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经济论坛杂志 国际论坛编辑部 人民论坛杂志社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科协论坛杂志社 基层医药论坛杂志 人民论坛发表论文 人民论坛投稿须知 前进论坛杂志社 论坛文献综述

论坛相关论文如何写 跟第六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圆桌讨论实录方面论文如何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论坛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9

第六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圆桌讨论实录,本文是论坛相关论文怎么写和智库和圆桌和实录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文字整理/本刊社长、经济学副研究员 杨明

【编者按】2017 年11 月22 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新经济》杂志社协办的第六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在广州市广东社会科学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本刊2017 年12 月刊、2018 年1 月刊先后作了封面头条专题新闻报道和编发到会领导和专家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和主题演讲环节的演讲.本期编发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实录,供读者们参阅(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主持人(杨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的会议现在开始.从今天上午各位专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湾区研究正在一步步的深入,大家都越来越关注湾区的起步怎么做,湾区发展怎么做,湾区发展热点在哪儿,湾区发展的难点在哪儿,我想今天下午专家会带来更精彩的发言.下午第一位发言的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教授,大家欢迎.

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非常感谢有这么多的朋友.我想就湾区的一些初步观点,在这儿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从湾区这个地区的发展阶段讲起,我把去年研发投入强度做了这么一张片子,这张片子可以看到,中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研发投入的强度已经高于OECD 平均水平.因为我们知道从研发强度的指标来看,欧盟15 个国家是2.08,OECD 的平均是2.4%,我们可以看到广州去年的研发强度是2.56%,上海是3.82%,浙江2.43%,江苏2.66%,北京5.96%,天津3%.因此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这个趋势持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相信我们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发达地区,将会真正有可能成为全球的创新驱动的一个中心.

那么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几个板块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发达的东部三个板块,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投入创新的钱是219 亿元,长三角是420 亿,京津冀是240 亿元,从研发创新投入的金额来看,我们粤港澳地区和京津冀差不多,无论是强度还是投入的金额,长三角有着明显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研发强度是比较低的,只有0.73%,香港在2022 年的研发强度将达到1.5%,研发投入将有450 亿港元,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地区,创新并不是香港的优势.

从湾区来讲,我们讲我们对标的是三个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湾区,纽约湾区是全球的现代金融中心,旧金山湾区是全球现代创新中心,湾区是全球现造中心.我们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都市圈,分别差异化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说广佛的定位是不是对标湾区,会成为亚太乃至全球的现造中心.深圳是不是对标旧金山湾区,会成为一个全球的创新中心?这一轮会涉及到三个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三个都市圈分别的定位是什么,而且它们之间的风格合作关系是什么?

另外,我们过去调查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凡是经济发展比较有活力,发展比较健康的地方,我们总是讲它是市场无形的手,政府有形的手,社会和谐的手和开放压力的手,这四只手协同推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就讲粤港澳大湾区不是仅仅市场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作用,是开放的社会、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结果.我画了一张表,这个表是从全国看的,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民营企业的占比超过61%,外资的企业超过10%,我们可以看到在制造业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混合所有制的结构.但是从现代服务看,会发现医疗健康国企的比重占了90%,批发零售国企的比重占了62%,文化占了86.6%,教育占了73.4%,金融占了91%,科研占了70%,经营和租赁占了76%,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成败有没有可能在现代服务业像现造业一样,民营企业占6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占10% 以上,然后形成一个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结构.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谈一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问题,一国两制如何能够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制度上的创新,也就是我这里写了三个方面:跨境金融、跨境创新、跨境人力资本的网络合作,怎么能够解决一国两制条件下,也就是说粤港澳制度上创新和对接.因为从粤港澳大湾区来讲,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但都在香港,怎么用好香港的世界一流大学?怎么用好香港的现代金融,怎么用好香港的专业服务和它的优势,我个人觉得过去30 年,这个问题是没有解决好,过去30 年我们解决了“三来一补”,形成了四大经济生产体系.未来30 年,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跨境金融、跨境创新、跨境人力资本的合作方面,能够形成一个新的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合作优势.这个我觉得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好的问题.

因为香港最好的优势是治理,我们广东真正学香港治理学得很少,香港的生产力促进局、香港的经管局,香港的廉政公署,整套法定责任围绕.

我们怎么解决跨境一体化的合作.中国现在参与东盟之间贸易区的合作.我们怎么能够在粤港澳地区打造一个世界级城市群,这里头我们提出了首位城市设计,是一个还是三个?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湾区是什么关系?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主持人:

谢谢张燕生教授,张教授是北京非常熟悉大湾区的专家之一,北京的专家非常多,但是北京研究大湾区的专家也不是很多,张教授是重要的一个.每次听张燕生教授讲话,他都有特别深刻的见解.

第二个发言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教授,大家欢迎.

陈广汉(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讲的题目是我提交的一个报告,就是从“前店后厂”到粤港澳大湾区,探讨粤港澳深度合作的走向.

我在2006 年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就想港澳跟内地的关系存在两个因素:1、内地市场开放程度比较有优势.后来我通过观察之后发现还要加一个,就是国家政策,国家发展战略,这三个东西决定着粤港澳湾区与内地市场开放程度.我们内地市场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把它的划几个阶段.因为是局部开放,首先在深圳,在某些行业开放,这种局部开放导致了经济极其不平衡,所以导致了“前店后厂”的情况;2、到了2003 年的时候,中国加入WTO,全方位开放,当中国市场全方位开放之后,我们要寻找香港和澳门在国内的地位,这实际上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整个过程就是经济一体化驱动发展的模式;3、全力推进互利合作.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是到了新的阶段,“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是新阶段的开始.我们在新的阶段上,怎么样进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以及存在的重要问题怎么解决,未来合作深化改革开放是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它的发展在我们看来是市场的一体化和社会的融合发展.市场的一体化,我们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居民便利发展,跨境的福利,跨境的社会权利,跨境就业创业,跨境的学习、养老,这些事情要解决,让人们能够真正的分享到区域社会融合的优势.我们在这前提下寻找我们新的核心优势,区域优势,市场不断开放,我们优势在哪里?比较优势,怎么来融合,怎么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我就讲一个发展的领域,以前怎么样“前店后厂”,这个市场怎么样阔步发展,以及到制造业、服务业得到创新,驱动引领,以及我们怎么从自发性合作,走向自觉性的合作,再走向共享性的合作.这都是未来合作发展很重要的一些方面.

对于未来合作发展的建议.我讲几个方面,合作最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因为没有制度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在这个区域合作当中,怎么解决“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制度背景?“一国两制”有成本,有收益,“一国两制”的互补性造成了我们产生收益,它的差异性产生我们交易的障碍,会形成成本.“一国两制”还是一个基本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这种制度障碍,跨境制度的流动,跨境人员的流动,刚才讲过了金融、人员的往来,都是涉及到体制创新的.

我们有两种思路:1、在基于现有的体制下合作;2、改革这些体制,达到我们的合作目的.如果是基于现有的体制下合作肯定是小打小闹,不会有什么新的进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等等很多政策,现在有多少有落地的,有多少有效果的?不断有政策,但是已有的政策做得怎么样?非常值得探讨.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包括在研究税收的制度都受到非常大的障碍,这个话语权都是在手上的,你要怎么来突破?

另外,一定要统筹协调,如果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我们地区之间没有一个协调机制,我们合作有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协调机制非常重要,现在如果没有的协调,这个事情很难办,如果没有广东省政府的协调,珠三角也很难协同发展.我们看到港口、机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间已经有很多声音.实际上现在有很多办法解决,港口、机场可以股份制,可以参股的,广东省已经有一个政策,就是相互参股,大家共同股份制,合伙制.我们媒体已经讲过了,京津冀是父子关系,长三角是情侣关系,其实很有优势,真正把我们的优势整合起来.我们把香港服务业和深圳创新业真正整合起来,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

主持人:

谢谢.陈广汉教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出了非常精彩的观点.粤港澳的研究已经不是停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粤港澳湾区跟世界三大湾区比,存在哪些特点和哪些弱点,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研究,粤港澳发展当中碰到的困难、问题,像刚才提到了的机场问题、港口问题,现在这种声音已经出现了.在这种声音出现的时候,我们怎么找到痛点,怎么找到让大家愿意一起用力的方向,这是我们现在都要考虑的事情.陈广汉教授所在的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中心是国内五大研究机构之一,是前沿专家阵营,非常感谢陈教授.

下一位发言是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先生,大家欢迎.

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非常高兴和大家来探讨一下大湾区的事,上午专家们已经讲了很多,刚才前面两位专家也特别讲到大的一些问题,我想着重的从制度创新说一说大湾区的问题以及一些政策的倾向.因为这个内容比较多,我着重的讲几个观点.

第一,从创新的角度上来看,怎么去创建“两带”的空间,现在我们已经把“9+2”有一个行政上的说法.但是从大湾区自然生长的角度上来讲,一定是:沿海的经济带、沿江内地的辐射带,这两个带,这两个空间都应该是顾及到的,没有一开始严格的说我就在这儿,你就不在这儿,我们到很多地方的时候,大家都说凭什么我不在这儿?从一个形成的角度来来看,我觉得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不必把这个划得这么严格.

竞争的繁荣一定是一个地方主要的因素,分工合作固然是很重要,但是我们一定记得分工合作也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竞争,就剩下一家企业,我的看法很快是衰败的开始.当然,与此相关联的是两只手,核心还是政府的事情.

两大转型,一个转型怎么从你的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广州、香港、深圳、澳门也是一个中心,你不能光一个中心,应该是中心+,全世界都是这样.第一城市向都市群转型,以前我们都是一个一个城市割裂开来的,打造这个湾区就是大都市群,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你规划这个,规划那个,我觉得没有什么区别,“十二五”规划都提了城市群,那搞大湾区是什么意思?

创新靠什么?你得创新,得有密度,得有浓度,你还必须得有公共服务,如果没有跨区的公共服务,你搞湾区有什么意思?所以你看桌子上,得有菜有汤,还得有一个桌子,就象一餐桌,这个桌子就是公共的跨区域产品,否则你的碗筷放哪儿去?菜又往哪儿摆?

当然,还有两种的中心城市:1、移植性的城市,我把城市中心移过来;2、种植性的城市,我在这里种出了大企业,种出了大公司.但是仔细的看,必须鼓励这两种城市同时发展.

实现两个克服:1、克服行政阻隔;2、克服跨境的障碍.这两个不打通,我看没戏,跨境当然容易,但怎么克服行政阻隔?我想在这方面,这个大湾区的问题会很多.所以核心是要素便捷流动.我不敢说自由流动这两个字,怎么便捷高效,我觉得很重要.根据这个方面,我有8 个建议:

第一,人员通关便利化.这很重要,上午也讲到这个问题,我们感受很深刻,现在我们的深港两地通关真的很难受,海关边检弄两道,凭什么?我看澳门那个口岸也一样,乱糟糟的,紧张得很,一个口岸都搞不好,怎么治理好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中检验,你的口岸搞得乱七八糟,便利不便利?这个口岸,现在不光是国人的形象,这个口岸是我们的城市的连接点.我觉得这是首当其冲的.

第二,货物通关便捷化.

第三,资金跨境互联互通.深港通、沪港通,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通?风险投资是不是可以通?小额贷款能不能直接贷,能不能直接通?

第四,网络和通讯便利化.打个电话很难,还长途,还国际网络,其实在这个地方,一个大湾区,一个号码就完了,很方便,把这个成本节约下来了,大家也感觉到,我在这儿不是很方便吗?我愿意到哪儿就哪儿,我跑到香港,跑到中山,跑到东莞,去到哪儿电话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便利化.

第五,落实港澳居民的同等待遇.上午也提到这个问题,当然,这个同等待遇不完全是对等的,说我也要一样的,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本身是在哪里?有人说“十九大”报告不研究大湾区,说不重视大湾区,你仔细去看,在港澳部分写着,大湾区就是支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第六,研发粤港澳大湾区统计产品.纽约大湾区很强调统计,所以我们研究别人的时候,纽约、、伦敦,我们有时候分不清楚它是大的还是小的,它有一个统计产品,特别是人口统计,因为流动起来了,跨境了,跨区了,那这个统计得跟上,如果你没有一个统计,可能将来你这个理论不好说.

第七,打造中国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的高地.大湾区很重要的,包括港澳的优势,就在于它对接国际,国际的标准,我们天天跑到香港和澳门买东西,就是因为别人的标准高,买来的放心,就是好.为什么不打造一个大湾区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的标准,而且将来能够走出去,能够走到“一带一路”其他的各个地方.第八,率先在深港实现要素便捷流动.我觉得深港的便捷流动可以率先的实现,当然,本身我们还有很多平台,这些平台都可以去率先的试验,这就是我简要的给大家报告的观点.

主持人:

谢谢郭院长,我们从郭院长的讲话里面,听到他所表现出深圳的力气、底气.当然,协同竞争也是非常重要的,规划是重要的,创新可能是更重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下面第三位发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教授,大家欢迎.

剧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大家下午好,我的演讲题目是理论研究需要跟上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步伐.今天上午、下午已经有多位的领导和专家,对这个大湾区的发展发表了很多好的观点,我也深受启发.

对于前面几位专家的发言来看,我总觉得基本上问题导向或者对策导向,我觉得这个对于大湾区的建设,显然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还觉得除了问题导向和对策导向以外,我觉得在现在的逻辑导向和方法导向同样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大湾区规划的背景之下,我觉得在理论上,对于大湾区做出一个更深入的分析,对于规划的形成,规划的制定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就强调一下这个理论,目前在大湾区建设热火朝天的背景之下需要加快做一些研究.

我看到今天的会议参会者很多都是来自社科系统的,山西社科院、天津社科院,很多很多社科系统的,包括广东社科院.我觉得现在咱们这些理论工作者是需要对这个大湾区进行一些更深入的理论上的剖析,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我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主题词进行了一下搜索,我发现关于大湾区方面的文章,大体上有七八百篇,其中学术研究也就是一二百篇,大概占了三分之一,更多的文章都是在对策性的,或者是建设性的研究.我想大湾区这么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来说是非常不匹配的.

如果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待大湾区,我想至少有这么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第一,关于大湾区的定位问题.这个定位问题,仅就咱们今天上午、下午的专家对大湾区的定位来看,至少有几个:1、大湾区是全球重要的创新创业的城市群;2、世界性的自由贸易区;3、国家现代化的先行区;4、先行示范区第一梯队,解决刚才郭院长说的,大湾区还在于是解决港澳问题的一个抓手等等.这些观点,应该说反映了咱们一些学者对大湾区这个定位的一些思考.但是这个大湾区到底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区域?恐怕是需要去做更深入的研究,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去定位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更加具有操作性的一个定位,我认为是我们这个理论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问题.

第二,关于大湾区的潜力问题.参加大湾区的运作,我想大湾区首先是港口,湾区一定首先是有港口,然后还有港区,再一个就是产业、科技、资本和人力.这样一些要素到底具有多大的增长潜力?我想这是需要去从经济学的角度,或者是从其他方面的角度来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预测.这方面实际上做了很多很多,用各种各样的增长模型做一个预测,我觉得这个也是需要去做出一个分析的.

第三,关于大湾区的挑战、机遇,包括中间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需要去做的.我看到一些文章,前两天我在FT 的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大湾区的挑战问题.恐怕体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素,他们说大湾区叫做“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四个城市”.这个问题,咱们下午很多专家都说到了,“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四个城市”,这些东西都不一致.现在把它整合到一块儿,能不能够整合在一块儿?这中间有哪些需要我们去加以解决的?我觉得这是需要去深入研究的.

另外这个湾区建设还有一个所谓的虹吸效应,你在粤港澳这个地方,跨界做湾区,这个湾区的建设过程当中必然会给周边的一些城市、地区,它的资源造成一个巨大的吸力,可能会导致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这个问题,我看是需要去考虑的.这是关于湾区挑战,这里头到底哪些需要我们迫切的解决,需要理出来,加以研究,就会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很好的依据.

第四,关于大湾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我觉得这也可以在理论上加以分析的重要问题.刚才说了,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涉及到广东一些地市,涉及到香港,涉及到澳门.而这个“一国两制”下的参与者,我想肯定是存在博弈的.到底广东的诉求是什么,香港的诉求是什么,澳门的诉求是什么,我想他们一定会在他们的决策过程当中,按照他们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决策.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够走出一条多方共赢的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你能看到各方做什么,但是要达到一个合作博弈的均衡,可能是学术家最大的一个障碍.所以我们理论工作者可能要去深入的分析,在不同参与者的诉求,不同参与者的行为,不同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不同参与状态下的这种合作博弈的结果.

第五,我个人认为需要研究中小区域与大湾区的关系.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大湾区是珠三角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广州我来得不太多,去深圳比较多,这次来给我感觉到非常震撼,我们在北京总是谈北上广,这个“广”果然非同一般,这个城市建设跟我前些年来相比,果然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变化,它恰恰是这个大湾区之所以提出来的一个物质前提,如果没有珠三角的长足发展,我相信今天来提大湾区还为时尚早,只有建立这样一个丰富的物质基础,大湾区就自然的应运而生了.所以广义上的珠三角其实也是包括了香港和澳门.

过去珠三角的成功经验,它的内部机制恐怕是后续的大湾区建设必须去遵循的一些东西.而到底这里头珠三角成功的经验,成功的机制到底是什么?恐怕这个是需要学术界去进一步总结的.这个总结恐怕作为指导大湾区的建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谢谢剧锦文教授.剧教授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参与各方都有规则,都有自己的利益,大家在谈诉求的时候多为自己考虑,学者旁观者清,剧教授的观点非常的有先见之明.

接下来是互动时间,我们有请刚才的四位发言人上台和两位点评人一起上台.

现在先请点评人对刚才四位演讲者的讲话内容进行点评,请每位点评人控制时间,每位点评人是5 分钟或4 分钟,请你们抓紧时间.现在我们先请第一位点评人,澳门经济建设促进会理事长杨道匡先生.

杨道匡(澳门经济建设促进会理事长):

谢谢.我按照会议的要求,对四位演讲嘉宾做些点评.有三位是老朋友,一位新朋友,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新老朋友交流.

第一位张燕生教授的发言,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选其中一个题,在粤港澳湾区这个城市群是不是要多元融合发展的格局.这个问题我在思考,希望大家也思考.因为2014 年当时我在澳门做了一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合作纲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概念是在2008年《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来,广东省住房建设厅和香港规划署、澳门城市一起来做.当时是先做城市群,后做珠江口湾区.

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因为粤港澳有一个广东,当然以广东为首,香港在珠江东岸,澳门在西岸,三角鼎立,你要选一个首位城市.按经济总量来说肯定是香港,因为2016 年香港是22000 多亿,广州是19000 多亿,深圳也是差不多,但问题广东怎么办?澳门怎么办?

所以当时我们综合各方的智慧,提出了“多元融合”,在这个地方,它跟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不一样的,所以这个问题,我只能提出一个思考,就是关于张燕生教授的发言.

陈广汉教授的发言当中,我就注意到一个如何协调城市的功能,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协调的管理机构.它提了一个我们一直在关心的问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横琴开发,这个我们倒是一直在关注,它涉及的是什么?主要是口岸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刚才说了,今天长三角也好,珠三角也好,世界知名的城市群,纽约、旧金山、和伦敦,它们都没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口岸问题.正是因为“一国两制”,造成了香港和深圳,澳门和珠海之间有口岸.到底这个口岸目前来说怎么样保持?在保持的基础之上,如何去分开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发改委即将要公布的《规划》里面,如何打通关口这一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措施要素.讲回从前,2010 年7 月19 日,国务院批了分线管理,只有澳门牌的车可以进入珠海.到2017 年,过了7 年,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还是放那在那儿,我只能点到即止.口岸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郭万达院长,今年我们也一起探讨过湾区的问题.关于郭院长谈到人流、物流、资金流,还有现代的车流,还有信息流,我是非常有同感,如何能够流通,包括电讯,这个空间不断的变化,而且澳门特别感觉到,因为离得很近,又在边境的地方互相抢,很长时间已经找不到网络,不管是大陆的网络还是澳门的网络,这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将来城市群,我倒建议,正如我今天上午所说的,能不能在公共事业的投资、营运和管理,我们有所突破,我们成立粤港澳的电讯股份有限公司好不好,这样就等于打通了.

剧锦文教授提到理论思考的问题,我觉得非常的好,因为我们确实参与着湾区的讨论,确实是问题导向比较多,从应用、解决问题,但是关于理论的思考,这确实是很好的问题.但因为时间的问题,我也顺便提一点,今天的南方智库在座的专家,提出这些问题非常好,我们共同思考,看看能不能有所突破,除了问题导向,我们是从其他方面去多思考一遍,深层次的,而且比较高端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各位.主持人:

好的,谢谢杨道匡先生.下面我们第二位点评者是匡贤明先生.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谢谢.刚刚四位专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杨先生也作了精彩的点评.我这里想谈三点:

第一,我昨天在南沙待了一天,和南沙区委区政府看了一些地方,感触很深,有很多感想.现在大家都在大湾区这个背景,或者这个议题,虽然放在整个国家发展格局下,我感觉我们七八十年代讲重点发展,那时候是讲香港和澳门,现在讲香港、澳门、广东共建大湾区,在国家大战略转型情况下,我们面临着大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我昨天在南沙自贸区感到很兴奋,因为他们当时给我一组数据,说南沙区过去几年有289 项制度创新,其中将近20 项在全国推开,其中70 项在全省推开,然后有100 多项是在全市推开.看完了之后,我就问他们一个,我说你们作为在一线工作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障碍或者有什么特色之处?我比较遗憾的是他们说的问题都不是特别聚焦,也谈到很多现象性的问题.,但是现象性的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我感觉好像不是特别的清晰.我在这里想提一个建议,这种情况下,我们网络智库能不能设立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问题平台?我们基层政府在实行过程中间遇到问题,我们在平台上及时反应.刚才杨先生也讲到了,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我们进行探讨,一点一点的突破,这到底是政策的问题,还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到底是技术的问题,还是个案的问题,让基层的一线工作人员去做这个,他可能也不太熟悉.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让智库发挥作用,设立一个智库问题平台,逐一的进行解决.

第三,今天上午提到粤港澳自贸区的问题,参照欧盟的模式.2014 年,我在云南调研的时候,曾研讨在云南沿江那个地方,建立一个内欧盟的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之所以特殊,它确实一国两制下自贸区、经济特区、自由港很多东西混杂在一起.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在这里面率先探索,比如说粤港澳自贸区、自由港或者类似欧盟的那种?看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圆桌讨论(下半节)

主持人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第一节时间控制得非常好,点评嘉宾、各位都把时间掌握得非常好,希望第二节可以继续发扬上一节的好的风格,把这一节能够完美的开完.这一节圆桌讨论有5 位演讲嘉宾、2 位点评嘉宾,下面有请5 位演讲嘉宾进行演讲,每个人控制10 分钟之内,超过9 分钟就需要给大家提示,因为时间都比较紧.下面有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经所研究室主任王海峰演讲.

王海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经所研究室主任):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南方智库论坛参与这个活动,我主要是过来学习的.今天下午,我主要想谈一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我谈的这个问题可能比较有争议,只谈制度创新里面的一点,这个点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只要这一点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由市场化的东西推动.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是在新时代承载着改革创新的使命,不仅仅是珠三角的项目,而是全国的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行机制创新,机制创新需要找到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钥匙.从全球化和区域化视角、从疑虑、困局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一个非常个人的说明,所有观点都是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

首先“十九大”将大湾区提到新的战略高度,使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顺应改革.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自贸实验区,自由贸易网络,推动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启动改革开放的大门,大湾区建设可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的大门,这是新的进场.

在我看来这是国家赋予大湾区的历史使命,也是大湾区9+2 应该承担的历史之重.我们所十八大以来研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国际贸易网络,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国家目标,也是最高的目标,大湾区的建设恰恰符合这个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基础最好、条件最好,承担的责任也应该最重.

因此我觉得大湾区的建设能否成功?对于下一个更加积极有效的融入全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自由贸易网络,推动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找到改革开放的一把钥匙,这个钥匙是什么?个人认为这把钥匙是人员的自由流动,即两地两检到一地两检.只有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出珠三角和港澳的活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深圳在过去20 多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现在深圳,不仅仅是珠三角、中国也是亚洲和全球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城市,很重要原因就是实现内地人员和深圳的自由流动的进出.我们记得很多年前,我们去深圳要边防证.后来边防证废除,深圳的创新、产业活力、创新活力充分的激活起来.

粤港澳大湾区不管目标多大,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的自由流动,核心是人员的自由流动,这是大湾区建设的最高目标,也是高标准的目标.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其他的几项所谓流动会迎刃而解.

在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过程之中,上午的专家、下午的专家、几乎每一位专家都提到国际上这几大湾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几大湾区没有一个不是开放、竞争的市场统一体.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恰恰不是,这样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统一体,充满着市场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湾区都是市场竞争的湾区,充满创新、活力的湾区.最重要因素就是人员自由流动,不仅仅是货物、服务、资金、技术、信息的自由流动.

不能实现三地人员的自由流动,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的比较优势我个人认为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粤港澳大桥的潜能大家讨论得比较多,但目前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人员的自由流动是一个大前提,过去很多年包括相关协议,实现三地人员自由流动,长期以来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或者是很大的困惑、疑虑、顾虑.

大家想一想,欧盟在20 年前就能够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而且随着欧盟的扩大,其范围不断扩大,在一个国家框架下的粤港澳为什么不能取消两地两检,为什么还要搞一地两检,特别在香港回归20 年后的今天,我们具备了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要求.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与一国两制并不矛盾.

一国两制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和完善和可能性重大的制度创新,粤港澳大桥需要人员的自由流动,如果没有人员的自由流动,它的潜能很难发挥出来.在欧洲,瑞士作为最有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国际自由港,面积相当于40 个香港,人口也比香港多,可以实现与欧盟人员的自由流动,不仅激发瑞士的市场的竞争能力、活力,也为欧洲经济注入活力.

在欧洲另外一个国家赌城摩纳哥都可以实现与法国、欧盟的人员自由流动,并没有对法国、欧盟有任何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澳门、香港、与内地,是不是还要坚持呢?我相信实现人员自由流动也不会有任何不利的影响.

今天很多专家都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的开放、合作、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业开放、服务贸易自由化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水平最高的,恰恰就是人员的自由流动.因此个人认为人员自由流动是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金钥匙,其他的问题可能市场都会解决.谢谢大家!

主持人:

人员的自由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中之重,最重要的节点,个人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下面有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育民先生演讲.

梁育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家下午好,我讲的题目就是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的五个关键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从占地面积总人口来说,粤港澳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湾区,但我国还要做这一个发展规划,目标肯定不在这里.我认为将来定位是现代化的、世界级的大湾区,而且现代化必须放在前面.

根据“十九大”精神,我们到2049 年就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湾区肯定还是必须发挥原先过去40年中的排头兵作用.

什么样才叫现代化的大湾区,内容非常广,需要进行很深的研究,一本书都不一定可以说清楚,我就简单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要有高素质大湾区居民、高品质大湾区城市,高质量有品牌的产业与产品,还要有高品质的生活,我们要达到“四高”.

我们的经济总量跟其他三大湾区可以相比,但我们人均水平比别人的距离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实现现代化目标,我就想了五个关键点:

第一制定合适发展战略,目标是人均收入要赶超发达国家的大湾区.我们的世界级大学、跨国公司总部要赶超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要有一个大发展,有可能的话,也提升到80%.因为其他大湾区都是超过80% 的,大家可以看到纽约已经接近90% 了,我们才刚过60%.不一定要跟他们一样,但达到70% 以上我觉得是应该要做到的.

第二优化政府作用.一般就是两个方面,一个要合理分配资源,采取比较好的发展模式.第二制定有关政策来实现政府作用.

优化政府作用,要深化改革,包括法律制度,还要规范日常的管理行为活动,比如引入国际标准任务体系,甚至制定自己的、符合国情的也可以.

还有一个措施可以设立大湾区委员会,这是我们赵细康副院长之前提到过.我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一下,不光要有一个总体委员会,在各城市之间,也许还可以建立协调机构,参照国家管理就是,可能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我们可以在城市之间建立单边、双边、多边的协调机构,各个行业、产业形成一个窗口,一站式提供服务.

第三提高经济要素竞争力、生命力.如何提高?生命在于运动,经济要素也同理.运动起来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和生命力.这样就必须让要素流通,这是很多专家都已经提到了.

这里有几个要点: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比如轻轨、地铁都要全部连通.签证方面不多说,前一段时间有关部委征求意见,我建议放宽签证条件,他们过来很简单,我们过去很麻烦.比如是不是可以放宽有关机构、高校、研究机构、新闻出版这些领域的签证条件,这样在座以后去港澳就会更加方便了.

陆上通道,是否还可以多开几条?甚至利用水上、空中通道,在积累资源方面,开发新界面和其他海岛,这是是最近才得到重视,前一些年不太得到重视.

信息方面大家都会有体会,到香港澳门通讯不方便,去那边需要换成3G,回来才是4G.

货币和金融的联通,人民币将来肯定是越来越强势,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时候肯定也是很强的货币,国际化进程会越来越好,港澳在这方面也有贡献,将来是否也可以本地化?都知道基本法赋予港澳自由发行货币权利,所以2047 年之前不太可能,但之后应该完全有统一,欧盟那么多国家都使用统一货币,我们在一个大湾区里面同时使用三种货币,这是影响经济效率的.

第四开拓和占领更为广阔市场空间,产业创新和保障机制,这很多人都知道的,也有很多研究,不多说.要打好质量攻坚战.抓好技术质量问题,我们要做成一个现代化、有比较强劲国际竞争力的大湾区,自己的质量肯定要以做得比较强势,这样才有可能.具体就是做标准,认证体系、开发自主品牌等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到.品牌方面,很多年都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有很多强有力的自主品牌,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有比较强大的大湾区.把这些品牌分成两大部分:第一就是老字号、第二就是创新品牌.听说北京、天津已经有大湾区老字号博物馆,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做这么一个,搞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

第四部分就是把产业产品、行业标准推向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大家都知道的,我们的科技产业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大家都知道要做这个事,还有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应该要有大发展,我自己就编了一个名词叫维他命机制产业,这个有必要得到重视,这过程中,尽量采用自己中国人的标准.

第五培养独特且良好的文化个性.对于世界各种文化要取精华,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包装、相互学习.

在文化产业里面我就提一点,中国中医药产业,这里面有很多中华传统思想在里面,这也是总书记很重视的一件事情.中医药市场如果可以做大,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支柱型产业.粤港澳也要统一标准,比如说中成药,在三地之间的标准都不一样,又如何统一打出去占领全球市场?

科技就是财富、品质就是生命.我讲完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秘书长邓江年先生进行演讲.

邓江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秘书长):

大家下午好,这是我们做的一个课题,我代表课题组大概讲讲我们的观点.

首先全世界有1.3 万个湾区,湾区里面有城市大概2 千多个,显然这些都不是我们主体研究对象,我们主体研究是大湾区经济,什么是大湾区经济?我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它是多海岸相融的形态,地理位置条件会比较好.既然是湾区,其岸线也会比较长,港口之间的配货距离比较短,比较容易聚集.也有多产业布局,多城市并联,这是一个城市群.满足这几个条件全世界就这几个湾区.

每个湾区都代表在全球有领先经济的经济体地区,中国要走向世界舞台,我们就需要自己的湾区,我用三个方面进行框架:密度、距离、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从工业革命以来到现在为止300 多年,每隔100 多年划分一个经济体系的话,很明显这是殖民体系、北大西洋体系、到北太平洋体系的进度.欧洲殖民体系就是伦敦、北大西洋体系就是纽约、北太平洋体系就是旧金山、纽约.这张图可以看到,一个跨大西洋、一个跨太平洋,跨大西洋东西有两个大湾区,跨太平洋东西也有两个大湾区,目前全球经济就是东升西降的过程.

我们看北大西洋经济体系里面,在北大西洋西岸的时候,分三步走:第一,二战之后,到1980 中国改革开放大概就是这个阶段,当时日韩开始起来,发展速度非常快;第二阶段就是中国、东南亚阶段,大概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30、40 年的时间.下一个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是泛珠三角+ 东盟的区域,这将会成为下一波经济增长非常核心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区域经济转换节点位置,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全球区域经济地图,区域贡献全世界65%,中国占39%、印度占百分之十几、东盟占15% 左右,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泛珠三角+ 东盟区域,而不仅仅是广东的粤东西北,而是代表全球经济增长区域.

基于这种判断,我们认为近地、跨境合作是重点,以东盟和泛珠经济各个省比较、罗列了一下,东盟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比速度,还有泛珠三角9+2 速度可以发现.可以发现我们总体水平,哪怕泛珠三角的省份比他们还是要发达,我们增长率比对方要高一些.

最近东南亚、东盟国家他们增长有起步趋势,比如说缅甸有八点多的增长率,印度尼西亚达到六个点以上的增长.

这个区域有几个优势:土地、运输、劳动力成本优势,从制度上来说,我们有西部开发优势、“一带一路”优势.如果把东盟10+1、泛珠9+2 定起来这是世界级的产业组团,大概有10.8 亿人口、5.6 万平方公里、进出口额有3.8万亿的集群市场.

这里面泛珠三角9 省跟东盟已经有大量的贸易往来产品了,主要我们对方出口还是工业品为主,对方向我们出口主要就是农副产品为主.东盟是“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合作毫无疑问,这是重点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大概在区域起点、桥头堡位置.

这样分析觉得,下一波这个区域发展,会形成以香港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南部新加坡,昆明经济大区域三角体系,这是从历史事件分析,这是一种趋势分析.

距离分析:在这个方向考察,大湾区之间都有时空竞争,这是因为资本的24 小时全球不停流动属性决定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区来看很少出现两个世界级的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大概和隔一个半小时,和新加坡隔一个小时时区,大概就是这样的位置.我们靠近世界第一黄金航线,这条第一黄金航线占了24% 左右.从省内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省湾区、沿海湾区经济的中间地带,我们对两边是等距.

这是内陆三中心体系,这个体系规划接下来会不断往外波及,这种播散过程,会沿着一定路径往外波及.其中有两个沿海路径会走得比较好,目前情况就是这样,因为沿海交通会比较好一些.

未来这种波及的话,广东经济地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将会从珠三角粤东西北两极的经济地位,扩散到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会扩容,中部地区有比较多土地地方可以承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转移发展起来;西部主要就是石化产业带,东部就是城市群建设,北部就是生态建设为主.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一个地理结构,因为是冲积平原原因,因为东江水量比较小、西江、北江水量比较大所以冲积平原,就导致西部冲积平原会比东部大大概2.3 倍左右.西部还有很大开发空间,东部已经非常密集,未来发展方向一定往西走,这样往西走,目前观察有两条:

第一珠江口这条切线只有一条就是虎门大桥;第二西江出海口和澳门出海口这一条我们也被切断,这两条桥不多,我们往西走受交通限制比较大,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建更多高速群、高速公路、还有夸奖、跨海大桥,完成城市化建设.

第三从密度方面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这么一个湾区里面有两个超大城市,三个特大型城市,5.6 万平方公里聚集了六千六百万人,这已经是一个高度密集经济体.

产业分布,东岸主要就是密集型产业为主,西岸地方以技术型产业为主,沿海地方以环保型重化产业为主,我们大湾区经济总量接近10 万亿人民币.

这是大湾区可以看到,我们人均GDP 比较高,我们密集比较高,这是跟自己比.如果跟世界大湾区平均水平相比的话,我们大概只占他们46% 的密度、水平,因此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跟自己内部比,我们西部只有东部36%,西部还有很大的发展间.

跟其他大湾区地理形态结构比,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形态跟产业类型,跟大湾区还是比较类同一些.对大湾区发展的过程,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大湾区也是不停修整、规划过程,也是不停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从一个环状结构逐渐到分散型、网络型的都市圈的结构,大湾区的集化和扩散前后也维持30 多年时间,才慢慢形成目的比较好的形态.

目前大湾区里面,内陆城市分布非常明确,有多个中心、多个卫星城分布态势,他们叫做业务核心城市的分布,围绕这这种分布.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以前的省港两点结构,以前省就是指广州省城意思,演化成广佛超级城市、广深港澳都市群.未来演化下去,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会形成很多的主体功能区,功能区城市、功能区模块,不再只是广深港澳概念,可能会形成30、40、50 个主体功能比较综合,逐一的功能区、卫星城.但是他们产业集群会沿着一条主线走,这条主线就是珠江都市走廊,可能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中轴线.

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往西走;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还远没有结束,还有大量交通空间需要建设;必须要走出去参与泛珠三角、参与东盟地区的崛起;我们要培育大湾区意识,比如建议打造大湾区足球联赛,博物馆联盟、建设推动湾区音乐巡演,推动湾区电影节等等都是为了构建湾区意识.

感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有请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汤贞敏先生进行演讲.

汤贞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我主要做教育方法研究,今年8 月份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主要就是在旧金山湾区学习,除了上课,我们还去了很多政府机构、企业总部,我就谈谈个人感想.

这个题目原来准备讲四个方面内容,但时间确实有限,我就着重讲第一方面内容,后面三方面内容就点点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天有很多专家都做了世界湾区的比较,我认为从湾区的发展历程、全要素来看,旧金山湾区的经验,特别是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产业集聚、交通一体化、驱动发展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学习、借鉴,同时一定充分体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讲讲这方面也是充分激发集聚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是有较好创新基础和条件,推进湾区新时期发展,以及港澳跟内地城市之间的互动,必须从战略上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积极谋划基于国际化包容性提升的创新发展硬支撑,这个硬支撑有三点考虑:

第一要注重调整优化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为前提的先进制造业布局.粤港澳要共同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健全现代化陆、海、空运输体系尤其要优化海港、空港群,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相当多,无论海港还是内陆港还是航空港都很多,接下来按照规划还有若干发展,这若干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背景下不能盲目,从现在开始要推动调整、推进优化.目的是助力建设出口实力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地带,同时与城市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密切互动,整合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先进制造业资源大规模集聚和高效率大进大出.要促进湾区内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和中心城市围绕先进制造业合理分工,引导先进制造业各要素资源集聚,更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引领全球产业升级、主导全球资源配置、带动全球创新发展奠定长期可靠的坚实基础.

第二,着力打造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打破人才交往限制.各位专家也提到关键核心最根本就是人员自由流动,我认为尤其起决定性是人才交往限制.粤港澳要共同打破人才交往限制,率先实行通关、人才政策突破,建立外籍人才、粤港澳本土人才在湾区任一地方创新创业无障碍制度,营造宜居环境,打造宜业平台,倡导跨文化思维和竞争,吸引世界精英来湾区创新创业.同时在广州—东莞—深圳—香港这条湾区发展主动脉中建设科技创新走廊,这个科技创新走廊应该是这样.

第三,充分实现建设更具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的目标,我们粤港澳大湾区要深度挖掘和整合湾区优势资源,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协同发展的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实现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和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协同推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经济科技开放合作枢纽门户,在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充分展现中国力量.

这里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上午我们也有一些专家提到香港高等教育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科学、香港理工大学都是世界一流高校,但作为香港本地创新体系没有深圳、珠三角强,大家可以互相加强.

下面讲讲着力推动更多企业成为创新活动主体.旧金山湾区成为世界著名湾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拥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巨型科技公司和数以万计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广东目前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而不是即将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点行业,广东绝大多数专利也主要集中在极少数企业,比如华为等等企业,创新活动主体未能大规模成长.这是我们推动更多企业成为创新活动主体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需要着力破除企业创新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首先是政府职能定位问题.政府职能定位问题,具体不多说,主要讲就是我们,不是香港、澳门.其次就是促进企业创新问题,应当让湾区成为创新和企业家愿意承担创新风险、愿意驻留发展的地方,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我们湾区应当是一个栖息地.三是创业投资环境问题.

关于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

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是粤港澳大湾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应当共同探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促进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保障湾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首先创造知识产权、营造、完善专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突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保护.关于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

旧金山湾区是高科技投资的核心区域,是世界最具创新精神的科技企业及其创始人的家,汇聚了难计其数的投资集团和投资人、法律专家、金融专家、税务专家、技术专家,加上高校、科研机构、开放自由的人才流动政策,构成强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并驾齐驱.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我认为做好这方面要抓住三个要点:

一要着重地充分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核心城市的金融、科技优势,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科技财政资金与银行、担保、租赁、保险、创投、风投、民间资本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信贷、科技风险投资和科技多层次资本市场,壮大科技金融业,使湾区成为风险投资的沃土.

二要着重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相结合,优先发展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等,加快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布局,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全面开展.

三要着重地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使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扩展到整个湾区的各方面,更好更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核心技术、品牌优势和商业模式.这样,必将更好带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

刚刚主持人和有关专家讲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这两者千万不要只是看一方面.在广东、在湾区不仅仅是几个城市问题,我们在湛江、清远等地他们也有相当基础,他们本身应当积极主动发展好自己,同时积极主动利用湾区发展、湾区建设溢出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湾区有更广阔、更可靠的发展腹地,更大的回旋余地,我们希望不仅仅是9+2 问题,而是希望走出一片更广阔,甚至联通东南亚、联通国家西南部发展等等,希望能够把这些矛盾处理好了,才会更好实现湾区建设目的.

主持人:

下面有请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先生进行演讲.

杨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非常荣幸是最后一个演讲者,今天一整天的会议,大家讲了非常多、非常精彩的意见,我们院关于这方面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看我们的文章,我就不展开了.下面我讲讲要点,讲讲最主要的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样起来?怎么抓手?怎么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今天的讨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想法,有一些专家谈了要国家现代化先行,有一些专家谈了服务贸易先行.也谈了要欠发达地方问题首先要解决,也谈了人力资源流动不够,也有谈了公共品的合作应该是提高.

所有谈的有一个共同点,大家都谈到在这个大湾区的合作发展当中,我们既有着最好的条件,当然,我们也有着比其他湾区所没有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一个城市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体制,怎么找到一个核心?我觉得每个城市创新点一定想着在合作中间,自己做得更大.但是每个创新者,我建议不仅要想到自己的核心利益,还要想到我们是处在一个新时代,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环境里面,如果我们不合作,可能我们被淘汰,这是我想讲的.

我们国家步入了新的时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一大批产业已经在开始做产学研,一大批技术正在走向世界前沿.中国在经济、在科技方面上投入,美国有些学者认为已经超过美国.

中国现在在世界的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竞争中间,中国跟美国是同时两个走在前列,有的美国强,有的是中国强,而日本、欧洲是不能跟这两个相比的,这是一个客观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看到世界正在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一大批新技术正在近几年里面迅速出现,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我们提供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品,可能未来十年年就完全不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找自己的发展路径,找自己的发展方法,可能是向其他国家学不到的,可能是没有前者理念的.八十年代,我们找中国的发展方向,当时是学的日本的经验,日本有一个概念,叫做收入增长弹性,日本的产业政策是根据各个产业,随着收入弹性增长最快的,作为它的发展方法.结果八十年代我们工业发展占比,我们的产业政策都是按照这样做.当时学习这个方法非常对,对中国和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重要已经走在了前沿,中国可以向哪个国家新的发展方式?我们说本来经济发展长期几十年占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我们说日本,需求是先从日本开始,到中国,到东南亚,这样一块一块移的.

但未来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新的需求,在这种发展中间,传统的未来做法,大家又定了共识,整体资源最好的是市场,因为市场分配资源最正确,最有效.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怎么解决,只能看到挣钱的一些行业,而科技发展起点一大批还没有赚钱,还没有看到方向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四只手远远比两只手重要.所以为什么中国现在迅速的让世界关注,因为大家看到中国不是跟世界传统国家一样,中国的路子是值得世界关注的,中国的产业不是几项在领先,每一项都在领先,这是世界都害怕的,都震惊的,但是又摆脱不了的,这是一个现状.

我们看到在这种现状下,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中国政府明确了三块技术支撑点: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方法提出,我感觉是中国三十年发展经验一个重要的总结,重要的一个理论,中国经济发展不仅靠市场竞争,还要靠区域竞争.

2008 年后的深圳,到最近几年的杭州,是靠政策吗?是靠自己闯出来的!所以靠自己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国采取的方法就是让你们自己创,给你们条件,你们自己创,能不能创出来?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北京、上海竞争,北京有北京的条件,上海有上海的条件,这些条件这几年在研究开发投入方面超过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强项是市场经济和有香港、澳门这样的世界城市.

所以如果我们不利用好这个,我们未来就没有机会.怎么利用?就是要互相依靠.香港要依靠深圳,要依靠广州,要依靠大湾区.广州要依靠,深圳也要依靠,如果大家只管自己,大家争来争去,你不要垄断,你不要把我的资产拿过去,你不要把我的港口拿过去,那你就永远没有出头.

首先我们要找到的是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我们发展科技,发展科技形成良性循环,在良性循环上劳动力自由流通可以不断吸收,如果没有一个良性循环,你的劳动力自由流通是不可能的.我们对于这种做法提了6项措施,大家可以一起思考,我主要讲思路,谢谢大家.主持人:

谢谢,杨教授呼吁合作,广州、深圳、香港,可能引领消费的升级,需求的变化,可能对整个创新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谢谢杨教授和我们的分享.我们五位讲者把他们的观点简练的在10 分钟之内都讲完了,非常感谢他们,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是站在那儿,我是平等的按照9 分钟就提醒,再一分钟就站起来,其实他们还有很多的观点要分享.

我们请五位讲者和两位点评人上台,大家掌声有请.我们刚才也听了五位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请两位点评嘉宾,一位6 分钟的时间,4 分钟太少了,先请迟福林院长点评.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开放研究院院长):

我给他们提两个问题,刚才听了五位的演讲,既有前沿的基础性的课题研究,也谈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第一,我们的南方智库论坛问题导向研究可能更现实,因为我们看到“十九大”是一个大背景,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一个大前提.

第二,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重点是什么?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合作和珠三角合作,三个重点.目的是什么?全面推进香港、澳门同内地的合作.一个大局,一个重点,一个全面,我想可能是在这个背景下,这个很重要,刚才杨沐先生所说的问题导向,我想很重要的是怎么能把它放进来,我们一定要做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将香港、澳门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一个大目的.

以什么为重点?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为重点来全面促进,我反复强调“十九大”,我们是在什么前提下建大湾区.

所以这个背景下我们就需要研究一些问题,怎么来理解这个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仅仅从上海、北京去看,我们下一段,可能大湾区一定要放在国家大局这个背景下.第二,我们有很多问题,问题在哪儿?现在怎么能突破这个问题?我们这里也提到了货币的问题,我们怎么改变“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怎么打破这样一个格局,推进香港、澳门同内地一体化进程?我想从这个问题角度来说,我把我的其他三分钟留给他们,如果能够探讨一些问题更重要.

主持人:

请杨沐教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杨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说提出这个思路,以创新为动力,发展中国经济要走出自己发展的一种中国的模式、中国的道路.看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思路很重要.但是是提出来了,怎么做,就要地方政府自己去思考,其实我刚才提的是北京、上海,从世界来说可能是美国的湾区,日本的湾区,都是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竞争者.

怎么在这个竞争中做出成绩?香港、澳门在国际城市的前沿排名,如果香港、澳门不做,可能过几年就被北京、上海超过了,如果我们三个放在一起,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我们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物流基础.

汤贞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我想接着杨教授的看法,第一,过去我们与香港和澳门,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合作,实际上从过去的经历来看,互补合作可能不如竞争合作.对那个城市,对那个地区更有效,新加坡也好,杭州也好,杭州是一个经济充分发达的地区,因为它的指标定得大一点,新加坡也是竞争力比较充分的国家.如果在未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能够形成一种充分的市场竞争格局,我觉得这四个城市的潜力,包括佛山也好,东莞也好,惠州也好,它的潜力会进一步发挥出来,但是现在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竞争合作的一个市场大环境下,人员的自由流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仅仅是专业人员,包括一般劳动者的自由流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因此,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在粤港澳三地之间形成共识,决心可能还需要国家来把握.

现场嘉宾:刚刚汤院长提到的这个问题,我非常有同感.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的理解,总书记的报告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广度、高度,战略性的提出来.我们国家走到世界的舞台,而港澳这两个板块对国家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抓手,也是一个巨大的推手.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必须规划好,规划好了,落实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出来了,所谓定程设计的问题解决好,今天很多专家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此我认为把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很有必要的.

主持人:

我理解刚才所说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句话,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反过来说,现在融入得不好,港澳的发展和国家的大局融入得不好,甚至不怎么很好的融合.可能有拖后腿,也有可能它有一些方面发挥得不好,所以要提升港澳在国家开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反过来看,很多人认为港澳没有什么用,深圳要取代香港了,这都是不正确的看法,港澳本身有差异,上海和深圳都是替代不了它的,所以怎么发挥它的作用,相互之间融合起来,我觉得这是国家大局中的一个环节.下面我们还是请吴亮来进行点评.

吴亮(新华社瞭望智库董事长、总裁):

谢谢,今天下午越到后面我觉得越精彩.其实我在听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点大家都点到了,但应该把它串起来想,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想大湾区的各种壁垒,各种碎片化,实际上刚才几位专家都有提到一点,不管是创新也好,科技也好,文化也好,我觉得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的认可,我们怎么看?

我觉得这包括四个方面的认可:

1、商业精神的一种认同.这个我想问题不大了,我们都是处在广东,改革开放之先的地方,当然,我们一些年轻的学者都讨论一个问题,说李嘉诚退出香港之后,谁是能够让香港人认同,让我们大陆也认同的,比较集中的一个就是港澳合作,算不算?我觉得这是商业精神的认同.

2、企业家精神的认同.因为我们一直在讲,包括在北京的讨论,上海的讨论,大家都觉得中国最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家精神,不管是内地还是港澳的企业精神,怎么形成相互之间的认同和融合.

3、文化的认同.今天上午慎部长也讲了,这是根深蒂固的岭南文化或者是大湾区文化,有一种感性的纽带.我想它就是一种包容的,和广东人以及全球文明发展到现在的一种结合.

4、文明的认同.当然,文明的认同,我们在想我们可以探讨以文明的认同,在大湾区,甚至辐射到南亚,辐射到华人区.

这四个认同,我想能够带来两个方面的协同:一是创新与科技的协同.没有创新的协同肯定没有制造业的高地.二是软实力的协同.其实软实力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大家想了很多学术层面的,很多学者都在研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制度,在香港和澳门,在文化层面可以有很多事做,比如说我们大湾区的合伙联盟,我觉得这个空间在研究上,在理论上,在实践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主持人:

好的,谢谢吴总的点评,谢谢迟院长的点评,也谢谢我们专家的参与,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不能再展开讨论了,我们再次掌声感谢我们的演讲嘉宾和点评嘉宾.

下面进入论坛总结环节,有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教授来总结.

赵细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感谢大家参加第六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我们专家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的主题,经过了一天紧密和充分的研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以及广东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许多理论性、实践性的观点和建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效显著.我想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我们这次大会邀请到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同志、中国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江同志专门到会,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今天会议的4 位主持人、4 位点评专家,一共8 位会议组织者,为我们这个大会做了重要的贡献.另外我们这个会议有18 位学者发言,为我们大会贡献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我们这个论坛经过征集评选以后有38 篇入选的论文,有部分论文作为代表,今天在论坛上作了宣读.

我不是专门研究大湾区的,没有专业背景,很难总结,可能大家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我可能不一定能够发现,所以在总结的时候一定有遗忘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论坛从三大方面,就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大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

第一,关于大湾区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大湾区的历史使命和定位.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多的学者,比如说王海峰教授就认为这个是承载了改革的新使命,要打造成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群.张燕生教授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的自由贸易区和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王珺院长提出打造第一梯队.还有张燕生教授提出要建设成一个差异化的目标,汤贞敏院长讲到要成为更具活力的世界级经济区,杨沐教授提出要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我们梁育民教授提到的“四高”.

关于大湾区定位,我们对于怎么样认识这个大湾区,它做了一个密度距离和分工的分析框架,来认识这个大湾区.这是我想第一方面的内容.

第二,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

我也记了一下,大概是张江副院长提出要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融合这两大路径来推进,陈广汉教授,他实际上也差不多,他认为要从市场一体化和社会融合发展来推进大湾区的发展.

第三,有很多学者谈到了关于合作机制和切入点.大湾区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这一块讨论得应该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提出来的8 点建议,很多是关于制度化的建设.邓江年教授提出来单边开放,优先发展服务贸易,陈广汉和张江先生提出来的股份制合作,这是一个路径,还有王珺先生提出来的三个入手,郭万达先生的七个观点、八个建议.我觉得他的八个建议非常的具体.还有王海峰提出人员自由流动、邓江年关于要往两地走,怎么打破两地的隔离线.汤贞敏提出要学习旧金山湾区的科技、金融、产业和交通的经验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人才流动的观点,杨沐先生提出来从需求策略角度,怎么样来关注湾区的创新.

实际上刚才中国社科院剧锦文教授,他已经对这个论坛做了总结,我看他总结得很好,他已经关注了五大问题,我想我们今天整个大会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我通过一天的学习,因为我要做总结,所以我就听得比较认真,记得比较详细,对我个人也有一点小启发,我也用一两分钟把我的启发谈一谈.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它的核心解决一个由地理临近区变成一个发展共同体,最后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现在我们讲湾区“9+2”,它现在面临着“6 个不同”:

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法律、不同的行政、不同的关税、不同的货币、不同的阶段.但是我们湾区这“6 大不同”在其他的湾区5 个问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阶段不同,其他不成为问题或者不成为主要的问题,而制度、法律、行政、关税、货币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我看很多学者讲到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是我们重点的突破口,我听了一天以后,就觉得这些是突破口,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湾区不存在这些问题.

怎么解决?重点是政府的角色,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那么公共服务的服务方式的转变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径,我们在学理上要把它解释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很赞同我们剧教授讲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一个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和激烈的理论,就是治理.其实再讨论政府角色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他就认为起码政府的公共服务随着全球化,随着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发生了三大变化:1、超行政区的公共服务,超国家的,比如说气侯、安全,单个国家提供不了,必须把这一部分的服务上交,到超行政区,超国家的地方,如WTO、联合国,大量的组织都是这样的一种形态.

2、过去我们认为由政府提供的一些服务是公共品,但实际上成了一个俱乐部的物品,而俱乐部的物品可以由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去做的.因此第二个趋势是原来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服务转给社会组织.一个大型社区或者一个国家,你很多小的区域,它小的、局部的公共服务,一个下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足不了各地区差异性的公共服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我想我们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粤港澳三地,要怎么超越三个行政区的服务职能把合作规则做起来?我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三地政府很难做,必须上一层的政府来做,要有一个超出三地公共职能机构或者是协调机构制定规则,当然这个规则不能是软约束,必须是变成硬约束.欧盟就是这样的.其实,美国也是国家联合体.所以我想要有这样一个机制,你不执行要有处罚功能,这是我们下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很重要的抓手和路径.

这是我听了一天的感受,不一定对.最后我也代表我们这次论坛10 家主办单位和1 家协办单位,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朋友来参加我们第六届中国南方智库论坛表示衷心的感谢,也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该文总结: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智库和圆桌和实录方面的论坛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论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第七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在京召开 (中国未来研究会供稿)9月16日,第七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在北京开幕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秋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

2、 王江平在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指出围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推动稀土行业健康 本报讯9 月10 日,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布小林,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张院忠,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绍春及自然资源部、财政部…….

3、 第四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成功举办2017 年8 月19 20 日,第四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在大同成功举办 这次论坛由中.

4、 教育战线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好青年典范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人选彭乔云 无怨无悔、勤勤恳恳扎根乡村教育20 年,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结硕果,视乡村教育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不断奉献中、成长中、快乐中、幸福中 工作的第一天起,彭乔云就为成长为一位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 结合自.

5、 新时代,我们来了记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 “五四”青年节前夕,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5月3日下午在团机关隆重举行 团书记处书记尹冬梅宣读表彰决定 团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贺军.

6、 历史书读什么,如何读第四届中国好书历史类盘点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与所有学科一样,存在着专业与非专业之别 历史学很多专业课程,比如史学概论如果让非专业的人去听去读, 一定会产生“受罪” 之感 相应地, 这样的书籍,让非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