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先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