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文 电子杂志和传统杂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传统体育项目论文

传统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和中国传统农家学派源流考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传统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9

中国传统农家学派源流考,本文是传统有关论文范文资料跟源流和学派和中国传统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谭光万1,2

(1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农家学派得以形成.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农家学派却在战国以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笔者从上古帝王农神传说入手,采用史学考辨的基本方法,探究传统农家学派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其流变,发现传统农家学派的学术思想源自上古帝王农神传说及农稷之官.依据农家学派的学术渊源和学说重点不同,可以将农家学派划分为神农流派和后稷流派.战国以后,农家学派的发展流变可追踪为农家学派重农思想表达的化;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专业化及融入其他学派.

关键词:农家学派;后稷流派;神农流派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6030006

基金项目: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研专项经费“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A201505).

作者简介:谭光万,男,1984 年出生,籍贯,湖南湘潭,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农业历史.通信地址: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 号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Tel:0411-84763489,E-mail:tanguangwan1988@163.com.

收稿日期:2016-03-16,修回日期:2016-05-18.

0 引言

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先秦诸子归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六大家[1].此后,西汉目录名家刘向、刘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农家”始见.班固《汉书·艺文志》继承前人,将诸子归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班固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十家之中去除小说家,即为后世所称“九流”.九流之中,大概古人认为农家学派无关大道,且远乎道而近乎器,因而忽视对农家学派源流的考辨.今人学者,对农家学派虽有研究,然而所论尚以农家学派思想为主.潘富恩、施昌东认为农家学派从生产经验中总结出的“耕之大方”的朴素辩证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2].何浩[3]对许行及其农家思想进行了细致的考辨,指出许行是战国中期着力于研究“神农之教”的农家,而非墨家,许行的农家思想本质上是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与出于农官重视农业生产的农家学派相区别.朱森溥[4]对先秦农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以及对农业技术的总结进行了归纳,认为农家学派虽无著作流传,但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吴存浩等[5]将战国时期的农家分为农业政治经济思想学家和农业技术专家两大派别,并分别考察两派的思想.赵玲玲[6]从人口、土地、赋税、战争等方面探究了战国农家学派的产生原因,并系统地考察了农家学派各类思想的产生、发展、衰落、延续的过程.化国宇等[7]从法律视域对农家学派的治国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农家思想通过影响中国传统具体法律制度,农业技术思想转化为农家法元素来实现对中国传统法制的影响.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农家学派之源流奠定了基础.

农家学派源流之研究,已有学者关注.林其錟[8]研究认为农家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实践,农家学派将农学、经济和农政融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特点.萧正洪[9]系统地考察了战国农家发展的基本过程,认为农家是战国时期楚国农业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早期道家的影响,传到黄河中游地区后,逐渐融合于法家的农战思想,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高华平[10]将农家学派的渊源放在整个先秦农业思想的背景下考察,认为农家思想虽与战国其他诸子思想有相近之处,但“农家”已成为独立的学派,并且与上古“农稷之官”有着渊源.熊帝兵[11]认为先秦农家的学术研究传统为秦以后有志于农的学者所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群体,研究内容涉及农学思想、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方法、防灾救灾措施等诸多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史料,从上古帝王农神传说入手,探农家学派之渊源,追其流变,或可为研究农家源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1 农家学派之渊源

“农家”作为一个学派始见于文献,应是在西汉刘歆所著《七略》,而《七略》是刘歆根据其父刘向所著《别录》而成,因而可推知,在刘向的时代(约公元前77—6年)农家学派的理论著作已经受到学者的重视.而农家学派的思想源自何处,尚无定论.追根溯源,农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或源自上古帝王与农稷之官.

1.1 上古帝王的农神色彩

中国远古时期的主要帝王“三皇五帝”均具有浓厚的农神色彩[12],农业是远古时期的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部门,三皇五帝因在农业生产中有重大贡献,而获得了部落的权威,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领导者.他们与普通人民一同进行农业生产、并引领人们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拓展农业开发的地域,从而使得部落不断壮大.

战国时期“为神农者言”的许行“君民并耕”之思想,很可能源于上古帝王与民同耕的传说.《白虎通》记载神农氏“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而《北堂书抄》“帝王部”引《尸子》中提到:“神农氏并耕而食,以劝农也”.黄帝“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虫蛾”[1].帝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1].舜之祠曰:“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夏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13].这些都为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之说提供了思想源泉.

许行认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14],主张入市,与百工以物易物,“市贾不贰”.正与“神农为市”之说一脉相承.“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退,各得其所.”[15“] 神农为市”与许行“市贾不贰”之说,同为“各得其所”,而非营利.“为神农者言”的许行,其思想实则源自上古帝王农神传说,尤其是神农之说.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更可见农家学说与神农关系之密切.

1.2 农稷之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曾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班固所言“农稷之官”,或起于有虞氏.《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在舜帝“居官相事”所封22 人中,弃为农官,成厥功,“弃主稷,百穀时茂”.周人“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在华夏部落联盟中以善于经营农业而著称.商周时期,国家机构设置渐趋完备,专设农官,并且世袭制.这种“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的农官制度,有利于早期农业科技、管理经验的积累和传衍[16].农稷之官,世代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正应农家学派发挥其所长“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之需.故班固认为农家学派出自农稷之官,不无道理.

2 农家学派之流派

至于农家学派之分支流派,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农家学派分为擅长农业生产的“重民食”者与“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的鄙者,两大流派.孙次舟先生曾言“战国农家,可分为两派.一派托始于神农”,“一派托始于后稷”[17].吴存浩等[5]则将战国时代的农家学派分为农业政治经济思想学家和农业技术专家两大流派.朱森溥[4]提出在战国时期,农家因社会政治主张不同,形成了分别以许行和陈良为代表的2 个派别.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农稷之官,散于民间.农官所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亦随之传入民间,班固所言农家中“重食者”,出自农官,以农业技术总结和推广为要,追其始祖,可至后稷,姑且可将其命名为“后稷流派”.战国时农家另有为神农者言许行.春秋战国诸子,多托上古圣王以示其学说之重,加之班固考证《神农》20 篇,托于神农,故可将许行一派命名为“神农流派”.神农流派高举“君臣并耕”、“市贾不二”之政治经济理想旗帜,散发着追求人人平等的光辉,在战国诸子中独具特色.

2.1 后稷流派

后稷流派是农家学派中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传承,主张治国重农轻末,劝民务农,民朴则国安.这一流派之人,源自农稷之官,以发展农业生产来维护新兴的封建地主统治,实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汉书·艺文志》所著录农家著作,皆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农家论文,收录于《吕氏春秋》,即《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吕氏春秋》的《上农》等四篇的来源问题,夏纬瑛先生据《任地》篇“后稷曰”提问与《辨土》、《审时》解答的内容之逻辑关系,以及《上农》中引用后稷语而认为其大致取材于《后稷农书》.而《后稷农书》为推测存在之书,未见文献著录.许福宏[18]则考证《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既非来自《后稷农书》,也非出于《神农书》,而与野老农业思想一致,应来自于《野老书》.《野老书》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农家》,因此《吕氏春秋》《上农》四篇为农家后学之作,已无疑义.《吕氏春秋》为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吕不韦所编,从《上农》四篇的内容上看,其所反映的思想更近于农家后稷流派之说.

后稷流派的重农思想.农家学派中的后稷流派是从维护新兴地主统治者利益的角度而提出重视和发展农业的思想,其主张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吕氏春秋》《上农》篇记载“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而民若舍农本而事末,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19].上农四篇中反映出来的重农思想,不仅是主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而且要重视农民,制定政策,使农民安于农业生产.因为人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夫稼为之者人也”,且农民治田“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故“当时之务……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而“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19].农民能否安心农业生产,关系到国家的治安存亡.

农业生产中的地宜理论,即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任地》篇中提出“耕之大方”的基本整地原则“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及“上田弃畝,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19].《辨土》篇中提出据土而耕之道:“必始於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饱者荏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汙.无与三盗任地”[19].

农业生产中的时宜理论.“农道厚时”,不违农时的安排农业生产.《任地》主张“无失民时”.《审时》“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而后对比先时、后时、得时之禾、黍、稻、麻、菽、麦品质之差别,“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19].

农业生产中的“三才”理论.《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三才”理论的经典表述.“三才”理论源于长期的农业实践,不仅指出了人、地、天是农业生产中的三大要素,而且指出各自功能.人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放在第一位.地载万物,为农作物提供生存的土壤等基本条件.天道循时,以光、热、水、气等形式,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农业生产必须结合人、地、天这三者为一系统来看待,而人最为关键,只有人能认识和掌握“地”和“天”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规律,进而发展农业.

2.2 神农流派

神农流派,托之神农,注重农业生产实践,主张君臣并耕,市贾不二,用自己劳动所得农产品与百工相易.反映了战国时代,地主阶级开始建立封建等级制度后,小农生产者对君民分级的现实不满,希望重现君民平等的社会政治理想.许行是战国时期神农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事迹著作,史籍未载.其主要思想只能从《孟子·滕文公上》所载,以窥一二.神农流派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认为滕文公“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反映了神农流派主张君民同耕,反对不劳而获的思想.君民同耕,既是神农流派对刚建立的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屑,也集中体现了下层自食其力的小农生产者对受封建地主剥削的不满.

神农流派反对孟子所言劳心者的不劳而获,但并不反对一切社会分工,他们认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所以需要入市易物,但反对商人的剥削,他们认为市场交易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市贾不二,以物易物.

神农流派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下,小农生产者受剥削的不满以及对远古原始平等社会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当然不能为统治者所接受,故而史家班固将其称作“鄙者”,认为其学说“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扰乱了刚建立的封建等级制度,然神农流派追求人人平等的政治理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一道闪光.

3 农家学派之流变

农家后稷、神农两大流派,至战国末,日渐式微.农家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淡出历史舞台.后世衍变趋向,可概括为三.

3.1 农家学派重农思想表达的化

据萧正洪[9]的研究,约在公元前3 世纪中叶,农家学者从黄河下游地区辗转西上,入秦国,为吕氏门客.而秦国商鞅变法始于359 年“遂出《垦草令》”,商鞅主张以官爵劝农战,认为农民积极从事农业,国家才可以富;积极从事战争,国家才可以强.商鞅将农业提高到与军事同等的地位,可见对农业之重视[20].商鞅农战思想有浓厚的农家重农思想的痕迹.萧正洪认为,至《吕氏春秋》成书前后,农家的政治主张大体上已经依附于法家的农战思想[9].而换个角度来看,农家重农思想融入法令中,正是重农思想的政策化,秦因变法而强,重农思想得到实践检验,秦一统天下,农业进入各地域统一发展时期,秦王朝亦颁布了促进全国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农家重农思想表达化趋势日趋明显.

3.2 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专业化

农家学派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战国之后农家虽衰,但其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启发后学.班固将《氾胜之书》归入农家,可推知其受农家学派影响.《氾胜之书》应为农学著作,这正是后世学者受农家影响,将农业生产经验总结专业化的结果.此后,有志于农的学者,从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方法、农业灾害防御等方面进行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传统农学著作,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农学遗产.

3.3 其他学派对农家思想的吸纳

农家学派的思想也被其他学派所吸取,如法家吸收农家重农思想,而形成农战思想.特别是农家“三才”(天-地-人)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古代思想者认识和分析外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李根蟠[21]先生的研究“在农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三才”理论,不但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农学的指导思想,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推广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广泛领域,并影响和渗透到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各个学派之中,在他们的学说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农家学派的思想和学说对农业民族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氏春秋》中的“月令图式”,即以遵农时安排农业生产为核心,进而凝聚为中国农业民族认识世界的特定思维模式,以及帝王围绕农业生产来安排社会生活的施政原则.其中由物候、天象、农事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而引发的寰道观念,具有鲜明的农业民族特色,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22].农家学派注重农业生产实践并从中归纳和总结农业生产的技术,启发后世学者专于农技之学,形成著作,从而留下大量宝贵的农学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农家孕育了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6,32,3288-3289.

[2] 潘富恩,施昌东.农家学派“耕之大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76-78.

[3] 何浩.许行及其农家思想[J].江汉论坛,1984(7):60-65.

[4] 朱森溥.先秦农家思想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49-56.

[5] 吴存浩、孟繁学.战国时期农家思想的考察[J].潍坊学院学报,2002(9):73-78.

[6] 赵玲玲.先秦农家研究先秦农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7] 化国宇,曹磊.先秦农家思想研究的法律视域初探[J].阴山学刊,2010(2):112-118.

[8] 林其錟.略论农家源流及其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3):77-96.

[9] 萧正洪.战国农家源流试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54-59.

[10] 高华平.农家源流与楚国的农家学者[J].船山学刊,2013(3):105-112.

[11] 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12] 吕庆峰,樊志民.中国上古帝王的农神色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8-121.

[13]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340.

[14]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372.

[15] 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389.

[16] 樊志民.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J].史学月刊,2003(5):13-20.

[17] 孙次舟.史辨(第六册):许行是否为墨家的问题[M].开明书店,1938:189-191.

[18] 许富宏.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来源考[J].中国农史,2009(1):3-6.

[19]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中华书局,2009:682-683,688-692,696.

[20] 樊志民.秦农业史研究[M].三秦出版社,1997:62-63.

[21] 李根蟠“. 天人合一”与“三才”理论—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4-13.

[22] 樊志民,朱宏斌.月令书与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之嬗变[J].中国农史,2002(3):96-103.

此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大学硕士与传统本科传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源流和学派和中国传统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摘 要中国本土“民族”概念具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演进过程 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念是中国传统民族观的基础 近代“.

2、 从郭熙的三远论看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空间的理解和表现 文/邢永海摘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商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r.

3、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和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

4、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谈以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为切入点 摘 要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目前,一些青少年存在若干网络道德问题,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其中,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应.

5、 任务驱动作文中国传统文化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中国古人的八大雅事 对这八个对象的追求,让中国古代文人能够静下心来,安居一隅,体验这些雅事,获得了一份生命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 在生活节奏.

6、 中国传统文化在特殊家庭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定州市宴阳初中学 何志红 孙跃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入之间的关系为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