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小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经验论文 济宁传统文化论文 韩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关论文怎么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传统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该文是关于传统文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和传统文化底蕴和新时代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摘 要】战争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式微,遭到现代资本主义的猛烈抨击,同时也经常成为不同派别争鸣的牺牲品和替罪羊.然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在复兴的历程中必然伴随着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同时也是孕育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但能够体现理论的传统文化底蕴,还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切切实实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的内政外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45(2018)04-0015-05

金观涛先生曾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界最宏大的现象,莫过于革命话语的兴起与泛滥”.其实不止是思想界,20世纪的中国大部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莫不与革命相关.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等革命话语数不胜数.“革命”话语的背后,意味着对传统经济、政治、家庭、文学、*等各方面的彻底决裂.战争以来,经过各种类型的“革命”之后,传统文化一路式微之势,已成覆巢之卵,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批判.

然而传统却没那么容易被消灭.马克思曾对法国“雾月革命”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从文化学的视域看,传统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共同心理结构的基础上,于一定的背景中形成并发展而来的,相对稳定的概念框架和心理要素.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规定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生活样式.传统文化一经构建,必然会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规定和认同.在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说到:“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着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样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动力之源.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念是对“大同之道”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过对未来世界的许多构想,儒家提倡的“大同之道”就是其中一种.《礼记·礼运》中就这样记载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段未来社会愿景中蕴含着对社会各方面的描述,选举标准、诚信意识、*关系、保障制度、社会风气、互助精神均在其中,激励着一代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终身.

大同社会就是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的一种构想,它是以道德为核心,以公正、互助和诚信为支柱的社会架构体系,它是东方的“理想国”.这种理想的未来社会构想在当时就引发了诸子百家的思考.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爱惜生命,远离战争是老子心中的“大同”理想.孟子则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成员仁爱、互助是孟子心中的“大同”.“兼相爱”“尚同尚贤”“非攻”则是墨子的“大同”.“义必公正,心不偏私”则是法家的理想社会.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志士仁人提出了自己的大同设想以解决面临的内忧外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朴素社会理想;康有为结合中国大同思想、西方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宗教思想,著成《大同书》,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空想社会:孙中山经过多次革命的失败,提出了三义,企图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它们都受“大同之道”的影响,但同时又丰富着大同思想的内容.

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对梦想的追求从未止步过,“中国梦”就是对中国古代大同理想的继承和超越.

从实现的基础来看,“中国梦”有着强大的物质和政治基础.曾说过:“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的大同理想,都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仅靠道德支撑和凭空的构想,严重脱离了物质生产力水平和国情,短时间根本无法实现.而如今,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区域发展更加平衡协调.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官、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政治上同样取得重大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同先秦和晚清相比,现代版的“大同之道”——“中国梦”不再是以空想的道德为支撑,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之上,同时也是建立在新中国6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200年科学社会主义的经验以及5000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中国梦”的大同理想有着丰厚的土壤和基础.

从实现的路径来看,“中国梦”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施步骤.传统大同理想的提出,或是处于改变当时残酷现状而冥想出的未来社会,或是在宗教思想的启发下做的唯心主义空想,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中国梦”理念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实施的,是其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努力和实践得出来的科学理论和智慧结晶,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长期方针.传统大同理想只是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是引导人们奋斗的一个目标,没有规划实现的路径.而“中国梦”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改革开放之初,党就提出过“三步走”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还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二O二O年到等于O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O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和“两个阶段论”是“中国梦”实现的科学规划和具体步骤.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对“和而不同”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古代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他们习惯把世界称为“天下”,古人的“天下观”既是一种空间构想,又是一种人文构想,体现出了“天下一家”、共容互利的特征.“天下观”之下,“和而不同”与“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贯穿其中.《论语·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言,《尚书·尧典》也有“协和万邦”的说法.传统的“天下观”旨在形成以华夏为核心,四夷为辅的政治文化格局.通过“以夏化夷”“内圣外王”来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实现“协和万邦”和“天下一家”.但古代的“天下观”和“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实施过程中,凸显了“华夏”的一元性,将华夏以外的文明视为野蛮之人,缺乏平等性,自视甚高,形成了傲慢的心态,为以后其他文明超越中华文明埋下祸根.同时,一味地强调“天下”“和”“礼”这些概念,容易导致国家性和民族性的缺失,也容易忽视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传统文化的内核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念.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要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前提是世界各国能够和谐共生、命运与共.为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与各国“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就曾引用过雨果的名言进行演讲:“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中国就是要与世界各国一道,为了共同利益,展开积极合作,建设“和而不同”的外交关系.

从内涵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了多方面的涵义.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依赖于各国合作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摆脱了西方边缘结构和依附理论.它以和平发展为导向,以协商合作为手段,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同时又包含开放包容与生态建设等理念,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共同利益.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五个方面的具体路径,即和平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全球治理观、国际责任观、文明互鉴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国传统思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外交理念.

从外延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常出现在中国重大外交的话语体系中.中国搭建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几乎覆盖了此类话语,“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一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屡见不鲜,共同架构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延框架.通过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同舟共济,构筑共同利益,达到“协调万邦”的局面.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是对“天人合一”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乃至繁荣,都离不开中华大地这片生态环境,伏羲演化八卦时就已经蕴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以“仁爱”为出发点,主张对山林进行保护,尊重自然规律,仁爱苍生.道家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生态思想,同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无为”要求人们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以一种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来欣赏自然.墨家还主张“节用”,反对铺张奢侈,浪费生态资源.甚至佛教禅宗也从其缘起论的世界观和佛性论的价值观出发,提出尊重万事万物,注重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因果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中国古代的生态传统文化从不同角度来阐释保护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继承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思想.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产生并依赖自然环境,并且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可以也必须和谐共生.多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自然也可以成为人类发展永续的资源宝库.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够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华民族才能在这块大地创造繁荣的文化.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用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绿色发展,就是要建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包含建设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和绿色社会等环保理念.指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一些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绿色新政”.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是不发展,而是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绿色生态的美丽中国便会早日成功,“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也就自然会实现.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文化沉淀的结果,是指事物现象背后所体现的的文化渊源、文化特征和文化精神.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都习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其理论的文化底蕴:重释“实事求是”,引入“小康”概念,的“与时偕行”,的“和谐”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具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它主要体现在:“包容汇通”的开放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以身许国”的责任担当.

(一)“包容汇通”的开放精神

“包容汇通”指的是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其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待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能“和而不同”、“博采众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可以追溯到伏羲画八卦时期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体现中国人顺天应时、追求天人和谐的精神智慧,即能包容万物,“万物与我为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体现在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动态流通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传人文化的开放态度.近代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落后于世界,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坚船利炮的威胁下,随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许多仁人志士认识到只有改造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才能拯黎民于水火、支大厦之将倾,才能使国家在世界文化的碰撞中浴火重生.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包容多样、务实求变和自强不息,就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强烈的认同和共鸣,就更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包容汇通”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各时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兼收并蓄.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中国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大同”思想.“大同”社会是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它也激励着中国古代的文人以“为生民立命”、“治国平天下”为理想抱负.“打破旧专制,提倡共和,建设一个新民国”是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先烈的志向,“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的理想,“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再发展到新时代的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梦”,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古为今用”和批判继承;其次,体现在对外国优秀思想文化的博采众长.古代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非洲与欧洲的丝绸贸易的通道,是古代中国人和亚非欧大陆人民共同开发而来的一条繁荣文明之路.2013年9月7日,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主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逐渐演化成了而今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根据中国的发展现状,汲取百家之长,融于时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

(二)“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

“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官本”思想而言提出的,充分考虑民众利益,通过重民、安民、爱民维护国家统治的一种思想.孟子就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民众的地位排在了社稷和君主之前.唐太宗时期,《贞观政要》中也提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非常重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首先体现在对人民经济生活的关心.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到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思想,要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总书记有过相当长的农民经历,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在党的十九大中指出:“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几乎在每个春节前,总书记总是要到最基层的农村去看看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收入是2012年的1.52倍、2010年的2倍,并且预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无论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还是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还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都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次体现在人民的政治思想上.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把权力的笼子越扎越牢.上任总书记后,多次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政治局随后便审议通过了“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知行合一”来源于王阳明的《传习录》,原意指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相互符合,后来发展为主体认识和客体实际相互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符合.

首先,新的客观实际的变化要求主观认识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的实践造就新的时代,新的时育新的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之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行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将“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之知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之行相结合,“大同之道”之知与“新时代”之行相结合,体现了新时代人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的优秀品质.其次,行动要践行理论.中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的革命先烈是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员干部的行为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来打掉一*污腐败的官员,重新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

(四)“以身许国”的责任担当

林则徐曾在家书中说过:“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与民除害.”“以身许国”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不计个人得失,精忠报国,甘愿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2012年11月17日,在第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宣布“全面从严治党”,采取高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实现伟大事业,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一再强调我们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伟大梦想绝不会轻轻松松能实现的,为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打破既得利益集团,扫清民族复兴的障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使命就是为民族复兴奋斗.总书记说:“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情就要做,该得罪的就得得罪.”总书记的忧党忧国之心不言而喻,富国强国之志跃然纸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伟大事业的新的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古典文化传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同时也是孕育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但能够体现理论的传统文化底蕴,还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切切实实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的内政外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动力.

此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和传统文化底蕴和新时代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传统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述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中的一个重大论断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实际结合的又一次完美碰撞 这种思.

2、 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会工作 ■张江亭/咸阳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摘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新时代治国理政各方面,落实到工会工作全过程 关键词把握新时代中国特.

3、 万山磅礴看主峰如何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1月初,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隆重面世,面向全球发行,在国内掀起了持续阅读学习热潮,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热议和点赞 这是继谈治国理政之后,又一部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

4、 高校辅导员如何学习和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摘要十九大的胜利召开,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号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

5、 从理论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创新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陈 勇(内江市委党校,四川 内江 641000)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在一系列创新理论之上,包括新时代历史方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

6、 主心骨同心圆向心力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 【摘要】坚持互联网思维,围绕主心骨、同心圆、向心力三个关键词,论述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 主心骨是关键,同心圆是基础,向心力是条件 党的领导就是主心骨,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