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人口和经济投稿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期刊 流动人口管理开题报告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论文总结 流动人口管理论文的开题报告 流动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硕士论文 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综述

流动人口类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跟安徽流动人口问题与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流动人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8

安徽流动人口问题与,该文是流动人口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流动人口和安徽和对策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摘 要: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是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历年统计年鉴分析了安徽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和原因,并验证了流动人口与安徽省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重点对人口的原因和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和留守人口的福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大力发展经济等具体措施,保障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诉求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谋求安徽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发展;特征与原因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18)04-0038-07

  流动人口(recurrentpopulation),主要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的流动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2016年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2.45亿人,换句话也就是说,全体中国人民中每6个人就有1个人是流动人口,这部分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8%[1].在今天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口的流动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人口的流出主要是从农业大省流出,流向经济发达省份地区.段成荣教授指出,农业大省的就业机会少,生活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如发达省份,欠发达的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只能出去就业.同时,发达地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急剧需要吸引外来青壮年劳动力来弥补劳动不足的现状,维持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安徽一直作为全国农业重省的地位,决定了其经济和区域的整体发展滞后于沿海发达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便是经济的发展程度,经济的滞后导致人口的流动,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使得安徽省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输出大省.

  一、安徽省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一)流动人口省内活性高于跨省流动

  不同的省份和城市由于经济、政策、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原因,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现今,中国已经开始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新局面,其中,处于全国领先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虽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但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减反增,这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主要得益于人口的流动,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安徽省作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省份,2016年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达到了1052.2万人,相比较2011年下降12.24个百分点,而省内就业的流动人口上升了12.24个百分点(图1).可以看出,安徽的人口出现回流趋势,人口的空间地理位置在省内进行新的配置.安徽的经济开始在稳步提升发展,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活保障等都明显提高,促进出省流动人口开始回乡创业、就业,安徽省内人口资源相对流动加快,促进省内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也为安徽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反过来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增长[2].

  由安徽省5年省内的人口流动数据图(图2)可知:自2009—2016年期间一个地区在本县其他乡镇街道人口流动的活性比较大,上下波动为7.2个百分点,相比较于本省其他市的流动人口上下波动为1.8个百分点[2].

  这些足以表明,安徽省内人口流动倾向于本地区的较近距离就地转移.县内流动到其他乡镇街道波动的趋势反映了安徽省内人口流动活跃度增高.

  安徽省内各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趋势图相差别不是很大,如图3所示,但跨省流动人口的趋势图明显是高出于各市人口流动趋势图.2015年,安徽省净流出省外半年以上人口比上年减少15.3万人,首次出现人口回流.2014年净流向省外半年以上人口852.9万人,比上年减少45.8万人,但仍占当年全省常住人口的14.02%,到2017年已经连续三年人口回流[2].

  在进行细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合肥和铜陵的人口流动是全省最低的两个城市,以淮北、阜阳为主的皖北地区跨省人口流动是较高的两个城市,这个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有关,合肥市安徽省会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铜陵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主,吸引本地区人员就地就业.总体上,安徽省的人口流动仍然以跨省流动为主、跨市流动为辅,省外的经济条件吸引安徽人外出就业.

  (二)跨省人口流动集中,流动人口趋于稳定

  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例,交通便利、人均收据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政策的导向.2015年,国家抽取全国1%的人口进行调查,安徽流动人口对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输出人口为781.1万人,是整个安徽流动人口的70%以上.安徽省各市对江苏的流动人口以滁州为最,占滁州总流动人口的48.1%;其次是对浙江的流动人口以黄山为首,占黄山总流动人口的61.7%.2011—2014年间,六安是安徽省对上海流动比例最高的城市,但2015年宣城首次对上海的流动人口超过六安,占总流动人口的46.18%[2].

  由于滁州紧邻江苏、黄山,是浙皖的边界,六安方便去上海,以上数据显示,地理位置的远近是安徽各市人口流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次,从总体来看,安徽省内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以短期流动为主,其中大部分的流动时间是半年到两年之间,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各流动时间段省际流动人口比例进行排序.结果发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偏短期化[3].从安徽省2011—2015年流动人口外出时间来看,半年至一年外出人口占大额比例,符合全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点,这主要是每年有大量新增的流动人口的出现再次加入在之前的一批的流动人口大军中.2014年后外出半年的流动人口比例超过半年至一年时间的流动人口比例,这种情况可能是国家因为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这与大多数是刚毕业大学生工作时间和工作的经历相吻合.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以及在当前情况下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离职、跳槽事件时有发生;1~5年和5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比例基本保持恒定趋势在10%左右,这部分的人群是个重要的参数,他们有非常强烈的愿望留在现工作地区.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稳定的流动人口平均在外流动的时间约为4.6年,在目前工作地区的居住时间约为3.3年,外流人口在几年时间内工作和生活环境熟悉、经济稳定,很多考虑在工作地区安家立业.与2010年相比,2017年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现地出生的比例上升了29.1个百分点,达到56.6%[2].

  相应地,在户籍地出生的比例明显下降.

  (三)流动人口年龄提升、性别比例不平衡

  从年龄结构上分析,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安徽省20~50岁流动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年龄为33.8岁,高于全国平均年龄5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后和1990后,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群体日益成熟化[4].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20~50岁的流动人口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准的劳动人员,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主力军,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2015年安徽省20~50岁的80后和90后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52.13%.从性别结构上分析,安徽省流动人口以男性为主.由表1可知:男性占总流动人口的57.08%,女性占总流动人口的42.92%,性别比为132.99.男性独特的生理性使其获得比女性更多的优势[2].

  (四)流动人口文化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流动人口的教育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安徽省一直比较注重基础教育,小学、初中文化教育较好,但高等教育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支持的地区想要有新的创新是比较困难的,培养的优秀人才选择流出安徽省服务省外.全国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2013年达到9.8年,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达9.3%,安徽省大专及以上学历仅为6%左右[2].安徽省流动人口中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口比例是比安徽省常住人口少,受教育程度与流动的意愿有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的越倾向流动.

  虽然安徽省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总体流动人口的教育水平,但相比之前流动人口教育水平提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为今后安徽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人口流动的原因

  (一)人口流动的推拉力

  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得不提美国学者(E.S.Lee),他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图拉理论,首次解释说明了人口流动的因素,并归结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推力作为一个消极因素,是迫使人离开原来居住的地方;拉力则是积极因素,是能够吸引人离开现居住地去往新的地方.李强指出“推拉理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解释不完全适用,受户籍制的影响,推拉理论都发生了变形”[2].建国初,我国实行的户籍制,严格限制住人口的流动,进城必须有相关部门开具的证明,不仅限制了人的自由行动,也限制了人的思想解放.农村收入水平低于城市,没有挣钱的机会,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获得更为理想的生活条件,这是安徽人口流动的推力.

  安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向东部和东南沿海城市流动.改革开放后,国家开放沿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由于政策的扶持,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国部分省市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为58987.96元,安徽为21863.3元,巨大的差距吸引安徽人前往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5].2016年安徽省流动人口净流向省外半年以上为852.9万人,比2015年减少45.8万人,但仍占当年全省常住人口的14.02%,全年新外出人员流向最大的仍为长三角地区,占本年度新外出人员总量的40.48%[6].

  城镇收入水平和人均GDP高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安徽人口流动的集中区,这是安徽人口流动的重要拉力.

  (二)政策导向的指引

  国家的政策是人口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有着幅员辽阔的疆土面积,但是人口的分布存在特别大的差异,在西北地区由于地区环境和高原地势、西南地貌等原因的影响,人口的分布少于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后,开放的沿海城市逐步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口号和国家政策的导向,人口大量涌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提出,人口随着政策的导向,有意识的向这些地区流动.2017年5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召开,各国政要汇聚北京谋求共同发展,世界100多个国家被拉入到这个巨大的工程中来,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左右人口的流动方向,这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

  三、流动人口产生的影响

  (一)空心村产生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凸显

  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化的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消除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就为城镇化的进程注入了新一轮的燃料.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家庭的整体搬迁取代了原先单个主体的流动,大量精壮的年青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留守于农村的只剩下年老体弱者和年幼的孩子,导致大范围的空心村出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到6100万人,其中能够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则只有3600万人.农村的地域面积较大,治安预防手段有限,这些留守的老弱妇孺预警能力和抵抗能力不足,极易成为被害对象.这些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人照顾,比较溺爱孩子对其行为采用包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下身心健康会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感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扭曲,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农村因为没有充足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导致土地荒芜、土地资源浪费,空心村精壮的劳动力流失,更是一种文化和农韵的流失.现代的流动人口中很少有农村务农经历的青年人,在外定居时间久的家庭,孩子出生于城市很多是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即使在外没有发展希望的人群也不愿回到农村.一些和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进入新的学校,开始学着适应陌生的城市生活.父母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注意力下降,择校以及异地高考等问题的接踵而来,适应不了新环境的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要受到很大影响.孩子离开原居住地,必然导致适龄上学儿童的减少,学校招收不到学生,导致学校撤并.校园的撤并意味着孩子上学路程更远,安全性大大降低,不得不选择寄宿,不仅增加了教育成本,而且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无疑又提出了挑战[7].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在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之一.安徽省作为劳动力输出的大省,大量人口的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势必会给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恶劣影响,原本就不发达的安徽变得雪上加霜.安徽省老龄化水平受人口流动的影响高于城镇区域的老龄化,主要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年轻人群流动到城镇区域,增加了人口基数降低了老龄化水平.反观农村,老龄化水平上升,农村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养老只能根据子女的供养,年轻人口流入城市会给农村养老带来压力;另一方面,安徽省人口流入地,比如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吸纳年轻人口的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下降,虽然不能完全依靠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但缓解老龄化问题的空隙可以为解决老龄化问题采取针对性策略提供了时间.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区别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得到明显缓解,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因大量青年人流出而更加严重[8].

  (三)城市贫困规模增加

  传统的城乡社会分化随着安徽省的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逐步在发生变化.农村和城市存在二元结构,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后,会慢慢融入城市生活,消灭农村和城市二元化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内部二元化.这种二元化会随着时间的脚步逐渐的反馈出来,一部分新进移民的个人能力很强,能够较快的融入城市生活,更甚至于进入城市上流社会;同时,我们也要想到的是更多的人不能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只能从事简单而重复的低端工作.有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中25.6%的人在传统制造行业工作,20.3%工作于批发零售业,13.9%在餐饮行业.这些行业无需高技能、高知识水准,同样获得报酬也比较低.此类流动人口没有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易导致失业,新进流动人口没有政策的保障、缺少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险,对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长久存续产生巨大压力,最终成为城市贫民.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贫困率远远高于本地人口水平.2014年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人均收入为2864元、城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6360元,相差甚远.和城市本地居民相比,部分新进流动人口在物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职业技能、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弱势,成为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社会群体[9].

  四、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的建议

  人口流动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时刻注意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总体人口跨省流动的趋势减缓,这只是人口流动在形式上的变化并非是人口流动的整体规模和强度下降,人口流动过程出现了各类问题都亟待国家重全局出发,在战略战术上给予解决.对于人口的合理化流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1.户籍改革,实现不同区域居民福利平等

  户籍最早是在我国商始实行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人口登记制度,最初的本意是为了方便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但现在已经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人口的相对流动,户籍的改革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存在户籍制度的规定不能和城市居民一起享受相应的待遇和福利,很多情况下是被视为不是本群体而区分对待.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不同身份的最根本途径,为改变安徽省内流动人口的基本城乡冲突提供了政策支撑,也为全国范围内提供示范作用,打破了在户籍上城乡不同福利政策的歧视.依据我省流动人口大省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的要求,也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但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无条件的准入,需要制定严格的程序审查执行.如:按照其职业和收入是否符合条件、固定资产和社会信用是否达到条件等.安徽省的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向以及其他各项政策能配合其有效顺畅的实施,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户籍给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

  2.优化主体功能区人口布局

  安徽省要着力提升主体功能区的人口配套政策,实时监测主体功能区人口承载力,对于不同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力要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差异化调节人口数量.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将流动人口引导向承载力将强、空间发展较为突出的皖江城市带转移,加强皖江城市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人口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皖南大别山区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及永久农产区,要积极地实施人口推出政策,引导人口跨区域的牵引,降低人口密度,环节人口和资源环境紧张的矛盾,促进产业将康绿色发展.

  (二)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和留守人口的福利

  从个人的收入和消费总体状况来看,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的状态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改善,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大拉近,但这只是稍微的改进,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存在的生活、就业、居住等实质性问题.流动人口最迫切的要求是在流入地的社会保障,而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是最主要的方面,这部分人口的流动性总体上是比较大的.当前不同省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的差别,难以转移和接续,各地的缴存标准和企业、政府补贴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使得流动人口难以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能力产生信任感、需要尽快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10].因此保险的就地顺利转出以及转入地的及时转入是关键,保障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流动人口是个双重身份,一个是被认可的农村户籍、一个是未被认可的城市居民,只有完善城乡居民一体社会保障,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流动人口解决后顾之忧.就拿居住条件来说,国家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进行住房改造,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实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福利水平是个关键,这是流动人口实现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城镇化推进的过程.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是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必须建立普惠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基础福利制度,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幸福感.

  (三)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大力发展经济

  一方面,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关乎全国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稳定农村一直实行的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对土地的自主利用的基本权力,可以允许农民自愿的放弃土地承包权,村集体或当地政府出面将农村空闲用地集中整治,集中承包、出租、转让给有需要的个人或者团体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工业企业用地.在此基础上,要制定权责明确的行政规章制度,尊重农民个人自主意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安徽政府应该积极的建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让流动人口在进城就业的过程中解决土地荒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现今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的转移,合芜蚌经济区的设立以及各个市设立的经济开发区,都是安徽省崛起的标志.为了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承接产业的转移,吸引更多外出人员回省创业工作,就需要完善经济发展的制度,为有创业目标的个人和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安徽省流动人口的就地转移,解决和减缓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

  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长期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国家和政府需要在战术战略上把握全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督和管理,打破传统的区域歧视,维护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汇总,此文是关于流动人口和安徽和对策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流动人口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流动人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土地、住房和农民工市民化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奚关君1 朱娇(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300071)【摘 要】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

2、 简析家暴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性和生殖健康的影响 受经济发展形势,城市化建设……因素影响,人口流动已常态化 这些流动人口在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略的社会问题,不说别的,单就流动育妇在身体,性,生殖健康方面遭受到的家庭暴力问题.

3、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的建构分析 盛 雷(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关系社会学认为关系蕴含三大本质,即工具性、情感性和契约性,而关系的构建即是关系的三个本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本文将结合从关系的建构角度将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

4、 居住证积分制调控和流动人口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 上海市的人口综合调控主要是建立在居住证积分制基础上的一系列调控 居住证积分制既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也是引导流动人口家庭去留上海的重要调控手段,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影响最大 一方面,居住证积分.

5、 包容性和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公平供给机制优化 于海燕1,黄文义2(1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2 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广州 510632)摘要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稳定的制度安排让每个人都有自由平……发展的机会,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