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青铜器论文题目 商代青铜器的参考文献 三代的青铜器论文 有关青铜器论文的题目 青铜器三星堆论文下载

关于青铜器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青铜器的保护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青铜器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1

青铜器的保护,该文是青铜器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青铜器和浅谈青铜器和保护方面论文范本.

摘 要: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青铜器的出现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对青铜器的保护传承意义重大,如何更好地让青铜器在博物馆与大众交流,前期的保护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保护青铜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两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 青铜器修复 传统保护 现代科技

一、青铜器的价值、意义

1. 青铜器的文物价值

青铜器是铜与锡或铅等元素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因其铜锈呈青绿色,故名青铜.青铜器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见证者,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是商周时代政治走向集权、文化走向一统的象征.“九鼎”在中国上古史中被赋予神圣地位,原因也正是它以至高无上的艺术水平,充当了这一时代王权神圣观念的象征.青铜器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背景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恩格斯定义文明诞生的三大标志,“青铜器”便是其中之一.充分了解青铜器文化,把握它的精髓,传承青铜文化,是文物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然而最有效的传承首先是保护青铜器本身的器物元素.

2. 保护青铜器的意义

青铜器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四千多年历史,承载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它留下的实物资料让我们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鼎盛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礼乐文明.如,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再如,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的青铜四羊方尊,是祭祀用品,属于商朝晚期青铜礼器,为商代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我国的青铜器虽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但青铜器的使用规模、艺术造型、铸造工艺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青铜文明创造的辉煌在世界上影响深远.因此如何保护青铜器,如何更好地传承青铜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青铜器的传统保护修复现状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早在春秋时期出现,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金石学的诞生促进了青铜器修复的发展,历经清代及民国的发展和完善,青铜器修复形成四大流派,即北京派、苏州派、淮坊派、西安派.我国传统修复工艺精湛,先后成功修复了马踏飞燕、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云纹铜禁等一大批国宝级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一只鼎耳缺失,经修复补配而成;商代的四羊方尊,发现时已碎成20多块碎片后修复完整;汉代的马踏飞燕,马的颈部有洞孔数个,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三个马蹄心空着,经过专家修复,其形象矫健俊美成为中国旅游标志.每件青铜器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正是青铜器修复技艺,一点点地将那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让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有了被诠释和诉说的可能.但传统修复技艺需要常年的实践经验做基础,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体系来传承,传承受到了局限.同时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支撑,成为制约它发展的因素.

古青铜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出土和传世的.对于出土的青铜器而言,青铜器通常出现锈蚀、磨损、变形、破裂等不同程度的破坏.青铜器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其腐蚀过程已趋于平衡.出土之后这种平衡被破坏,新的环境中温湿度、氧含量和光线等对器物造成损伤,金属变质、锈蚀会迅速生成,继而引起各种腐蚀现象.青铜器保护就是要阻止这种腐蚀的产生.因此,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一系列相关的科学保护措施,采取多种手段进行保护修复.

对于传世的青铜器而言,除有锈蚀、磨损、变形、破裂等现象外,长时间流传,自然环境的污染同时人为的破坏也不可小觑,划痕、裂缝、孔洞、残缺甚至碎片等对于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修复一件器物,不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对修复工作者要求都极高,除了技术的娴熟往往要求对器物的前世今生要了如指掌,同时对美学、化学、力学、雕刻、焊接、铸造等都要具备其相应的知识储备.

三、 青铜器的保护修复理念和几种通用方法

青铜器保护修复必须在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进行,根据国际修复理念和我国的传统修复理念相结合,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对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

1. 传统保护方法

(1) 控制环境,对于青铜器而言,干燥的环境保存是器物安全稳定的前提条件.如果存放在相对湿度在40%以下,温度在18℃~24℃,无氯环境中,其内部结构是相对稳定不发展的,其锈蚀不扩散蔓延.

(2)除锈去污

青铜器的铜锈,应予区别性地保留与清除.铜锈一般分为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青铜器受水侵土埋及空气的影响,表面产生变化,形成了保护层使之不再继续腐蚀,增添了古雅之色,是年代久远的象征,这是俗称的无害锈.所谓有害锈也叫粉状锈,这种锈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会形成盐酸,不断腐蚀青铜器,对器物有致命的伤害,俗称青铜病,必须彻底清除.

A、 清洗法,即将青铜器置于装满蒸馏水的容器中进行浸洗,可清除器物表面的泥污,同时可溶出可溶性无机盐.

B、 工具法,根据器物锈蚀状况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工具.常用的有毛刷和雕刻刀,不锈钢医用手术刀等器械,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直接操作.遵循由软到硬、由轻到重的原则.主要用于暴露在器物表面的粉状锈,特点操作简单,方便灵活;缺点,耗时、损伤.

C、 喷砂法,是利用压缩空气带动一定尺寸的沙粒,喷射到锈蚀的器物的表面与锈蚀层碰撞摩擦,达到除锈的目的.它高效快速但处理后的器物表面会形成一定的粗糙度,这就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

D、 果酸去锈法,利用乌梅或山楂、红果等主要原料,将其调成糊状物,粘覆于青铜器锈蚀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即可除锈去污.特点时间长,伤害小.

(3) 整形技术,就是纠正变形的青铜器.相应的方法有模压法、撑拉法、捶打法、加热法等.青铜器修复专家胡家喜采用“加温矫形”成功修复了盘龙城商代墓葬的一件青铜鼎.该鼎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商代早期最大的铜圆鼎.

(4) 补配技术,是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复原残缺部分的重要技术.补配就是根据铜器种类、形状、残缺部位,打制补配和铸造补配,对青铜器缺失的部分进行复原.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在修复三星堆、罗家坝出土的青铜器时,既采用传统的石膏翻模技术,又采用硅橡胶翻模技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焊接技术和粘接技术,是青铜器修复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复原器形的理想方法.有锡焊、镉锌钎焊法,分别适用大小不同的连接点.有些器物的残损是靠焊接无法完成的,因此应用中药白芨及漆片、榆皮、环氧树脂等粘接达到连接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铜质较好的器物采用焊接方法,对铜体矿化、材质已不具备焊接的器物采用粘接法.

(6) 锈色做旧技术,为青铜器修复最后一道工序.方法不尽相同,工艺也千差万别.如“漆地磨光”,首先用酒精浸泡漆片,现在称之为“虫胶”,再用虫胶调和多种不同的颜料做成铜器的地子.再如“点土喷锈”方法,即在修补的铜器部位,做好地子的部位,点上水调泥土用牙刷拨喷,待土干后,再用牙刷往上拨各种锈色,待锈牢固后,用水刷洗,使泥土掉落,只剩下做上的锈.这种“点土喷锈”的方法,使残破铜器的修补处,既有假地子,又有假锈的部分,做出的效果非常逼真.现在这两种修补的方法仍在青铜器的修复中使用.比如紫胶与松香融化变软后,加入绿锈,涂在器物上,作出玻璃锈.水银锡末混合加以老醋调铜砂末涂于器物上生成古铜色.古人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很多种方法,但随着时代对文物保护修复的不同要求,有些方法已经被淘汰不用.

2. 现代科技保护手段

青铜器的成分比例不同,在环境的影响下腐蚀原因、腐蚀机理各异.因此,保护青铜器首先要分析病害的成分再制定相关的保护修复方案.应用现代科技设备方法分析青铜器的成分、结构,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探索文物锈蚀机理,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损害的能力.

(1) 机械法:常用的有超声波法、激光法、X射线、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等.

A、 超声波法,是依据超声波振动原理制造的超声波清洗器对青铜器表面硬结土、锈蚀产物等进行清除.

B、 激光法,利用激光机发射的激光束,作用于青铜器腐蚀层,所产生的光热效应使锈垢熔融汽化,而脱离铜器,同时不会对器物产生损伤,达到除锈去污的效果.激光清洗可以根据锈蚀程度控制清洗强度,适用各种表面污染物的清洗,同时不损伤器物本身,正逐步取代传统清洗工艺.

C、 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教授威廉·孔拉德·伦琴发现的,X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电磁波或辐射.当高速移动的电子撞击任何形态的物质时,X光便有可能发生,具有穿透性,对不同密度的物质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应用在文物保护中是在20世纪7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文物检测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1988年山西曲村晋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件青铜鸟尊,被盗墓贼所伤残损严重,后北大教授胡东波通过X光技术检测,充分了解鸟尊的铸造工艺、腐蚀程度等基础信息,修复后的鸟尊成为国宝级文物同时也成为山西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使用X射线能谱仪研究了古代鎏金工艺,并证实部分古代错金工艺,实际使用的是鎏金技术.1965年在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经X射线萤光分析得知,其剑身为铜锡合金,并经过了硫化处理,因而美观耐蚀,锋利如故,从而证明了古代青铜器存在有硫化处理工艺.此方法的优点是:测定元素的范围广,分析简便快速,无须破坏样品.

D、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早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地质、冶金等材料科学领域,用来研究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固体颗粒的形状、大小、粒度分布,以及样品各部分对电子的散射能力等.由于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大、分辨本领高,可应用于观察青铜器的成分分析.

E、 激光拉曼光谱仪,用于研究物质成分的判定与确认,可测定分子结构,使用可调激光器的拉曼光谱仪用于微量分析,也可用于无机物和单晶的结构分析.可在青铜器保护过程中检测分析器物上的腐蚀产物,对青铜器锈蚀的机理进行探讨,以利于采取正确的、有效的保护措施.

(2) 化学法:随着大量的化学方法在青铜器保护中的应用成功,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电化还原法、酸性溶液法、倍半碳钠法、BAT法等.

A、 电化还原法,利用还原剂与电解质调成糊状,敷于锈蚀部,待反应结束后,擦去,用蒸馏水反复擦拭,去除残余试剂.

B、 酸性溶液法,针对锈斑严重的青铜器,采用试剂10%醋酸或15%~20%柠檬酸溶液浸泡器物,隔1~2天换新鲜溶液,观察器物,之后把5%氢氧化钠中和,用蒸馏水清洗.

C、 倍半碳酸钠法,倍半碳酸钠亦称碱浴浸泡法,所用化学剂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配制成碳酸氢三钠溶液,将青铜器放入溶液中,置换腐蚀层中氯化物,氯化物逐渐替换为稳定的碳酸盐,定期测氯离子,直到检测不出为止,之后用蒸馏水浸泡清洗,去除碱液.这是一种沿用很久的方法,缺点是极其费时.这种方法,通过浸泡腐蚀产物与倍半碳酸纳发生作用,而使氯离子进入溶液中,对保存绿色的铜锈有利,当需要保留铭文、花纹和古斑时,用本法比较合适,所以直至今日还被广泛采用.特点,时间长,对有害锈效果好.

D、 BAT(苯并三氮唑)法,BTA是国内外用来保护铜及铜合金常用的很有效的青铜缓蚀剂,用于古青铜器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苯并三氮唑是一种乳白色粉末结晶,能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液中,与铜及铜合金形成不溶于水及部分有机溶剂的透明覆盖膜,生成膜比较牢固,有效地隔断金属与腐蚀介质的接触,使器物可以保持原貌.

四、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物修复

技术相结合让文物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

我国的青铜器修复技术具有成熟的传统工艺,有一整套传统的修复青铜器技术,青铜器整形、去锈、补配、粘接、花纹鏨刻、焊接等技艺较为娴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现代保护方法及材料在青铜器保护修复中大量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现代科技保护主要是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分析、化学试剂来作用于青铜器本身达到去污除锈、封护缓蚀等目的保护.各具特点的保护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的成功诠释,是服务于青铜器健康保存的前提.

我国的青铜文化发展演变具有多重特点,其地域、工艺、历史是古代青铜器保护传承所要把握的关键性问题.要将青铜器铸造精良、造型端庄典雅的一件件呈现在大众面前需要众多学科共同协作努力,把国之重器保护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洪镁《妙手呈金 我在博物馆修青铜器》.

2.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编《博物馆青铜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3. 国家文物局国家鉴定委员会《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 铜器卷》.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本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对写作青铜器和浅谈青铜器和保护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青铜器本科毕业论文青铜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数字图书馆专业化技术服务的隐私信息保护 佟瑞娟(滨州市图书馆,山东滨州256600)摘要如何构建用户隐私保护的机制,已成为当前数字图书馆专业化技术服务的研究方向 以当前数字图书馆应用最为广泛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切入点,详细介绍这些.

2、 面向馆藏整体的文献保护读《文献保护:问题和规划》 摘 要 保罗·班克斯和罗伯塔·皮莱特2000年出版的文献保护问题与规划围绕文献保护议题,探讨规划框架和管理思路 该书提供了面向馆藏整体保护的新视角,其预防性保护、普通文献保.

3、 微服务背景下加强图书馆读者信息保护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与移动客户端互联已成为目前最具活力的网络业务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音乐……越来越多的以“微”字打头的网络事物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现代社.

4、 社会信息化环境下数字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在分析数字文化产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社会信息化环境下数字文化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通过立法、防护技术和防伪技术……数字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对策,提高了数字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5、 馆藏民国文献的保护方略以中国刑事学院图书馆为例 关键词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图书馆摘要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源由于大多散落在各类文化机构和档案馆,对其进行保护和数字化处理难度较大 随着国家图书馆提出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