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地区特色餐饮论文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摘要 高校自建特色论文库 学术论文文体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海南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酒文化论文

特色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特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3

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本文是关于特色专升本论文范文跟担当和使命和新时代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文本分析法,以经典的需要理论为框架,以体育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逻辑起点,对不同社会形态下体育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条分缕析,凸显了体育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变迁历程,从而确立了体育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的必然性.阐述了当前我国体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所指,并就我国体育如何破除自身发展的短板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发挥体育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参与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体育;健康;功能;“美好生活需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18) 03-0005-06

1 问题的提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郑重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今后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出现的频次之多说明了党和政府将“美好生活”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使命和奋斗目标的决心和信心,诚如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则国家强,“中国今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在各方面都要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不可能游离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己任的体育事业,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是新中国体育事业一以贯之的发展目标的体现和本质诉求,而且是对体育事业发展潜能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主要矛盾的应然部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亟需对以下体育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廓清认识,明确努力方向,更好地投身实践:在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奋斗进程中,体育与“美好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是什么?体育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如何从社会生活的边缘状态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如何自身“不平衡不充分”之短板,投身到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建设中?

2 健康是体育与“美好生活”之间内在连接的逻辑起点2.1 理论依据

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迎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沛,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新的需要不断产生,为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不但马克思主义一如既往地深入研究需要与社会生产、需要与具体历史阶段的人的发展之关系,而且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人的需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集大成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揭示了人的需要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而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马斯洛需要理论,则从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角度揭示了人的需要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比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虽然两者的理论基础、着眼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但不难看出,两者对“需要”的重要性、结构类型、特征等方面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存在一定的承续性和逻辑性.

首先,两大需要理论都确立了人是“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物”,其最基本、最强烈、第一位的需要是饥食渴饮倦时眠的生物性需要或生存需要,第二,两大需要理论具备一定的结构层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猿揖别的标识,故此,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生存需要也有本质的不同,即人所独有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精神性的需要、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真正的人的需要”,而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则对需要的内部结构作了进一步的细分,这对“健康的人具有怎样的需要特征”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张力.第三,两大需要理论认为,当最基本的、最强烈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退居其后,高一级的需要就后来居上,成为当前第一顺位的需要,而当这些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又会出现.

不管是在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框架下,还是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美好生活需要”均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第一,“美好生活需要”是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新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7年,我国GDP总量预计将超过80万亿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为30.卫叼,进入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富裕社会行列,人民的需要必然提档升级;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美好生活需要”是需要无限发展性的表征,从而使“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内在逻辑性;第三,“美好生活需要”通过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宽和提升“美好生活需要”.

2.2 健康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健康均居于人类整体需要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表明健康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对于个体而言,健康是1,而事业、财富、名望、地位、感情、婚姻、……,都是1后面的o,通过后天自致的功名利禄、富贵人生只有附丽于健康,才有价值和意义;对于国家而言.健康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总书记强调,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首先是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国外对社会发展状态的界定、名称和指标等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都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幸福为最终归宿点,并且健康以及以健康为基础的生活质量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要素.”2.3 增进健康是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的功能既是体育概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体育理论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体育学术研究和体育实践发展中必须坚守的“初心”.

“体育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质功能.强身健体,身心愉悦,在运动中实现完满的健康状态.另一种是衍生功能.”

主席早在1917年所著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1952年给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题词则进一步明确了体育的本质功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世界卫生组织曾向世界宣布个人健康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无独有偶,美国学者布鲁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健康公式:HS等于f(E) J-AcHsj-BJ-LS,其中,HS(health status)指健康状态,{是函数,E( envlronment)指环境,AcHs(accessibility to health-service)指健康设施的易获得,B( biological factors)指生物学因素,LS(lifestyle)指生活方式.显然,在影响健康的环境、医疗服务、生物学、生活方式的四大因素中,唯有生活方式是个体可控和可参与的环节.于是,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强人们的体质.“体育就是人类对自身缺陷的永恒记忆和努力克服”,“体育就是力图让人类变得完整、完善和健康”.

3 体育角色的时代转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分析和确立体育在人的需要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必须考察人类的生产发展史,“在满足需要的‘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3.1 附着状态的体育——狩猎采集社会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人们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以利于研究分析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在分析体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时,最好的分析视角应以生产方式为标准进行划分,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狩猎采集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逐一分析体育在各个社会类型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人类先祖的核心需要是生存需要,即“活下来”是压倒一切的需要.在遵奉丛林原则的原始社会,不健康,毋宁死.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原始部落残忍地杀害或抛弃病残弱者,或任其自生自灭.

耗费体力的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形式尚未获得独立的形态,孕育于走跑跳投攀等的生产活动技能中,以及祛除邪魅或生活信仰仪式的载歌载舞中,因此,在狩猎采集的原始部族的生存需要中,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无从谈起.

3.2 边缘状态的体育——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社会,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阶层所占比例很小,整个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形,绝大多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重体力劳动生活,以身体活动性为本质特征的体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极其边缘,主要作为节庆活动呈现,如春节舞龙舞狮、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

在以流水线为标志的工业大生产中,神经高度紧张和单一重复的肢体动作使人成为片面的人、异化的人,精神压力和身体局部过度疲劳需要体育的全身性活动纾解压力和缓解疲劳,观赏性的职业体育和强身健体的实用性大众体育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体育的社会地位日渐提高,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3 靠近历史舞台中心的体育——信息社会

进入21世纪,不但人们的生产方式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且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其中的娱乐方式也以久坐不动的静态方式为主,两者叠加的结果就是大量人口的身体活动缺乏.而身体活动缺乏的后果相当严重,一项涵括142个国家、代表全球93%人口的研究指出,与身体活动缺乏决定性相关的主要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II型糖尿病、乳腺癌和结肠癌,以及高血压、抑郁症、代谢综合征)的医疗费用在2013年度高达538亿美元!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在2014年仅为33.9%,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的比例为33.9%l2,,这其中还包含了各级学校学生、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

在以脑力劳动为工作和生活主要形式的信息社会,“四体不勤”的久坐成为最显性的社会特征.久坐的生活方式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人口规模层面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蔓延: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抑郁症等.因此,人体“用进废退”的进化法则客观上促使体育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功能性救赎者,亦即体育在信息社会的地位已上升为生活必需品,固化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产业、一种生活的点缀或生活“保健品”.

4 体育参与“美好生活需要”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应对策略

按照结构功能理论的观点,事物的协调充分发展取决于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应对体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策略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体育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与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产业四大组成部分.学术界对体育内部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不平衡,从建国初期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1995年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两大战略的协调发展,再到最近有学者提出的五大协调——竞技体育人才和科技协调、社会体育城乡协调、学校体育体教协调、体育产业供需协调、体育文化中西协调,除此以外,还涉及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区域体育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13]、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迈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精准把握体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所在,首先需要捋清体育的本质功能和衍生功能之间的关系,才能在经典的需要理论框架内讨论体育在“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参与价值和作用.

4.1 体育本质功能与衍生功能的不平衡

体育(活动)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人,这也是确定体育的本质功能的根本依据.一个国家和社会由人组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体育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必然产生间接作用,这是体育的派生功能得以产生的土壤.而且,体育的派生功能植根或附丽于体育的本质功能基础上,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是树干与枝叶的关系.

在已有的研究中,较少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衍生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往往是分而述之,或语焉不详,严重影响到体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首先,使体育失去本真面目.对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甚至体育的派生功能反客为主,遮蔽了其本质功能,使得体育成了一个筐,棋牌、电子竞技、等等可以往体育这个筐里装.

其次,使体育负重前行,沦为工具,迷失方向.体育就是体育,它不是金融,不是经济,也不是军事,……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即把体育视为谋生的手段,是肤浅的,认为体育可以保家卫国,这是夸大其词,这都不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忽视体育的本质功能,夸大体育的派生功能导致的结果就是体育发展畸轻畸重.

其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个体和社会对体育的影响和诉求是不同的,因此,体育的功能体系就成为了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的功能体系必然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这既是体育得到充分发展的标志,也是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认可和提高的象征.但“乱花渐欲迷人眼”,由于体育本质功能的超稳定性和唯一性,而体育的派生功能却生生不息、开枝散叶、亭亭如盖,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使体育出现了跛行现象——“‘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金牌数量的增加与国民体质特别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成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主要制约因素”[.其原因就在于体育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之间的关系出现倒置,“体育价值应是体育社会价值与体育自身价值的辩证统一:重视拓展体育社会价值促使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忽视体育的自我价值促使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滞后”[16].

故此,体育要参与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建设洪流中,既应不忘初心,牢牢抓住体育的本质功能、立身之本——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又要顺应时势,充分发挥体育的派生功能,体育的发展才能方得始终.

4.2 “美好生活”对体育的基本需要及应对策略

对于体育(活动)而言,什么是基本需要?判断的标准在于,缺少体育(活动)无法进行和开展.显而易见,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的第一位需要是体育场地设施.在历次的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缺少体育场地设施居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开展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前两位,近几年不时见诸新闻的广场舞冲突,折射出健身场地缺乏的困境.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为12. 45个.虽然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几大主要指标增长率非常大,增长率最低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率也高达41.75%,增长率最高的全国体育场地总建筑面积,增长率高达245.33%Ds].而且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细致具体的要求: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 8㎡,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但全国体育场地系统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城镇场地58.62%和乡村场地41. 38%,教育系统38.98%和其他系统56.51%(主要是各单位系统,其中企事业和行政机关55. 3%,其他单位占44.7%)和区域不平衡(东中西分别是49.45%、24. 59%、25.96%)等.

针对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有限、分布不均的现况,基本解决路径有二: 一是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存量.由于我国的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分布在教育系统(38.98%),同时由于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设点布局综合考虑了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交通和环境,以及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附近居民开放,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从2006年国家实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到2017年初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发的实施意见》,十来年过去的,虽对缓解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园安全隐患增加、健身意外伤害风险、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资金不足等方面.这一难题的除了继续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补贴外,可借助第三方管理平台,使用“智慧健身管理系统”,*附带意外伤害险的全民健身卡,扫码进场,信息一目了然,校园安全隐患风险大大降低.

二是创造性使用公共空间,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增量外生性成长.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绿道等公共空间在我国群众体育锻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公路旁、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公园、自然区域等公共空间是人们的主要体育锻炼场所,达到了42.2%,超过了“单位或住宅小区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和“健身会所”三者的占比之和40.3%,可见公共空间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大.但受雨雪风霜霾等不利户外锻炼的气候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在梅雨季节和霜冻的冬季,体育锻炼的经常性无法保障,从而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的增长.之法有二:第一,合理利用和开发公共空间,真正建好群众“身边的场地”.可喜的是,上海已率先通过在公共空间兴建“共享健身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所谓的“共享健身仓”(PARK BOX),是指公共空间装有跑步机、电视机、传感器、监控设备、空气净化系统、消防设备等基础设备,约能容纳4 5人约20㎡的“24小时使用”的智能健身房,经过事先注册,扫码进仓,按分钟计费.

第二,客厅革命.客厅是现代家庭内的公共场所,其中,电视机、茶几、沙发是现代社会家庭客厅的三大标配,这种标配的客厅催生了大量的“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带来了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胆结石、社交自闭等大量的身心疾患.基于此,电视被视为健康杀手,有识之士甚至发起了“关掉电视”(Turnoff TV)的定期活动.但当任天堂首次推出一款Wii健身游戏时,不但颠覆了电子游戏是一种“不流一滴汗的运动”,而且拉开了客厅革命的帷幕:只需与主机相连的Kinect就可以进行各种需要身体活动的体感游戏,人们不但在客厅里“站起来”了,而且在客厅里“动起来”了.自然而然,摆放茶水零食的茶几不见了,让人深陷其中的沙发不见了,客厅变成了新的锻炼场所.这场创意无限的客厅革命,不仅仅是减少了人们的久坐时间、增加锻炼趣味性,而且其运动强度达到有利年轻人身体健康的每日身体活动推荐量.

不管是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存量,还是创造性使用公共空间,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增量外生性成长,其实现路径均仰赖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考虑到城市在未来成为人们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形态,以“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为内涵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从根本上满足和解决人们“美好生活”对体育基本需要的出路.

4.3 “美好生活”对体育的享受发展型需要及应对策略

根据需要理论,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享受发展型需要就上升为当前的主要需要.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 02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典型的上中等收入经济行列,这不但表明我国人民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我国的消费结构必然从生存型需求消费向享受发展型消费转型升级.

在信息社会,时代的发展凸显了体育在生活方式中的不可或缺性,从而赋予体育获得了生存需要的类本质属性.而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到来,体育消费作为教育文化娱乐消费范畴之一,当属享受发展型消费.当前,体育消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严重不相称,消费不足,我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体,201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7万亿,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c,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同年美国体育产业市场规模为4 984亿美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左右.另一方面,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被喻为城市中产阶层“广场舞”的马拉松为例,从2010年仅有13场马拉松赛事,到2016年剧增到328场,短短几年增长了25倍[25]的情况下,依然一号难求,僧多粥少,甚至出现了复制号码布蹭跑的不良行为.

造成体育文化消费不足和供给不足的原因有许多,涉及经济基础、体育产业起步、消费观念、消费动力、成本、供给层次等等.虽然解决问题要依据原因,解决我国体育消费问题应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但也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中.

根据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需要理论,需要决定供给,而由供给产生的需求是伪需求.从深层原因和长远发展的格局出发,解决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体育消费是其核心问题)的当务之急在于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体育素养是指体育的文化水平,包括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与体育欣赏的能力等”[26],由是观之,体育素养涉及体育培训(教育)、体育产品、体育服务、竞赛表演等体育消费的内容,体育素养外延的宽广性决定了体育素养的达成非一日之功所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涵养过程.

可喜的是,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简称“27号文件”),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未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这预示着由学校体育率先开展的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将向其他人群推广,成为未来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5 结语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参与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的逻辑出发点,而体育之所以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于信息时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脑力化,致使人类体质陷入健康危机中,从而凸显了体育在时展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和前行的基石.在坚持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派生功能之间“源流”关系的前提下,以经典的需要理论烛照体育自身“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认为体育参与满足“美好生活”基本需要层面的短板在于体育场地不平衡和不充分,而享受发展需要层面的短板在于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其中体育场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解决路径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对于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解决路径在于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使体育更好地履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参考文献:[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会同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 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3] http:八www. 360doc. com/content/17/022S/lS j31721317

631921117.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9:167.

[5]李颖,人的需要与人的解放[J]求实,2008(12):30-32.[6]张鹏,从两个维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J].红旗文稿,

2017,(21):39.

[7]沙磊,王先亮,社会共享发展中的体育进程[J].理论学刊,

2017, (2):118-123.

[8]汤利军,潘绍伟,王建民,等,浅析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 用——从体育功能角度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8,29(2): 45-47.

[9]梁晓龙,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

(4):3 5.

[10]李力研,康德的“补丁”——人类困境与体育运动作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6):1-6.

[11] Peter T.Katzmarzyk Tallying the global economic burden

of physical inactivity[J]. We// Sprin,g, 2016, 27 (10):1-4.[12] http:八www. xinhuanet. com/live j2 015-12 j2 3/c_ 1117 5 57

148.htm.

[13]何国民,汪蓉蓉,区域竞技体育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7):11-15.[14]崔曼峰,葛新军,论中国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之

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1 4.[15]王智慧,体育强国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14,37 (11):15.[16]王智慧,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两个重要问题的战略定位与

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16.[17]李国,孙庆祝,刘超,我国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比较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2):27-31.[18]李国,孙庆祝,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场地发展变化的实证

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2):164-171.[19]陈广旭,张承毅,公共服务视角下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

开放的障碍及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

(1):58-61.

[20]乔舒亚·库珀·雷默,不可思议的年代[M].何帆,译,长

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43.

[21] Michael J.Duncan, Samantha Dick Energy Expenditure

And Enjoyment Of Exergaming:A Comparison of The In

intendo Wii And The Gamercize Power Stepper In Young

Adults[Jl.Med/c/n.a Sportioa,2012,16 (3):92-98.[22]董进,战炤磊,新常态下扩大体育消费的动因与路径[J].

学术论坛,2016 (10):87-91.

[23] 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发布总规模为1.7万亿元

[EB/OLl.http:八www. sohu.com/aj122763258_503577.[24]中美体育产业对比研究[EB/oL:.http:/jwww. sohu. com

jaj82383354_426378.]

[25]中国首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发布[EBjOL].http://

www.82 64. com jvienews-123 83 7-page-l.html.[26]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上)[J].中国学校

体育,1998,18(1):64-66.

[27]杨爽,朱玉珍,学校体育研究前沿与热点分析[J].南京体

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1):101-106.

[28]凌晨,专业认证: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

新举措[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77-81.

该文评论:这篇文章为关于担当和使命和新时代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特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特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改写中国历史的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论断的认识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文章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切入,概述了其内涵,论述了新时代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依据以及“新时代&rd.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地方平衡的逻辑和途径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地方平衡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执政为民、优化执政环境的必然要求 从利益关系视角观察,改革开放进程中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非均衡发展、阶.

3、 美中国进入的新时代 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

4、 新时代要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杜艾春/山东省委党校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的灵魂 在新时代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华.

5、 万山磅礴看主峰如何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1月初,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隆重面世,面向全球发行,在国内掀起了持续阅读学习热潮,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热议和点赞 这是继谈治国理政之后,又一部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

6、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杨夕琳(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摘 要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先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