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文献综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参考文献 劳动力日语论文 劳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答辩

劳动力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与影响因素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劳动力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与影响因素,该文是劳动力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决策和影响因素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孙家弄村为例

张蕾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王远方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王星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项目支持:本研究是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4G030025)《浙江省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对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研究》、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C35006)《浙江省城市人口适度规模水平、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630174)《长三角都市圈城市人口规模演变规律、集聚效应及政策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以杭州市萧山区孙家弄村村民为例,对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孙家弄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比重大,素质较高,男性较女性更容易且更愿意发生转移.劳动者对城市的认知程度、户口制度的宽松程度以及农村及城市的推拉因素都会影响该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决策.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和是否愿意外出务工显著正相关,农村拉力以及城市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愿意外出务工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决策 影响因素

世界各国的政策都在致力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便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比较合理地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利用程度的高低以及其转移情况都会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相关研究评述

刘易斯(1954)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农村劳动力.都阳、王美艳(2010)认为在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的概念,除了农业需求的劳动力,其余的劳动力都可以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包括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产业以及地域间的流动,还包括农业劳动力变为非农业劳动力的过程.威廉·配第(1961)认为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必然出现的现象,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赵翠红(2009)提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崔岩(2011)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转移,是从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吴利明(2011)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大量滞留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快速与否、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的关键所在.威廉·配第(1691)根据当时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认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为商.20世纪40年代初,科林·在配第的研究基础上完成、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发现了配第-定理.阿瑟·刘易斯(1954)提出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二元结构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变这一理念.托达罗(1970)认为国家在发展城市经济水平、提高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不能忘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只有这样,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才会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才不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李玉萍、马丛(2010)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来越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如何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蔡昉(2000)提出了制度对劳动力转移决策产生影响的观点,他认为我国传统的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特征分析

本文以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孙家弄村为研究对象,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共836户家庭,人口累计2768人.该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较高,近三成的劳动力属于剩余劳动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1)转移劳动力趋向年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劳动力会选择外出.调查显示,该地区转移的剩余劳动力10-18岁的占10%,18-30岁占56%,30-45岁占23%,45-60岁占8%,60岁以上占3%.该地区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18-45岁之间,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9%,该地区转移劳动力是比较年轻.

(2)转移劳动力素质较高

我国的农村教育水平总体不高,对于孙家弄村的剩余劳动力来说,由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较不错,同时相关机构提供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他们接受教育或者培训的机会相对比较多,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水平相对比较高.调查得出,该地区大多数劳动力有着高中及以上的学历,只有28.2%的人具有初中及以下的学历,被调查者中有近一半的人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素质水平比较高.

(3)转移人数占农村人口比例较大

调查结果分析,该地区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比较多,占农村人口总数的比例较高.在被调查者当中,有44.5%的人曾经外出打过工,即发生过转移,可以大致认为该地区劳动力转移数量占全村人数的份额还是比较大.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发达城市转移.被调查者中,曾经有过转移经历的劳动力占到总样本的44.5%,转向发达城市的人数占到了总样本的30.9%,可见,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选择转移目的地时,主要向发达城市转移为主,倾向于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区.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关注收入、自身前途以及眼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做出转移决策时,会考虑到许多与自身相关的因素,其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及发展,调查显示,该地区剩余劳动力会进行转移主要还是因为打工挣钱比较快、外面发展机会比较大,同时其自身想出去见见世面的想法也占较大比例.

(3)男性较女性容易发生转移,且转移意愿强.对被调查者中的男性和女性是否进行转移及转移意愿情况分析,发现该地区剩余劳动力中男性比女性的转移情况更多,而且男性有着更强烈的外出意愿,其中24.6%的男性有过转移经历,大于女性的20.0%,而且男性中有32.7%愿意进行转移,大于女性的23.6%.男性较女性容易发生转移,且转移意愿更强.

三、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1.劳动者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对转移决策的影响分析

该地区剩余劳动力对于城市消费水平以及环境情况的认知不同,会使得劳动者做出最后的转移决策结果呈现显著差异,见表1.劳动者对于城市消费水平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城市的环境情况的了解程度的Sig.(2-tailed)值均小于0.05,可以说劳动者对于城市的认知不同,会使其在做出最后的转移决策时产生显著性差异.

表1 对城市的认知程度与劳动者转移意愿单因素方差分析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2.制度因素对劳动者转移决策的影响分析

若户口管理制度放宽,劳动者可以拥有与有城市户口的人相同的社会福利及部分权利,其是否愿意进入城镇工作与其是否愿意进行转移呈显著相关,见表2,即户口管理制度的放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最后的转移决策具有显著正相关.

表2 户口管理制度的改变与劳动者转移意愿的相关分析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3.农村及城市的推拉因素对劳动者转移决策的影响分析

农村以及城市的推拉力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最后的转移决策结果.表3显示,农村推动他们外出的因素和城镇促使他们进城的因素都至关重要,农村收入太低以及没有太多发展或致富机会是促使他们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而城镇促使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主要因素是进城务工收入高以及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农村有自己的亲人、可以照顾他们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是吸引其回乡就业的主要原因,而城市推动他们回乡就业的主要因素则包括了与亲人分离、心理压力大,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以及城市物价水平过高.

进而,对农村的推拉力和城市的推拉力因素与农村剩余劳动者的转移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4.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和是否愿意外出务工显著正相关,农村拉力以及城市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愿意外出务工显著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5,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1.由此可见,农村推拉力和城市推拉力均显著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决策.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1)孙家弄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比重大,素质较高.孙家弄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比较多,进行转移的数量比较大,因为当地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的成本比较多,这些劳动力的素质相对其他农村地区较高.男性较女性更容易且更愿意发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关注自己转移后可获得的收入、自身发展机会以及可以开眼界的机会.总的说来,孙家弄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不断增加,且趋向年轻化,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益处,促进了农村以及城市的共同发展.

(2)劳动者对城市的认知程度、户口制度的宽松程度以及农村及城市的推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该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决策.剩余劳动力对于城市消费水平以及环境情况的认知不同,会使得劳动者做出最后的转移决策结果呈现显著差异.户口管理制度的放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最后的转移决策具有显著正相关.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和是否愿意外出务工显著正相关,农村拉力以及城市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愿意外出务工显著负相关.

2.相关建议

第一,解除“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界限,进而可以促进人人平等的实现,才能加快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大有裨益;第三,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安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市化第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给予当地劳动力走出国门、寻找国际就业空间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得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当.

参考文献

[1]都阳,王美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24.

[2]赵翠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9(3):61-65.

[3]于刃刚.配第—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63-65.

[4]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力剩余读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李玉萍,马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价值工程.2010:115-116.

[6]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7]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44-51.

[8]杨慧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2010(4):71-72.

[9]余勃,贾金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因素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86-89.

[10]仙娥,王春艳.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4(4):60-63.

[11]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37-42.

[12]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2(5):56-63.

[13]王桂新.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区域发展[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4):62-70.

作者简介

张蕾(1978.12-),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从事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方面的研究.

该文总结,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决策和影响因素方面的劳动力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劳动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与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特定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及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出了实际的需求就会产生多余的劳动力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数庞大,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耕地面积越来.

2、 新时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策略 新时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策略研究王 佳 长春新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科 摘要伴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乡村迎来振兴新时代,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提供了时代契机 将十九大精神与基层农民就.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实证分析与以湖南省为例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

4、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任继忠(山西省液氮站大同分站 山西 大同 037400)摘 要三农问题,不仅关系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山西省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加速.

5、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效耕地面积达18亿亩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相对减少,依靠传统作业的农民就被“剥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

6、 农村妇女体面劳动现状与影响因素 摘要我国处于 "十三五 "时期,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相关劳动保护法规也日益完善,国家也愈发重视体面劳动的实施 但在广大劳动者中,农村妇女是羸弱群体中的弱势 由于地理位置、家庭条件、自身素质……因素,这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