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众文艺期刊 大众文艺杂志 大众投资指南杂志 大众文艺杂志社 大众文艺投稿 传媒杂志 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传媒和文化论文 大众传媒公民道德教育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论文 大众文化和传媒论文 传媒毕业论文题目

大众传媒类论文范文素材 与大众传媒对相声艺术保护和传承的影响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大众传媒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0

大众传媒对相声艺术保护和传承的影响,本文是大众传媒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相声艺术和大众传媒和传承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相声自诞生以来,历经撂地场子、茶馆园子以及广播、电视、互联网时代,既有也遭遇低谷.直至20世纪90年代,相声行业在陷入大众传媒的危机后开始探索新出路,全国各地密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民营相声班社,掀起了相声回归剧场的大潮,低迷的相声行业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相声作为民间艺术回归赖以生存的土壤,有利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但回归剧场是其得以继续发展的开端而不是终点,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就要在立足其原本的艺术价值,融合时代潮流和现代传播媒介,开辟一条新旧结合的新道路.

关键词:相声;民间艺术;大众传媒

相声诞生于市井之间,是真真正正的民间艺术.随着相声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这门民间艺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迅速发展,1983年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相声就是主打节目,由此可见相声受热捧的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媒介飞速的发展和变迁为相声这门民间艺术的普及带来了技术支持,但与此同时也为相声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大众传媒对相声艺术生存环境的影响

1949年以来,相声从最开始的北京天桥撂地场子、茶馆园子慢慢起步.随着上世纪80年代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相声为千家万户带去欢乐.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是相声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者和作品,达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热爱相声的局面.在当时,相声已经成为中国文艺领域中最受人民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这是相声发展达到高峰的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购买力的提高,电视机作为一种日常用品走进了每个家庭,相声也进入了电视传播时代.相声从单一的听觉享受升级为视听享受.对相声演员来说,视觉维度的增加拓宽了表演范围,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丰富了表演内容,也增加了笑点.但是,电视作为一种强势媒体,在为相声的传播和发展带来飞跃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它以丰富的视觉特性孕育了多种新的艺术形式,对相声来说,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小品艺术的出现.小品在表演过程中除语言和动作外,还通过服装、道具、布景等更加灵活丰富的表现形式俘获观众的目光.在小品的冲击下,曾经风靡的相声也逐渐归于平淡,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也都转投小品的怀抱,直接导致相声艺术从业人员的流失.

进入21世纪以来,相声不可避免的步入了互联网时代.虽然网络时代的相声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但它带来的问题也更多.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下载与分享的时代,任何人可以随意的下载和收听.过去一段相声可以说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在互联网时代,今天首演一段,第二天网上就可以随意下载收听,可能第三天演员在表演时观众可能已经知道“包袱”的“底”,直接导致“包袱”不响,如此迅速的传播大大缩短了相声的生命周期,同时逼迫着创作者不间断的推出新作品.这样一来,创作者和表演者很少有时间去积累素材,更多的是在网上寻找灵感或者借鉴段子,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相声作品并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反而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大众传媒的介入,虽然促使相声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不少相声明星,但是并没有能够与马三立、侯宝林等相声大师比肩的表演者,而能够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也是寥寥无几.面对大众传媒的冲击,相声行业虽然低迷但并不代表它正走向消亡,仍然有一些有心的从业者在坚持和探索.

二、相声艺术回归剧场

随着郭德纲和德云社火遍大江南北,相声又开始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时相声的主要表演场所回归到了茶馆、园子和小剧场,各地的民营相声班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例如陕西西安“青曲社”、北京“嘻哈包袱铺”“相声第二班”等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面对着座无虚席场场爆满的小剧场,我们可以说,回归剧场的相声又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从电视荧屏到茶馆剧场,从西装领带到长袍大褂,相声回归到剧场演出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回归,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回归,艺术本位的回归.民间艺术的根基始终在民间,它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从民间汲取养分的过程.陕西青曲社班主苗阜谈到相声剧场演出时说道“剧场演出,一定要三俗,不是低俗庸俗媚俗,而是风俗通俗和民俗,一定得有这三俗,没有这三俗就没有生命力”他所提到的风俗与民俗恰恰印证了相声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

首先,剧场是相声艺术创作的土壤.在《中国相声史》一书中,把说唱艺术的创作归纳为三个阶段:书面的文学创作,以公开发表为终结,为“一度创作”;表演文学搬上舞台,为“二度创作”;说唱艺术所特有的“一遍拆洗一遍新”的创作过程,为“三度创作”.“三度创作”所说的“拆洗”并不是指创作者或是表演者自己闷头想怎么修改更好,而是指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观众反映来一遍遍的磨练摔打,在磨合和调整的过程中打造成精品.2013年春节期间,相声《满腹经纶》以其高频率“包袱”受到格外好评,被称为当年最好笑的相声,据其表演者苗阜和王声介绍,这段相声在登上北京电视台春晚之前就在青曲社的剧场里反复回炉、磨练了近一年的时间.

“现挂”也是相声艺术的一大亮点,有很多相声包袱是在表演过程中即兴创作出来的.相声《满腹经纶》中有一句宝鸡方言“娘(nia)娘(nia),风浪太大咧”,这句俏皮话几乎成了苗阜的一个标签,新华社甚至称苗阜为“娘娘班主”.据苗阜介绍,这句话就是在小剧场演出《歪批精卫填海》时的“现挂”.

由此可见,在相声艺术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与观众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相声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表演和传播的过程中恰恰不能满足这一点,只有回归到小剧场,观众与表演者能够近距离接触、交流,才能磨练出更优秀、更成熟的相声作品.

其次,剧场是相声艺术的最佳表演环境.相声本身起源于市井之中,寓庄于谐,热闹绚烂,甚至有时混杂粗俗,嬉笑怒骂之间谈谈社会现象,畅所欲言.观众也是听之笑之.表演者和听众都不必有什么顾虑和负担.另外,与出现在电视屏幕或者各种晚会上的相声相比,小剧场里的相声娱乐性更强.毕竟走进小剧场的观众更期望的是娱乐享受而非其他.甚至可以说,小剧场里的相声可以卸下种种面具,以最本真的形态面对观众.因此在小剧场这个相对封闭一点的环境里,相声的讽刺和娱乐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的施展.

再次,相声回归剧场有利于相关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众所周知,传统的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而我们现在听到的相声大多以“逗”为主,其他的如说书、学方言、学地方小曲、唱太平歌词等等已经很少见.相声回归剧场后,其观众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针对地方特色的方言、民俗、戏曲等表演更容易引起共鸣.这些相关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的大量运用,对地方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是很有帮助的.

虽然相声回归剧场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热潮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与困境.随着全国各地众多相声班社的成立,众多的相声爱好者加入其中,加之这门民间艺术准入门槛较低,大多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与从小学艺的相声前辈来比艺术素养和技能都相差甚远.回归到剧场之后的相声,没有了公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表演内容很难把握和监控,直接导致有些急功近利的相声班社将“荤口”作为主要卖点来招揽观众,严重损害了相声的艺术价值.另外,在当今这个名人效应泛滥的社会,明星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相声明星也如此.如今,最红火的相声班社要数北京德云社了,郭德纲、岳云鹏等坐拥大批粉丝,德云社的品牌就是上座率的保证,以至于无论是常规演出还是各地巡演场场爆满.但是,除了类似德云社这类拥有明星演员和巨大粉丝群体的相声班社之外,仍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相声班社还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制约着相声行业复苏,还严重影响了这一曲艺形式的艺术魅力.

三、相声艺术与大众传媒探索融合新思路

民间艺术发源于大众生活,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文化空间.不仅相声回归到其原本生存的剧场中,二人转演员赵本山创办了全国性的演出机构——本山大舞台,实质也是二人转回归剧场,回归到民间.正如植物离不开土壤一样,艺术也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民间艺术回归民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回归,更重要的是文化与精神的回归.作为民间艺术,只有坚持民间身份,才能展示出人民大众的草根生活,才能保持敢爱敢恨、嬉笑怒骂、泼辣率真的精神气质,才能以独特的审美情趣赢得更多的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像相声这样的民间艺术,回归到原来的生存空间并不意味这与现代传播媒介相隔绝.就像之前有人说“电视害了相声”一样,现在“互联网毁了相声”的观点也不绝于耳,这些说法都太过于极端.与其说大众媒介将相声逼退回远离大众视野的剧场,倒不如说是帮助相声守住了“根”,回归到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样看来,大众传媒与相声艺术之间并非是一种敌对状态,两者之间仍存在着探索合作新思路的可能性.事实上,现在的相声班社在回归剧场之后并没有与外界现代传媒完全隔离,反而是在剧场的土壤中扎好根之后,在现代传媒平台中寻求更大的发展.德云社的演员频繁出现在小荧屏、大银幕之上;陕西青曲社成立西安青曲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在互联电视平台之上打造以相声为主,其他传统曲艺形式为辅的独立电视频道,立志在传承传播传统民间艺术等等.

正如上文所说的,相声回归剧场只是一个开始.这种回归是在坚守民间传统文化的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保存了土壤才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条件.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远离大众媒介是无法获得更长远的发展的.因此,民间文化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抛弃现代传播手段,反而要与之相融合.因此,在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今天,相声艺术不仅要坚守剧场阵地,同时也要不断的探索与大众传媒融合新途径,才能将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来并发展壮大.

本文总结,该文是关于相声艺术和大众传媒和传承方面的大众传媒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大众传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从诗歌语言的锤炼到艺术手法的传承议查良铮翻译对其后期创作的影响 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诗歌的翻译对穆旦后期的创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穆旦在解放后致力于诗歌的翻译,主要集中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

2、 北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摘要2013年8月北朱村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本文以焦作北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其现状,并探讨传统村落中非.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与策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陶立璠曾说过“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基本,假如失去文化,这个国家与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

4、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苗族服饰图案为例 摘要在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苗族服饰图案尽管是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但却是苗族文化的直观表现,本文从苗族服饰图案的内容、构图、制作.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概述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民族性特点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着同其它民族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由此也使得其在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同其它民族文化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具体.

6、 大众传媒和美术文化共融 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建立在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后现代审美的基础之上的,它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包括传播、文学、艺术、科技……,我们将其统称为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传媒技术和新媒介改变了当代文化和艺术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