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我国会计史毕业论文 我国现行医疗制度论文 开题报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环境问题论文 我国税制改革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答辩

我国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学术共同体视域下我国学生参和大学治理的路径探析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我国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4

学术共同体视域下我国学生参和大学治理的路径探析,该文是我国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视域和共同体和路径探析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摘 要大学本质是一个学术组织,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以及政府对大学治理日益重视,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参与到大学治理中已成必然趋势,但当前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承认,参与效果不理想.因此,探索和构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将从转变治理理念、完善治理制度、构建治理机构以及把控治理方式四个层面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术发展逻辑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路径.

关键词学术共同体学生参与大学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08.057

大学不单是作为一所学校而存在,就其根本而言,它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共同体”(community)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提出,他认为共同体根源于情感、习惯等自然意志,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共同体常常被译成“团体”或“社群”.我国学者韩启德认为“学术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因此,基于此视角下对我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路径进行探析.

1 治理理念

治理理念是大学治理的前提,是个体治理行为的行动指引.传统治理理念以“官本位”思想为导向,大学治理事务多由管理层决定,学生则被置于“被管理者”地位,不被承认其参与大学治理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应当转变传统治理理念,扭转其他治理主体对学生参与地位的认知,明确学生治理主体地位,容纳学生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

1.1 营造宽松氛围———社会管理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美国“学生中心”理念的影响,“学生中心主义”时代已来临.对社会而言,无论是出于“人本主义”治理理念对学生参与的基本要求,还是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的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因此,社会不应抵制和排斥这一时代的来临,应当积极拥抱这一时代.

我国社会应营造宽松的参与氛围和积极的参与文化来促进学生参与大学治理.一是树立正确治理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良好氛围.积极将人本主义理念应用到教育领域,树立“教育大计,以生为本”的大学治理理念,为学生提供参与治理的平等机会和广阔空间,将其作为治理的真正主体参与到大学治理中;二是树立典型,为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提供榜样示范.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手段,将参与大学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宣扬,使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行为得以具体化和人格化,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治理的实际效果,以增强其参与治理的自主意识.

1.2 树立放权意识———高校管理者

“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将学生放在首位只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原则,但它有很大的力量”.

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当明确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符合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生的意见和参与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高校管理者需明确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本质上并不违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是在遵循国家教育办学方向前提下提出的有效机制.由此,高校管理者应当赋予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上学生被视为单纯学习者、被管理者的观念;最后,高校管理者也要看到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处理繁琐工作,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处理学校重大事务的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放权意识”,确立学生的治理主体地位,吸纳学生进入治理事务中,为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打下稳固理念根基.

1.3 培养协同心态———教育教学者

大学之所以为大,其根本不在于大,在于学,在于学术、学者和学生.师生同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学生虽为学术界初学者,但与教师都是学术的探寻者,对高校发展具有同等责任.以往我国教师多扮演“学术霸权主义者”角色,使学生丧失主人翁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削弱了大学学术生产力,降低了大学治理绩效.因此教师应当具备“协同心态”,认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并非与其争夺权利,而是共同促进学校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且与学生协同参与大学治理并非摒弃传统师道尊严,而是在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开创一种互动的新型师生协同关系.

1.4 明确主体地位———受教育者

“大学是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归会枯萎”.学生群体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理应在大学治理中占据主体地位,故而学生主体的治理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经历了历史上学生对无权状态的不懈抗争,才有了今天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成果,而究其根本在于学生对学术和学校发展的内心追求.故而我国大学生应转变受管控者的陈旧观念,一方面,学生应从根本上认识自身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是大学治理实践的主体,必须要由旁观者转向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大学治理中;另一方面,学生应当摒弃功利化参与理念,清晰地认识参与大学治理就是守护学术质量、教育质量以及自身学习的质量,只有真正意识到自身对社会、大学和公众所承担的重任,才能激发强烈的治理动机,肩负大学治理主体的使命.

2 治理制度

治理制度是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基础,大学治理中若无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学生权利,仅有治理理念则会泛于空谈沦为“空中楼阁”.因此我国若要切实保障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大学治理制度体系.

2.1 加强国家立法,健全外部治理制度

通过国家立法来完善法律法规是学生参与大学治理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必由路径.一方面,从美国哈佛、耶鲁以及普林斯顿等知名大学的治理经验来看,保障大学自主性和学术自由无疑是大学治理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因此政府应当将自身职能定位于维护高校基本学术秩序,逐步修订《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独立法人地位,在立法阶段确保高校的自主办学和学术自由.另一方面,我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尚未完善,缺乏具有操行性的实施细则.

因此,一是要在法律中明确学生作为高校学术共同体一员所具备的各项权益,从学生个体和学生组织上明确规定其参与大学治理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完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保障制度,在法律条文中对学生参与的权力和职责做出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明确规定,促使学生参与保障从模糊走向具体、从制度缺失走向完善;三是要建立健全学生权利救济制度.“无救济则无权利”,学生参与大学治理亦是如此.我国于2016 年12 月16 日修订的《规定》虽然对“学生申诉”进行了一定阐述,但我国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仍不完善,我国应当吸取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司法和行政救济两种方式达到预防和保障的作用.另外,也应当扩大学生申诉的范围,不止在“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还应当对学生在参与大学治理中的申诉做出回应,并建立听证和回避制度.

2.2 落实大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制度

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法”,其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在大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其他规章制度制定的直接依据.首先,在修订方面,虽然早在2015 年底我国大学的“一校一章程”建设目标和核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事实上大学章程存在的同质化、形式化以及文本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严峻,具有较大修缮空间,因此在制定大学章程的阶段,更要尊重学生知情权、建议权及一定的决策权,引导和保障学生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把法律法规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规定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明确学生大学治理中的地位、权利、范围等;其次,在执行方面,以往大学章程存在象征性、选择性和机械性执行等问题导致了大学章程实际落实的阻滞,因此应当加强章程宣传,扩大学生对章程的认知和认可度,同时提升大学章程执行者素质,促进大学章程有效落实;最后,为防止大学章程实际实施的乱序,应当设立监督机构,促进大学章程有效落实.

2.3 建立其他制度,强化配套治理制度

配套治理制度是作为内、外治理制度的补充.国家法律法规和大学章程更多起到一种纲领性文件作用,无法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各方面做出详细阐述,因此需通过配套治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

首先,应当建立各种学生组织章程,在学校组织方面,学校应当出台党委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以及其他委员会章程,明确学生地位、参与范围以及参与权能.在学生组织方面,应当出台学生自治组织管理办法、学生会章程、学生社团章程等规定,规范和保障学生组织参与大学治理的行为.

其次,完善学生参与治理的制度.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听证、对话和提案制度,尤其是关乎学校发展和学生利益的重大决策,可授权学生话语权及一定决策权,真正赋予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再次,健全学生参与监督与评价的制度.在教学评价领域,一是可以通过选修课制度,使学生通过个性化选课以及严格的过程淘汰制确保教学质量提升.二是学生评教制度,应参照美国经验,实施系统、全方位的学生评教,通过网上评教、教学信息员以及学生教学评议小组多方位评价教学.最后,应当完善校领导接待学生制度,保障校领导能有顺畅的渠道倾听学生的利益与呼声.

3 治理体系

治理体系承载了大学治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保障学生的实质性参与,需加强治理机构体系的建设.学生参与大学治理若不落到实处,不免泛于空谈.因此,需构建治理机构体系,保障学生从治理机构分享权力,参与渠道畅通.

3.1 调整治理机构,吸纳学生代表参与

实际上,大学治理越来越依靠学校各种治理机构,以往我国学生在学校治理机构多处于边缘者地位,因此推进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机构,列席高校会议,拥有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治理机构核心方面,有学者倡导模仿“人大”,在高校另设学校治理委员会广泛吸纳学校成员参与统筹大学治理事务.我国高校体制仍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治理的最高机构和领导核心仍是党委,因此我们没必要去另起炉灶设立核心治理机构.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提出著名“三三三制”原则就认为党委应当包括三分之一的校领导、三分之一的校外人士以及三分之一的学生党员,当然学生参与比例可待商榷,但毫无疑问党委应当吸纳学生党员参与大学治理;第二,我国2014 年7 月8 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规定理事会更多是作为董事会的辅助治理机构,主要履行学校的决策咨询和参与审议等工作,理论上说,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应当调动其积极性,允许其和教师一同构建学术共同体参与到学术委员会以及学科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下设委员会中.

3.2 重构自治组织,优化学生参与载体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学生组织参与大学治理相比于学生个体参与更加行之有效.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自身需联合在一起,形成共同体来反映自身的理由与呼声,发挥组织特性和效能以促进大学治理不断优化.

首先,学校需明确学生自治组织自治地位,减少干预,赋予其人事、经费以及组织运行方面的自我管理权,避免其组织定位行政化和功能异化.其次,完善学生自治组织体系,学校可尝试允许并列于学校其他治理机构的学生联合会,保证学生有真正代表自己的高层组织平等与行政人员和教师对话,增进与其他机构的交流合作.最后,除了对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学生社团等传统学生自我管理自治组织进行规范外,还要创建和发展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学生权益保障中心以及学生后勤监督与服务委员会等学生组织,拓展学生参与渠道,运用网络治理新工具,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学校论坛,除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监督权利外,还应充分保障学生自治组织对大学治理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咨询权和参与权,使其在学生事务、教学事务、人事事务、运行管理和战略规划方面都能拥有一定发言权.

4 治理尺度

治理方式是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手段.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员,在大学治理中具有一定话语权已是大势所趋.吸取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学生极端参与大学治理的深刻教训,我们需明确学生要适切地参与大学治理,这是由学生未成熟性、大学知识性以及学生在校短期性共同决定.因此把握好学生治理方式的尺度,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参与能力十分重要.

4.1 界定范围,明确参与边界

在我国,需重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利,但也应明晰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并非单纯提倡积极参与,更强调有效参与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大学治理事务,学生的参与边界与范围应因事而异.

在学校治理事务层面,由于学校规划、人事安排以及财政事务事关重大,决策权搁置再论,但首先应保障学生在学校治理事务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便于学校决策科学化和化,也有利于保障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教学事务层面,虽然在实际落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我国高校已能够较好保障学生的评教权和课程选修权.因此,在这个层面不妨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范围,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置教学信息员以及学生评议教学团体,促进教师教学改善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在后勤管理和学生事务层面,由于这两个层面与学生关联度较大,可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不仅保障学生原有的知情权、评议权和监督权,还可使学生拥有一定决策权.

4.2 加强培训,提升治理能力

对学生来说,既要把握治理方式尺度,又要把握到事物都是持续发展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大学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提升学生治理能力,使学生能更有效参与大学治理.

首先,应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大学治理意识.我国学生的参与意识、认知以及动机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学校可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理论教育法和情感陶冶法提升学生对大学治理的意识,明确自身在大学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发放与大学治理相关的书籍、资料以及通过专题研讨会、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知识储备.最后,学校应该通过情境实践和职位轮值等多样化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治理实践中培养治理能力.

该文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视域和共同体和路径探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我国本科毕业论文我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政府治理视域下我国分享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与 摘要分享经济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涌现的新业态模式,在提高资源效率、培育经济新动能……方面作用巨大 实践进程中我国分享经济发展面临着产权界定不清、平台信用体系缺失、监管体系不完善……诸多矛盾.

2、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困境与应对 张 雪摘 要通过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针对“90后”高校大学生学生工作困境表现,揭示了造成工作困境的原因,建议高校通过强化多元文化认同感,达成道德共识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强化道德调.

3、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摘要学生党员是建设党、发展党的新一代中坚力量,全方位地加强党建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跟紧党的步伐,并且以点带面,提升整个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4、 公司治理视域下明代内阁成员安排 【摘 要】明朝内阁制用人安排与权力划分特色鲜明,内阁成员的任用条件与胜任能力备受学术界关注 本文聚焦于明朝内阁成员安排的特定问题,从传统文化与公司治理视角探析内阁成员任用机制的合理性 经研究发现,明朝.

5、 地方媒体视域下全能型主持人的角色内涵和实现路径 在当今的时代大背景下,尤其是地方媒体,缩减人员,收视率下降,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全能型”变的越来越重要,所谓“全能型”就是具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还.

6、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评价策略探析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顺利推行需要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辅助 学校可以通过“求同”“求异”结合,拟定差别评价标准,细化评价方式,明确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