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开放时代杂志 时代杂志封面 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时代周刊杂志 美和时代杂志 时代教育杂志 时代杂志社 时代杂志广告 新时代教育杂志社 时代邮刊杂志 商业时代投稿格式 媒体时代杂志

时代类论文范文例文 跟走进时代的庭院深处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追寻澳门美的魅力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时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8

走进时代的庭院深处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追寻澳门美的魅力,本文是关于时代相关论文范文例文跟《美的历程》和李泽厚和庭院类论文范文例文.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说”,“美”作为一种体验,可以被言说,可以被传递,可以被留存吗?当我独自一人来到澳门求学,漫步在风格独特且宁静幽谧的龙环葡韵;神圣庄严而典雅精致的玫瑰圣母堂里;雕刻精细却巍峨壮观的大三巴,自然而然地,我有了这样的疑问.

当我随着李泽厚先生的笔端开启一段美的历程时,对于这些散落在身旁,俯仰可见的美丽,突然有了畅然所思,浑然所感.这本书虽薄薄一册,但不容小觑.那是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像,加之以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独特的精神实质,探索出具象的美学实题.一本书,一座城,仿佛带我走进了时代的“庭院深处”,去窥见那些热闹背后的隽永的美.

《美的历程》开篇即有令人折服的气势,并非仅仅是语言的优美,更有特立独行的思想.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书写至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辗转到经史辞章、诗词书画,李泽厚先生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深厚积累和宽阔视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被高度凝练成“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等简洁明快的原创概念,加以阐释、铺陈、思辨.

翻开书页,就看到“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这句话,让我想起澳门艺术博物馆.这是澳门唯一以艺术及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澳门最大的视觉艺术展出空间.馆藏澳门19世纪以来的西洋绘画、澳门现代艺术、海报设计、摄影作品等系列作品,既包含东方传统文化特点,又渗透西方文明色彩的艺术风味,是反映澳门历史与文化艺术发展的最佳写照.

馆中就有李泽厚先生提到的极具“市民文艺”代表性的陶瓷,“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指向了近代资本主义,它们在风格上与明代市民文艺非常接近”.馆内展出有广东石湾陶瓷,其历史之深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瓷器本身从一开始就颇为贴近现实生活,而瓷器“历来是中国工艺的代表,它在明清也确乎发展到了顶点”,故艺术博物馆中的石湾陶瓷:人物、龙鱼、瑞兽、蟹、花卉、植物等,活泼生动而又传神非凡.所显示出的既是朴素却不普通的现实生活,仿佛能够出口成章,讲述那个时期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美”从远古蛮荒的历史深处缓缓走向摩登文明的工业近代,从诗词曲赋走向绘画雕塑,从精美瓷器走向恢弘建筑,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总能让我躁动的心得到栖息之所,在美中徜徉.澳门的妈阁庙,是中葡文化和艺术的融合起点.石狮镇门,琉璃瓦顶,飞檐凌空,极具闽南特色,而庙前的葡式碎石镶拼成的波浪与太阳花,独具匠心又赏心悦目,使中西文化在妈阁庙得到完美的交融.同样的,龙环葡韵的南欧情调也总是让我流连忘返,仅有两层高的楼房典雅别致,宽宽的长廊,齐腰高的镂空雕花木拦杆,廊顶上欧洲古老的马灯,楼前的葡国碎石路面,一切的一切都和谐而古朴,洋溢着浓郁的葡国风韵.它们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共融的见证人,是澳门对不同文化的相容并蓄的最美左证.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从小处一点一滴唤醒你对历史的兴趣,让你回想着所见过的历史文物、所听过的民俗传说,然后加之以美的想象,给你以特别的、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是一种将美学赋予凡世俗尘生活内涵的特殊体验.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如斯简简单单的四字概括,就能让人调动自己所学所读去回忆联想然后感悟,这就是《美的历程》的独特魅力.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李泽厚先生如是说.浪漫,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是中国人的本能.曾几何时,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满满盛着人世烟火的思念,却从无怨怼与悔意.

于美,那是涉水而来承载思念的芙蕖,那是嵇康数年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那是阮籍穷途末路如斯绝望的长歌当哭,那是万户捣衣不绝于耳的温暖月色.19世纪第一声炮响震雷轰开国门,人们从醉生梦死中惊醒,浓墨重彩极具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婉约的美学.仿佛一夕之间,日月盈亏与天狗食月无关,银河里没有潺潺春水,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那些在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也不会有人幻想蟾宫嫦娥吴刚玉兔,那些由古人创造出的美的本体在被揭露后索然如斯,毫无美感.渐渐硬冷掉的不仅仅是弃用的香炉,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在那物欲横流、人心硬坚的时代,那些涌动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千年风雅,犹如深夜的昙花一般凋败沉沉睡去,而所谓追寻源头的科学划破了美的朦胧薄纱.无数青年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迷茫写在脸上,却将对美学的好奇和热情重新燃起,《美的历程》应运而生,诠释中国文化之美,使“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

中国人的诗意浪漫是我的精神源泉与心灵归宿,在大学的课程开设中,我找到了畅游之地.学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中国文化通论”“世界文化通论”和选修课“唐诗鉴赏”“中国哲学史”“名师系列讲座”中多有提及和讲解美学精神.老师们大多加以自己的理解,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把这些古代的优秀精神传递给我们.那么,要传递给我们的美学精神理念是什么?无论多少的话语都离不开“弘扬”和“发展”这两个关键词,当世道人心的文化被所有人关注,当传统的真善美被不断地加以更具体更现代的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就不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仿佛走走过场般出现在大街小巷,被要求强制记忆作为考点般罗列于课本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进行创造性的发展,让中西文化在一个最合适的时间点相互兼容,相互迸撞出绚丽夺目的火花,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智慧也许就会因此穿越时空而得以启动.

如果说气势激发人思考,思想引起人共鸣,那么语言就常常调动起人的感官.读《美的历程》,无法阻挡的是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要一睹为快的念头,带给人想要读、要写、要背的强烈,钦佩于那虽非诗而胜似诗的语言感染力.全书字字珠玑,似行云流水,没有纯粹说明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是老式儒生的酸腐难容,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可以达到的绝佳作用.

比如《美的历程》中在讲到苏东坡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挂冠服江边”,却不过回家睡觉,并没有“拿舟长啸去矣”时,李泽厚先生说:“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脱人世这个大罗网.”如果没有人生的体验,这样精辟的话又岂是轻易能说得出来的?不得不钦佩李泽厚先生的箴言妙语.

不论是《美的历程》,亦或是老师的课堂,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力图给读者或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必然少不了语言的功劳.不僵硬,不呆板,不枯燥无趣,没有味同嚼蜡,也绝不会不堪卒读,这便是将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语言同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所带来的一场精神饕餮.学校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不单立足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更应该是作为健全人格素养,优化综合素质的课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更赞同“不论从事何事业,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文学、艺术、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这样的观点,只有多吸收多了解,才能具备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使文化价值和管理或经营理念融会贯通.

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风流与倜傥,盛唐之音的才气和谙晓,宋元山水的诗意和禅意,明清思潮的浪漫与感伤,中国传统文化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美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美学的客观发展规律却又是曲曲折折.《美的历程》开放而广博的视野与境界,使我认识到美的本质是多样精彩的,而我所领略的澳门文化也是开放多元的.当我们把社会时代风采与美学紧密相连,并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化现象时,才会发现诚如李泽厚先生在全书末尾所言:“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话虽如此,但李泽厚先生已引领我漫步2000年中国的“美的历程”,体验美的魅力.

这是一种智慧的启迪,然而,美的历程从未止步不前.

作者简介:

涂馨予(1995-),女(汉族),厦门人,本科在读生.

综上而言:这篇文章为适合《美的历程》和李泽厚和庭院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时代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时*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触摸教育的灵魂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二》 李希贵,他究竟是谁学生第二这本书在上架建议中明明是“教育理论”,可我却读出了一位教师对于教育的热爱,还有那份对教育的使命 他讲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触摸到了教育的灵魂  .

2、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魏晋和明清时期人物心理对比 【摘 要】本文对李泽厚美的历程中魏晋名士和明清士大夫的心理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了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外在表现和内心深处的统一和落差,进而探讨了中国文人士大夫面对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精神氛围,如何去排.

3、 这个五○后的老炮儿读肖克凡中篇小说《橙子熟了》 1 吉林德惠宋晓军从向日葵花变成一堆籽粒饱满的瓜子,这是刘橙渴望成熟的展示 但这种期盼,却因为现实中的阴差阳错落了空 一生不育,没有子女,为人嘴碎,不饶人,让他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中油盐不进 少年时形成.

4、 构建好课堂读写的桥梁由《北京的春天》课例说起 一、读写教学行为的诊断“读”与“写”的结合首先离不开课堂教学主阵地而独立存在 如何将读写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而非仅仅专门的读写训练,成为笔者关注的重点 .

5、 舌尖上的面条和碗里的乾坤读崔岱远的《一面一世界》 碗里乾坤大 在饮食文学作家崔岱远看来,全国乃至全球的许多面条,背后大都隐藏着这样或那样的掌故与秘辛 本书中,崔岱远以戏说笔法,回到面条的源头,然后循着面条的发展和传播路线图,钩沉面条背后的人文历史、民.

6、 这里藏着文学的风向2019年读洪子诚的《材料和注释》 海 飞如果要推选一本2016 年文学类的学术专著,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洪子诚先生的材料与注释 这本书2016 年9 月甫一问世,随即被广泛阅读,就我所知,人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几位老师在课堂上频频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