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政治杂志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 当代政治论文 政治中学生论文王也 初四政治论文

政治理论课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变和不变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政治理论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变和不变,本文是关于政治理论课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课堂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和翻转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产出教学实效的积极回应.信息化条件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思政课翻转课堂的举措应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既敢于突破常规,以变促变,同时又基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注意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在“变”与“不变”的交互实践活动中保持合理的结构张力.

关键词:信息化;翻转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1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69-05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活动无疑具备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质,同时又兼具自身特殊的价值本质和学科特性.为此,推进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需要树立协同创新的辩证思维,既遵循高校教学改革自身内在的运行逻辑和特殊规律,又敢于突破常规,以变促变,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在“变”与“不变”的交互实践活动中保持合理的结构张力.

一、柔性设计: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实践的“以变促变”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就是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1]信息化条件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无疑是“以变促变”的明智之举.

1.柔性设计教学内容以彰显其思想性和学术性

教学内容无疑是当前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对象.一般而言,柔性设计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和尝试.

(1)专题教学所谓专题教学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依据教材内容,有效整合教材体系和构架,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则,灵活取舍并设定彼此独立而又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的若干议题进行教学.举例来说,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设定为“大学篇”、“思想篇”、“*篇”、“法治篇”、“综合篇”等五个专题,每个议题之下还可以再次细化为若干个小的议题.再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妨划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论”、“新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本质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论”、“中国国家安全与外交格局论”等若干专题.实施专题教学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优势.而且,专题教学让多位教师共上一门课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思政课教师“包教天下”的先验错误假设,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主选择教学专题进行专门教学.事实上,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讲授每一门思政课的要求.

(2)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意识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系列的问题域开展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敏锐的政治辨别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而展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对时下信息化网络与高等教育深度联姻与融合的自觉回应.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高度契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时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基本现状.问题教学的高效率性还在于满足了大学生期盼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心理预期.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在关于“意义学习理论”中认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义的问题符号和信息比单纯的强制灌输效率更高.问题教学的优势恰恰在于以问题为纽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差异性和层次性,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以有效规避和克服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异化为一种书斋里的文字游戏、概念叠加、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

(3)实践教学所谓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思政课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和实践安排,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国内外实际情况进行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促进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翻转课堂理念下,高校思政课依据教材内容,积极调整教材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就笔者所处的湖北理工学院,从2010年起就大胆尝试进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比如,从学校层面将实践教学置于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安排专门的学时、划拨专门的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把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搬出教室,走向广阔的工厂、农村、城镇、历史博物馆、法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红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红色记忆”展板、“革命圣地”PPT,鼓励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比赛、红色经典电影配音比赛、历史题材话剧排演等.每两个学期安排一次大学生“红色记忆”征文比赛、辩论竞赛.此外,我们还定期邀请企业、政府、文化名家等人走进思政课堂开展协同育人活动,与大学生分享人生感悟和就业、创业经验.实践证明,我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十分明显,效果非常显著.

2.柔性设计教学方法以彰显其主导性和主体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恰当的方法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说一顿.”[3]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变革.具体而言,柔性设计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和改进.

(1)依据学生专业目前,高校的思政课基本上都是采取把全校各专业的学生按照一定人数(120人左右)进行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全校所有教学院的各专业学生按照通行的标准和方法编入各个思政课教学班级.一般来说,一个120人左右的思政自然班级学生的专业基本上在4—6个左右.众所周知,高等院校的文科、理科、工科、农科、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同一门知识和技能方面,基于知识背景和专业兴趣的差异,在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成效方面会呈现出较大的区别.为此,在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构建一整套依据学生专业不同而采取迥异的教学方法体系.比如,针对理科和工科学生,教师应着重运用工程逻辑的授课思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科技*,做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情感的大学生.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教师宜采取说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养成.对于艺术学专业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分层次教学方法,尊重艺术学专业学生普遍追求个性张扬、注重自我的心理需求,采取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2)依据学生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新知识最好的老师.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最有效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从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入手.教师的知识渊博、谈吐文雅、平易近人是学生主动接受思政课教育的第一要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高明的思政课教师会依据学生对象的不同而自觉调整授课计划、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甚至授课语言.另外,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还必须观照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今95后的大学生,外表光鲜亮丽、个性鲜明,但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内心世界极为脆弱,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主动走进大学生中间,与大学生畅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聆听大学生的心路历程和真实声音是吸引大学生真心喜爱高校思政课的有效举动.“在一次又一次的聆听与倾诉中,人与人之间获得了一种和谐.”[4]在师生愉悦的交流沟通氛围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话语力量,这种力量会自然而然转化为课堂上的高效率学习参与和自主性学习的努力.

(3)依据学生发展 精神成人、专业成才是高校最终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幸福和生命意义不断赋能和增值,使人的生命之树焕发生机活力.”[6]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理应回应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价值诉求.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智慧启迪、思想碰撞、生命相遇的特殊场域.然而,在今天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无视大学生独特生命存在的现象并未完全退场,无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事例时有发生.“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5]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需要.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调整心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大胆质疑,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它对大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7]

3.柔性设计教学考核机制以彰显其导向性和前瞻性

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必须重建教学考核反馈调节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学考核反馈调节机制的建立是依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反馈指标体系检查和评定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考核评估的实质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活动的价值评价过程.

(1)教师“教”的效果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活动.长期以来,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都是采取“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学院督导”综合打分的模式进行的.应该说,这种考核评价机制有合理的成分,但亦存在以偏概全的巨大风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因其理论性、思辨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有别于其他课程.单纯依赖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慕课教学平台既无法透彻地给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精髓,[8]也难以凭借一堂课的效果来判定教师的孰优孰劣.所以,在推进教学考核的改革中,必须着手进行考核的顶层设计,建构一套既有教育教学共性特征又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考核体系.尤其重要的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要坚持动态考核和过程考核协同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切记“一刀切”、“一锅烩”、“一锤定音”大而化之的简单模式.

(2)学生“学”的成效考核评估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成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因素不一而足.任何急功近利、断章取义的心态和举措都将极大挫伤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代哲学和*学已经揭示出,人的品德不但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甚至是有理性和潜意识成分.这说明人的品德结构非常复杂,我们目前对品德的认识和理解只是‘冰山一角’.”[9]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一张试卷考遍全校”的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估和检测.这种简单化的考核方式缺乏基本的科学依据,是一种典型的“知性德育”培养倾向.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效果并不能在一张试卷中得到完整呈现的.为此,可尝试“社会实践+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结业论文+志愿服务”综合评价的模式,而且可以以一个完整学年度为考核周期,逐步取消以往以学期为考核时间段的做法.以学年度为考核周期将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建构道德模型,拉长学生道德知识内化、外化的周期,激活学生内在向善的道德转化动力机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无论课堂上所学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有限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也就越来越退居次要地位,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10]

二、刚性规定: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实践的“变而不变”

“教育结构和德育结构总是处于永恒变化和发展之中的.”[11]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动力植根于不断发展的转型社会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殷切期待.然而,在求变、思变、促变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基于高校思政课程的特殊性,有若干原则是不能盲目取而代之的.

1.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政课本质内容的规定性

目前,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政课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渗透在每门课程的各章节之中.高校的思政课课堂是一个特殊的场域,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熏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的那样:“你们应该是千百万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带头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成为这样的建设者.不吸收全体工农青年参加共产主义建设,你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12]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故而,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决不能无视思政课本质内容的意识形态内容的本质规定性,要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形式的淡化思政课意识形态、思政课意识形态中性化或者去意识形态化的错误做法,确保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内容生命之树常青.

2.教师理论素养:高校思政课实效的重要依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开启人的心智,改造人类灵魂的事业,对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很难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也很难把思政课这种充满复杂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做好.在此意义上,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于高校思政课而言,着力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变的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哲学书籍.“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13]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的要求是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正确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和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思想认识问题,不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感性经验层次上,进而为青年大学生的一路前行点亮人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14]

3.学生批判性思维:高校思政课价值的目标指向

教育与思维紧密相关.高等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指向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思维模式.而批判性思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批判不等同于批评,哲学意义上的批判关涉独立性、思辨性、建设性、取舍性的理性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倾向和能力,更是一种质疑、反思、解放与重构的精神品质.当代大学生身处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面对各种良莠掺杂的浩瀚信息,如果缺乏独立的反思批判能力,就很可能会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试问缺乏基本的信息取舍思维能力,何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获取?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批判旧知,获取新知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知识的传递并不是对旧有知识的不断累积,而是对旧有知识的批判反思与重构升级.高校思政课强调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能的空间,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让大学生自主判断、辩证取舍,促进和提升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的反思批判性思维能力只能在批判性教育中不断生成.而这种教学改革的价值目标和指向决不会随着翻转课堂的改革而改弦更张.

三、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

反思和批判是生命超越的工具,本身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意识和超越能力.[15]

高校思政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批判思想,理应把培养大学生反思批判精神视为己任.因为“人在‘批判’中否定着世界,生成为人,升华着人性,寻找着人的意义.”[16]高校思政课力图通过教学改革来搭建师生彼此沟通的场域平台,在师生双方以知识信息符号为媒介的邂逅相遇过程中,彼此敞开心扉,交流情感,分享经验,于是,思想在此碰撞,智慧在此启迪,情感在此升华,灵动生命因此而得以充分舒展.

伟大教育家、思想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呼吁:“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的价值指向并不仅仅停留在大量“知识化的信息符号”层面,而是要用这些符号信息引申出遮蔽在其背后的“意义和智慧”.所以,思政课教师应逐渐由“在场者”过渡到“不在场者”,由“在场者”引出隐蔽的“不在场者”,力图还给大学生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自觉发现、自由生成思想和情感.

当然,目前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涉及到的因素异常庞杂.所以,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中,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改革的一般规律,遵循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不能以行政命令取代调查研究和循序渐进,对那些借思政课教学改革之名,片面追求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率、刻意迎合炒作新奇时髦古怪教育概念的错误做法要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其次,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审慎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决不能为单纯迎合学生的偏好而肆意更改教学大纲并降低教学要求.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尤须要坚守课堂阵地,树立阵地意识,合理选择现代多媒体辅助设备,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有序互补、稳定多元的教学手段支撑体系.在设计教学专题、教学内容时注意导向性和学术性,要在坚守政治导向性的基础之上,力争把思政课讲出“学术味”.

总之,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变”与“不变”的协同统一.在变中思变,在变中求变,在变中促变,树立创新求变的新思维,摈弃抱残守缺的旧心态.“求新求变”与其说是一种进取的教育姿态,倒不如说是一种进取的教育理念.“唯理念引领未来”.与此同时,基于高效思政课的特殊性,在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中,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明确哪些可以“变”,哪些“不能变”,在“变”与“不变”的交互实践中保持一种合理的结构张力.

参考文献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杨钋 林小英编.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朱磊.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思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33.

[7]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3.

[8]朱磊.逆序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政课的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2.

[9]高德胜.不是什么都能考的——对思想品德课考试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4.

[10]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1]魏贤超.德育课程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12]刘德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 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 

[16]陆杰荣.哲学境界[M].长春:吉林教育科学出版,1998.

[责任编辑:张俊华]

上文汇总,该文是关于经典政治理论课专业范文可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和翻转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政治理论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层教学问题 摘要分层教学经历了西方教育界实践的不同阶段后逐渐传入国内,分层教学的内涵界定应充分考虑本国实际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课程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兴.

2、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影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思想政治课供给主体对实践教学价值和内涵认识模糊,供给主.

3、 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摘要本文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问题为主线开展的 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利用.

4、 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6 019摘要实践是理论之源也是理论之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正确途径 透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亲.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 摘要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增加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实践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

6、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困境与 摘 要如何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地方高校受地域环境、办学条件、师生状况以及实用主义观点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面临一些困境,对此加以分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