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物理杂志 大学论文题目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心理论文 西北大学学报杂志 海南大学查重率多少 武汉大学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湖北工业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会计大学毕业论文 华南农业大学论文模板

大学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大学资源的系统建构和大学治理现代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4

大学资源的系统建构和大学治理现代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本文是大学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建构和分析框架和现代化方面论文范文.

胡洪彬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摘 要:大学治理资源是一个包含物质、权力、人力、历史、理论、社会、制度、组织和文化等资源要素在内的有机系统,大学治理的过程需要基于国家供给型、社会参与型、大学自生型和“国家——大学——社会”协作型四重模式进行资源的系统配置.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着力做好对大学资源的系统开发和管理工作,在提升大学治理绩效的过程中推进大学资源系统实现科学化.

关键词:大学治理;大学资源;系统配置;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1-0036-06

完善大学治理模式,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必然路径,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以来,多次对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1]为我国大学治理模式的发展完善指明了方向.近两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界对大学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持续分析,相关研究立足于大学治理的历史、现实和比较视野,着重阐释了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权力结构、发展定位和模式借鉴等议题,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完善我国大学治理模式的理念根基.本文基于系统论的分析视角,考察了大学资源的系统框架、配置模式及其优化路径,以期为推进我国大学治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借鉴.

一、大学资源是包含多重要素的有机系统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资源是任何组织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根基.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正常运转同样离不开各类资源的供给支撑.所谓大学资源,简言之即大学在治理和发展中所涉及和需求的各类积极要素和条件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大学治理不仅需要人力、物质和权力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强化相关的理论、历史、社会、制度、组织和文化资源等的协同配合.唯有实现多重资源的协同迈进和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大学治理过程的科学化.具体而言,在大学治理过程中,这些资源作为系统要素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涵:

理论资源,即大学治理过程的思想要素和理论根基.从宏观上看其主要来自于两大层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学治理的根本理论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南.正如所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2]显然,这个特色最根本的就是大学治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大学治理的核心载体.另一方面,大学治理问题也是世界性议题,大学治理的理论建构呼唤人类一切优秀理论资源为我所用,国外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一系列优秀发展模式,显然对这些先进资源的科学借鉴和吸收是有积极价值的.[3]

历史资源,即大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和治理实践累积而来的影响力.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建构、成长和走向完善的历史过程.早在十九世纪末期,我国便出现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等,这些学堂被视为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大学的治理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外在环境,大学发展也进入了最早的黄金时代.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更是因其优良的办学品质而享誉中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2 年,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强化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改变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的薄弱状况提供了新的路径.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始走向世界.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强调,更为中国大学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坚实根基.可见,我国大学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其为完善大学治理提供了历史镜鉴.

社会资源,即大学治理可资利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和要件的总和.推进大学发展、完善大学治理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大学自身的使命,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大学治理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4]从内在构成上看,这些资源涵盖了大学治理中的社会信任资源、社会各界对大学办学状况的认同资源,以及各社会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网络资源等要素.社会资源是大学在发展和为社会服务中累积而来的有序参与体系,从始至终皆由社会参与者掌握,其存量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大学自身和社会参与者在开展教科研服务上紧密互动,也有助于双方在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中达成共识,从而推进大学治理过程从管理转向治理并最终实现善治化.

权力资源,即国家赋予大学的组织领导权,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有序运作的权力支撑.对此,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实行中国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要求“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以讨论和审议教学科研计划和学科专业设置等相关事项,同时指出高等学校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显然,这在法制层面上赋予了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内部四大权力:组织领导权、行政权、学术权和教职工的管理权.在大学治理进程中,这四方面的权力资源可谓缺一不可,任何一种权力资源的“缺位”或“越位”都会造成内部不同治理主体的权益损坏,并给大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大学内部权力资源的有效运作是提升其治理水平的根本保障.

物质资源,即大学治理及其教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财政投入和物资来源.一定的物资和财政投入是大学治理的根本前提,也是大学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源泉.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0 条明确指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而言,当前我国大学的物质来源主要涵盖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二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团向大学进行的捐赠;三是大学自身的营收.正是这些物质资源的投入确保了大学治理的有序运作,构成了大学发展的物质根基.

文化资源,即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精神依托,也是大学治理的重要软实力.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大学规章的建构、教研体系的安排乃至课程的设置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大学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名片”,更是各大学之间进行区别的基本标识,彰显了大学办学过程的内涵性和独特性.[5]大学作为人类思想的宝库和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传递人类文明的重要渠道,大学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因.正是基于大学文化的这些特性,对其作为资源进行的累积就不仅构成了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提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内在支撑,能够激发其为推进自身成长和大学发展作出不懈奋斗.

此外,组织资源即国家和大学共同建构的有关实现大学治理的组织架构,是大学在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模式下展开的具体性组织体系.从大学行政运作体系的角度看,其涵盖了党务和行政部门在内的组织架构,从大学教科研实施的角度看,则包括了具体院系、科研院所,以及为实施这些行为而内设的附属单位、群团组织等要素,这些组织要素是确保大学治理得以顺利展开的基本要件.制度资源是大学治理必须坚守的机制规范体系.目前,我国涉及高等教育和大学治理的条例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为主导,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教育主管机构及大学结合实际制定了更为具体的章程和治理机制,由此构成了当下我国大学治理的制度体系.人才资源则是大学治理和发展的智力支撑,是涵盖领导人才、教学人才、科研人才等在内的多重人才资源体系.当前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升我国大学教学科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关键还在于大学自身是否具备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这也将是我国大学治理和发展中亟需加以重视一个重要层面.

二、大学资源系统具有四重配置模式

在系统科学的视角下,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孤立的,大学资源系统同样亦不例外,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大学资源系统就必须保持开放状态,努力实现各资源要素的最优配合与协同.显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基于系统科学的视野,对大学资源的配置模式做出学理分析.系统分析学者大都将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视为一个行为系统,其内在地包含了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等若干环节,系统发展以系统内部要素的有效供给和流通为基本前提.如在教育学领域,以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Burton R. Clark)等为代表,研究了系统科学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内在价值,清晰界定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系统进化模式[6],显然对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内部结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近年来,国内教育学界也开始尝试基于系统思维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作出解读,如有学者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教育系统观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教育系统观是基于教育学理论与系统理论相结合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并将这一观念视为克服教育发展的片面认识、推进教育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前提.[7]有的学者则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大学治理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大学治理结构的根本要义在于权责对等下的整体联动和共治共享,为此大学必须在树立系统思维的前提下走向系统治理.[8]但基于大学资源系统的视角对大学治理过程进行的研究,目前国内学界还未曾涉及.事实上,对组织资源的分析不仅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命题,同时亦是系统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资源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治理过程,不难发现大学要建构科学的治理结构,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形成强大的能量和优势,首先就必须实现大学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治理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大学资源的配置主体,由此才能对大学治理系统做出具体分析.大学治理的资源虽包括诸多要素构成,但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家供给、大学内生和社会补充三大层面,如组织、权力资源就是典型的由国家赋予并供给的大学资源,历史和文化资源等则来自于大学的内部建构和再生,而包括信任、参与网络等在内的社会资源则是社会主体基于大学绩效而给予的.此外理论、物质、人才资源等因其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则使其天然就具备多主体供给的属性.也即国家、社会和大学从根本上构成了大学资源的三大配置主体,三者通过协同共同构成了大学资源的结构功能系统,具体如图1 所示.

根据这一系统模型,本文将大学资源的配置过程大致分为四种模式.

(一)国家供给型配置模式

国家作为配置主体进入大学资源系统当中,具体配置过程包括国家基于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向大学配置资源,大学治理主体通过资源耗费并进行政策输出,以及针对大学治理绩效进行信息反馈等环节.大学治理能否有效展开,首要前提是必须在组织架构内有权力资源的支撑,并形成一套科学化制度和组织资源作为保障.作为国家领导下实施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大学治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国家治理行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是国家通过大学这一组织而展开的一系列治理行为,大学治理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素之一.可见,国家在客观上构成了大学资源系统最为重要的配置主体,其各类资源的供给不仅形塑了大学的合法性根基,也为具体的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大学通过政策输出作用于治理实践,而作为大学治理对象的教职工和学生亦可通过信息反馈,为进一步提升治理绩效提供帮助.

(二)社会参与型配置模式

大学具有公共服务性和社会性,这表明社会各界基于信任和认同为根基的有序参与同样构成了大学资源的配置主体.大学作为直接面向大众和社会的组织机构,社会性是其天然属性.大学治理如果偏离社会需求,则必将丧失发展动力.换言之,大学唯有最大程度地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才能巩固和强化自身发展的社会根基.因此,大学治理需要以信任、认同为根基的社会资源配置,这些资源能够对大学治理带来重要的补充作用,如社会对大学的认可度、信任度,以及治理的参与深度等,这些价值层面的潜在资源虽是无形的,但其存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参与配置模式中,社会主体通过向大学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为推进大学治理提供积极辅助.

(三)大学自生型配置模式

大学既是资源的“接受者”,其作为“当事人”同时也是资源的再生者.除了权力资源、社会资源等要素外,大学资源要素架构中的有些资源类别,外力无法提供或做出辅助,而只能靠大学自身进行积累,并在不断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实现再生和充裕化.这其中典型的就包括大学治理基础性资源中的历史资源,以及大学治理运作性资源中的文化资源等要素.历史资源是大学作为历史主体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和行动的总和,而文化资源同样也是大学基于自身的历史传承而累积形成的具体性文化形态,缺失了大学的主体性,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大学应成为自身资源配置的必要一极.在此配置模式中,大学的智库和研发部门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历史脉络等因素进行资源挖掘和发展创新,提升大学治理的文化内涵,而作为大学治理对象的教职工和学生同样可参与其中,通过信息反馈发表意见,以达到大学治理内涵提升的重要目标.

(四)“国家——大学——社会”协同型配置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大学作为当事主体同国家、社会实现紧密衔接,三者协同配合,共同致力于为推进大学治理做出努力.在大学治理实践中,很多时候国家、社会和大学自身的资源配置过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天然的紧密关联性.大学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是大学同国家、社会共同协作进行资源配置的结果.今天,要积极提升大学治理绩效和大学办学质量,同样也呼唤国家、大学和社会三者间在资源配置上实现紧密的协同互通,这也是推进大学治理走向善治化的必由之路.

三、大学资源系统视角下的大学治理现代化路径

通过上文对大学资源系统配置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学作为上接国家下连社会的组织机构,其资源的输入输出是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链条构成的有机整体.这表明要真正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各项具体指标,以达到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目标,则大学资源内部各环节就必须实现最优化.对此,笔者认为当前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大学自身都应树立系统发展思维,并着力实现对大学资源系统在输入环节、内部处理环节和输入环节三方面的优化.

(一)从大学资源系统的输入环节看,要通过系统挖掘实现大学资源的最大累积

对于国家供给型配置的大学资源,大学治理主体要着力争取.国家是大学资源的主要配置主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要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则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高等教育主管机构必须基于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规的基本要求,把积极配置相关资源摆在重要位置上.如针对大学组织活动的制度资源,国家作为根本性的领导主体应基于当前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和大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国家法治框架内下进一步推进相关法规的具体化,从而为大学治理和大学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依据和制度保障.而对于社会参与配置的工作资源,大学则要着力做好吸纳工作,防止其走向流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大学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一些重点高校的声誉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这为大学在新时期累积社会资源提供了有效保障.然而在当前转型期内,面对新旧体制之间的交替和摩擦,也必须看到国内部分大学组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学术腐败、过度行政化、就业难等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要防止大学社会资源出现流失,大学治理主体必须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并着力推进社会参与主体对大学以信任为主导的规范化参与网络建设,不断拓展自身同社会参与者进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在提升参与积极性、规范性和有序性的同时建构社会主体对大学的组织认同和价值认同,由此确保大学治理实效性得到切实提升.

(二)从大学资源系统的内部处理环节看,要通过要素整合确保大学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强发挥

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大学资源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为大学治理的有序展开提供保障.客观审视当下我国大学的发展实际,不难发现大学治理中的组织、权力和历史资源等要素显然起步较早,其中有些甚至早在大学成立之初就已开始积累,而诸如物质、制度等资源要素则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才不断走向充裕化和完善化的.相较而言,近些年来有关大学治理中的理论、社会和文化资源要素依然较为欠缺,尤其是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下极易走向流失,并在实践中构成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阻滞.要提升大学治理水平,大学治理主体必须着力大学治理资源的系统性思维,并及时补好资源系统的要素“ 短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类要素的发展评估,形成大学治理中各要素资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确保大学资源的系统功能达到“1+1>2”的整体效果.

另一方面,要着力维持大学资源系统的开放化,确保系统同外在环境信息和能量交互的持续性.在系统科学的视域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系统的发展过程必须同外界环境进行信息的联通和交互.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系统内部各要素不断运作的背景下,系统内部的熵值就会随之增大,系统本身也会朝着无序化方向进行运作.而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信息交互,就能够对系统内部不断增大的熵值进行抵消,在维护总熵稳定的前提下确保系统走向稳定化发展.系统科学这一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要维持大学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其重要前提就是要确保资源系统与外在环境的有效沟通,这要求各级大学治理主体在治理中既要从内外环境中不断总结有关自身发展的制度、理论、物质等相关资源,同时也要着力将各类资源有序地作用于大学治理实践,由此才能推进大学资源系统走向耗散结构的良性状态.

(三)从大学资源系统的信息输出环节看,要通过强化反馈力度推进大学资源整体实现最优应用

无论是累积大学资源还是整合大学资源,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大学资源.换句话说,资源如果不能被及时和有效应用于大学治理实践,则大学资源系统的存在就缺乏了应有的合法性根基.显然,大学资源配置这一理想状态的实现,除了要做好系统的信息输入和信息处理环节外,优化系统输出环节信息反馈工作必不可少.伊斯顿就高度评价了系统的反馈环节,认为正是有效的信息反馈为系统运作提供了“新的解释”和“见解”.为此,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一要积极疏通和拓展社会各界对大学资源系统的反馈渠道,推进大学资源系统输出过程的透明化和科学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要积极按照国家治理过程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不断提升自身治理过程的透明度,将大学治理的责任主体、大学组织的活动原则、大学运作的经费收支等相关信息及时公开,并由此建立相应的权力清单制度,为祛除大学发展中的官僚化倾向和拓展社会参与面提供保障.二要积极建构大学资源系统反馈绩效的科学评估机制,确保反馈信息被有效利用.绩效评估作为规范组织行为和提升决策效能的科学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学界的重视,对大学资源系统信息反馈的绩效评价同样可以引入评估机制,通过对大学治理主体在资源利用和回收状况的动态评估,可以为大学治理绩效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照.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治理主体既要建构有关大学资源系统的信息反馈链条,同时也应在国家领导下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展开独立评估,以在提升反馈绩效的过程中促进大学资源系统的发展实现科学化.

小结

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高度重视做好高等教育工作,强调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高等教育服务,并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9],明确了当下中国大学的责任和使命问题.本文认为,大学治理的现代化不仅在于呼唤大学治理主体和治理过程的多元化和程序化,同时也亟需挖掘、整合有助于推进大学治理和大学发展的各类潜在和现实资源,在建构科学和全面的大学资源系统的基础上,谋求大学公信力和凝聚力的不断提升.因此从系统论的视角来探讨大学治理的现代化问题,不失为当下我国大学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的一种新方法,也必将成为有关大学治理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一个崭新视角.

参考文献:

[1][2][9].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01).

[3]钱颖一. 大学治理:美国、欧洲、中国[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1-12.

[4]郑海霞,秦国柱. 公共理性: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2009,(5):32-34.

[5]王冀生.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6][美]伯顿·.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6.

[7]孔庆新,孔宪毅. 论教育系统观[J]. 晋阳学刊,2004,(5):96-98.

[8]徐蕾. 系统治理:现代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J]. 复旦教育论坛,2016,(2):23-29.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徐治中)

该文总结:上文是关于经典大学专业范文可作为建构和分析框架和现代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大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PBL院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摘要PBL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技能,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转变了角色 文章从PBL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入手,结合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阐.

2、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理念和方法 大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 它的内部治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大学的功能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需要从多视角考察,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其规律与特点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建立一系列基于大学使命的权力配置和利.

3、 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院资 源管理系统,逐渐开始应用到医院财务管 理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医院 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对医院资源管理系统 合理运用,使其能够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 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使.

4、 我国大学治理热点的领域构成和拓展趋势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陈冬松(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吉林132022)摘要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软件)和SPSS 20 0 数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我国大学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治理.

5、 教育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价值维度、实践路径 刘冬冬,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应用 要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的实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