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石笋行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石笋行(上)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石笋行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0

石笋行(上),该文是石笋行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石笋行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童恩正

小编推荐:

千年古城、史前遗迹、奇妙传说、浪漫诗篇、出土竹简,这一切之间有着什么神秘的联系?是谁的慧眼,穿透茫茫时空,静静注视人间的沧海桑田?遥远的历史背后,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世界……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

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

苔藓食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

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

立石为表今仍存.

……

嗟尔石笋擅虚名,

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

使人不疑见本根.

——杜甫《石笋行》

石笋,这是成都市历史上的遗迹,是过去的象征.

星际之间高级智慧生物的联系,这是科学的设想,是未来的象征.

然而在我最近的一项工作中,这两者却不可思议地结合起来了.

现在,我按照这件事发生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们.

让我先从石笋的来历讲起.

石笋的发现

成都,古老而又富于文化传统的成都!在它20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多少名胜古迹,记下了多少诗人的吟咏.而这两者之间,又往往是互为因果的:附会着动人传说的古迹往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而诗人的华章,又更加使这些古迹名扬天下.无怪有人将成都称为古迹之城、诗人之城.

在这种以古迹作为题材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石笋行》了.

石笋是成都古城最古老的一处遗迹.在晋代(公元5世纪左右)的一部历史书籍《华阳国记》①中,就有了记载,据说当时成都共有石笋“三株”.到了唐代(公元8世纪左右),石笋只剩下了两株.根据杜甫亲眼看到的情况,他的描绘是:“成都子城②西金容坊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谁都知道,成都所在的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绝对没有自然的巨石.这样,高耸的石笋就成了人们的神奇附会的对象.

在唐代,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石笋底下有“海眼”,如果有人搬动了石笋,那么洪水就会从“海眼”中冲出来,毁灭整个成都.杜甫是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的,所以他写了这一首《石笋行》,推测石笋可能是古代卿相坟墓前面的标记,他希望有壮士能将它掷到天外去,来破除这个迷信.但是,雨后往往从石笋下面冲出一些碧珠(瑟瑟),杜甫也认为难以解释.

根据另一部名叫《道教灵验记》的古书记载,唐末,有一个名叫刘胜的太尉,“好奇尚异”,想叫工人凿下一块石笋来做石砚.“椎琢之际,电闪雷鸣,工人倒地不起,如此者三,公知其灵物,乃已之,以粗铁链将二石笋相连.至今所刻之迹在焉.”

到了宋代,石笋似乎就不见了.当时有一个文人名叫何培度,他曾专门去调查过石笋的下落,但是没有结果.在他所写的《成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子美(杜甫字子美)《石笋行》云:在成都西门陌上……今遍问故老于西门外,竟无有也.”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石笋.除了历史记载,现在只剩下成都西门的一条“石笋街”,叫人回忆起这古代的遗迹.

我之所以对石笋的情况如此清楚,是因为我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成都石笋考》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我根据解放以后我们在川西平原发掘周代蜀国大墓的规律,发现蜀国的统治者确实有在墓前树立大石的习惯.加上《华阳国记》又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③.每王薨④,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这样,我就完全同意杜甫的推测,肯定石笋就是古代蜀国王公贵族墓前的“墓志”,也就是纪念碑的意思.雨后冲出来的碧珠(瑟瑟),我认为是墓里随葬的装饰品.至于五丁力士,不过是指蜀国的广大奴隶,他们从邛崃山中将巨石开采出来,运到成都,这工程是十分浩大的.天长日久,他们的劳动成果成了神话,他们自己也就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论文发表后,学术界也都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我自以为石笋之谜,已经可以说是解决了.

198×年4月4日,我记得是个星期日,我在书屋里和一位老朋友闲谈.他姓贾,是我的同行,也是搞考古工作的,是研究部的主任.老贾平日不大修边幅——这是考古学家的通病,戴深度近视眼镜,瘦削的脸颊,门齿有点外露,经常是胡子拉碴的,不分冬夏都穿一件褪了色的蓝布工作服,看样子更像一个老师傅而不像一个老学者.其实他是一个极有野外发掘经验的实干家,又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研究战国文字的专家.当时我们的话题,又扯到了石笋.这是因为老贾刚从青川县发掘了一座西汉墓回来,在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⑤,据估计,是一部早已佚失的古书.老贾曾经在野外粗略地看过一遍,发现其中提到了石笋的传说.听到这里,我当然十分高兴,希望他尽快让我看看这宝贵的资料.老贾说技术室刚好把竹简的照片印了一套出来,他回去就叫人送来给我过目.

事情就像编小说似的凑巧,我们刚谈到这里,外面就有人敲门.我去把门打开,一个头发蓬松、脸色黝黑、敦笃结实的小伙子就冲了进来.他穿了一件染满尘土的卡其布中山装,不过这衣服的穿法就像别人穿夹克衫一般,领口大敞着,那上面两颗纽扣是从来不扣的.此人是我过去的学生小叶,现在和老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最近成都市重新规划,在西城进行街道建设,这一带恰好就是杜甫诗中“子城”的所在地,古物很多,所以文物考古部门派出了一些干部,经常住在工地,准备配合基建工程,随时处理发现的文物古迹.我知道近来小叶一直在参加这项工作.不过他星期日急如星火地来找我,却是为了什么?

都当了几年的干部了,可是这青年人急躁的脾气似乎依然如故.他人还没有坐定,就兴奋地叫起来,那嗓子震得人耳朵发响:

“老师,我们找到石笋了!”

我没有回答,皱起了眉头.凡是我的学生都知道这是一种警告,意思是:“别先下结论,证据呢?”

“老师,我……我的意思是,那极可能是石笋.”小叶改口了,他在写毕业论文时,曾多次受过这种警告,“不过地点、形状确实都和记载相符.”

老贾开口道:“什么时候发现的?”

小叶这才看清老贾在座:“啊,贾主任,您也在这里.我们是昨天发现的,弄了一天才把周围的土清理干净.”

“哦,怪不得我都不清楚.谈谈情况吧!”老贾说.

小叶搔搔头:“我们只找到了一座,是横倒在土里的.我觉得周围的现象有点反常,你们最好能去看看.”

现场之谜

我们很快赶到了现场.

这里原来是石笋街的中段.新规划中的两条大街正好在这里相交,所以周围100多米内的旧民房都被拆除了,准备修一座漂亮的街心花园.“石笋”就是在清理地基时发现的.它被埋在约两米深的土里,底下压着秦汉时代的文化层⑥.小叶的工作效率很高,现在周围20米的土都被推土机推开了,所以“石笋”已经全部暴露出来,躺在土坑的底部.它实际上是一根粗大的石柱,不过一端尖锐,一端齐平,长约6米,直径1.5米,看样子确实像一根庞大的石笋,杜甫说它“高丈余”,可能是指露出地面的部分.

我们下到土坑的底部,蹲在“石笋”旁边仔细观察了一番.首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它的表面令人难以置信地光滑.尽管在我20年的考古生涯中,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止一次地使我感到意外,但是这一次我仍然无法想象这种表面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其次,它的石质致密,呈灰白色,看上去有点像花岗岩,这又是罕见的现象.因为在蜀国的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都是青铜器,不能加工坚硬的石头,所以我们过去发现的“墓志”都是红砂石的,像这种坚硬的石头,确实是头一次见到.我用询问的眼光看看老贾,他摇摇头,表示无法解释.

小叶把我领到“石笋”的另一侧,指着一个被凿坏的洞给我们看.这个洞位于离底端约2 米的地方,长约30 厘米,宽约10厘米,形状很不规则,看来就是唐代那位刘太尉干的事.从位置上看,它当年刚好在露出地面的部分.现在我可以同意小叶的判断了,这的确是古代的石笋.

洞里面塞满了积土.我做了一个手势,根据野外工作的默契,小叶立刻知道了我的意思.他拿来一柄手铲,很快地将洞里的积土掏出来.看来这个洞深超过10厘米.土掏干净以后,小叶伸手进去摸了一下,就在这时,只听见他大叫一声,便像劈头挨了一棒似的摔倒在地.

我和老贾吓了一大跳,赶紧上去将他扶起来,幸好他还没有受到其他的伤害,只是脸色苍白,浑身颤抖.我们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也说不清楚,只说自己是触了电.我们在周围检查了一下,没有发现任何电源.

我怀疑问题还是出在石笋上,因此弯下腰去,再一次检查了那个凿开的洞.土掏完以后,在它的底部,露出了黑色的里层,闪着一种金属的光泽.难道石笋是双层?只有外面是石质的,里面则是金属的?

我试探着将手伸进去,老贾和小叶担心地望着我.我先摸摸石壁,没有什么感觉.再将手往里伸,一接触到黑色的里层,顿时一种强烈的电击感觉传遍了我的全身.我不由得“哎呀”一声,幸好被小叶扶住,才没有跌倒.

我们几个人满腹疑团,面面相觑.这石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神秘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真是杜甫诗中的石笋(我对此已经不再怀疑了),那么,另外一座又在哪里?既然刘太尉曾经用铁链将它们相连接,那么彼此间的距离就不会太远.

还是小叶打破了沉默:“老师,您再来看看这里.”

小叶把我们领到离石笋20米左右的一处地方,指着一块刚清理出来的地面说:“这个现象也是不好解释的.”

这是一块直径5米左右的凹地,虽然刚刚从地底下暴露出来,但平整、光滑,看上去就像表面涂了一层釉质似的.但是等我用手铲吃力地撬开它旁边的一块泥土,从剖面去观察时,我发现这不是涂抹的什么东西,而是直接由高温烧成的.看来这块地面曾经历过极高的温度,以致表面的土壤、砂石都熔化了,然后凝结成一整块.在离表层5厘米以下处,还看得出一些半熔化的砂石.甚至连30厘米以下的土,都被烧成了砖红色.没有3000℃以上的高温,哪能将土壤烧成这样子?而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获得这种高温的?他们究竟在这里烧过什么东西?

在凹地的周围,我发现了一些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的绿色的釉珠.原来在这一带,密布着一些秦汉时代的绿色釉陶片,其中有一些似乎是被烧化了,又被什么力量喷射到空中,落下来后,在砂土中凝固,就成了这种样子.

我看了一下罗盘.这块凹地和横倒的石笋在正南北线上.无论从方向或从距离来看,如果另外一根石笋确实曾经存在的话,它就应当竖立在这块凹地的位置上.要是情况真是如此,它又到哪里去了呢?这样大的石柱,即使被破坏了,也该留下点痕迹吧?

我只感到这现场充满了难解的谜.我过去自以为解决了石笋之谜,但是,当石笋真正出现在我眼前时,它却引出了更多的谜.

无论如何,这些问题并不是现在我所能回答的.小叶征求我们的意见,下一步该怎么办.老贾和我商量以后,决定先将石笋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再请各方面的专家来共同研究.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任何文物古迹,只有在尽可能恢复当年的状态的情况下去研究它,才是最有效的.小叶与星期日还在加班的建筑工人联系了一下,他们处理这样的事情很有办法.在一辆大吊车的帮助下,一个小时以后,石笋就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了.分手的时候,老贾戏谑地对我说:“以后的事,与考古无关,而是你们这些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发挥灵感的时候了.”

讲句很不好意思的话,我虽然是一个大学讲师,但在业余时候,却爱写点科学幻想小说.如果我的业余爱好是种花、养鸟、下棋,甚至养蟋蟀,在旁人看来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仅仅写点小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小说之前还要加上“科学幻想”四个字,似乎就有点“那个”了.在同行的朋友中,我经常是要成为善意嘲笑的对象的.

我只有笑而不答.在离开土坑之前,我最后看了石笋一眼,此刻它那灰白色的身子映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真是“挺然耸峭”,不像古代的遗迹,倒有点像一枚即将破空飞去的火箭.

不过这印象在我的脑中仅仅是一闪而过.

当时我并不知道,正因为我在这个星期日的下午缺少了一点科学幻想,我已经错过了可能是人类科学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铸成了工作中的一次大错!

(石笋的来龙去脉究竟怎样,下期揭晓)

[注释]

①此处作者似乎有个笔误,《华阳国记》的作者生卒年分别为公元291 年和公元361 年,故该书应写于公元4 世纪.——编者注

②古代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子城)两部分.大城在东,子城在西.

③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15 千克.

④古代诸侯或大官死了叫薨.

⑤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这种写着字的竹片叫“竹简”,木片叫“木牍”.

⑥文化层是考古学上的术语,这是包括因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等所形成的堆积层.

【作家档案】

童恩正(1935~1997),新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与郑文光、叶永烈等并称科幻界“四大天王”,代表作有《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古峡迷雾》《雪山魔笛》《珊瑚岛上的死光》《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及本篇等.同时,他也是当代中国一流的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者,参与过大量远古遗址的发掘,对西南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广西还有些渊源,曾研究过柳州白莲洞遗址和柳江人化石.

生于战乱年代的童恩正,所能记得的第一件事就是逃难:他和姐姐一人坐在一个箩筐里,被母亲挑着,在湘西的山间水畔辗转流离.幽深奇丽的南方山川、古老神秘的少数民族、夜半旷野中明亮而暧昧的火把照耀下的巫术仪式……

这一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既影响了他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构成了他科幻作品的美妙底色.

拜其专业所赐,童恩正的科幻作品大多有着数千上万年的时间跨度.长久凝视悠远历史和肃穆大自然的田野考古工作,给了他雄奇壮丽的想象;天赋的文学才能,让他把故事讲得生动流畅、悬念丛生,把氛围渲染得神秘诡谲、引人入胜.他善于从古代遗物、典籍中发掘出真实存在的谜团,以天才学者的头脑进行大胆的推理,凭优秀的职业素养进行严谨的论证,亦真亦幻,惹人遐思.他在成名作《古峡迷雾》中所虚构的三峡“黄金洞”,居然被当地导游当成真实景点来介绍,甚至连“摸金校尉”也上过当.

本文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石笋行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石笋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石笋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城口县召开妇女儿童纲要(规划)重难点指标推进会 “两纲”是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我国政府1995年制定和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是我国妇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92年发布的90年代中国儿童.

2、 艾美特(Airmate)循环扇FB2374R体验 电风扇应该是不少家庭拥有的第一件电器吧它发挥的作用和工作模式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就是这么一件寻常家电,是否也存在让人们不满意的消费痛点是否还有神奇变身的可能是否还有更多大展拳脚的功能拓展空间相信大.

3、 和雷锋(上) 泽润阳春尽葱茏,锋随笔墨舞精神 伟大领袖和伟大战士雷锋虽未谋面,但历史却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的题词,开启了全民学雷锋活动的序幕196 3 年3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主席的亲笔题词&ldqu.

4、 提升压缩机核芯竞争力访奥钢联精密带钢贸易(苏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建平 2018 年10 月30 日, 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召开当日,电器记者见到了奥钢联精密带钢贸易(苏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建平 毕业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商学院(ESC Grenoble)的胡建平,对跨国企.

5、 美国禁止规避技术措施例外制度评析(四)智能电视越狱的立法例考察 文禹衡,苏 莹摘 要 文章透视美国禁止规避技术措施例外制度如何衡平智能电视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分析各利益方围绕非侵权性使用、不利影响和法定因素的博弈后,通过解读该条款的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

6、 油画史里的文化博弈和民族复兴评《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 口胡一峰这几年,20世纪艺术史颇受关注 2017年岁末,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李昌菊著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 该书为“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首批五种之一,也是本批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