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绿大地案例参考文献 大地文学杂志 开题报告赛珍珠大地 军理课论文地大

大地诗行类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大地诗行类本科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大地诗行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6

大地诗行,本文是大地诗行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大地诗行和诗行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大地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人们可以在画卷上写下动人的诗句,让大地充满诗情画意.

七月流火,我们踏上了黔江这片神奇的土地,陶醉在无法言说的诗意里.奇山异水生机勃勃,土家苗寨欢歌笑语.

黔江人民沐浴党的阳光雨露,在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滚石上山的气魄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诗句,精准扶贫见奇效,提前几年摘掉“贫困帽”.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产业发展.走进黔江广大农村,产业随处可见,到处都充满活力,令人震撼.

桑叶隐村户,绿树映黔江.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到青枝绿叶的蚕桑,在青山环抱、沟壑纵横间,我们见证了一个绿色产业的兴起.

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边缘,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3%,是国定贫困区(县).

然而,这里山连山,水连水,“万曲青山万曲溪”.仅有56万人口的山中小城,竟然拥有7个4风景区、1个准5风景区.无论是“东方卢森堡”芭拉胡、深山明珠小南海、土苗风情十三寨、佛道圣地武陵仙山,还是拥有“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沧浪桥、蒲花暗河“天生三桥”、石板老街等独特景观的千年古镇濯水,以及碧波荡漾的官渡峡、神鬼峡和鬼斧神工的仰头山、三塘盖、飞千梁子等景观,无不令人震撼,慨叹造物主的神奇.

更令人惊喜的是,黔江于2017年底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提前完成重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精准扶贫任务.其中,产业扶贫是一大亮点.

7月26日上午,我们赶到黔江石会镇移民新村中元村.一排排崭新的小洋楼展现在眼前,宽敞洁净的小广场上安置了各式健身器材,街道整齐、干净,宛若世外桃源.

据49岁的村支书费元忠介绍,2006年,散居各处的居民开始易地扶贫搬迁,2012年,搬迁完成.2017年,村里老百姓人均收入1.2万元,中元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如今,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村里有产业,有收入,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费书记介绍,为了发展产业,一开始,村里带领大家集中发展养鸡、养猪,但养鸡、养猪对卫生不利,影响居住环境.后来,又转产草莓园.草莓种植起来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草莓是季节性水果,其收入还是无法保证村民腰包鼓起来.

后来又想到了漫山遍野易地扶贫搬迁后荒芜了的山地.于是村里就把那些山地采取成立合作社、大户种植等方式流转过来,开始栽桑养蚕.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小小蚕宝宝吐尽芳华,果然给村民带来了财富.现在,中元村栽桑养蚕达到了一千亩地的规模.中元村由此开始了一条由贫困迈向小康之路的华丽转身.

揭开产业扶贫的面纱,我们把目光定格在一位位普通的贫困户身上.

当我们走进蓬东乡麻田村村民周适合家时,周适合正忙着把采摘的新鲜桑叶搬进蚕房,洒在蚕床上.这是近3个月来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农活.他告诉我们,每年元月开始管护桑园,4月开始喂养第一批蚕,将一直持续到9月,一年养蚕四批次.蚕比人吃饭还金贵些,早餐、中餐、晚餐、宵夜一顿都不能落下,20天左右成茧,出售.

周适合是当地建卡贫困户,全家五口人,栽桑养蚕之前,仅靠传统的种植为业,始终无法摆脱贫困.自从开始栽桑养蚕之后,家境一年比一年好,2017年他家养蚕194张,产茧150担,实现收入30多万元.

在太极乡太极居委,我们见到了村民冉桂光,他是一名村干部,也是一位养蚕户,1年前当选村支书,虽然他只有50多岁,但从他黝黑的脸庞、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终年劳苦的资深农民.以前,冉桂光按照传统种植方式种植水稻和玉米,收入微薄,他的儿子、儿媳妇、妻子都外出打工,他一个人应付家里的农活.后来村里发展栽桑养蚕,他把村里外出打工农户的田土租赁了10多亩用于栽桑,把妻子、儿媳妇都喊回家帮忙,他说:“桑园管理得好1亩可以实现收入3000元以上,比她们外出打工强多了.”

栽桑养蚕能够从贫瘠的土地上获得更多收益,对于农民而言,当然是很好的选择.也难怪在黔江区的许多乡镇,蚕桑产业已经成为许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在重庆市级深度贫困镇——金溪镇,为了加快蚕桑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引导蚕——桑分离,栽桑的农户重点承担桑园管护,为蚕园供应桑叶;养蚕的农户重点养蚕,为公司提供优质蚕茧.由此形成“栽桑基地+养蚕基地+龙头公司”的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户的劳动强度和后顾之忧,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据了解,黔江区蚕桑产业是依靠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发展起来的.2008年,黔江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设优质蚕桑基地的总体目标,当年发展蚕桑的镇乡有11个,如今增加到21个,桑园面积达到10万多亩,养蚕达到5.346万张,产茧41728担.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黔江蚕桑产业发展的背后,我们了解到另外一组数字:2017年,黔江区128个发展蚕桑生产的村,贫困村占88个,贫困农户441户,实现产茧4885担,年养蚕收入737.7万元,贫困村户均收入16727.2万元.

行走在黔江的崇山峻岭之间,我们欣喜地看到昔日生长荒草、荆棘的岩窝荡如今栽满了青枝绿叶的桑树,一处处桑园护卫着这块山清水秀的绿色家园,心里由衷为这块土地上的农民高兴.

黔江区有如此规模的桑园,蚕茧如何销售?

承担蚕桑产业发展职责的黔江区林业局局长告诉我们:“黔江区在发展蚕桑产业的同时,就以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为基础,引进多家蚕茧深加工企业入驻黔江正阳工业园区,打造‘武陵山’优质蚕茧品牌,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模式.2018年6月,茧丝绸产业院士工作站在黔江成立.黔江区的目标是,打造重庆市优质茧丝绸出口基地和蚕桑科技示范区.”

今天,蚕桑、烤烟、生猪已经并列为黔江传统的三大产业.因为蚕桑属于绿色产业,政府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抓栽桑养蚕技术培训不间断,低产桑园的改造不歇步,目前黔江优质桑园面积已经达到一半以上.

当水果成为一种产业,带给农村和农民的是生活上的蝶变.在黔江,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的水果,黔江小水果产业因地而生、因势而为.

黔江是典型的水果之乡,可以说是水果的天堂:一月柑橘、三月春桃、四月樱桃、五月枇杷、七月葡萄、八月梨李、九月猕猴桃……

黔江的特色水果,首推脆红李,其次是猕猴桃.

“脆红李”是黔江脱贫产业的一道“独特风景”,想要了解“脆红李”在黔江“落户”的经过,需要去见一个人——李泽珍.

7月27日一大早,黔江区农委技术员王慧文带了一辆越野车来,带我们去见李泽珍.

去往李泽珍家的路,全是崎岖的山路.这让我们脑海里闪过《山路十八弯》的旋律: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歌排对排,

这里的山歌串连串……

其实,我们就走在《山路十八弯》的歌词里!

路边有大片的竹子、棕榈、松、杉树.最馋人的是,一株株挂满果实的脆红李树,沉甸甸、一咕噜一咕噜地招摇在路边,伸手可得.

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是沿着桃子坝绕盘山弯道直达马家湾,李泽珍的老屋就在这里.马家湾属于黔江区中塘乡中塘社区,是黔江脆红李的发源地.

不知道车在山路上绕了多少弯后,终于在一栋木质吊脚楼旁停下来了.环顾四周,有些迷茫,李泽珍的合作社就在这里吗?

透过树林,我们听到有琅琅的说话声.一个女人从一株挂满脆红李的树下闪过身来.圆脸,略胖,一个马尾巴扎在脑后,身着蓝条半袖——典型的农家妇女形象.

“我正在给脆红李和葡萄浇水.”李泽珍一边说着一边从屋里拉出几个竹椅.我们还是有些恍惚,她与我们想象的企业家形象完全不同.在黔江区中塘乡首届脆红李采摘节“果王”评比中,她选送的“马吴梁”脆红李,斩获了“果王”桂冠.

46岁的李泽珍非常健谈.她告诉我们,由于家庭贫寒,她读到初一就辍学了.之后就靠种庄稼为生,一直到3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家里还穷得叮当响.儿子长大了要上学,要花钱,丈夫只好到城里学装修,这样才勉强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

李泽珍走上种植脆红李之路属于“ 歪打正着”.2002年,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当时林业局就外调了6万株脆红李树苗,发放到中塘乡农户种植,李泽珍就这样第一次接触到脆红李,第一次种植脆红李苗,苗子种下后也没有经营管理,当时她还不知道,这些紫红的果子可以帮助她发家致富.这样过了3年,无心插柳柳成荫,脆红李挂果了.第一年,她竟然卖了一万多元!这个收入实在让她喜出望外.她决定把长荒的枝条剪一剪,说不定,还能收获更多的果子,有更好的收入.

脆红李种植成本低,只要管理得好,三年挂果,长期受益.李泽珍看到了种植脆红李的“钱途”,当时就想:既然脆红李种在薄土都有收成,如果种在好田好土上,肯定收成更大,于是便把曾经种植玉米的土地都种上了脆红李.

李泽珍的脆红李甜、脆,吃一个,满口余香,其口感远超过外地引进的脆红李的口感.神秘的北纬30°以及适合脆红李生长的武陵山区立体气候,把脆红李的口感发挥到了极致.李泽珍的脆红上市,好评如潮,商机无限.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这一经营不得了,李泽珍成了当地的富裕户.看到李泽珍种植脆红李发了财,村民们开始纷纷种植脆红李.这个面相憨厚的农村妇女,却有罕见的聪慧和眼光.她从中发现了商机,独辟蹊径培育脆红李树苗,2010年就收入10万多元.这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数字.

中塘乡脆红李种植成功,坚定了黔江区委、区政府把脆红李作为黔江小水果产业发展的首选,而脆红李在全区的大面积种植又为李泽珍提供了良好商机.

李泽珍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脆红李,面积由以前的几亩增加到100多亩.2012年,在区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李泽珍联合52户村民,申请注册了脆红李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对脆红李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2014年,申请注册了“马吴梁”脆红李商标获得成功;2015年,牵头成立“黔江区脆红李协会”并出任会长;2017年,协会会员收入万元的有800多户,3万元的50余户,5万元的22户.脆红李成为部分农户实实在在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李泽珍先后获得了“庄稼医生”“重庆市第二批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科普益民”先进个人等殊荣.

李泽珍在二级公路旁盖了新楼.但她还是经常回到老屋,守着她的脆红李林,以便经营管理.告别李泽珍时,我们顺手摘下她家院子脆红李上的一个果子,咬开,透明的汁液将一种清爽的甜蜜喷洒在唇齿间.

路上,我们遇到一位刚买小车回来的果农,他叫尚绍锦.他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小坐.

我们应邀去了他新盖的三层小楼.在他的新屋里,他端出刚摘下的葡萄让我们品尝:“自家种的,没打药,绿色产品.”

鲜红的葡萄泛着晶莹的光泽,让人垂涎欲滴,含在口中真甜!那种甜蜜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这些长在大山内的葡萄有溜溜珠大小,无籽,吃进嘴里,甜可透心.

尚绍锦给我们每人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除了姓名、之外,还印着支付二维码和“支持全国快递发货”的字样.

尚绍锦告诉我们,他种植的4亩脆红李有356株,每到成熟季节,城里人会开着小车到家里来采摘,一般在每斤10元左右,好的可以卖到20元.每天销售600多斤,一季下来收入有10万多元.儿子在城里买了房,但忙碌的时候,儿子儿媳都会回来帮忙.

“酒好不怕巷子深,中塘脆红李已经成为一张名片.我即使不出门,脆红李也不愁卖.”他的眼里眉梢,满是幸福生活的喜悦和丰收的自豪.

临出门,我们一人拿了一串葡萄,这里的葡萄确实好吃.为什么这里的葡萄这么好吃?还是王技术员给出了答案:“这里是北纬30°哦!”

路上,王技术员告诉我,2017年,黔江区农委专门抽调专业人员成立特种经济作物管理站,承担全区经果林管理任务,计划在当前12万亩的基础上扩大到15万亩.目前,仅李子系列,就包括脆红、樱红、青脆、布朗等10多个品种.

2015年8月,中塘乡举办了首届脆红李采摘节,开展果王评选,中塘脆红下美名远扬,吸引了人民网、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多家媒体关注和宣传,一举获得“全国脆红李之乡”美誉.

橘在淮南生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哦,神奇的北纬30°!

一路向东,我们来到了重庆市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三磊集团重庆市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基地占地3000亩,基地,一块“黔江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的标牌分外醒目.基地上方的一块平坝上,是三磊集团田甜公司办公和储藏加工大楼.在大楼外的园区步道上,我们见到了来自湖北武汉的公司总经理彭文平.

“计划9月份开展猕猴桃采摘节,所以必须把步行道路修复好.”正在工地的彭文平告诉我们.

彭文平是2010年随三磊集团进入黔江开拓市场的时候来的,他告诉我们,三磊集团是湖北省一个以生产、经营建材为主的大型企业,2010年通过黔江区的招商引资来到这里,成立了田甜公司,这是他们第一次涉足农业产业,这个园区也是公司建设的第一个农业园区.

而今,三磊集团在黔江的投资除了包括黄溪、黎水、黑溪等镇乡近万亩猕猴桃基地之外,还在正阳新城建成黔江区冷链物流中心、黔江区会展中心、三磊五星级酒店等企业.

我们问他:“公司为什么会选择到这里来建猕猴桃基地?”

彭文平想也没想就回答:“这里是北纬30°啊!”

他解释说,几百万年以来,地处北纬30°的武陵山区一直生长着一种叫“武陵仙果”的猕猴桃,人们称其为水果之王.黔江区曾对区域内野生猕猴桃种类进行调查,品种多达20多种,这从另一方面证明,这方水土是种植猕猴桃的适宜地区,黔江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昼夜温差三个方面适宜生长出质量优良、品质一流的猕猴桃.所以,我们选择来这里发展猕猴桃基地.猕猴桃作为水果之王,也称为长寿之果,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日益好转,猕猴桃将成为人们水果消费首选.近年来,公司在猕猴桃产业上总投资超过2.5亿元,面积超过1万亩,预计通过嫁接换种全部投产后,每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以上.

目前,该公司除了传统种植的红心猕猴桃品种外,还培植了黄肉、绿肉等种类多个品种,其中的“脆香”品种供应上海市场,供不应求;“金垒”品种上市达到15元/斤.2017年公司获得国家猕猴桃地理商标.

在猕猴桃管护方式上,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用建立猕猴桃种植基地,再将基地承包给农户(每户不超过20亩)管护支付劳务费的方式,农户1亩土地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用300——500元,劳务费用1000——1500元.另外,公司还制定了产量分成制度,每亩根据产量高低,农户可以获取500——1000元的奖励.

这样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公司与农户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的猕猴桃产业涉及农户1500多户,公司每年解决农民务工近2000人,支付的土地流转费用和劳务费用1200多万元.

“我们世世代代都是种植包谷洋芋,从来没有想到靠种植水果过日子.”贫困户周秀英高兴地告诉笔者,“三磊公司来后,我把10亩地租给公司,每亩500元,一年收入5000元;自己转包20亩进行管护,每年劳务收入有3万多元,如果产量高,还有提成.”

在中塘兴泉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现场,我们见到正在检查指导工作的黔江区农委主任,他告诉我们:“以龙头企业为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保证了基本收入,这种合作方式在黔江很普遍.目前,全区农业企业已经达到79家,合作社1230家,家庭农场315家,构建经营主体与千家万户的利益联系机制,是我们在发展产业扶贫解决当前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办法.”

走出猕猴桃基地,道路两旁的田野里到处是挂满了果实的猕猴桃树.有的果实“套袋”了,有的没有,露在阳光下,闪着淡淡的绿光.想到猕猴桃的美味,让人忍不住偷偷吞咽下口水.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黔江城西南方向的沙坝乡,在沙坝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田维明的陪同下,来到了沙坝乡青脆李生产基地.

距黔江城区20多公里的沙坝乡,是重庆市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黔江区有名的花果之乡.

小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园区路上行走.一路上,不是经过一片枇杷园,就是一片蓝莓园.果然是花果之乡.

重庆印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青脆李园区在一处山腰间.我们一下车,公司董事长庞一平、总经理陈刚立即迎了出来.

落座、寒暄,才得知他们与李泽珍不一样,他们的身份不是农民;与三磊公司也不一样,不是企业,他们是黔江区卷烟厂职工.

“卷烟厂效益那么好,你们好好上班吧,怎么想起来干这个了?”我们开门见山,忍不住问.

庞一平儒雅地笑了:“我们投资青脆李种植,源于对农业政策的看好,也源于黔江区对农业产业的重视.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外出考察,最终看中了四川达州的‘巴山脆李’,因为这种李子外观好看,口感舒适.2014年,我们到沙坝流转土地300多亩,开始种植青脆李.第一年就投入了100多万元,去年开始试挂果,今年部分开始投产,每亩可以收获李子200斤以上,按照10元/斤,今年预计保守收入可以实现20多万元.”

庞一平继续介绍说:“在土地流转上,我们与农户的土地流转合同签到2018年,十九大明确了农村承包地延长30年不变,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到时,我们与农户将完成续签手续.涉及到的30多户农户有20多人常年在基地打工,务工收入近2万元;每年按时支付土地流转金,农户对我们这个产业有信心.”

有人端来满满一盆青脆李.青脆李与脆红李个头差不多,不同的是,这个果子是绿色的.青脆李果肉饱满,非常脆、甜,与脆红李味道略有不同.

在我们品尝青脆李的同时,许多从城里前来采摘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今年供不应求,我们决定不加价,保持10元/斤的.”陈刚十分骄傲地告诉我们.

沿着山间水泥路,我们来到位于西泡村的重庆市羽人仙果生态农业开发股份合作社,接待我们的是合作社理事长郑清红.

这个年轻的女子原来在一家供销社工作.黔江特有的地域、气候吸引她走上了种植小水果之路.2013年11月,重庆市羽人仙果生态农业开发股份合作社成立.合作社采用“种植+养殖+休闲农业”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组织社员种植蔬菜、水果,养殖家畜禽,在承担管理、销售的同时,开展对社员的新技术、新品种、电子商务的培训,坚持以生态为标准,品质为效益,打造了“羽人仙果”这一区域性优势水果品牌.

郑清红的超前,在于她把住了“绿色、生态、质量”这个农产品的命脉,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就业与增收开辟了一条阳光之路.

当我们来到合作社的果园时,眼前的规模和气势让我们感到兴叹,坡上坎下,成片成片的李子树铺天盖地,沿着小路走进脆红李林带,树比人高,果与人齐,只要你愿意,伸手可采摘,张口可品尝.

郑清红告诉我们:2014年她投资650万,在沙坝乡西泡村建成400亩羽人仙果李子基地,种植脆红李200亩、青脆李100亩、白沙枇杷100亩.进入稳定盛产期后,可望年产量达到600吨.2015年投资150万元在沙坝乡脉东社区建成100亩“羽人仙果采摘体验园”,种植有“日李3号”“”等高端优质李子品种10个,可实现5-10月都有李子采摘;建成“农民田间学校”1所,每年可开办技术培训10期,培训农民300人次以上.

郑清红的话,让我们对这个看起来单薄而干练的苗家女子刮目相看.

田维明介绍说,沙坝乡是黔江最先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产业的,目前全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141个,流转土地面积1.8万亩,土地流转率56.3%,特色花卉、特色蔬菜以及猕猴桃、脆红李等特色水果均在2000亩以上.

在产业发展引进企业的同时,乡里十分重视农户的利益,在相关合同文书上明确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促使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条.田维明告诉我们,对于企业,首先是土地流转费用,必须每年按时支付给农户,确保农户的根本利益;其次是经营必须合法合规,对每个基地,我们采取全程监控的原则,从引进苗木检疫,生产过程中的用肥施药,农产品上市抽检,必须满足生态绿色产品的标准……

这只是我们所看到的部分水果园,其他如黑溪的白肉枇杷、阿蓬江的椪柑、濯水的柚子、黄金梨……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生猪养殖到特色养殖,我们见证了黔江畜牧产业的崛起.

在沙坝乡这块土地上,不能不去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重庆市六九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黔江区作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与69公司入驻黔江密不可分.

2007年,69公司的种猪场落户黔江,开展生猪人工授精业务.这对于几千年来养猪都是靠生猪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的山区农民而言,确实是一件新鲜事物,当生猪人工授精模式能够带来产仔数增加、猪肉品质上升、养殖成本降低的诸多好处时,农户便乐于接受,生猪养殖大户、养殖专业场便如雨后春笋,黔江的生猪产业由此成型.

2016年5月,黔江区与上海市生猪行业协会签订共建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基地项目战略合作协议.项目以69公司现有种猪业为基础,由单纯的种猪经营向生猪全产业链延伸,按照“集团公司+分公司+养殖场+养殖小区+家庭牧场”的模式,总投资10亿元,建设包括饲料加工、原种猪场、扩繁场、代养场、研究院等,推动黔江区畜牧产业提档升级.

石会镇青山村5组兴隆湾,3000头无抗生猪扩繁场及6000头繁殖场投入运行.

冯家街道白腊10万头无抗商品猪基地建成投入使用.

黑溪、金溪、新华等无抗生猪养殖场相继动工.重庆市生猪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黔江挂牌成立.

“生猪产业作为黔江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采取‘区企、院企、企企’合作,强强联营打造50万头无抗生猪产业基地,这是一项宏伟的事业.”黔江区畜牧局局长告诉我们,“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年产值15亿元,每年可以直接解决3500人就业,可以增加农民纯收入3亿元,企业可以实现利税2.5亿元.”

过去养猪,是山区农民家家户户必须选择的产业,喂上三五头猪,既可以增加收入,又保证了一年四季有肉吃.在每家农户的火铺上,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武陵山腊肉这道家喻户晓的名菜.

现在,当养猪成为一种产业,养猪由小家小户向工厂化、大户化转变,成为山区经济发展见效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黔江区利用草场、林地资源,在生猪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畜牧业,2017年,肉牛养殖存栏7.96万头,山羊2.66万只,家禽187.39万羽.

生态优良的山地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肉产品的同时,也让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草原好放牧,江河好养鱼.黔江区虽然属于崇山峻岭的山区,但不缺乏江河与草场.相对而言,这里的江河更清澈透明,这里的草场更绿色环保.生态特色养殖便成为许多慧眼独具的农业产业投资者的首选.

市场经济规律注定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益法则,向道全的“七彩鸡”、赵伯锦的“清水蟹”、邹江玲的“刺猬”,余斌的“小龙虾”……在黔江产业扶持政策的引导下,特色养殖如雨后春笋在黔江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

从黔江城区到小南海清水蟹生态养殖示范园20多公里,沿着宽敞的旅游公路不一会就到了,园主重庆应元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伯锦在公路旁边等着我们.

赵伯锦很年轻,青春的尾巴在他的笑脸上洋溢开来.“我是2016年回到黔江从事大闸蟹养殖的,之前到苏州考察了阳澄湖大闸蟹,就想到了回到家乡发展清水蟹.”时年33岁的赵伯锦是北京一家企业的白领,经常往返于北京重庆之间,偶尔也回到自己的家乡黔江,当他了解到黔江的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后,放弃了高薪工作,与朋友一起到黔江区小南海镇流转土地近400亩,计划投资1200万元,已经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清水蟹生态养殖示范园.

我们看到,在清澈见底的水塘间,鱼草摇曳多姿,虾蟹你来我往,嘻戏打闹,好一幅动感的水族生态图.

“今年我们投放蟹苗20万只,金秋10月可以上市.预计可以实现收入400多万元.”赵伯锦告诉我们,“公司与西南大学结为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把园区建设成为集生态养殖、科普、体验、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小南海,是国家4风景区,也是黔江城区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位于小南海下游的清水蟹,自幼生长在优美、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里,也难怪其肉质细嫩、品质上乘,去年上市后就成为市场的紧俏货,远销北京、重庆等大中城市.

在园区内,有村民正在忙碌,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作准备.我们悄悄问其中一位村民的收入情况,他告诉我们:“土地流转800元/亩?年,固定打工1500-2000/月,收获(大闸蟹)的时间拿计量工资.我一年在这里可以收入3万元以上.”

薄暮时分,我们来到了重庆黔江区枇杷林野生动物驯养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向道全正在招呼着客人,今年,他的农家乐开业,便吸引了大批客人光顾.向道全开办的农家乐,拿手好菜便是合作社养殖的七彩鸡.6年前,他选择舟白街道路东居委,从事蔬菜种植和七彩鸡养殖,从当时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合作社总资产已经超过150万元,2017年实现经营收入520多万元,入社农户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在黔江,像赵伯锦、向道全这样以养殖、种植为主要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富裕的生力军.

黔江是重庆市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之一,25万亩商品蔬菜种植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在蔬菜产业发展上,黔江人另辟捷径,一个个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落地生根.

羊肚菌,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黔江人把羊肚菌叫阳雀菌.阳雀是一种候鸟,每年春暖花开时,它就来到南方,阳雀叫,春天到.但对于黔江山里的老农而言,阳雀叫,阳雀菌就开始在树林间生长了.

羊肚菌作为一种野生菌,在黔江这块土地上,已经开始大面积人工种植了.

我们去寻访羊肚菌种植户曾凡平时,不巧的是,他去了重庆.我们见到了他年轻的妻子,也终于见到了“羊肚菌”的真面目.

曾凡平,那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后生.同行的人对曾凡平赞誉有加.

后来,我们从黔江区农委了解到曾凡平的一些事迹.

曾凡平是黔江区金洞乡金洞村人.19岁高中毕业后,随村里人到国外从事隧道挖掘工作.2009年,曾凡平承接到一段隧道工程,掘得人生第一桶金.之后他又投资工程,结果失败了.曾凡平并没有气馁,2015年春节,在一次与村民摆龙门阵时他发现了一个机会.这个发现不但让他赚得盆满钵满,还在黔江带出了一个高收益的产业.

他发现的就是羊肚菌.羊肚菌是一种稀有名贵的野生菌类,生长条件要求苛刻,但却有人在汶川用大棚种了出来.汶川能种,黔江就能种.随即,曾凡平赶往四川学习,从制菌种到栽培、管理,再到搭建大棚,整整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

2015年6月,曾凡平学习并引种归来,在小南海镇桥梁村流转了村民的60亩地,请人建了大棚,经过大半年努力,第一批羊肚菌大获丰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和东北等地,当年获益200多万元.

黔江区高山绵延,森林密布,立体气候明显,是野生菌生长的天堂,享有“武陵山珍”之美誉.

几年过去,这位31岁的返乡创业者已带动当地17个村庄1000余农户种植羊肚菌,亩产值超过3万元.2017年,曾凡平出口5吨干菌到欧洲市场.随着国外市场打开,曾凡平在黔江引发的羊肚菌种植越发火爆.

凭空带出一项火爆的产业,曾凡平引起了黔江区委、区政府及农委、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关注.区委书记、区长等区领导及区扶贫办、农委等有关部门领导经过一番调研考察后,决定把羊肚菌产业作为效益农业和精准扶贫项目推广.

2016年,通过与当地农业、扶贫部门协作,这一年,曾凡平在水田乡流转土地260亩,建起第二个种植基地.同时,他还成立了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万元.随后,他又牵头组建了黔江区羊肚菌种植协会,垫资进行推广.

第三个、第四个……在曾凡平带动下,2018年,黔江区羊肚菌种植已扩大到金溪镇长春村,水田乡大塘村、龙桥村、石朗村,蓬东乡尖山村等17个村,1000余农户发展羊肚菌近2000亩,预计今年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羊肚菌,又一个新兴产业横空出世.

黔江羊肚菌从发展之初提出了绿色、生态发展的标准,为了保证科技支撑,黔江区农委与重庆市农科院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黔江区食用菌研究中心,从本地野生资源的分离驯化入手,培植出适于黔江气候条件,具有出菇密度大、菌丝生发能力强、香味较浓的本土栽培品种.中国工程院派出专人抵黔考察,计划建立院士工作站,为黔江羊肚菌注入科技的力量.

目前,黔江区政府明确黔江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为“黔江羊肚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具体承办“黔江羊肚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报工作.黔江区农委分管蔬菜产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们,“黔江羊肚菌质优、味美,深受市场欢迎,2017年实现产值达到3000万元,1000多农户直接受益.可以说,羊肚菌产业引进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色产业’、市场青睐的‘绿色产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黔江区已将羊肚菌列为巩固脱贫攻坚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力争打造成亿元规模的新产业.

除了羊肚菌,在黔江,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种特色蔬菜——黄秋葵.

据资料介绍,黄秋葵原产地在非洲,国内有少量种植,用成熟的优质黄秋葵籽经过预处理后,经物理工艺冷压榨或低温萃取的黄秋葵油是高档植物油,高.

2018年5月25日,被西方国家列入新世纪最佳绿色食品名录的黄秋葵在黔江区各大火锅店免费供食客品尝的消息引发火锅店客人爆满,排队等候.对于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把新鲜黄秋葵作为普通蔬菜一样食用,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次在大酒店品尝过,这是第一次.

当我们驱车1个多小时赶到石家镇鱼田村时,石家镇党委书记、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黔江区清永弘农业专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徐清正在基地指挥农户采摘秋葵果.

镇领导告诉我们,黄秋葵是去年落户石家镇鱼田村的,试种成功后,今年大面积种植了300亩.当前已经进入盛产期,日产秋葵果15000公斤、秋葵鲜花1500公斤,采摘期将持续到11月份.

从镇领导的介绍中了解到,石家之前就有农户零星种植黄秋葵历史,但都是用于榨油,部分农户不清楚黄秋葵需要冷榨,造成榨出的黄秋葵油价钱低.

“黄秋葵油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油,生长地要求无污染,加工必须冷压榨,才能保证其品质.”镇领导神采飞扬地给我们介绍,“很多年前,黔江曾经有公司种植黄秋葵并加工,但出口时却遇到检验不过关,造成种植加工失败.后来了解到,原来这个公司种植黄秋葵的土壤曾经施用农药化肥,检验出残留,导致品质不达标.”

“石家镇属于黔江区比较偏远的乡镇,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源,这里的土壤通过检测,也没有污染残留,非常适合种植黄秋葵.所以,我们就依靠合作社发动农民进行适度规模化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徐清告诉我们,“我们考虑到黄秋葵加工后秋葵油高,一般市民消费不起的原因,就考虑出售部分鲜果,稳定农民的收入.”

原来,前段时间黔江区各大火锅店免费品尝黄秋葵正是合作社打的一个广告.而这个广告也引来了许多城市菜商来此采购,黔江的各大超市也因此多了一道新鲜菜——黄秋葵.

在民间,对黄秋葵强肾补虚的效用有“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人女人吃了床受不了”的笑谈.但科学证明,黄秋葵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新型保健蔬菜,韩国人称之为绿色人参,美国人称其为“植物伟哥”.黄秋葵能在黔江的穷乡僻壤生根、开花、结果,也属奇迹.

在回城的路上,我们专程前往重庆市有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了解黄秋葵加工情况,公司总经理余官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整洁的厂房,崭新的生产线,精致的产品,一看就清楚这是一个新企业.

我们拿起一盒精装的秋葵油,“这个价位多少?”“300毫升装的,市场价要598元.”余官谦介绍说,“相对于其他植物油而言,秋葵油是最高档的,吃凉菜、面条只需要滴上几滴,也可以和其他植物油混合使用.”

“这个价位太高,可能老百姓不太接受吧?”我们疑惑.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秋葵油走进千家万户是迟早的事情,其价值决定了.”余官谦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我们公司目前厂房2600平方米,引进了100吨加工能力的生产线,在石家等地发展黄秋葵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复合管理模式,去年加工达到了10吨.”.

“复合模式”?经余官谦的介绍,我们彻底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是企业和合作社签订订单合同,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负责种子、技术、肥料提供,合作社负责生产的组织、管理.

“黄秋葵种植条件苛刻,必须是无污染的土壤、有机肥料、有机农药,严禁施用任何化学用品.企业基地建设必须依靠合作社来管理千家万户.”余官谦说,“种植一亩黄秋葵管理到位可以产油40斤,市场价900元/斤,产值达3.6万元,是种植其他农作物数倍的产值.”从这些数字的背后,可以看到农户和企业的种植生产加工效益.

黔江风光美,处处是画廊.黔江区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坚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道路,赋予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成为带动群众脱贫的火车头.

黔江之美,显于山,露于水.一条横贯黔江,由东向西的河流——阿蓬江诠释着黔江之美,冯家、濯水、阿蓬江三个重镇犹如镶嵌在阿蓬江边的三颗明珠,闪烁着青山绿水、宜业宜游宜居的耀眼光芒.

从冯家到濯水一段,是黔江区打造中的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示范带.我们的脚步将踏入这块美丽的土地,感受休闲观光农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黔江城区到冯家街道,不到20公里的车程,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以婚庆为主题的爱莉丝婚庆园.

这里,曾经是一片河滩地,杂草丛生,只适合当地村民敞放猪、牛,相邻海滩的土地也只是种植蔬菜和一些果树.而今,通过黔江区鸿业集团精心打造,已经成为一处集游乐、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公园.2017年,鸿业公司与金夫人影楼联手,确立了婚庆主题,在这里建成了中式、欧美不同风格的影室和室外摄影景点,成为渝东南包括周边湖北、湖南相邻区县唯一的一个婚庆主题园.

园区内,一对对身穿礼服的青年男女在摄影师的指导下,留下了一张张值得留恋的婚纱照.一对新人告诉我们,计划国庆节走进婚姻殿堂,趁今天天气好,就从秀山赶过来把婚纱照拍摄了.

园区工作人员小向告诉我们:拍摄婚纱照不仅仅是现代青年男女的专利,一些老年夫妻也选择结婚纪念日来这里拍摄婚纱照.忙的时候,有20多对,有时还得提前预约.

在园区大门,我们与身穿保安制服的中年人攀谈,他告诉我们,他叫钟良信,是大钟坝村民,园区建设时,就成为企业员工,从事安全工作,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够成为领月工资的工人.婚庆主题园建立后,像钟良信那样成为婚庆园职工的村民就有20多人.

钟良信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喝茶,并指给我们看他家的房屋.我们看到,在婚庆园外的山坡上,一栋栋砖混小洋楼坐落在绿树丛中,钟良信就是其中一栋小洋楼的主人.如果我们不了解主人就是本地普普通通的农民,仅凭房屋断定,一定认为是一些大款或者明星在这里修建的别墅群.

这样的别墅群在冯家到濯水段的一江两岸,比比皆是,有集中成片、粉墙黑瓦,如城市景观小区的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有掩映在绿树花丛、呈梯级而上的一栋栋独立农舍;还有大树环绕,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制吊脚楼大院.

新农村建设、高山易地扶贫搬迁、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扶贫……一项项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的实施,让这片曾经贫穷、落后的土地成为黔江美丽乡村的缩影,一年四季,成为摄影家接踵而至的摄影天堂,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从婚庆园向下,我们来到官村坝,一座斜拉吊桥横跨阿蓬江两岸,吊桥对面,就是黔江区一处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运动养生、健康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老麻庄园.

从吊桥望去,蓝天白云下,碧绿的阿蓬江水缓缓流淌,偶尔看到水鸟飞起,悠闲地在江面上舞蹈;两岸粉墙农房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绿树丛中,江边农舍,倒映水中,形成一幅水墨山水画图.这哪是山区农村?分明是江南水乡!

走进图画般的老麻庄园,葡萄已近成熟,一串串如晶莹的玛瑙吊满枝桠下,诱人胃口;一条400多米的瓜果长廊将园区分隔开来,形成葡萄、西瓜、草莓、樱桃、石榴等各具特色的瓜果片区;园区右侧,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全钢架玻璃生态餐厅歌声飘扬;30亩生态鱼池和20亩标准化竞技钓鱼池恰到好处地分布在园区一角.

在生态餐厅,我们见到了园区董事长杨敏和总经理李茂华,这是一对夫妻搭档.妻子董事长,丈夫总经理,夫妻二人共同投身农业产业.

老麻庄园由重庆市植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2013年入住开始打造.公司也是黔江区有名的养猪大户.

李茂华告诉我们:“到冯家来打造农业示范园,是我的主意,2012年生猪市场波动大,我就考虑投资其他项目,正好黔江区在打造濯水景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重点,我就看中了这里,在冯家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我流转土地500多亩,总投入近2000万元,开始建设这个园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李茂华继续说道:“园区建设之初,购买苗子要钱、基础设施建设要钱,养猪找的几百万都投进去了,没有见到效益,杨敏就跟我急,但最终还是支持我,抵押房屋贷款,也要把园区建设得有模有样.”

“刚开始创建这个园区我是不太支持他,钱越投越多,后来还负了债,考虑到农业投资时间长,见效慢,加上冯家街道一直支持我们,就坚持下来了.”杨敏接住话头说:“为了全身心投入这个园区,我把两个孩子都送到重庆读书,我们两个就每天在园区做事.”

2016年,园区基本成型,正式取名“老麻庄园”.“体彩杯?黔江第三届国际钓鱼邀请赛”“老麻庄园?水鬼杯”竞技钓鱼大赛、老麻葡萄采摘节、“魅力花海?江畔冯家”钓鱼邀请赛等节庆活动相继在这里举办.老麻庄园由此成为城区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今天的老麻庄园,年产葡萄为主的特色水果300吨,生态鱼50吨,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年产值820多万元.涉及流转土地农户260户,就地解决农民务工100多人,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农户达200户.

听说黔江有许多农旅融合发展的花卉园区,在沙坝乡,就有玫瑰花、万寿菊、百合花三大花卉园区,好奇心驱使我们去领略满园芬芳,天香玫瑰园成为我们的首选.

天香玫瑰园由重庆市锐鑫佳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董事长程芝燕,人如其名,是个精干漂亮的土家女子.之前,当过几年猪倌,是黔江区养猪大户之一,后来开始涉足花卉产业,用她本人的话说“女人天生爱美,与猪打交道不如和花交朋友.”

沙坝玫瑰花基地位于沙坝乡十字村,国道319二级公路旁的山坡上.时值季夏,花期已过,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丛丛玫瑰青枝绿叶地布满山坡.

“玫瑰花象征美丽纯洁的爱情,基地最热闹的时间是4——5月,前来游园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多是前来与花合影,以花为媒,买上数枝含苞待放的玫瑰带回去.”程芝燕非常热情,有重庆女子的泼辣和爽朗.她告诉我们,在开始建设玫瑰花基地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玫瑰花的深加工,如玫瑰茶、玫瑰酱、玫瑰酒、玫瑰精油等等.没有后期深加工,仅仅靠玫瑰花的销售,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利润需求.今年主要加工的产品是玫瑰酱、玫瑰酒、玫瑰糕饼,这些产品刚生产出来,就被游客一抢而空.

在程芝燕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万簇花开,姿态万千的基地美景.俗话说:名花赠美人,宝刀送英雄.名花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赠送的物品,在发展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的今天,花卉产业已经成为农旅融合的必需品.

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或许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今天,黔江区各街道镇乡以“水果采摘、花卉观赏、避暑纳凉、户外野趣”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如雨后春笋,成为这片神奇而美丽大地上的一个个亮点.

白云天上飘,游人自逍遥.走在带着花香、带着果香的山间小路,我们心生此感.

黔江区农委主任告诉我们:黔江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下一步,将依托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等宝贵资源,发展生态景区景点、特色产业支撑、高山避暑纳凉、民族民俗风情等特色乡村旅游,让黔江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这是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变的一种象征,也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一种选择.

夜色来临时,我们回到了黔江城.几天的时间太短了,黔江的故事似乎才慢慢展开,我们意犹未尽.毕竟我们看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在黔江产业扶贫的路上,还有很多,比如产业,还有中药材、青菜头、特色水产养殖、马喇贡米……比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有很多的企业家们……比如当地的党政官员、基层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普通的群众……还有很多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值得记录.

在采访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黔江“3+X”产业布局,是一种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禀赋的产业扶贫模式.“3”就是生猪、蚕桑、烤烟三大支柱产业,“X”就是结合各镇乡不同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特色产业,如特色蔬菜(含羊肚菌、食用菌),特色水果,茶叶,中药材,生态水产,中乡村花海

蜂,油茶等.“3+X”产业布局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农村脱贫、农民致富的坚实根基.

“ 3 ” 是主色,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X”,是“赤橙黄绿青蓝紫”,“3+X”就是万花纷呈!是倍数于3的乘数效应!“3+X”产业扶贫模式,是黔江的脱贫实践和黔江经验.

神奇的北纬30°,对于这片土地,似乎多了一些厚爱.

从地域面积、人口总量上讲,黔江区不能算是农业大区.但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却成就了诸多殊荣:全国生猪调出大区、重庆市优质蚕茧出口示范基地、全国整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

灵山蓄云彩,武陵藏奇迹.在黔江的山水间,隐藏着众多的农业产业,它们和山里人一样,迎着朝阳,伴着风雨,创作了一行行精彩而动人的诗行.

尽管笔者所记录的只是黔江区围绕产业扶贫的一个个片段,却可从中感知黔江已经上演和正在上演的一场场产业兴区、产业富农、产业扶贫的大戏.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重庆市黔江区已经走在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片神奇的土地将呈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业更旺、民更富”的灿烂景象.

责任编辑/孙明星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大地诗行和诗行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大地诗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地诗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你看过这样的神州大地吗? 吕凤霄,80后北方男孩,利用工作间隙航拍全中国,每一张照片都美到窒息 为什么会选择航拍中国其实早在孩提时代,“鸟瞰神州”的想法就已在吕凤霄心里发了芽 中学时帮邻里写春联,吕凤霄.

2、 奔驰在齐鲁大地 长空比翼,大地驰足,在辽阔的齐鲁大地纵情奔走,感受天地辽远,大海宏阔,秋风无涯 在我心里,山东是神一样的地方姜子牙在这里分封三山五岳;泰山的玉皇顶是天帝在人间的行宫;崂山里的道士穿墙而过到月亮里喝酒;.

3、 绝密飞行:将周总理骨灰撒向江河大地 1976年1月15日晚8时15分,一架飞机从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秘密起飞,在广袤浩瀚的夜空中,将周恩来总理的骨灰轻撒在祖国的江河里和大地上,实现了周总理不保留骨灰的遗愿 多年来,有关为周总理撒骨灰的报道.

4、 大地尽头 出里斯本不远,就到了欧亚大陆最西的尽头,面临大西洋,海的另一边是美国东海岸 如果不是因为参加与小说有关的会议,不会专程到这大地极西之处 对于“大地尽头”这样的词,不同人有不同的.

5、 一部全新揭秘托尔斯泰创作的专著评《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与其危机》 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张中锋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

6、 托尔斯泰的特殊声音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与其危机》 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张中锋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多年来张中锋教授以黄卷青灯为伴,与近200岁的托翁对话,续写着对托翁的解读 今天,推出了他的专著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