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5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该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视域和马克思主义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如何写.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高校青年

马克思主义者培育

常 丹

[摘 要]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本质上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理论”看,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效性,需要提高教育主体的学识魅力、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需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大众化和针对性;需要重视教育方法的理论灌输、情境感染和实践感知;需要注重运用文化、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等多种教育载体;需要优化校园文化、校园组织和校园生活等多种教育环境.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6-0071-0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1]因此,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必须重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突出影响,从而找到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效性的可行途径.

一、教育主体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关系

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它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2]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教育主体是按照一定领域的相关要求,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通常具有坚定的信念、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领导和组织作用;二是引导和激励作用;三是示范和转化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3]如果教育主体自身有较好的言行举止,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那么青年大学生就能更好的认同和接受教育内容.

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教育主体的学识魅力、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效性的提高.首先,要提高教育主体的学识魅力.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这些理论的阐述需要教育主体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学识才能以理服人.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教育主体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学识魅力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才能解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理论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其次,要提升教育主体的教学魅力.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说教过程,教育主体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正视现实,以开拓创新的思想在教学方法、路径和模式上不断突破,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去追求,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才能真正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效.再次,要增强教育主体的教学魅力.教育主体所具有的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格魅力都是震撼青年大学生的强大力量,其作用不亚于通常的理论教育.

二、教育内容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关系

合适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二是对青年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具有熏陶作用;三是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推动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内容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中的作用,首先,要通过实现教育内容生活化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实际上就是教育内容应贴近人们的生活世界,具有生活化的特点.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仅仅只从政治立场的高度进行宣传和培育,最后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效性可言.只有将教育内容面向生活、回归生活,才能达到熏陶和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目标.其次,要通过实现教育内容大众化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教育内容的大众化就是要使教育内容简单化,用最通俗的语言反映人民大众的意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内容的大众性是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效果的基本要求,两者紧密相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内容的大众化程度越高,就越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越能契合他们的思想,越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再次,要通过提高教育内容针对性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基本要求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确定具体教育内容.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教育内容重点的把握,也要注意青年大学生的广泛性,根据他们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学习经历以及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关系

方法是主体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完成一定任务,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的总和.教育方法是发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引导、激励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其一,重视传统的理论灌输以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理论灌输的作用依然十分显著.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不可能不学而会、无师自通;另一方面,在思想意识领域,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斗争尖锐,并同时争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如果我们不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相当于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面前缴械投降,主动放弃年轻一代人的思想阵地.其二,重视非理性的情境感染以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效果.把高校青年培育成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简单的讲理论就能完成的,从培育过程来看,还要受内心世界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情境感染法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到大学生的情感层面,并使之变成大学生内在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在面临信仰抉择时,在遇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干扰、诱惑时,都能自觉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三,重视现实的实践感知以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效果.实践感知法是前两者的综合和升华,理论灌输以提供知识为主,情境感染以提供体验为主,实践感知则是将知识和体验相结合,通过实践使理论得到内化.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过程中,必要的理论灌输可以使学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但能不能使理论真正进入学生内心,能不能使思想信仰真正坚定不移,还得在实践中去印证.

四、教育载体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关系

要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来提高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效性.其一,运用文化载体增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渗透作用.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生动性等特点,能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在最大的范围内开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青年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还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寓于各种文化形式当中,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更具有吸引力.在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运用文化作为载体既要充分挖掘文化中内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红色文化、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中去,从而发挥各种文化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积极作用.其二,运用实践活动载体巩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引导作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目的是树立青年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使这些观点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外化为他们的行为,而人们任何一种思想观点的形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巩固,对应的行为习惯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积极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青年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从而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其三,运用大众传媒载体扩大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感染作用.大众传媒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会受各种信息的影响,而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借助和利用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因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这一载体,才能最真实、最广泛地影响每一位大学生,从而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

五、教育环境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关系

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6].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所需的教育环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指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活动以及培育对象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教育环境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影响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内容、方法、载体及整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和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7]因此,提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效性应与优化教育环境结合起来,发挥教育环境对培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具体而言,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来提高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实效性,要从如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隐性因素,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熏陶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加以影响,从而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塑造,影响校园中每一个大学生理想观念和价值标准,达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目的.第二,优化校园组织环境.校园组织环境是影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显性因素,起着先锋模范、战斗堡垒的作用.当前,高校党团组织作为我党高校系统的基层组织有着先天的政治优势,同时能广泛联系和团结青年大学生有着渗透性强的组织优势,还有其他组织难以具备的高度政治共识性和思想一致性.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加强党团和学生会组织,加强班级和学生社团建设,利用这些高校组织环境更好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提供便利的条件.第三,优化校园生活环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就是死书本.”[8]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不仅源于课堂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更源于各种日常生活的实践.在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念的选择和形成阶段,校园生活中的认识和领悟也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校园生活在营造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主旋律一致的氛围前提下,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情境,为他们提供更加立体和充满情感的多维校园生活体验,让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真正融入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廉永杰、鲁晓利、朱如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学刊,2010(4):64.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9.

[3]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4.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477.

[6]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9.

[7]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2.

[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50.

(责任编辑:潇红)

概括总结:此文为关于视域和马克思主义者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千百年来,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幸福这一本应是人们更容易获得的心理感受,却有种渐行渐远的趋势,究其原因是人们内在的幸福观出现偏差 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的社会团体,他们正确幸福观的.

2、 关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分析与 摘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新时期的舆论环境而日益困难,要充分的运用新媒体环境,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广阔途径,注重新媒体平台运用 提升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教师团队思想建设,提升教育工作实际价值.

3、 高校辅导员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在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把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也纳入了重点管理的内容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指导教师,其工作内容不局限于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管理,同时新时期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

4、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 摘要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在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模式明显存在弊端,因此.

5、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 摘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是对高……教育办学方向与内在灵魂的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对高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是高……学.

6、 高校辅导员如何把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盐值 高校辅导员如何把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盐”值聂 彬(沈阳工学院,辽宁 沈阳 113122)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和教育者,应当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