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英文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文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中西类论文范文集 跟中西方文论中兴会和灵感的异同方面论文范文集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中西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3

中西方文论中兴会和灵感的异同,该文是中西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西方文论和西方文论中兴和灵感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兴会”,作为我国古代文艺创作论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通常是指审美感兴或艺术直觉中的灵感,与它类似的概念有“感兴”、“天机”、“神助”、“灵光”、“自来”、“灵气”、“精合感应”等;而在西方文论中跟“灵感”一词相近的概念有“天才”、“”、“无意识”、“白日梦”等,笔者在此以“兴会”与“灵感”为代表,来梳理中西方文论中“兴会”与“灵感”的异同.

关键词:兴会;灵感;异同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7)-05-040-02

一、与“兴会”与“灵感”近似的几个概念

“灵感”一词来源于西方,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灵感”一词,但却有着和“灵感”类似的概念和范畴,如“感兴”、“兴会”、“天机”、“神助”、“自来”、“灵光”、“灵气”、“顿悟”等,可见中国古代文论中对灵感这一审美心理深层的体验现象早有研究,这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灵感论.

而“灵感”一词出自西方,“灵感”一词的希腊原文意思是神赐的“灵气”.英语中的“灵感”一词,其基本含义与希腊大体相同,指的是诗人或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由于神的灵气的凭附,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超凡的魅力.与“灵感”相似的概念有“迷狂”、“天才”、“”、“无意识”、“白日梦”等.

由此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文论中,“兴会”与“灵感”的含义相近,我们可以理解为“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是一种饱含着情感、想象、智慧、感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水融地突然产生,又转瞬即逝的思维状态.

二、“兴会”与“灵感”的相似之处

(一)两者均充满了神秘色彩

“灵感”一词的希腊原文意思是神赐的“灵气”.英文中的灵感一词最早用来指诗人进行创作时,自己的灵魂被神灵吹入了灵气,于是自己失去了理性,作品中的话语变成了神意的传达者,正是这种超自然能力所赐予的力量,进而才有完美的作品.德漠克利特最先发现了这一点.他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苏格拉底也说:“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他们就像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话,但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柏拉图在对话集里谈到“文艺创作的才能从何而来”“诗人凭什么写出伟大的诗篇”时,他给出的答案是灵感说.柏拉图对所谓的“灵感”说有两种看法,一是神灵附体,二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回来的回忆.在《伊安》篇里他反复提到这一点:“抒情诗人的心灵也正像这样.……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神对诗人们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想,用他们作代言人,正因为要使听众知道,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词句,而是由神凭附若来向人说话.”

直到公元十二世纪以后,灵感一词渐渐减弱了神的诏语的成份,主要偏重于艺术灵感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也是极为重视灵感问题的,从先秦的“感兴”到魏晋的“神思”,从唐宋的“妙悟”到明清的“兴会”,历代都有关于灵感问题的精彩描述和独到阐释.例如,《管子? 心术下》有一段话与柏拉图的“神灵附体”说不谋而合.“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思之不得,鬼神教之.”这显然是一种迷信色彩的说法,和柏拉图的“神灵附体”一样.可见,在灵感到来时“人与神”对话这一点上,中西方有相似的说法.

(二)两者均是受到外界刺激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论中,陆机《文赋》中一段对“兴会”的描述颇具代表性:“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这里所讲的“应感之会”,依照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心物相触而有所感发,与“兴会”意思基本相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创作灵感.灵感之来,往往得益于外物的刺激,钱钟书所谓:“石中有火,必敲始现”,大体也包含着灵感有赖于外物激发这一层意思.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琴诗》,作者信手拈来已是妙趣横生,虽明白如话,却意蕴颇深.如此神来之笔,只能得益于“兴会”.苏轼本来就主张诗与书法当由作者冲口而出,纵手而成,《琴诗》正是这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结果.

西方文论家在谈论创作时,常常把伟大的“天才”、强烈的“”和神圣的“灵感”交至在一起论述.情感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思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讨论“迷狂说”与“天才论”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注意到,情感,特别是激烈的情感,常常是与灵感相生相伴的姐妹.事实上,“灵感”这个词在希腊文中的原意就是“”的意思.据说希伯来的歌吟者常常是在状态下传达上帝的话语的:“我默默无语,甚至美好的言词也不说……正当我这样沉思的时候,迸发了,我终于用舌头讲话了.”迸发的时刻,就是灵感到来的时刻.早在柏拉图之前,德谟克利特就阐释过与诗人的关系, 并认为没有人“可以不充满热情而成为伟大的诗人”.赫里克的《不是天天都宜作诗》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并非每一天我/ 都适用于预言:/ 不,但是当灵魂充满了/ 奇异的狂热;/ 充满了,然后我就写作/ 就像上帝一样写诗作文.”

优秀的诗人的确常常只在“灵魂充满了奇异的狂热,充满了”的时候才写作的.例如雪莱的《为诗辩护》;格雷就说自己非得‘处于兴高采烈的时候’才能写作,理查逊说弥尔顿写诗的能够是倚仗‘一种激烈或狂热的心情’“,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都源于突然获得的灵感.长期郁积的犹如地底奔突的岩浆,终于找到了“喷火口”,滔滔不绝,一派滚出.于是,“生动、热烈、完整”的文学作品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三)二种文学理论都缺乏理性

无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会”,还是西方文论中的“灵感”,这两个概念都与作家的艺术想象密不可分.从灵感的出现状态来讲,二者都是处于艺术想象最活跃、最丰富的时刻,由于它的出现,使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达到高发状态,进而诞生好的作品.但一部好的作品的诞生,仅仅靠灵感的闪现是不足够的.

中国古代作家苏轼强调“内外相符,心手相应”.苏轼对“成竹在胸”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当艺术家“内外相符,心手相应”时,往往“逆来顺往,旁见特出,横平竖直,戈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米……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灵感是一位哭求不来而又不请自来的任性女神.因此,若胸中本无“高远兴致”,纵然“苦吟”也无济于事.而“高远兴致”的得来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熟读与精思,勤学与苦练.也就是灵感必须与技艺和实干结合起来.

在西方文论中,关于“天才”与“灵感”的种种说法大多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因此“天才”或“灵感”与“理性”或“规则”几乎总是处于对立的位置.第一次全面深入论及天才问题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将理性与灵感,自由与规律在“天才”的概念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并且提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看法.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在艺术创作中,‘知’不一定能保证‘能’,首要的还是技术训练方面的本领.”“对于美的艺术来说,要达到高度完美,就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

三、“兴会”与“灵感”理论的差异性

(一)在探究灵感的来源问题时,“神”的内涵不同虽然中西古代文论家都谈到“神”与灵感的关系,但仔细揣摩不难发现,中西方文论中所指的“神”的内涵不同.西方的灵感被认为是神灵赋予诗人和艺术家的一种特殊技艺,诗人和艺术家有了这种神秘、不可知的神力,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而这种“神性”大多数情况下与“着魔”没什么分别.代表人物是柏拉图.而中国古代文论家钟嵘在《诗品》种提到的“神助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提出了“入神”和“悟入”,他们都认为进行艺术创作时灵感来临的感觉同“参禅”有相通、相似之处,因此,钟嵘、严羽等只是借用宗教的语言来描述灵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非要诗人在“参禅”中去获取灵感.

(二)寻求灵感的方式不同

在解释探索灵感闪现的现象时,西方文论家多强调灵感闪现时那种暴风骤雨式的情感狂热,例如柏拉图的“迷狂说”和郎吉弩斯的《论崇高》,两者都有相似的说法.而中国的文论家认为“兴会”需要特定的环境和一种非功利的态度.例如归庄在《吴门唱和诗序》中有关“诗当有待于兴会”的论述跟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古文必静气凝神,深思精择而出之,是故宜深室独坐,宜静夜,宜焚香啜茗.诗则不然,本以娱性情,将有待于兴会.夫兴会则深室不如登山临水,静夜不如良辰吉日,独坐焚香啜茗不如与高朋胜友飞觥痛饮之为欢畅也.”在这里,作诗与作文不同,作文主要需要虚静的环境,而作诗有待突发的灵感.

(三)在论及“灵感”现象时西方重理论,中国重状态

中西灵感论都出现比较早,但我们过去在文艺理论上谈到灵感的问题时,多是引用西方的理论,这主要是因为西方文论家立论比较集中、系统、逻辑性强.而中国古代文论家主要是通过对具体创作状况的描绘来体现理论内容.

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以精辟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著称于世.中国古代文论家关于灵感的诸多描述,更多是作家的创作和鉴赏经验之谈.此外,中国文论家对“灵感”的获得主张从 “静”中求“动”,重视平日知识的积累.

四、“兴会”与“灵感”范畴比较的重大意义

“兴会”与“灵感”是中西方灵感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种种差异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代表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通过对中西灵感理论的比较和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作家、文论家在创作和理论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化心态,同时也将引起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些独具特色的概念和范畴的关注.我们通过对这些相似并独具特色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和破译,对于中西文论的交流和互补,进而建立自己的中国特色,具有深远的意义.

概括总结,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中西本科中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西方文论和西方文论中兴和灵感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灵感的舞蹈 总有那么一段时光,那么一些人,仅凭回忆或触摸一个场景、一幅画面,就能轻而易举地唤醒内心的灵感 我的一个学生,想以“菊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因为之前写过冬小麦的文章,突出了坚守.

2、 论平行下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 摘要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美国学派的标志性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还为研究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提供了基础 它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对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文化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

3、 中西方教育誰更好? 有人說“中國教育出匠人,外國教育出大師”,近年來,詬病中國教育滿堂灌、滅殺個性之聲不絕於耳,送孩子出國留學已成風潮 中西教育究竟差在哪要不要送孩子去留學“中西方教育.

4、 寻找春日出街灵感 一个冬天都在厚重中度过,眼看着阳光马上就要明媚起来了,出街搭配当然需要重新的灵感 牛仔、古着、浪漫荷叶边,这些都是今年春天最时髦的单品 浪漫荷叶边这季的荷叶边元素不只在裙摆和领间,西裤和大衣上也大胆加.

5、 灵感思维的文化寻踪 □ 顾 颖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朱存明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在出版了20年后终于再版 此书探讨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学术价值在中国文化面临全面复兴的今天,这本著作还有什.

6、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口席铭状“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毛娟著,商务印书馆,2016一站在当下学术研究的立场,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