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儒学对接方式的综述类论文范文素材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儒学对接方式的综述,该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和综述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汪蕾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改革开放、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坚定遵循的思想领导.而中国儒家思想则是通过世世代代的因循传递,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髓.将二者进行有效、平稳、良性的融合,实现马克思中国化和传统儒家思想的时代化、全球化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最佳的指导作用,不仅需要学理上的探讨,更需要将思考力转化为执行力,将理论上的突破春风化雨般的播撒在每个当代中华儿女的心田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儒学;对接方式;融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 2016) 03- 0084- 03

收稿日期:2015 -10 - 26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先秦儒家公正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借鉴意义研究”(SK2015A329)

一、研究基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传统儒家的内涵与关系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括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这一源自于西方的理论精华可以真芷为中国土壤所吸收.具体说来,则包括在制度层面、时间层面和文化层面等方方面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本土化、现实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升级的现代化和中国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的有机统-.

(二)传统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曾经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有儒墨佛道法等各大学术派别,其中儒家思想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学说源远流长,纵贯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更是深深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的人格态度、生命格局.儒家思想真正开始作为一种统治思想的地位正式确定于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后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创新和推动,传统儒家思想直至清末民初都牢固占据着中国人思想的制高点,其地位和影响都处于难以撼动的地位.这与儒家思想在本质上讲究维护大一统的国家现实、维护君臣父子这一*道德有密切关系.而其天命观、义利观、中庸的价值取向也最大程度的组成了中国文化的本性.随着中国进入近代,在西方列强的打击和侵略下,人们逐渐对传统儒家思想失去了理论自信、民族自信.但是不可否认,传统儒家思想尤其迂腐、固化的一面,也有其值得今天中国建设发展所需要继承、吸收的一面.

(三)二者关系

1对立排斥说.此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儒家思想是种水火不容、此消彼长、你死我亡般的关系.认为儒家文化代表的是封建余毒,两者相结合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保持其纯洁性与纯粹性.此论调的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及传统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地理位置、历史时间以及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迥然不同而做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其所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用以指导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而传统儒家思想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灵魂精髓,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统治和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掌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场与顽固占领中国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进行战斗的过程.二者是一方战胜,打败另一方的关系,必须划分好楚河汉界,界限分明.

2互补相融说.学术界持这种观点的在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在一些精神本质上的相通性.如孙铁骑提出二者的终极价值追求与文化进路具有内在的本质一致性的观点,具有共同的实践品质、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的社会理想.而此外二者更有其独特的优点,也可以进行理论上的互补,使得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动态螺旋互补上升的过程.在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各自特点、优缺点及相互本质精华点之后,进行的一种理论整合.首先,从二者相同性上来看,无论是现世人的关注还是对理想社会的孜孜追求上都使得二种理论得到了交融的立足点.其外,儒学对道德理想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追求都使得二者有互相值得借鉴之处.最重要的是,儒学的广阔吸纳包容的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开放了理论大门.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思想又对于儒家在传统中国后期走向禁锢、迂腐的特性进行了有效化解.

3主体引导说.持主体引导观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学虽然是共同存在当前中国社会中,但是地位有着主次之分.这种观点又分为两种形态,即可以总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儒学化与儒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对峙.有的学者认为儒学思想是中国思想的正宗,而且又有着开放、包容性,以其为主体,在其基础上,吸收马克思主义有益成分而为自身服务.与之相对,则是现在更多的研究者所支持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大旗,改造儒家思想,并使儒家思想居于从属位置,形成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关系”学说.该观点认为作为当代中国主导意识”的马克思主义,依靠其科学性.前一种观点的出发点在于对本土性的重视和传统的尊重,而后一种理念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以及自其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革命、建设等方面做出的成果而言.

二、融合方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现状分析

(一)对方式问题研究较少

学者们多将其研究关注点放在对马克思主义和儒学思想的内涵、关系、地位、结合原则上进行理论分析,关于如何进行切实的对接方式方面的论述寥寥无几,而即使是在其他文献有也往往在长篇大段的进行学理性分析后,在全篇末尾对对接方式有一定论述.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在于:

1理论界往往重学理、轻应用性讨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传统儒家思想问题,其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大多学者更愿意从理论上进行概念对比及理论分析,对于现实性的策略研究明显属于一笔带过或者浮光掠影的状态.可以说,这是理论界的通病,不愿意甚至是不屑于从哲学理论层面下降至实用层面,觉得实用性的研究只能算是末端,是学理性研究的自然延伸.

2.对于对接方式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与主观上忽视实用性研究,伴随而来的是对该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实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同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并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理论性研讨,而是实实在在与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的思想状态、日常生活发生着切切实实关联的现实过程,对于这一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使得研究中得出的对接方式往往过于抽象,宏观,不具有操作性.

3对接方式的提出有难度.既然是对接方式,则必然要与社会现实、人民心理等紧密相连,而这些现实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多变性,这些就自然使得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实用性对策的提出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理论界还争论不休,对一些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的路径依然有研讨空间的基础上,更使得实用性对策提出难度增加.

(二)很少见到可行性的具体策略分析

对于对接方式问题的研究,不仅数量上少,即使是有涉及,也是较为抽象宏观的思想性指导,如:要认真解读经典,注重传承传统的载体,对儒家优秀传统的现代转化,将儒家的优秀传统提炼出来,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挖掘出儒家传统中有价值的因素.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必须立足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发展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明确实现二者契合的领导力量.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二者进一步契合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二者进一步契合的根基,中国是实现二者进一步契合的领导力量.实现上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现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契合的本质规定.

诸如以上的对接方式虽然讨论的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传统儒家关系和地位等问题后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真正有效中国化,怎样处理好二者关系的问题,但最终的表述却依然属于理论讨论范畴,只能给实际政策制定者以宏观的方向指导,而不能切实的献计献策,提供一些切实有效、有操作性的启发,从而使得这些建议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实际发挥其应有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功能和效用,从而使得整个如何去做的研究任务仍然没有完成.

(二)全球性文化视域的不够开阔,中西二元文化的狭隘性

在当前全球化大潮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不仅是个中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一种碰撞,更是全世界所有优秀文化的一种积极碰撞.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论中,提到了包括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等.诚然,世界上并不只有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文化系统,还有其他文化系统,比如南亚的印度教、佛教系统以及在中东存在一千多年的伊斯兰系统.

虽然不少学者提到了全球化和多文化思维,但是对其他优秀文化系统的具体吸收也是一笔带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儒家的讨论,主要还是就事论事,就二者论二者,没有把这一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思想文化坐标系当中去思考.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文化的怎样影响,其对接方式怎样在实现与本国实际需要相符合的同时,怎样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姿态,进入世界文明的进程之中,还缺乏专门且深入的思考.如此现象的造成,与广大学者、文化上对中欧主体的狭隘视野和对其他地区非主流文化的轻视有关,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统一、动态的世界观相悖的.

三、对融合方式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学者的个人研究

1.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就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国体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指南针的地位,使得作为身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学者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处理其与中国传统儒家的关系问题时,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依归.另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对接.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的培养.正如马克思的创立者所强调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对接问题,不能就理论论理论,仅仅是在意识形态地域争论不休,研讨不停,而应该有一个理论研究的成果最终是要投入于社会实践之中的思维和认识.学术笔仗嘴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能切实在社会、人民中取得切实成果,为国家的建设、思想的成熟添砖加瓦的理论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民真正支持与渴望的.

3.视野的扩宽,现实与历史相结合,世界文化视野.在当前全球化大潮席卷而来的世界大背景之下,加强学术视野的扩宽,多学科视角和世界文化视野的增强推进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培育开放兼容性的世界眼光,成为对当代学者的要求.没有宽阔的视野、多种文化的交织碰撞的观念,就很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问题看得透彻,对对接方式提出有新意、有见地的见解.这也要求当代学者更多的汲取全世界各地区思想文化的精髓,联系历史与现实,在更为广阔的思想天空,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限域,使得提出的对接方式能够为这个新的时代服务,为整个地球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国家宏观控制

1.坚持党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不仅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儒学对接的问题,也自然是处于不容置喙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使对接路径真正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性,先进性.对这一对接方式问题,要认识到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真正扎根并稳健成长的重要问题,必须取得这一问题的主导权,要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思路及实行政策.

2切实的政策制定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儒学的问题与现实紧密相关,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都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二者的对接方式作为一种现实性的策略问题,必须将其成果与国家政策制定相挂钩.将对接方式研究成果上升到国家层次,也就意味将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对接方式的实施,从而体现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无形间完成了意识形态上的指导作用.此外,也是一种对理论转化为实践最为有力的保障.

3.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实展开.好的理论倡导,必须回归在现实层面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对接的过程中,以国家意识形态为领导,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并且以一种春风化雨的姿态投入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之中.社会实践活动不流于表面,切实展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与中国群众发生连接和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改革开放,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坚定遵循的思想领导.而中国儒家思想则是通过世世代代的因循传递,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髓.将二者进行有效、平稳、良性的融合,实现马克思中国化和传统儒家思想的时代化、全球化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最佳的指导作用,不仅需要学理上的探讨,更需要将思考力转化为执行力,将理论上的突破春风化雨般的播撒在每个当代中华儿女的心田之中.

(责任编辑赛汉)

上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和综述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2、 我国当代社会思潮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调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一直与我国各阶段的思潮融合发展 文章重点研究我国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调发展,主要从四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进程;我国当代社会的主.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重要基础 本刊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术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两个基础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

4、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因子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因子何欢欢(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化基础 .

5、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兼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定位 涂小雨1,2(1 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450000; 2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执政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新一.

6、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完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两者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中国化的对象及内容的差别,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内在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