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小学教育语文专业毕业论文 高中继续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等级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 西部教育属于什么期刊 法制教育的论文

教育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试析抗战时期党在陇东地区国民教育的开展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9

试析抗战时期党在陇东地区国民教育的开展,本文是教育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抗战时期和国民教育和抗战时期党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试析抗战时期党在陇东地区国民教育的开展

张 培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摘 要:抗战时期的中国,在陇东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国民教育工作,虽然是在战争年代,但是在创办学校、制定规章、培养师资以及筹措经费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性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陇东地区国民教育的开展,并且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抗战时期;陇东地区;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61-03

甘肃陇东是根据所辖的地域而命名的,它包括陇山山脉以东至子午岭山间的地域.从1934年开始中国,先后在陇东的华池、庆北、新宁、新正、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等地建立了革命政权,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抗战人才,在陇东地区适时地开展了国民教育工作,在创办学校、制定规章、培养师资以及筹措经费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探索,极大地推动了陇东地区的国民教育,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抗战初期陇东地区的国民教育状况

(一)学校数量少规模小

在抗战初期陇东所辖的地域,完全小学仅有五所,初小(国民小学)和私塾总共只有50多所.上学的大多数为富家子女,“农村中文盲占90%,华池县200人中识字的仅有一人,白马区识字的人只有7位,庆阳县土桥乡识字的人只有4位,环县全县只有二三十位“老先生”,高小毕业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妇女中识字的没有一位.”[1]2当时不仅学校的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大多数的学校校址,都是选择改造过的古庙或废弃的民房.比如1934年在合水县,利用当地一座古庙,建立了合水县的第一所列宁小学,同年在南梁利用废弃民房建起华池县的第一所小学.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曲子、环县等地后,党和政府很快在这里建起学校.对当时中国在陇东地区各个县,创办的学校情况统计可以看出,设立完小最多的是环县,但没有超过三所,还有一些县一所没有.而建成的学校都十分简陋,教学条件也急待需要改善,否则很难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

(二)规章制度没有形成

在抗战初期陇东地区开展的国民教育工作,在办学规章、师资培养、经费筹措等制度方面,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进行指导,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怎样开办学校、培养师资,经费筹措等方面的工作,没有科学的认识,学校也没有发挥出教学的功能.在招生方法上无科学的规章,存在严重的个人主观主义现象较多,比如扩大招生时,“一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对于民众的动员工作还不够深入,好些县还采用抄名单的命令方式,对民众不作深入的宣传.”[2]押人罚人的现象较多,造成了很多的矛盾,一些县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家庭劳动力少生活负担重的学员被强迫参加学习,这样开展工作群众怨言很多.在育人观念方面,以传统的师徒理念为主,许多教师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严重,阻碍了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能够接受教育的女子,大多以有钱人家为女子请私塾老师的方式实现.在对待学生方面,大多数教员方法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较多.在经费筹措制度方面,管理的漏洞较多.比如1940年合水县用于公盐代金的学费,却被管理人员顶了别的款.

(三)师资力量薄弱

陇东地区文化落后,能担任教师的人才缺乏.庆阳的一个小学教师,连一年级的算术题都教不了,新宁县有小学教师33人,能够把小学用的六册课本演算下去的仅为1/5.直到1940年陇东地区仍然没有一所师范院校,此时陇东地区的小学教员大部分由私塾老先生充任,少量教员也不是知识分子,但总体上“受过师范教育的不过十分之一,既有相当文化程度,且受过师范教育,而又具有相当政治认识的就更寥寥无几了”[3].

(四)办学经费困难

抗战初期在陇东地区办校的经费主要依靠拨款.但此时边区政府要开展很多工作,投入办学的经费十分有限.徐特立1937年起草的《国民教育原则和方法》中有生动的描述:“在没有粉笔时,利用木炭、黏土做粉笔,没有毛笔和纸张时,我们曾用沙盘和土盘练习写字,没有书的时候,就凭借记忆力和理解力来学习,只要教员有一本书,就可以进行教育工作……”另外在《边区文化教育状况》一文中,记载了教育工作者艰苦创业的情况:“边区的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像别的部门一样,每月只有三元五角的粮食费,一元五角的津贴费.另外学校办公费,每月三角到九角.合计起来每个小学的经费,每月只有五元几角钱.”[1]151

二、抗战时期党对陇东地区国民教育工作的推动

(一)增加学校数量与扩大规模

增加学校数量与扩大学校规模,最直接的方法是大力办学.

第一,成立政府主管部门选派骨干大力办学.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政府专门成立了教育的管理部门,1934陇东地区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有文化教育委员会和县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政府设立了教育厅,领导全边区的教育事业.各分区、县、区、乡也相应地建立了教育管理机构.在陇东地区建立了庆环分区,专署设教育科,县设第三科,区设教育科,乡设教育委员.教育主管部门及时选派干部创办学校.1934年在华池县创办列宁小学时,选派霍建德为校长.1936年在环县成立第一所初级小学,任敬礼堂为校长.1937年在庆阳县创办民教馆,任陆为公为校长.1938年4月派王世旭为环县第二完小校长.1939年4月华池县成立完小,校长为程云生.

第二,搞好群众关系让群众支持办学.首先在思想上靠近群众,由青年会、工会、妇女会等,共同做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使每个人都了解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给群众以帮助.比如处帮助群众写书信,教员和学生在农忙的时候,帮助群众做农活,春节时给群众送春联等等.通过与群众沟通交流,加强相互了解,群众看到了教育的益处,在办学方面主动为办教育,提供了很多支持.

(二)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

为了较好地建设边区的教育工作,此时的党和等领导人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教育制度.在教育指导思想方面,1937年8月25日起草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提纲,第八点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是为改变旧制度和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和新课程.在教育方法措施方面,有1938年发布的《陕甘宁边区建立模范小学暂行条例》与《陕甘宁边区小学法》等.1939年1月,林伯渠在边区政府报告中指出:“为了要普及边区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教育民族新后代,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是当前的迫切任务.”[4]1940年颁布《陕甘宁边区义务教育暂行办法》等制度

(三)大力培养师资力量

随着学校的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多,对教师的需要成为关键的工作,为了培养能够满足抗战要求的师资队伍,陇东地区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教师人数.其一,动员当地的知识分子,主要有老秀才、私塾先生、念过几年书的民间艺人等等.动员他们参加教育工作.其二,吸收革命知识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陇东地区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和“安吴青训班”等选派的优秀革命知识青年就有很多.其三,兴办师范班.1940年在陇东地区开办中等学校陇东中学时,专门开设了师范班.

为了增强教师业务水平,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自主学习提高.由于陇东地区各县的教师,每个小学一般1到2人,完小最多5位老师,工作任务繁重,不可能全部抽掉去参加培训.为此开展自主加集体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第二,短期训练学习.利用寒暑假时间,一方面由边区教育厅督学选派优秀的教师,为其他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开边区联席会,教师间交流教学经验,以求共同提高和进步.第三,保送学习.由各中学、师范学校担负提高现任干部与培养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

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以1941年为例进行统计.第一教师供给标准各县统一.完全小学教师:伙食费每人5角/天;粮食费,根据家庭情况酌增1人的粮食;津贴费校长每月5元,教员每月4元.中心小学教师:伙食费,每人5角/天;制粮食费,除本人粮食外,根据家庭情况酌情增1人口粮;津贴费校长每月4元,教员每月3元.第二教师薪金制月薪各县不统一.合水县:完小校长38元,教员30元.初小校长10元,教员8元,另外每年发麦子两石.庆阳县:完小校长实行(供给)津贴制,完小教员和初小校长实行薪金制.教师的生活待遇,比一般干部稍微优越,如果遇到物价上涨,政府适时的给提高薪金或津贴标准,家庭有困难,政府则给予钱粮补助,家在农村的由当地政府组织代耕,春节时还给每位教师发两元的过节费用.

(四)多方筹措办学经费

陇东地区的教育经费筹措方法主要有政府拨款、公民合办、自主经营、分级资助等等.1938年以前,陇东地区的小学一律免费,办学经费由边区政府拨付,1939年学校大发展学生数量增加较快,这时政府负担较重.教育厅出台了筹措经费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各县原来已经确定的教产的常年利息收益;二是买卖婚姻、缠足、等项目没收的罚款;三是学校自行生产的收益;四是由社会募捐的学款.1940年又做了调整,由政府和民众共同负担.

三、抗战时期国民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

(一)学校数量增加

1942年学校数量为:庆阳15所、合水11所、镇原6所、环县14所、华池11所;1945年庆阳76所、合水47所、镇原75所、环县35所、华池12所.对庆阳各县的学校数量进行跨年随机抽样调查,各个县的学校数量在稳步增加,有的县教育效果显著发展迅猛,有的县相对比较稳定,有的县目前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但是都在逐步好转.

(二)规章制度科学完善

随着陇东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根据当时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不断召开会议,及时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1941年6月合水县政府召开了政务会议,讨论增加教员薪金问题.规定小学校长月薪为58元,教员为50元.1941年8月,陇东专属召开政务扩大会议,决议充实完小、提高教学质量,推行新文字、实行奖学制及提高小学教师地位等,1942年2月,陇东分区召开各县三科长会议,专门讨论整顿学校.1943年,合水县三科召开会议,决定将重心放在提高小学质量上.1944年,陇东分区马锡五专员在陕甘宁边区纪念陶行知先生主题会上,报告了陇东国民教育的发展过程,1945年合水县召开教员联席会议,讨论本年度的教学管理与方法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持续稳定

教员人数与文化程度的统计:1942年教员人数为庆阳41人,合水24人,镇原14人;1945年教员人数庆阳41人、合水30人,镇原县30人.1943年曲子县初中或初师2人,边师或鲁师2人,陇中5人;1945年曲子县绥师范1人,米中1人,高小11人.稳定教师队伍的另外一个举措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奖励优秀教师.各县区教育部门从1938年起就实行了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制度,同时规定服务5年以上的,应该以奖励表扬.这鼓励“为教育长期服务”,对搞好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教师队伍持续稳定,培养的学员能力也在增强,毕业的学员向党和汇报了教学成果.1942年7月20日,陇东中学首届毕业生代表组成参观团,在教师余佑野率领下赴延安参观学习,在延安期间、朱总司令接见了全体代表.校友麻韬的回忆文章中提到,当时说:“你们原来在学校里是学习,这次来到延安也是学习,回去后到工作岗位上还要继续学习,而且那将是最好的学习.”从的讲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陇东地区开展教育工作的肯定.

(四)办学经费物尽其用

经费筹措稳定,管理逐渐精细化.1942年陇东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源之一是依靠公盐代金,庆阳700驮,合水200驮,镇原60驮.教育款产的收入,庆阳、镇原可以全部自给.1943年曲子县完小去年六月以8 000元基金生产,除了改善生活以外,尚存洋28 100元.合水县完小把教员余粮充分,买盐300斤,赚到2 000元来改善生活.1944年环县教育经费开支情况主要是薪金制.1944年环县职员16人,支出麦子54石.1945年环县职员11人,支麦子41石.1946年,环县完小教员5人,另外给贫苦教员补助麦子2石.

大生产运动中,陇东地区的各个学校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比如陇东中学1943年开荒110亩,收获粮食33石,蔬菜5 000余斤.1944年共开荒1 000多亩,纺棉50多斤,做木瓢、粉笔、娱乐工具若干.这样做到了即重视开源又加强节流,使办学经费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仲立:陇东老区教育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

[2]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1.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1.

[4]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50.

收稿日期:2018-01-04

作者简介:张培(1989-),男,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史基本问题研究.

上文汇总:这篇文章为适合抗战时期和国民教育和抗战时期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文化供应社和抗战时期的文学出版 文化供应社①,全称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是抗战期间成立于桂林的一个影响很大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三合一的出版机构,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广西最大的一家民营出版企业,被誉为“桂省新书的大本营&rdq.

2、 抗战时期的鲁艺木刻工作团 抗战时期,延安是中国抗战美术中心之一,而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又是延安美术活动的中心和重要阵地 为了深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1938年“鲁艺&rdquo.

3、 媒体融合转型时期党媒集团如何提升传播效力基于南昌日报社2019年元旦献词全媒体传播 摘要伴随新媒体的不断产生,各大党媒集团相继转型并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试图再次激活媒体品牌影响力 党媒集团如何在融合转型中拓展创新策略提升传播效力成了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昌日报社2018年元旦献词全媒体.

4、 红色文化的艺术阵地:抗战时期文工团组织模式 摘要 抗战时期,作为红色精神文化载体之一的文工团组织模式逐渐形成 该模式采用间接领导与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宗旨,以短小精悍的文艺演出形式为工农兵演出 文工团起源于红军时期的随军宣.

5、 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时期华侨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刘威,李浪(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关键词重庆图书馆;抗战时期;华侨文献;文献计量;文献分析摘要为了如实、客观地反映抗战时期学者对华侨问题研究的水平和状况,文章依托重庆图书馆馆藏的相关华侨文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