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学生杂志有哪些 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生就业论文 医学生毕业论文 学生论文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 女大学生称改论文遭导师非礼 杜克女大学生和运动员论文 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生论文 女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论文

女大学生论文范文集 与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女大学生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8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是女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社会性别视角和思想政治和教育研究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社会性别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缺失的现象,通过强化师生社会性别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措施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女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女大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也持续增加,女性本专科生在校生比例由1998年的38.31%增加至2010年的50.86%[1],到2013年的51.74%[2];女硕士在校生比例由1998年的35.40%增加至2010年的50.36%[1],到2013年的51.38%[2];女博士在校生比例由1998年的20.36%增加至2010年的35.48%[1],到2013年的36.90%[2].女大学生的成才发展,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妇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女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左右其行为,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随着高校女大学生群体数量的日益扩大,如何立足高校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性别(Gender)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中.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差异由社会和文化建构而成.国际妇女运动的开展,使得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随着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精神的推广普及,社会性别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社会性别作为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工具,为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为研究如何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1 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1.1 教育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性别意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理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但现实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不具有性别意识教育的理念.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关注不够,缺乏相关社会性别教育的内容和教材,较少组织针对女性发展的讲座和活动.近年来在各大高校开展的女生节活动,更多的停留在服饰模特大赛、女生形象设计、礼仪讲座等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层面,而“倡扬性别视角,传递女生声音”、培养女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具有社会性别意识、促进女大学生发展的活动较少[3].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潜意识里认同传统的性别观念,认同男强女弱,将男生成绩好归因为聪明,将女生成绩好归因为努力[4];将具有挑战性的创新任务交给男生,将整理资料等事务性工作交给女生.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了高校学生,使得女大学生“认同”自己能力不如男生的“事实”,降低成就动机,“认同”传统性别刻板观念.

1.2 教育客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但不能忽视的是,“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意识仍然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女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知识丰富,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但从小成长于性别偏见的社会环境下,其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表现为低自我认同感.在面对学业、婚恋、就业等问题时,社会不公平因素和较低的自我认同使得女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少女大学生降低自我要求,认为没必要争强好胜,择偶方面,更倾向于寻找强势占主导地位的异性,甚至有不少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忙于相亲,成为毕婚族,来逃避就业的压力.“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女大学生中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们还没有意识到“性别角色”是具有可塑性的,她们遵从传统的性别观念来要求自己,其价值取向、人生目标都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3 教育内容无性别化

长期处于男性掌权中的高等教育,其学科、专业设置及知识体系都带着强烈的男权意识,教科书中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存在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被忽视(女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都少于男性)、被省略(对女性的角色和活动略而不谈)、被歪曲(女性必须在男性的主导下才能参与社会)、被刻板化(男主外女主内)[5].男性掌权的高等教育文化呈现的是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加上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的不公平,严重冲击着女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性别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计划的缺失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现象.绝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从性别视角来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没有涉及社会性别教育的内容,男性认知和思维方式被过分注重,女性经验被边缘化.

1.4 教育环境无性别化

教育环境对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受校外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受校内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视为阳,代表着刚、强、尊、贵,女性视为阴,代表着柔、弱、卑、下,而男性特征被认为是更有价值的.自幼成长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女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高校内部,一方面,男性占主导的学校领导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认同男尊女卑的性别角色,另一方面,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潜意识也都是基于男性立场,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忽略现实中男女的差异.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比例持续增加,男女受高等教育机会看似平等,但深入了解发现,男生在学生干部选拔、优秀学生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机会都远远大于女生.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延伸,其组织者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在引导女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促进女大学生发展、树立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2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1 强化师生社会性别意识

一是教者心中有性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重要渠道,要从法律和制度上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在师范教育及教师继续教育中,纳入社会性别内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培养其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关注受教育者的性别差异,从性别视角来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在教学设计、师生交往过程中消除性别偏见,在课堂讨论时增加女性发展的相关话题,对女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日常管理中,全程贯入社会性别意识,确保男女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方面的平等.二是学生心中有性别.女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性别进行审视,建立社会性别意识,领悟社会性别理论所倡导的科学、公正、平衡关系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建立科学的人生规划,提升自我期望和成就动机.内化社会性别意识,自觉地用社会性别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促进自我成长,在学业上,发掘潜能,力争优秀;在社团活动中,积极主动,敢做领袖;在生活上,合理调节,健康向上.

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原有内容,一是增加“四自精神”内容.通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内容,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她们树立理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价值.二是增加社会性别理论的婚恋观内容.中国传统婚恋观尊崇“男主外女主内”,压抑女性才能,遏制女性发展.只有消除这种性别偏见,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建立和谐的婚恋观,在和谐的关系中促进女性发展.三是增加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让女大学生对相关权益有更清晰的认识.四是开设性别教育的系列课程.通过开设“性别教育”课程、讲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女大学生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五是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就业难是女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有助于建立女大学生就业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2.3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同时,针对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拓展工作方法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一是全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到男、女性别差异,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在全体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借鉴榜样的成功经验,利用心理测验、自我评估等方式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自我主体性和独立性.二是理论讲授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入讨论,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女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女大学生也能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三是他人督导与自我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客体性、被动性.受社会文化影响,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低,主体意识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女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2.4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努力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开放、尊重个体发展的环境,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发展.一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平等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价值,完善其人格品性.利用宣传栏、广播、主题活动等形式宣传社会性别理论,树立优秀女性榜样;组建关注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社团,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活动,聘请专家就女大学生价值观、婚恋观、就业观等进行引导.二是校园管理环境.纳入社会性别理论,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性别意识进行督查;在学生干部提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平衡男女比例,树立优秀的女大学生形象.三是网络信息环境.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教育成为现有教育形式的补充,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及时性,开设女性主义网络课程;利用网络论坛,就性别问题开展讨论,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进行引导;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宣传男女平等,促进女大学生自我觉醒,实现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叶志娟.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女性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67-71.

[2]金久仁.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J].教学研究,2015(5):1-7.

[3]朱峰,杨卫华.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高校女生节现象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5-12.

[4]黄雪英,黄航. 社会性别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2):65-70.

[5]刘建凤.社会性别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J].才智,2014(10):154.

此文点评,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性别视角和思想政治和教育研究方面的女大学生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女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摘要近年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加强并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意义深远且体系庞大的资源参考 阐述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得失,探究了融入过程中现.

2、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 摘要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专业领域特殊、文化视野开阔、社会交往多元……特点,在新时代环境下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严峻的挑战 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3、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 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明确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通过提出相应的科学思考,进而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知,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可以从教育设计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思.

4、 探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异同 探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的异同黄 勤 董 婷 吴 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摘 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教.

5、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应略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被移动互联网贯穿的时代,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上,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如今,移动互联网人们的生产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