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生态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工程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经济杂志社 宏观经济编辑部 当代经济投稿邮箱 块状经济论文 商业经济投稿须知 关于生态经济的论文 关于经济论文的题目

关于经济发展开题报告范文 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困境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经济发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困境探析,本文是经济发展相关开题报告范文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我国农村和劳动力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蒋在峰/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一些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某些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未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显得更加急迫和必然,因为“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有什么希望”.[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者正在面对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渐有改善,但面临的形式依旧不容忽视.

(一)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农村普遍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粮食的种植,虽说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农民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境,但单纯的粮食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显然不足以支付生产、生活的各项投入支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社会转型时期较高的资源投入比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广大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在“三农”问题上的突出表现形式.收入不足、生活缺乏保障使农民不得不寻求更好的谋生手段,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变的越发稀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减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引起农业收入不足的恶性循环,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对农产品的需求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但短期内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问题将一直存在.

2、农村赡养、抚养压力大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1月公布的数据计算,到2016年末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16—60岁人口数量比2011年降低约3325万.与之相应的,到2016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较2011年增加4587万人,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国务院在2016年12月30日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披露: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的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慢慢消失,而新一代青壮年面临赡养双方父母、子女的繁重经济压力.赡养压力的增大与经济收入增长缓慢间的矛盾一时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而中国人口众多,耕地较少的国情,导致现有的劳动力要素得不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农村极为有限的耕地承载着过多人口压力,导致农业生产率始终得不到提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致使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生活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面临困境

1、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县及县以下地区,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对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分析指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82.9%,其中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57%;高中和职高职校毕业者比例为95%,中专学历者比例为2.4%.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力依旧以壮年为主,并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四十至五十岁间的劳动力,由于各种原因,综合素质相对于年青一代普遍偏低,但相对于现代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城市就业对员工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日益看重,广大农民现阶段普遍偏低的综合素质与较高素质的城市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供求上的“鸿沟”农村劳动力较为普遍较低的综合素质,在技术上很难达到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这迫使这部分劳动力只能局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这间接造成收入的相对较低.不可否认,综合素质的高低正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2、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变大

首先,目前城镇工作人员的薪酬和各种待遇大多是以员工的职称、职务、工龄、技术等作为标准来计算的,农村转移劳动这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势必面临薪资待遇偏低的困境;其次,农民在其所居住的村庄基本都是有住房的,但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民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务必从市场购买或租赁房子来满足基本的起居,这样在转移的过程中他们便要放弃原有住房的机会成本,同时需要付出购买房子或租赁房子的支出成本,对大部分劳动力来讲购房与租房的支出是最大的问题;然后,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务工者的诸多优惠,外来农村人口在劳动合同、保险制度、医疗及保障方面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农村劳动力会面临一部分潜在的风险,相应的会加剧一部分风险成本的付出,转移成本的加大会加重外来人员的经济负担;最后,对于一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他们会拥有经济上的对比失落感,转移的动机也更强烈,但落后的经济条件不能支付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风险成本和支付成本,这种现实的困境又会加剧先前的对比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农村间的收入差距.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投入要素萎靡,边际生产力递减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均耕地面积的绝对减少,在理想中土地本该愈显珍贵,传统几千年以来农民对土地具有深厚的感情,但现代化的社会农民对土地的态度却在发生着逆向的变化.许多农民尤其农村年轻的一代,传统重农思想已消失殆尽,繁重的体力劳动、偏低的投入回报让年青一代对农业失去兴趣,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所剩无几,相比农作物的种植更愿意转移到异地就业.而留守的劳动者面临体力、脑力上的局限逐渐变得只是勉强地应付农业生产.在农村广大地区凡是经济基础较差,但具备了外出务工要求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基本条件的人绝大部分是劳动力流出者或潜在流出者.农民弃耕、抛荒现象常见.对农业生产缺乏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不完善,生产资料的投入萎靡,导致农业边际生产力递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虽客观上将土地集中起来、便于实行机械化生产,但机械化生产的高投入让广大农民望而却步,同时还面临经营不善等潜在后果.

(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技术进步缓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一条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还能解决农村资源浪费、环境保护等一些列问题,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农民.因此培育新型现代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科技成果最终被广大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也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但现在农村中更多的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数是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人群.潜在人才资本的流失降低了农业、农村后续发展的整体素质,直接导致的是后期农业发展动力的不足,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推广在农村也难以维持.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不足,农业生产效益也将受此影响,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进程将陷入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的地步.

(三)农民收入增加,加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相比于没有发生劳动力转移之前单纯种植粮食带来的收入),但劳动力的转移不是随即发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农民在进城动因上也存在差异.①农村劳动力根据自己对转移城市就业机会的了解做出是否迁移的决定.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缩小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相对贫困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使它选择了相对富裕的农民和地区,淘汰了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民和贫困地区.事实上,真正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除了劳动者转移的“动机”,还有劳动者转移的“能力”.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选择外出劳务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经济基础差的农民只能坚守仅有的土地,进行简单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经济基础对两种劳动者的影响无形中扩大了未来两者的收入差距,加剧农村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当前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一)强化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追入上的增长,近年来我国财政部门持续增加政策性财政投入,释放出良好的重农信号,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标准,对农民在农业机械的购买进行补贴,确保农民得到更多优惠.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尤其强化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加强对劳动力劳动技能的培训,发挥农体、政府主体、培训主体、用人单位四个方面的作用,达成一致的标准共识,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断趋于合理.近年来我国在劳动主产区、贫困区等一些农村地区开展“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积极发展新型农村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要增加农民收入,除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还必须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传统农村生产类型趋于单一,缺乏对市场的吸内力.当前互联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巨大优势赋予农村发展新的契机.借助网络农村可以发展新型产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的发展基本面临两桩困境:一方面,农村有广大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又面临市场匮乏的困境.而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最大化的将两者整合升级,借助网络将农村资源和市场整合,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实现城乡的良性互动,拉近城乡的距离.另外,相对于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农村可以通过政府扶持发展一些乡镇企业,或借助互联网的宣传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借助网络的线上优势和本地产业的自身优势打造适合本地的特色经济方式.

(三)打造全方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

首先,为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管理,从体制上根本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无序流动状况,有必要在农村设置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的专门机构,打造全方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其次,推进国外劳动市场建设.我国是人口大国,而西方广大国家却面临人口不足的窘境,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一直存在,国外在基础工种上的巨大需求和国内劳动力富余间可以实现良好对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出国务工服务,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理念,为本地的农村、农业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注释:

①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②史清华,林坚,顾海英.农民进镇意愿、动因及期望的调查分析[J].中州学刊 ,2005(1):6~14.

参考文献:

[1]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J] ,学术研究,2006(5).

作者简介:蒋在峰(1990-),男,山东潍坊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综上而言,这是一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我国农村和劳动力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经济发展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与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特定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及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出了实际的需求就会产生多余的劳动力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数庞大,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耕地面积越来.

2、 新时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策略 新时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策略研究王 佳 长春新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科 摘要伴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乡村迎来振兴新时代,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提供了时代契机 将十九大精神与基层农民就.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实证分析与以湖南省为例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

4、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任继忠(山西省液氮站大同分站 山西 大同 037400)摘 要三农问题,不仅关系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山西省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加速.

5、 锡林郭勒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 李逸哲(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摘 要 当前, 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问题 解决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可以给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巨.

6、 双向嵌入:农村经济能人和基层政府行为一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问题 摘要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与基层政府的行为紧密相关,也受到农村社会自身力量的制约 以基层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和以农村经济能人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是影响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两大要件 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