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精益生产论文 精准营销论文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 精准医学论文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绿色免安装版论文查重检测精准版 精准扶贫论文参考文献

精准扶贫方面有关论文怎么写 与基于阿玛蒂亚森能力贫困的精准扶贫困境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精准扶贫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3

基于阿玛蒂亚森能力贫困的精准扶贫困境,本文是精准扶贫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跟阿玛蒂和亚森和扶贫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摘 要:精准扶贫是国家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的重要战略,以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阿玛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者缺乏可行能力,而人的能力获取受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和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市场的影响.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为例,根据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少数民族群体的生计方式、传统文化、不完善的扶贫措施及不平衡的城乡发展等影响他们个人能力的获取,从而造成精准扶贫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改善影响牧民获取能力的因素出发,提出实施改善少数民族群体在其生存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创造价值的可行能力的系统性政策,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能力贫困”;精准扶贫困境;影响因素;少数民族地区

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2.030

2016年中国有6 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1].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农牧区,受区域和城乡发展双重不均衡带来的贫困问题,扶贫投入大,人口脱贫难,出现扶贫困境.因此,只有继续实施精准扶贫,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力度、调试精准扶贫措施,探寻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可行模式,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同步过上美好生活.

对精准扶贫困境的研究视角有很多,唐丽霞[2]、王国勇[3]等对精准扶贫政策机制及推行中面临困难的研究;郑瑞强等[4]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谢尚果等[5]通过对传统扶贫机制与精准扶贫机制的梳理,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高放[6]、王介勇等[7]从体制、政策角度出发对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的研究;左停等[8]从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了精准扶贫中面临的各种挑战等.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能力贫困”,书中指出“要理解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现的饥饿或饥荒,我们不仅要关注所有权模式和交换权利,还要关注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生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9].”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者缺乏可行能力,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9].而一个人可行能力的获取取决于其在所处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和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依赖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市场.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为例,依据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从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牧民贫困与扶贫现状出发,研究扶贫对象的生计方式、传统文化、扶贫政策及城乡制度等因素如何影响贫困牧民的可行能力获取,形成当地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并在结论部分提出笔者自己的思考.

1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牧民贫困与精准扶贫现状

1.1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牧民贫困现状

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以下简称清水河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玛纳斯县城南部天山北坡山区,距县城75km.全乡总面积28.76万hm2,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由哈、汉、回、维等民族组成,共1 703户,约6 870人,哈萨克族占全乡总人口的86.4%以上(2016年).2016年全乡贫困人口216户,633人(人均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人口),占全乡总户数的12.7%、总人口的9.2%,其中,2 800元标准线下贫困人口37户,89人,5 000元标准线贫困人口179户,544人.清水河乡贫困人口大部分为哈萨克族,占贫困户总数的94%.清水河乡牧民贫困现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1牧民因病致贫

清水河乡牧民居住在平均海拔1 200m左右的天山深处,高海拔、高纬度,牧草丰盛的时间仅有5~6个月,冬季漫长寒冷.春耕后牧民赶着牲畜开始转场,秋收时返回定居点.牧民以肉、奶为食,长期骑马、骑摩托车在高寒地区放牧,在这种环境中,当地牧民易患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由于医疗设施不完善、牧民健康意识淡薄,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形成长期慢性病、大病甚至残疾.

1.1.2缺少发展所需的劳动技能

缺少技能在当地表现为:①定居后的牧民缺少农耕、先进的牲畜饲养技术,牧民无法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和提升牲畜质量及附加值提高家庭收入.②缺少市场需要的劳动技能,牧民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工作.

1.1.3牧民收入低、生活成本高

清水河乡贫困牧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有:出售牲畜,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外出打工,土地租金.但并不是每一户贫困家庭均拥有以上所有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因患病致贫或缺少劳动力而没有外出打工收入的家庭.贫困牧民将分得的耕地用来种植牧草而非经济作物,或者直接将耕地外租给其他牧民,从中收取租金,但租金远远低于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带来的收益.①贫困家庭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以畜牧为主,受劳动力限制,外出打工成员少.②相对单一的收入来源并不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贫困家庭饲养牲畜相对较少且牲畜低,耕地或租金收入少.③收入无法支撑牧民全家所需的支出,贫困牧民家庭支出多元,除病、残需要支出外,子女上学、饲养牲畜、农业生产等方面也需要投入,还有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支出等.

1.1.4市场环境复杂,牧民生活风险高

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牧民生活质量的一大因素,其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近几年牲畜及副产品毛皮的市场持续下跌,饲养牲畜为牧要的生计方式,存在市场波动的风险.②交通闭塞,牧民对市场感知度低,生活风险提高.

1.2当地精准扶贫措施

清水河乡实行精准扶贫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扶贫措施,可归类为以下3类.

1.2.1开发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是指通过对牧区资源的开发,脱贫要实现牧民自力更生和持续发展,包括:推进牧民安居工程,解决牧民住房困难问题;建设农牧业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推进特色种植养殖扶贫;实施劳务输出,发展劳务创收,增加牧民收入;发展毡绣刺绣合作社,开发牧区生态旅游和哈萨克族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推动自主创业,推进产业扶贫;保护草原生态,推行可持续绿色发展等.

1.2.2保障性扶贫

保障性扶贫是指通过财政救助等社会性保障措施为贫困牧民生活“兜底”,包括:通过“两线并轨”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同时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凡是人均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家庭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通过农村合作医疗与养老保险解决牧民就医难和“老有所依”;通过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增加牧民收入,使每人每年享受1 500元草原补贴;通过教育保障和“贫困家庭支柱工程”给予贫困家庭孩子上学补助,让牧区孩子能顺利上学,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加强社会救助加大对留守儿童、老年人和病残人的照顾与帮助;通过“三大专项扶贫资金”实现精准贫困牧民就医、上学、住房、困难应急及重点帮扶等专项资金筹措保障机制.

1.2.3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即实现对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包括:企业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每个企业通过产业帮扶、吸纳就业和资金帮扶扶贫1~2户;领导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全乡副科以上干部、村两委、党员每人帮1户;“访汇聚”工作组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通过精准扶贫户精准到户到人,并通过连接企业、干部等方式实现对精准扶贫户的精准帮扶.

扶贫开发与精准扶贫措施使清水河乡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5 826元提高到2014年的13 953元,牧民生活水平整体有所改善.但一些扶贫帮扶措施与牧区贫困现实不符,清水河乡存在牧民返贫、长期无法脱贫的现象.2009年清水河乡有农村低保户137户,到2014年为163户,2016年为151户[10-11].

2清水河乡精准扶贫的困境

在清水河乡,由于生计方式、传统文化、不完善的扶贫政策及不平衡的城乡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牧民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可行能力相对缺乏,这些影响牧民获取可行能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清水河乡精准扶贫的困境.

2.1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引起的牧民家庭劳动力缺乏

贫困牧民家庭缺少正常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长期患有慢性病、大病和残疾这3类人既不能参加劳动为家庭获得收入,又因疾病需要大量支出.牧民患病、残疾等与其生存环境和游牧生计方式密切相关,游牧迁移的牧民长期骑马或摩托车,双腿易患风湿性关节炎;山地草场以马道为主,牧民在马道骑摩托车事故多发,因事故致残的牧民较多;牧民饮食以肉类为主,蔬菜、水果缺乏,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较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可支配劳动力参与各项生产劳动,但疾病和残疾以及老年人口多限制贫困牧民参与生产劳动.由地方性疾病、残疾及老年人口多造成的家庭劳动力缺乏是精准扶贫面临的牧民自身条件所带来的困难.

2.2游牧文化与传统知识体系阻碍牧民接受新的知识技能

①数据来源于对清水河乡团庄村前村委会主任的访谈,2016年7月.

在游牧文化中生活的哈萨克族不懂农业种植,精准扶贫中政府为牧民建设的蔬菜大棚被荒废,不懂技术和劳动力缺乏是一方面原因,游牧文化则是根本原因.哈萨克族也种植玉米、蔬菜,春耕时和汉族人一样在地里施肥忙碌,春耕完赶着牛羊上山放牧,种在地里的庄稼没人除草浇水,秋收时才回来,有多少玉米就收多少玉米,庄稼秸秆和杂草在他们看来一样,都是草料.

受传统生产模式影响,牧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适应性较差,政府为牧民购置的生产工具大部分闲置成废铁.缺少对普通话的熟练掌握与运用,牧民难以学到新的生存技能.当地30岁以下的牧民大部分会说普通话,年龄稍大的牧民对普通话不能熟练运用,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年轻一代的牧民外出上学或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部分为老人和儿童,扶贫政策实施受到影响.对政府政策的过度依赖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影响牧民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对扶贫对象的负向激励使人们不断地去争夺非常有限的扶贫资源,而不是自主积极地去脱贫,形成了对外部资源极强的依赖性.[2]”2015年以前村里有近20多户低保家庭,2015年仍有12户①,长期吃低保形成了一定的依赖.牧民定居后,难以适应农耕、市场文化,成为精准扶贫面临的又一困难,当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介入时,传统游牧文化阻碍牧民获取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行能力.

2.3不完善的扶贫政策剥夺了牧民自我发展的可行能力

清水河乡精准扶贫政策中包括劳务创收,即通过劳动力输出增加牧民收入.劳务输出通常是本乡学历较高、有一定技能的人才率先走出去,本乡人才资源流失,表现为专业医生、双语教师人才缺少.例如,某村有一所公办卫生所和一家私人药店,由于专业能力受限,二人只能看感冒之类的小病,对地方性疾病无能为力.当地学校缺少优秀的双语教师,某小学61名教师中只有8名汉语教师,汉族教师用汉语授课,哈萨克族教师用哈萨克语授课,只有几个哈萨克族教师能用双语授课.虽然劳务输出为本乡带来了短期经济增长,但人才缺失阻碍了清水河乡经济的长期发展.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基于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背景下提出实施的[12]55,草原是牧民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草原生态保护关系到牧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后续工作没能及时跟进,草原生态保护给当地牧民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保护草原生态,当地政府规定草场放养羊只每平方千米不得超过105只,近几年牲畜下跌,牧民需通过增加牲畜养殖量填补空白,草场承载量受到严格限制,牧民饲养的牲畜数量不可能增加太多.禁牧限牧后没能解决增加牧民收入的其他渠道,牧民的收入空缺得不到填补.

2.4不平衡的城乡发展,使牧民获取能力受到限制

城乡统筹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投入不足,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牧民出行时间和资金成本高,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无法享受与城市相同的教育资源,难以在城市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谋取职业.出入不便及工资过低使当地难以引入外地人才,在市场方面形成垄断,缺乏公平的市场环境.清水河乡距离县城46km,随着对市场需求的增大,牧民需要经常去县城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县城到清水河乡的班车每天只有两个班次,甚至一段时间停运.周五和周日,在县城上学的牧区学生回家及返校,客源较多,客车早晚都会有,其他时间往往没有进乡的车.牧民对生产、生活用品的市场了解不够,日常买菜、生活日用品、出售牲畜等通常是县城里的贩子开车来乡里出售和收购,人为抬高日用品、降低牲畜收购,牧民不能在公平的环境中享受竞争形成的市场,限制了牧民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在不平衡的城乡发展中运行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3结论与启示

根据阿玛蒂亚·森“能力贫困”,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者缺乏可行能力,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9].而一个人可行能力的获取受收入、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处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市场及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清水河乡的贫困牧民,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高速发展的社会时,呈现出能力缺乏的现象,牧民能力缺乏或能力获取困难的原因是其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不完善的扶贫政策及不公平的城乡体制,这些阻碍牧民个人能力获取的因素,导致牧民缺乏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有效生存的能力,使精准扶贫面临困境.精准扶贫困境的存在在降低贫困人口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速度的同时,加大了区域、民族、城乡之间贫富扩大的速度,因此,必须找到解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的有效措施.依据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不平等”是剥夺贫困者可行能力的根源,不平等不仅是收入不平等,还有个人成就和自由.存在各种方式使得收入和实质自由之间的关系,产生系统性差异.个人的异质性、环境的多样性、社会氛围的不同、家庭内部人员关系视角和分配上的差别,这些因素有各自的作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都应得到他们理应得到的认真注意[9].换言之,合理的扶贫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的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因此,精准扶贫困境的治理关键在于制定能够考虑各种产生不平等因素的扶贫政策,包括收入分配政策和调整限制贫困人口实质自由的其他不平等因素的政策,以提高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当地特殊环境、区域及国内市场环境、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不同环境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此,中国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发展适于市场竞争与当地环境生存技能的地方教育政策,转变传统教育一盘棋的模式,积极引导发展地方教育,以提高牧民在牧区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对牧区精准扶贫进展进行评估时,应该考察能够允许每个人去追求其所认为的有价值的生活的可行能力是否得到扩展,特别是人们维系自己健康与长寿、教育水平以及体面生活等方面能力上.②建立与当地生存环境相符的医疗福利政策,医疗卫生建设需要与牧民生活实际及牧区特定生存环境相适应,避免因病返贫.当地医疗卫生建设应增加救援车辆配备数量、购进治疗当地多发疾病的专业药品和医疗设备,对当地医护人员实施医疗技能培训与免费继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③建立开发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政策,为少数民族创造发展机会和在资源开发中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将牧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哈萨克族传统文化转变为带动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传承哈萨克族文化,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④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为牧民创造自我发展需要的更大空间和更多机会.城乡“制度统筹”是牧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制度统筹’,就是改革过去以城市为主导的‘城乡分治’的政策和传统制度,通过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破除人为割裂城乡发展的制度因素,从整体上把握城乡关系,实行制度的统一筹划,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制度贫困的状态,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13].”加大“再分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力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薪酬水平,鼓励当地人才在家乡从业、吸引外地人才到当地就业,努力为牧民营造与城镇均等的社会机会.通过制度倾斜,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道路、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财政投资,建设连接城乡更加便捷的道路交通,打造“城乡一体”的命运链.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

[3]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4]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2):17-24.

[5]谢尚果,胡美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6,39(9):118-123.

[6]高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精准扶贫、振兴农业的必由之路[J].观察与思考,2016(11):109-122.

[7]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3):289-295.

[8]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 2015(8):156-162.

[9]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玛纳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玛纳斯年鉴:2010[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0.

[11]玛纳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玛纳斯年鉴:2015年[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6.

[12]张振华,姜杰.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生态草原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以新源县那拉提镇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54-60.

[13]张秋.从“制度贫困”到“制度统筹”: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3(6):36-40.

(责任编辑 张雪娇 殷华)

回顾述说: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阿玛蒂和亚森和扶贫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精准扶贫本科毕业论文精准扶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农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问题和 吉林省为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特别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十三五”时期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做到“真扶贫,扶.

2、 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调研以广西桂平市麻垌镇荔枝产业为例 【摘 要】本文以精准扶贫为背景,以民族贫困地区广西桂平市麻垌镇的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为例,分析麻垌镇现有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和&ld.

3、 产业精准扶贫是青海省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摘要青海省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脱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在脱贫的过程中也出现贫困人口脱贫的自主性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 "……、靠、要 "现象以及返贫现象严重 通过对青海省民族地区的调研,.

4、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数字化贫困与其治理 摘 要精准扶贫极大地消除了传统贫困,正从解决单一的收入维度的贫困问题转向消解教育、健康……更多维度的贫困问题,扶贫方式更加注重 “授人以渔”、智识提升、能力塑造的内生式扶贫 数.

5、 精准扶贫中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 摘要精准扶贫是30年来扶贫治理的经验总结,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4个环节,从“漫灌式”转向“滴管式”,注重“靶向治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