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艺生活杂志社 大众文艺杂志 少年文艺投稿要求 少年文艺杂志 大众文艺杂志社 大众文艺投稿 文艺评论投稿 西江文艺是省级期刊吗 文艺评论期刊 少年文艺投稿 文艺生活杂志发论文 文艺理论杂志社

文艺类论文范文集 和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的论争与意义类本科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文艺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7

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的论争与意义,该文是文艺类本科论文范文与华侨和论争和年代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李亚萍

摘 要:美华文学在1940年代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美国华侨文艺界就“华侨文艺”有较多的论争.本文立足原始资料《美洲华侨日报》“新生”副刊、《华侨文阵》等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还原1940年代美华文艺界对“华侨文艺”的定义、文化渊源、素材提取、写作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论争及观点的不断修正.1940年代美华文艺界对“华侨文艺”的论争反映了他们自觉的理论探索意识,为确立美华文学的独特内涵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1940年代美华文学;“华侨文艺”论争;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6)6-0112-04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940年代美华文学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影响”(13YJAZH04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1&ZD111).

作者简介:李亚萍,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40年代是美华文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该时期的美华文学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转变,恰如麦礼谦先生所言“美国华侨文艺运动的兴起正好显示华人的意识已经从华侨到华人的过程中再跨进了一步”①.美国华人作家黄文湘以1940年代美华文学亲历者的身份回忆了华侨文艺运动的一些片段,肯定这段历史的重要性,“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美国华人文学发展中一段现在鲜为美国华人文学作家所知的史实.这段史实发生在1940年代,是美国华人文学发展史的一页,如果撇开它不提,是割断了历史”②.的确如此,在梳理百年美华文学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这一阶段事实上被忽略了,恰如黄万华教授所言“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美华文学论述中,都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而使得对美华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描述变得残损不全”③.笔者自2010年开始致力于这一阶段文学资料的发掘,经过多方帮助,尤其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黄秀玲教授及加州州立大学谭雅伦教授的支持,大致收集到麦礼谦先生曾经提到过的资料,并将其整理研究.在这些材料中,不仅有当时美国华侨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也有非常难得的理论探讨和建构尝试.他们不仅探讨如何写作的问题,更进一步将之提升至如何确立美国华侨文艺的特质,围绕这些问题,他们争论、辨析,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本文就将立足于对1940年代的文献资料《华侨文阵》④、《美洲华侨日报》⑤“新生”副刊等的梳理整合,将当时对美国“华侨文艺”论争的过程加以还原评述.

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的论争立足于如何理解美国华侨文艺自身的独特性,它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它如何区别于中国的文艺创作,在题材、主题上如何具体体现.有关“华侨文艺”的论争持续进行了四五年的时间,从命名讨论、文化渊源、题材选择到创作手法的运用等问题都引起了华侨文艺界的积极介入.

最早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观点的是《华侨日报》的主编梅参天,1940年7月17日也即该报创办一周,他用笔名老梅在“新生”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华侨大众文艺》.该文具体而微地提出了美国华侨文艺的初期理念:从华侨自身的生活出发,以写实的笔法刻写华侨日常生活.他认为华侨大众文艺在美国颇有基础,一有大批热爱祖国的青年华侨,二是华侨生活中的各种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他提到“以华侨生活为本位,华侨社会为背景”的报告文学或小说之类“做更细致的、更曲折、更繁复的描写的作品”在华侨社会非常缺乏,由此号召华侨青年拿起笔记录和描写自己的生活,“小之如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馆、餐馆、唐人街做生意,或做店员与抗日筹饷的关系;大之如集会、巡行、做国际宣传等等”⑥.针对唐人街报纸杂志充斥从国内剪贴的才子佳人的旧题材,老梅的这一提法确有革新意识,希望改变华人社区陈腐落后的文化氛围.老梅还亲身实践,在“新生”副刊上发表小文章,有对社会现象进行抨击评论的短评比如“金山美梦”,有反映华侨生活困顿的小说“街头小记”.在老梅的号召和影响下,书写华侨生活、反映华侨精神面貌逐渐成为美国华侨青年们习作的主要内容,虽然在写作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毕竟有了一种意识上的改变.

温泉的《广东文学论》首先提出“华侨文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美国华侨文学是广东文学的海外延伸和发展,并提出以下等式“民族主义+西洋思想等于华侨文学”⑦.纵观1940年代美华文学的创作,笔者认为温泉提出的“华侨文学”的定义是较为偏狭和不准确的:首先,认为美国华侨文学是广东文学的海外发展这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排他性较浓.尽管美国华侨大部分是广东移民,抗战期间移居广东的文侨也颇多,但不能因此得出上述论断;其次,从他所列的等式中反映的应是华侨的现代精神,而不是华侨文学的特质.温泉的“华侨文学”论虽只是广东文学论的附属产品,较为浅显粗略,但已初步涉及华侨文学的双重影响因子,这对之后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绿洲》⑧在“华侨文艺”的论争中表现最为踊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发刊词中就表达了他们建设华侨文艺的决心,表明要用自己的血、汗、泪开辟出“涓涓溪流,以滋生华侨文艺的根苗”⑨使其开花结果.在这一期的文章里茫雾等绿洲同人提出华侨文艺要高举五四旗帜,文艺要反映时代,文艺青年不能躲进塔,为艺术而艺术等观点⑩.这些文章虽未明确论述“华侨文艺”是什么,却强调了其五四传统,创作主力是华侨青年,要求以直面现实的态度进行创作.

1945年5月9日雁羽发表《略谈华侨文艺》一文回应《绿洲》观点,这篇文章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华侨文艺的特质及文化上的渊源,是论战中极为重要的奠基文章.他首先强调华侨文艺的特质是“反映华侨生活,发扬华侨的精神”.他认为华侨社会目前“还没有见到具体地反映华侨生活的作品”,《绿洲》的创刊让他看到了希望,对华侨文艺的未来有所期盼,而华侨社会爱好文学的读者可以不用再“以国内文学刊物为精神食粮了”.其次,雁羽进一步指出华侨文艺必须从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中寻求滋养.“这道水源(精神源泉),也不是限于华侨社会之内,更应该是四通八达的连贯着我们周围的更大的美国社会的泉源,去吸收美国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它在文艺上那种大众化的姿态;但自然不是生吞活剥,而是要加以‘华侨化’.这样生产出来的华侨文艺才是活泼而有生气的文艺”.雁羽的论述明确了华侨文艺与国内文学的区别,他主张华侨文艺应更多融入美国文化的元素,但必须将其“华侨化”,展现华侨文艺的在地性特征.这较之温泉的“华侨文学”论更为清晰,如果说前者强调的是思想文化渊源上的双重性,而后者所要强调的则是美华文学的在地性、当下性.

雁羽有关“华侨文艺”的论述得到了一致认可,之后大家都沉浸在华侨文艺的写作实践中.虽然大家都明白华侨文艺须“华侨化”,表现华侨意识,然在具体写作中仍然出现了较多问题.1945年9月,老梅语重心长地对《绿洲》的创作提出建议:“我有一点感觉,‘绿洲’里面的作品,不能说它不是‘文艺’,但好像还缺少了一点什么似的,那就是华侨的面貌和气息”,“我的意思是,作为华侨文艺的说法,它应该具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并不能因为作者是华侨,写作的是文艺,就把它当是华侨文艺看,必须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华侨生活意识形态,无论什么人看去,都可以指出那是我们华侨的面貌,甚至可以拿了这些作品作为研究华侨问题的一种资料.我以为这是我们提出华侨文艺的本旨.”老梅在该文中再次强调华侨文艺自身的特点即要表现有血有肉的华侨生活意识,并从作品中能够指认出较为鲜明的华侨形象,华侨文艺也要有承担起历史记录的功用.在该文的结尾,老梅号召写作者描写自己的亲身经验,即便是语句幼稚也值得肯定.老梅的观点一以贯之,始终强调书写个人生活经历表现“华侨面貌和气息”,在新生副刊的华侨文艺专栏也以此标准选取刊登稿件.1945年至1946年初是《华侨日报》新生副刊刊登华侨文艺稿件最频繁的时期,平均每月一篇短篇习作,诗歌与散文创作则更多.

1946年《绿洲》创刊一周年,华侨文艺界的同仁们再次对“华侨文艺”的定义和内涵进行反思与补充,并落实到选材写作等具体细节上.在创刊一周年纪念号上,梅参天进一步深发他对华侨文艺的寄望.他赞同雁羽提出的华侨文艺特质,并从取材和写作方法上对华侨文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认为华侨文艺就是要反映“华侨的面貌,华侨的气息”,为反映这一主题,“大至于整个华侨社会的生活形态,各阶层各行业的华侨意识,小至于个人偶尔在街头的见闻感觉,一天的工作经过,生活的片段回忆”都可成为写作素材.他还提出淳朴扎实的写作风格,“只要在写作中保持一种本真的体验,不矫饰,就能写出活泼生动的华侨文艺作品”.这些都给华侨文艺做了更为细致具体的现实主义定位,鼓励华侨青年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寻找素材,表现华侨大众的精神面貌.

《绿洲》同仁也对一年来华侨文艺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反省.顾鸿认为1940年代的华侨社会已较十年前有了很大改观,华侨文艺也开始出现新面孔,是值得庆贺的.茫雾认同老梅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绿洲》在华侨文艺创作上的不足,“我们对于发挥华侨文艺这一点,没曾下过真功夫,而只是从皮毛上着手.华侨的现实生活,华侨的血肉与灵魂,都没有痛快淋漓的反映出来”.恰如茫雾所言,《绿洲》大部分作品仍以关注国内战事及战后状况为主,仅有少数篇幅真正触及华侨社会.比如茫雾的《平木桥上的血》以记录笔法讲述一场4个白人围攻1个黑人的斗殴由此引发作者议论;徵玲《唐山信》以两个华埠的朋友相互询问战后家乡的境况;黄文湘《伟大的爱》表现从战场上归来的华裔士兵重见爱人的心情等,可谓成果寥寥.而且在创作手法及语言表达上都未能超越《华侨文阵》,取得新的拓展.玲玲较为赞同茫雾,在《略论华侨文艺的改进》中亦犀利地指出当前的华侨文艺依然注重对国内文学的搬运,因而他对未来提出期望“今后的华侨文艺运动,不能只是接受过去的传统继续开展,应当结束过去的旧习,去陈出新,拓荒播种,在自己的土地里抽新的芽儿,开新的花朵,结新的果实.”“在自己的土地里抽新的芽”恰是对美华文学自身独特性的要求,也是作为移植文学所必须的特质即本土化.同样他也认为“只要所写的情节是华侨生活里所有的东西,而富有华侨风味,华侨情调,反映出华侨社会的现实生活,就能亲切动人”?輥?輷?訛.笔者认为,玲玲对“华侨文艺”的阐述是对雁羽观点的深发,并结合老梅、茫雾等人的观点,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美国华侨文学未来的路向:根植于此地,开出新花结出新的文艺之果.更值得一提的是,玲玲在该文中提出了建设华侨文艺理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为要求华侨文艺的‘质’与‘量’上的改进,一种新文艺理论来做基础与领导正是迫切的需要.这种新的文艺理论,在目前就要建立起来.这种理论,光是介绍是不够的;一定还要研究华侨自己的文艺史(虽然为期短暂),文艺思潮,研究自己的社会动态,研究自己的语言,研究自己的读者,研究自己份内的政治任务.华侨文艺理论,要在广大的华侨生活中产生出来”.对美国华侨文艺理论建构的呼吁是在当时习作与争论的情势中自然生发的,从对华侨文艺的具体论争到理论建设的吁求标志着1940年代美华文学的发展正逐步走上自觉之路.在此号召下,温泉的《华侨文艺十年》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尝试,对美国华侨文艺发展进行了批评总结,并选列15篇华侨小说作为创作模本,展望未来的创作路向.但温泉的政治立场明显左倾,文中也一再强调华侨文学与新中国文学的关联,这使得华侨文艺又开始偏向祖国文艺,与雁羽等的观点有所背离.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1940年代美华文学中最突出的批评实践成果.

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界对“华侨文艺”的论争经历了命名探讨、文化溯源、题材选择、创作手法等的界定及呼吁建设华侨文艺理论等过程.华侨文艺的发展必须以华侨生活现实作为基础,引导华侨文艺青年们面向当下的生存环境,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展现华侨精神风貌.华侨文艺也是双重文化的结晶,既要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中寻找滋养,也应具备美国社会的独立精神.从论争中我们可见当时华侨文艺界人士对自身文学定位的焦虑和探索,也展现了他们试图在海外生发一种独特文学样态的雄心壮志.这些论争不仅为华侨文艺创作提出了具体而微的指向,收获了《新苗》这样的文艺成果,也为美华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之后因世界冷战格局造成五六十年代美国华侨文艺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1940年代的美华文艺论争已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① 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20页.

② 黄文湘:《1940年代的美国华人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初探之二》,《华人》1987年第5期.

③ 黄万华:《20世纪美华文学的历史轮廓》,《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④ 《华侨文阵》(1942-1945)由1942年底在纽约成立的“华侨文化社”创办,从国内来美对文艺研究感兴趣的青年及华人社区中优秀的工人联合成立了“华侨文化社”.《华侨文阵》被认为是“美洲华侨有史以来第一个纯文艺期刊”.

⑤ 《美洲华侨日报》(1940-1985)1940年7月7日由美国华人衣馆联合会出资在纽约创办,逢周日及节假日休息,每日第六版为“新生”副刊,刊载文艺作品,鼓励华侨青年积极创作.

⑥ 老梅:《华侨大众文艺》,载1940年7月17日新生副刊《华侨日报》.

⑦ 温泉:《广东文学论》,《华侨文阵》第四期特大号,1944年8月1日,华侨文化社,第4页.

⑧ 《绿洲》是华侨青年文艺社于1945年五四创办(1945.5-1947.12),每月一期,共计出版31期.《绿洲》有自己的文学理想:“在这文艺生产的供给缺乏得像沙漠上的水一般的华侨社会里,我们是一群需求文艺滋润的渴荒者,我们追求着一个绿洲的呈现”,要在华侨社会里“用血、汗和泪浸润滋生出一些华侨文艺的根苗,甚至使它绿叶成荫,开花结果”.

⑨ 《绿洲》创刊词,载1945年5月4日新生副刊《华侨日报》.

⑩ 《华侨日报》,1945年5月4日新生副刊.

雁羽:《略谈“华侨文艺”》,载1945年5月9日新生副刊《华侨日报》.

老梅:《华侨文艺问题——给华侨青年文艺社诸君一点意见》,载1945年9月17-18日新生副刊《华侨日报》.

老梅:《献给绿洲——重提华侨文艺的问题》,《绿洲》第13期之3,载1946年5月7日《华侨日报》.

顾鸿:《文艺节漫谈华侨与文艺》,《绿洲》第13期之6,载1946年5月9日《华侨日报》.

茫雾:《绿洲创刊一周年》,《绿洲》第13期之5,载1946年5月8日《华侨日报》.

茫雾:《平木桥上的血》,《绿洲》第四期(上、下),1945年8月15、16日.

徵玲:《唐山信》,《绿洲》第七期(上),1945年11月15日.

黄文湘《伟大的爱》,《绿洲》第十期(上、下),1946年2月15、16日.

玲玲:《略论华侨文艺的改进》,《绿洲》第14期下,载1946年6月16日《华侨日报》.

温泉:《华侨文艺十年》,新苗文艺丛书第二期《突围》,1949年,第42-60页.

《新苗》1947年3月由华侨文化社的一部分社员联合美西的部分青年创办的纯文艺月刊,1948年5月停刊,期间共出版12期杂志,后改为不定期出版文丛.《新苗》被认为“果实累累的华侨文艺园地”.

(责任编辑:黄洁玲)

上文点评,这是一篇关于经典文艺专业范文可作为华侨和论争和年代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美国华侨华人的宗教生活 时代变化影响着信仰的选择美国华侨华人的宗教生活文图 朱景琪据有关资料显示,“把调查对象缩小到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从小在教会长大,成年后离开教会的比率高达7590”这都说明了美.

2、 美国玩具图书馆Lekotek的特殊儿童服务 摘 要 Lekotek是专门为特殊儿童服务的玩具图书馆 文章运用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调查美国Lekotek的特殊儿童服务,探究其服务基础、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总结其服务特点 关键词 玩具图书馆.

3、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CCDVTP营销管理实践 摘要文章基于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的CCDVTP 模型,对美国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实践进行网络调查,发现美国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在设置营销部门和专门营销人员、积极发展伙伴关系、细分目标用.

4、 美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馆员角色探究 摘 要 文章在简要回顾美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历史的基础上,从称谓、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职业技能培养三方面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提供者这一角色进行探讨 不同专业背景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

5、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其 关键词美国;高校图书馆;转型;资源建设;学习共享空间;学科服务摘要在新信息环境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进入了转型发展新阶段 在转型进程中,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进展迅速,信息资源采集覆盖面扩大,信息资.

6、 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时期华侨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刘威,李浪(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关键词重庆图书馆;抗战时期;华侨文献;文献计量;文献分析摘要为了如实、客观地反映抗战时期学者对华侨问题研究的水平和状况,文章依托重庆图书馆馆藏的相关华侨文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