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参考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投稿 生态建筑节能模式论文 环境生态论文 生态文化旅游论文集 关于生态经济的论文

有关生态*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哈尼族传统生态*的传承和应用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生态伦理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9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哈尼族传统生态*的传承和应用,本文是关于生态*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生态*和哈尼族和乡村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哈尼族传统生态*的传承与应用研究”(QN2016026)和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的价值及其发展研究”(13CSH06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倪慧(1988—),女,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云南国际哈尼/阿卡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发展.

摘 要:哈尼族传统生态*中既包含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万物、节制贪欲的积极元素,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朴素、直观、经验甚至迷信的一面,须加以辩证看待.提炼哈尼族传统生态*中遵循天道命理的生态良心观、顺应自然禀赋的生态正义观、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义务观,可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求*依托、厚植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特色,进而使美丽乡村建设摆脱“千篇一律”“有新村无新貌”的困境,探索出一条有生态*依托、靠生态经济支撑、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招牌型乡村建设之路.在此过程中,推动传统生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现代科学自然生态*观,最终实现传统生态*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促发展.

关键词:哈尼族;传统生态*;美丽乡村建设

DOI:1013856/jcn111097/s201705013

1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资源耗竭和生态危机等问题也日渐凸显,而单纯付诸于经济手段或工具力量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这些问题.正如汤因比(1992)在《展望21世纪》中所言:“要对付力量所带来的邪恶结果,需要的不是智力行为,而是*行为.”生态*是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探讨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而“生态”和“发展”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1949)、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1991)、麦茜特的《自然之死》(1999)、康芒纳的《与地球和平相处》(2002)等论著的相继问世,更是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

中国古代多维度的“天人”模式中就孕育着生态*思想,它是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现为人类对待自然界和自然物的观念、意识、态度及行为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内学界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张云飞(1986)、余谋昌(1988)、叶平(1992)、李祖扬(1999)等研究者夯实了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1世纪,学界对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研究成果相继推出:一是少数民族生态*的思想来源和内涵研究.宝贵贞(2002)认为“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乡规民约和习惯法是少数民族生态*观形成的主要来源”\[1\].二是传统生态*的当代价值与运用研究.李本书(2005)论述了少数民族生态*在纠正人类中心主义、实现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价值\[2\].三是少数民族生态*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希辉(2008)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传承与保护问题\[3\].四是传统生态*的发展变迁及创新研究.秦博(2015)结合中国工业化转型的生态现状探究了适用于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生态*重建路径\[4\].同时,廖国强(2006)、闫莉(2011)、邓艳葵(2012)、赖毅和严火其(2014)等研究者从微观视角对哈尼族、傣族、壮族、彝族等某一特定民族的生态*内涵进行了精细研究;曹孟勤(2007)、李天义(2009)、李勇强(2013)、卢风(2016)等研究者从宏观上对少数民族生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价值视角问题及其在现代转化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有研究者着力开展了对哈尼族生态*和生态文化的专门研究,如黄绍文和廖国强(2013)等研究者从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制度文化、宗教、生态*等方面,对哈尼族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研究.研究哈尼族传统生态*,本质上是为了汲取传统之精粹,契合生态文明发展之理念,提升现代乡村建设之品味.哈尼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充分运用本民族生态*智慧,厚植传统生态文化之根基,从中汲取养分和精华;而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也有利于推进传统生态*的现代传承和转型,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到永续发展.

但目前很多研究者尚未注意到二者的相互关联,往往是割裂开来进行分别研究,就容易导致对哈尼族传统生态*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够深入和具体.其实,运用传统生态*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达至“内外兼修”,正如研究者王卫星(2014)所指出的,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停留在“涂脂抹粉”的表层认识上,而应提升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5\];朱启臻(2015)也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要从生态文明视角重新审视乡村价值\[6\].对于哈尼族这样一个将生态*智慧运用于梯田耕作系统并成功申遗的少数民族来说,拓展其传统生态*的当代价值,研究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生态*的传承和转型、应用及推广等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单薄,在深度上尚需精进和深入.

2哈尼族传统生态*的元素及精神内核

21哈尼族传统生态*中的积极元素

211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哈尼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持得十分完好,森林茂密、古树苍天、山林葱郁、物种丰富、空气清新、泉水清澈,这与哈尼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密切相关.哈尼族认为,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它们存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人切不可做出有违自然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遭遇灾难.哈尼族敬畏自然的生态*,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从不过度开垦梯田,会事先划定可开垦的范围,而一旦开垦出来,就十分注重保护和保养梯田,哈尼族流传着“梯田开了种千年”的说法.他们从不肆意砍伐森林,形成了以“寨神林”为中心的严格的森林保护体系,把森林当作村寨的福祉.在农业生产中也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因为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时间和规律,人要做的是遵循物候的变化来安排农事生产.哈尼族因敬畏自然,而尊重生命.他们不仅尊重人的生命,还尊重自然界中其他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有动物崇拜和植物崇拜,如老虎崇拜、牛崇拜、蛇崇拜、猫崇拜、狗崇拜、鱼崇拜、树木崇拜等.哈尼族对自然界保持着神秘感和敬畏感,小心翼翼地遵循着天道命理,为哈尼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爱护万物,节制贪欲

哈尼族爱护万物的生态*观念由来已久.在哈尼族的民间故事传说中,有燕子救人种、葫芦救人种、动物的家谱、植物的家谱等传说故事,讲述人类始祖与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哈尼族对动物的生殖能力和植物适应自然环境的强大生命力保持着神秘感和敬畏感,同时又对凶猛动物和有毒植物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保持畏惧感,双重复杂感情使得哈尼族懂得爱护万物,绝不轻易冒犯其他物种的生命.在梯田农耕生产中,梯田农业崇拜和祭祀活动是哈尼族爱护万物的鲜活体现,哈尼族把一切与梯田农业生产有关的动植物神化,举行各式各样的农业祭祀活动,他们崇拜布谷鸟、阳雀、牛,崇拜森林、树木、芭蕉叶等.哈尼族对动植物的崇拜极其真诚,这源于哈尼族万物有灵的观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祭龙活动,与哈尼族对水的渴望以及保护梯田农业生产有关.哈尼族因崇拜万物而爱护万物,并且这种爱护观念从内心生发,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内在约束力,使他们更懂得节制人类的贪欲.他们依赖自然,又不对自然巧取豪夺,不会毁掉后代人的生活.在哈尼族的生态观念里,以破坏自然为耻,即便为了满足族人的生存需要而不得不向自然索取时,他们也会固守祖先的遗训,时刻铭记节制有度.这种爱护万物、节制贪欲的观念意识为保持哈尼族地区自然生态平衡发挥着持久作用.

22哈尼族传统生态*中的消极因子

221鬼神的观念

哈尼族传统生态*的产生和形成与哈尼族祖先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以及后来来之不易的定居生活、梯田的农耕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哈尼族传统生态*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产生,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非常欠缺,在很多方面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在主观意识领域创造了鬼神的概念,并用它来解释一系列因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使人类受到惩罚的事例.长此以往,关于虚无世界的鬼的概念便进入人的精神领域,并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哈尼族的传统生态*中,神灵意志的观念非常强烈,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被动适应自然.

222迷信的成分

虽然哈尼族传统生态*中的积极元素是主要的,对哈尼族地区自然生态的保存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朴素、直观、经验甚至迷信的一面,在现时代应当辩证看待并加以摒弃,只有去除这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落后成分,使传统生态*体系适应现代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展现传统的现代生命力,成为不会失传的传统.正如陈先达所说:“传统文化要能够存在和发展,必须表现为一种不会中断的传统.\[7\] ”

23哈尼族传统生态*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

哈尼族传统生态*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正表明它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它有吸收和容纳当代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空间,而且它本身也为此准备了条件,包含着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

哈尼族传统生态*的精神实质可以提炼为遵循天道命理的生态良心观、顺应自然禀赋的生态正义观、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义务观.这些生态*思想既集中体现在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农业耕作系统中,也反映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禁忌、习惯法和礼俗等制度文化中.

哈尼族传统生态*观念的核心要义就是天道命理观.天道,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规则;命理,即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包括森林、河流、土地、动物、植物都有神灵的护佑,人们在生活中不得违背规则,要与人之外的其他自然物和谐相处.哈尼族遵循天道命理和万物有灵的思想使得哈尼族地区自然生态保存完好,走进哈尼村寨,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潺潺的泉水、布满植被的土地、膘肥体壮的牛群、林间欢愉的鸟类、绿草如茵的山坡以及神情恬淡的哈尼族老人,展现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哈尼族地区很少有乱砍滥伐森林现象的发生,也不会将动物赶尽杀绝,他们以“寨神林”为核心的森林崇拜体系和动物图腾文化,使哈尼族从内心生发出尊重自然规则、善待自然界万物的生态良心观,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谐而不至于陷入紧张局面.

3哈尼族传统生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有效传承

新的生态*观的确立,不仅需要人们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有赖于我们对传统生态*意识的挖掘\[1\].哈尼族村落为传统生态*的生成及传承提供了空间载体,传统生态*又为哈尼族村落的永续发展凝聚了精神支撑.缺失了哈尼族传统生态*,不能断定说乡村就会走向衰落,但一定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给乡村的永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我们不加扬弃地摒弃少数民族生态*思想时,一度引发了民族生态危机\[8\] .

在乡村永续发展中实现哈尼族传统生态*的有效传承.首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哈尼族传统生态*思想散落于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多而广、繁而杂,部分有文献记载,对于这部分要进行精细的文献采集和研究工作;但还有很多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口相传,对于这部分要进行全面的整理、记录、归纳和提炼.其次,要大力保护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有效保护,传承就无从谈起.要把传统生态*的保护纳入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成为乡村永续发展的灵魂,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约束机制,保护乡村赖以存续的生态环境.第三,要着力构建传统生态*的传承机制.保护哈尼族传统生态*,就是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生态循环系统,就是要在生产生活中坚守正确的生态良心观、生态义务观、生态正义观,就是要把传统生态*中的优秀因子融入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它的现代话语体系和实践场域.

对待哈尼族传统生态*,既要继承和发扬其积极进取和健康的成分,又要对其中守旧落后甚至迷信的部分进行批判,盘活传统生态*中的有益因子,整合和重构其现代价值体系,推进传统生态*向现代科学自然生态观的转换,最终实现传统生态*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永续发展的接轨.

4哈尼族传统生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41依顺自然: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容村貌设计

美丽乡村的村容村貌设计绝不等同于粉刷白墙或是堆砌几座雕塑,仅仅给乡村的外在“涂脂抹粉”.而应更加注重内在灵魂和内在涵养的培育和塑造.应用传统生态*智慧,使得村容村貌设计既符合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又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其主要方向就是加快和完善生态化的村容村貌建设.借助生态*思想,在乡村的整体规划、外观设计、建筑材料选择等过程中,努力实现村容整洁美与生态和谐美的有机统一.

哈尼族将传统生态伦理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哈尼族的居住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不难发现,哈尼族人的村寨基本都建在半山腰上,村寨的上方是茂密的森林,也就是整个寨子的“寨神林”,村寨的下方是壮观的梯田,是哈尼族的生活所依.森林、村寨、梯田、河流依次从上往下布局在一个立体空间上.森林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四季不断的溪流和泉水,从“寨神林”里流出,流经整个村寨后,流向梯田,梯田中多余的水最终汇入河流.在哈尼族的生态*观念中,森林和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以“寨神林”为核心的森林崇拜和水崇拜.村容村貌设计最大限度地符合哈尼族的生态*知识和自然生态系统.在村寨建设中,寨子依傍山势而建,根据山梁走向而建,或坐北向南,或坐东向西,根据气候特征和大自然启示建有蘑菇房.其基本格局是:村头必须以茂密森林覆盖的山包做护寨神灵,此地也是每年农历二月祭祀寨神的活动场所;两侧斜插的小山梁为村寨之“扶手”,寨脚的小山包为寨子的“歇脚”处.另在村寨的一侧建磨秋场,立磨秋桩作为标志,是每年农历六月举行“苦扎扎节”庆典活动的场所.村寨下方就是错落交织、层叠渐次的梯田,方便村民耕作和照管.寨神林、棕林、竹林、寨门、蘑菇房、磨秋场、水碾、梯田和茶园,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构成了哈尼族独具特色的村容村貌.

42感恩自然:美丽乡村展现的人文景观布局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美丽乡村之“美”,不仅在于村容村貌美,更在于它的内在文化对当地人的塑造和对外地人的吸引.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吸引着更多游客从境内外慕名而来,他们既为梯田的自然景观而来,也为哈尼族村落的人文景观而来.哈尼族的传统生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文景观布局.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哈尼族应用传统生态*智慧,叠加了文化特质而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村落和梯田是人文景观的实物载体,而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则是人文景观的精神形式.

依托哈尼族传统生态*观念而形成的哈尼族盛宴——“长街宴”,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体验,是哈尼族乡村文化旅游业的特色和创新.以“长街宴”为窗口和带动,哈尼族地区形成了以哈尼族特色村寨——“蘑菇房”为载体,以哈尼族民间文艺——歌、舞、文学为支撑,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为亮点,以哈尼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为灵魂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的“十月年长街古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宴席”.“长街宴”是哈尼族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既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其背后凝结和传达的实质是哈尼族的生态价值观,反映了哈尼族在耕作文化中对龙的崇拜以及对水的认识,对大自然的感恩,对丰收的祈求和分享精神.

当前,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当地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哈尼族村落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故此,更要有效传承和应用传统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人文景观亮点,进一步改善交通、餐饮、住宿、文化服务等条件,开发多种特色文化品牌项目,以促进哈尼族地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哈尼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文化持续繁荣.

43激活自然:美丽乡村发展的农业循环系统

哈尼族采用“活水种稻”的方式,他们让水从入水口流进梯田,然后从出水口流出梯田,一年四季,长流不断.水不断地从上面的离寨子近一些的梯田,流向下面的离寨子远一些的梯田.在哈尼族人的观念里,水就是很好的肥料,他们不认为溪水流经梯田,会带走梯田的肥料;相反,他们认为溪水带来了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肥料.哈尼族人并不仅仅在梯田里种植水稻,在水稻生产中还加入了不少其他要素,稻田养鱼就是其中的一项.因为梯田里常年有水,所以他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梯田里放养鱼苗.梯田养鱼不会妨碍水稻的生长,鱼靠水里的虫子和植物为生,水稻在生长,鱼也在一天天长大.哈尼族的稻田养鱼有悠久的历史,不仅给哈尼族人提供了生态、营养的餐桌食品,也是他们接待客人的佳品.在哈尼族的稻作生产体系中,除了稻田养鱼之外,还放养鸭子.尤其是在稻谷收割之后,在稻田里养鸭,由于食物充足,鸭子长得很快.这些成熟的鸭子可以自家食用,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水稻收割之后,稻草用来喂牛,梯田埂上绿油油的青草,也是农民放养牲畜的理想场所.在生态*观念指引下,哈尼族村落形成了一个农业结构内部各要素优化组合、充分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

但由于山高坡陡,哈尼族在生产生活中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劳作,在乡村青壮年溢出进城务工的背景下,年迈的守望者更是无法支撑沉重的梯田劳作生产.因此,如何对哈尼族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设施做进一步优化,完善基本交通条件和生产条件,构建乡村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培育热爱乡村而精于梯田耕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哈尼族乡村发展中来,是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要着重考虑和重点突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宝贵贞少数民族生态*观探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2(2):102

\[2\]李本书善待自然: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394

\[3\]王希辉少数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传承与保护——以石柱土家族黄连种植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9

\[4\]秦博中国工业化转型下的生态*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5(3):130

\[5\]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4

\[6\]朱启臻建设美丽乡村不能靠想当然\[N\]农民日报,20150527(003)

\[7\]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N]光明日报,20161123(013)

\[8\]白葆莉,冯昆思论少数民族生态*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2007(2):101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生态*和哈尼族和乡村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生态*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生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路径和经验 项目来源福建省省级应用转型“美丽乡村“专业建设群项目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趋势,而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人才 本文结合永泰嵩口镇“松.

2、 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互动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关系 二者在保护生态文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经济方面有着共同本质,同时又相互促进,存在较强时空耦合性 本文在二者互动发展研究的基础上.

3、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以延庆石峡村为例 北京 张婉婷 刘洪利 王硕 李旭慧摘要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 北京延庆石峡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结合石峡村的.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建设面临着新的方向 其中,由于乡村发展受到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够发达、技术发展落后、居民意识落后……诸多原因的限制,乡村建设面临.

5、 生态旅游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以安徽大浦新社区为例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协调性旅游活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促进就业和农村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国内大部分区域,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都非常模糊 梳理好生态旅.

6、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