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百家讲坛杂志 世界家苑杂志社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创业家杂志 艺术百家杂志社 世界家苑杂志 家校互动论文 家校通系统开题报告 家校合作德育论文 家校通论文 小组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家校教育论文

关于家校合作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农村学校中的家校合作:本质、意义和策略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家校合作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4

农村学校中的家校合作:本质、意义和策略,该文是关于家校合作方面论文怎么撰写和本质和农村学校和策略类论文范文检索.

摘 要:农村学校中的家校合作,是指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由农村学校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经验与家庭经验统一起来:儿童家庭经验能够为学校经验的获得提供基础,而儿童在学校获得的经验又能为家庭经验进行智力方面的阐释与澄清,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获得的学校经验,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防止儿童受到意外伤害,有助于培养儿童科学精神和精神,有利于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为了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学校应该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作经验为出发点进行物理环境、课程、教学以及评价方面的重建,而儿童生活的家庭与社区则应该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方面进行改造.

关键词:农村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经验;统一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6-0012-05

一、农村学校中家校合作的本质

农村学校中的家校合作,是指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由农村学校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经验与家庭生活经验统一起来:儿童家庭经验能够为学校经验的获得提供基础,而儿童在学校获得的经验又能为家庭经验进行智力方面的阐释与澄清,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之所以要将儿童家庭经验与学校经验统一,是因为任何教育教学的起点都是儿童已有经验.

农村留守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积累了家庭生活经验.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对于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审美以及道德等方面能够起到锻炼作用.

首先,家庭经验能够起到训练儿童智力的作用.当儿童有一定的力气和能力时,家庭成员就逐步地向他们传授给各种生产过程中的诀窍.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创造力、建设性的想象力、逻辑思维,以及获得通过直接接触实际而产生的那种现实感.

其次,家庭经验能够更加深刻地影响儿童情感、道德方面.家庭生活由劳动生产、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活动构成,需要靠家庭成员的劳动来维持.儿童参与其中,可以亲身体认劳作的艰辛,会对家人产生同情之心.

再次,家庭经验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儿童参与生活中的劳动,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在维持整个家庭运转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劳动能够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提升家庭的生活水平,认识到自己是家庭这个小型社会的一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这些对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性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由于儿童家庭缺少知识方面的储备,儿童家庭经验当中较为复杂的部分得不到智力方面的解释,会对儿童形成困扰.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该对儿童生活经验进行扩大、丰富和逐渐阐释.

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应该以儿童家庭经验为中心.杜威认为,学校生活“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开展并继续儿童在家里已经熟悉的活动”.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一旦学校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无关,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学习,就会使儿童的教育面临重重困难.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其次,儿童家庭经验中的不良经验需要学校来进行净化.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开明,学校认识到它的责任不在把社会的全部成就传递下去,保存起来,而只是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学校就是社会完成这个目的的主要机构.”儿童虽然参与生活,获得了家庭经验,但在与成人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也会受成年人不良习气的影响.例如,成年人粗俗的语言、不良生活习惯等会对儿童造成影响,因此,这些不良生活经验需要学校来进行澄清与净化.

二、农村学校中家校合作的意义

第一,农村学校向农村留守儿童传授生理知识,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仔细梳理已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身体健康方面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其成因是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吃垃圾食物、饮食不规律、不注重食物营养搭配以及不讲究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生理知识.这些生理知识缺失,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对于儿童家庭生活经验的忽视.因此,学校应该向儿童传授生理知识,敦促儿童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拥有强健的体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唤醒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又可以增强儿童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儿童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第二,农村学校组织农村儿童学习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可防止儿童受到意外伤害.这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人身伤害的事件多有发生.比如,农村留守儿童暑假下河游泳,不慎溺亡.儿童受到意外的伤害,除了家人照顾不周外,更多的是因为儿童缺少安全意识.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经验没有相关内容.因此,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关注儿童人身安全方面的问题,组织儿童学习与讨论,防止类似的意外再度发生.

第三,通过家校合作,了解儿童家庭经验,对农村留守儿童因材施教.首先,通过家校合作,有利于农村学校熟悉每一个学生.家校合作是深刻认识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个在校外生活的儿童的生动形象,而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生活的较为单一的形象.这样一来,学校可以了解儿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人,就不会因为“污名效应”而对儿童产生厌恶甚至排斥的心理,就会在与农村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自觉地调整对于他们的看法、观点乃至于态度,慢慢地转变对他们的认识,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就会更加细心、更富于耐心,进一步地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其次,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验,农村学校可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提升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缺少良好的家校合作,儿童家庭经验与学校经验就会存在隔阂,两种经验就会独立生长,甚至相互冲突,造成儿童经验的浪费,影响儿童智力水平的提升.很多农村学校全然忽视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有的家庭经验而进行知识的灌输,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将教材、书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去考虑这些知识是否会被儿童吸收,且更少考虑是否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情况,在当下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农村学校并不少见.这样一来,学校学习完全停留于符号阶段,对于儿童生活经验丝毫没有关照,使得儿童缺少学习方面的兴趣.因此,学校应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验设计校本课程. 第四,农村学校教育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验为出发点,有助于培养儿童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产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吃穿住行的方式.现在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脑以及手机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早就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儿童在享受着这些科技产品所带来的便利时,也被其强大功能所深深地吸引.儿童就会思考:千里相隔的两个人,为什么通过手机就可以对话?洗衣机为什么能够将衣物清洗干净,其工作的原理是什么?电视机是如何工作的?并且热切地想知道答案.这些科技产品,对于儿童而言,同样是一种良好的智力资源,吸引着儿童的好奇心.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验中的事物所蕴藏的科学原理加以详细地说明,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儿童在学校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儿童了解到世界上的事情的运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利于儿童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第五,学校教育以儿童家庭经验为出发点,有助于培养儿童精神.当今社会,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哪个家庭可以独自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每个家庭中的成员都要参与不同产业的工作,换取报酬,然后购买其他产业所生产的商品.这些内容,是每个儿童都十分感兴趣的.但是,儿童家庭往往认为受教育只是获取个人成功的一种手段,忽略了教育的社会性,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同时应该为社会服务.同样地,学校教育没有相关方面的内容,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失去了解各种不同产业运作过程的机会.因此,学校教育应该让儿童知晓产业运作的过程、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认清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职责.农村学校应该让儿童了解,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每个劳动者对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都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除了具有智力方面的作用外,还可以培养儿童精神.

三、农村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缺少父母陪伴,很多家长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很少让儿童参与家庭劳动,儿童缺少家庭经验.与此同时,农村学校教育则固守书本知识,对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缺少关照,对于儿童身体、情感、社会、审美以及道德等方面同样无所作为.这样一来,农村留守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经验重建学校教育,二是对儿童生活的家庭与社区进行改造.

第一个方面,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验重建学校教育.大多数人因为受到学校教育时间太长,故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教育是好的,除此之外的教育都是不好的.要开展好家校合作,必须改变这种观念,如果这种观念得不到根除,家校合作是无法建立的.特别是当下,学校不能一味固守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应该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验引入学校教育,进行学校教育重建.

首先,基于儿童家庭经验重新认识农村学校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家庭是生活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我们在学校应该要抓紧时间学知识,学校环境不能太舒服了.在学校物理环境建设方面应该反对这样的观点.如果我们想尊重儿童家庭经验,我们必须努力使学校成为一个儿童都喜欢去的地方,让学校充满家庭式的温暖、充满生活气息、充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之情.学校的物理环境应该模仿儿童家庭生活的环境.可以开办植物园,让儿童种上自己喜欢的花卉、蔬菜、小树.还可以办一个小型的家庭动物园,让儿童饲养小猫、小狗、小鸡、小兔等作为自己的宠物.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为儿童修建一个小池塘,在池中放养一些小鱼、小鸭、小鹅等等.学校的教室,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装扮,而不仅仅是光秃秃的墙壁.通过重建学校环境,让学校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

其次,基于儿童家庭经验开发课程.学校课程应该以儿童家庭经验作为基础.没有儿童经验作为课程的基础,学校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将会停留于浅层次上、符号形式上,而非真正的教育.因此,学校在开发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与儿童家庭经验相关的课程资源.比如在学习科学时,学生家长也可以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农村儿童在生活中,都目睹甚至与家长一起参与了家中农作物的种植,学校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给学生讲解如何选种、育种、播种、防治病虫害、浇水、施肥,以及采取何种措施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学校的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儿童校内经验与校外经验的统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儿童更加能够体验到家长在工作中的努力与付出,从而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对于农民、农业更富于理解与同情.

再次,基于儿童家庭经验开展教学.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应该以儿童家庭经验作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而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儿童在家庭生活过程中,都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帮助家长喂鸡、做饭以及打扫卫生等.因此,学校应该多通过活动进行教学,而不仅仅是通过讲授式进行教学.比如在锻炼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时,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去进行短途旅行,一起讨论沿途的自然景色.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沿途所看到的鸟类,试着让儿童去比较不同的鸟儿在羽毛的颜色、体型的大小、呜叫的声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并且在回到学校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通过这种现场教学,培养儿童的观察、比较、表达能力.可以多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比如,在学习动物生长、发育、变形时,教师可以将儿童带领到池塘去观察蝌蚪的生长,而不是让儿童坐在教室里听教师指着图片进行讲解.除了采用现场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比如,儿童在学校种植的花卉叶子黄了、枯萎了,儿童很想知道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花卉生病的原因展开观察、研究,并找出解决方法.

最后,基于家庭经验对儿童开展评价.对于儿童生活方面的评价,应该以家庭生活方面的背景作为基础.比如,农村教师看到儿童在校内不整洁的衣着,难免心生厌恶,如果通过家校合作,教师了解到儿童每天早上起床之后,还要帮助爷爷奶奶干完家务活后才来学校,所以没有时间换衣服,就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艰苦生活深感同情,并对他们产生赞赏之情.对于儿童学习方面的评价,不应该仅仅以儿童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更应该以儿童是否学会生活作为标准.前文已经提到过,学校教育教学应该以儿童生活经验作为标准,因此,评价儿童学习效果最为重要的标准应该是儿童是否将他们在学校里获得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评价应该采用动态评价方式.学校应该为每个儿童建立档案,从其入学开始就将其平时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学业成就的情况加以归纳,档案应该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过程,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儿童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育材料.

第二个方面,清除儿童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环境,这意味着应该对社区的环境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家庭应该让儿童参与家庭事务,而非袖手旁观,要让儿童在家中成为小帮手、小助手,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要与家人一起塑造社区环境.

首先,改良社区物理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每个村庄就是一个社区,就是儿童的聚居区,社区的物理环境,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每个家庭应该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生活的物理环境.如果在学校里,教师让儿童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但是一回到家中,儿童看到家人随地吐痰,时间一长,便也会跟着家人一起做了.这样一来,极易滋生细菌,引发疾病.教师让儿童勤洗澡、勤换衣服,但是回到家中,家人则极少洗澡,衣服则半个月才换一次,长期目睹此种情景,儿童恐怕也会跟着学起来.甚至儿童一走进家中,则秽气冲天,室内家具上遍布灰尘,家中物品杂乱摆放几无容身乏地,儿童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极易受到病菌的侵蚀,经常生病,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必须让儿童与家人一起做好居所的清洁工作.家庭成员穿着不必靓衣华服,但必须干净整洁.条件允许的话,儿童还可以与家人一起将居住的环境加以美化,在门前屋后种上各种花卉,陶冶情操.这样一来,整个社区的物理环境就会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

其次,改造社区的心理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应该与儿童一起营造一种温馨、乐观、积极的氛围.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意责骂儿童.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而不是互相责备、抱怨,甚至打骂.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则应该鼎力支持,而不是在儿童耳边不停地唠叨“读书无用论”.在家庭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为儿童塑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时下的中国农村,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也受到了拜金主义影响,农村家庭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样一种社区环境,同样不利于儿童合作意识、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儿童心理方面的发展.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成长,家长们应该把儿童的发展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能够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一些其他家庭的孩子,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力量.

再次,创建全新社区文化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很多村民在农忙之余,没有更好的娱乐方式,故而只能自己一个人喝酒,或者几个人一起抽烟聊天,或者聚集在一起打牌,或者聚众.这些缺乏引导的娱乐方式,毫无文化内涵可言.这些成人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被农村留守儿童效仿,容易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让儿童与家庭一起创建一种全新的社区文化环境,形成有益村民、儿童的文化生活.可以在社区建立图书室,购置儿童与村民所需要的书籍,比如儿童喜爱的图画书以及村民在生产劳动方面用得上的农业技术方面的杂志.图书室应该全天开放,让村民与儿童在闲暇时间都能受到文化的滋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农村生活相关的文体活动.比如,在丰收之后,可以组织一些庆祝活动,以家庭为单位举办家庭运动会.运动会的内容是接力运南瓜,还可以是抱小猪赛跑.儿童在学习之余,还可以聚集在一起,将自己阅读的书籍中的故事改编为话剧,为村民进行表演.通过上述各种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农村学校中的家校合作,通过农村学校打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验与学校经验之间的隔阂,将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能够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不利处境,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发展.虽然文中所提出的家校合作的理论、方法以及措施主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儿童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文点评:此文是一篇适合本质和农村学校和策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家校合作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家校合作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小学英语学习中家校合作策略探究 【摘 要】 在当前,教育内容已经成为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一项问题 随着教学理论的升级,教学内容的增多,如果仅仅依靠老师,那么学生的学习势必会存在着一些学习盲区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对家校合作的内.

2、 利用微信建立家校合作 【摘要】基于网络社交工具的家校合作蔚然成风,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那么基于网络社交工具的家校合作开展现状如何,给家校合作带来哪些显著效果,即基于网络社交工具的家校合作有哪些优势,以及在实践中存在.

3、 减少学生近视高发关键在于家校合作 近日,教育部……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及降低总体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 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

4、 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开展家校共育? 东安县端桥铺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全校703 名学生中,共有680 名寄宿生,而寄宿生中又有460 多名学生是留守儿童 由于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推.

5、 家校合作视角下的体验践行教育 受东莞市教育政策的影响,南城阳光第七小学的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新东莞人子弟(积分入学、企业人才子女、优惠群体),占七成;二是东莞户籍的本地孩子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层次的家庭,因.

6、 论新形势下的家校关系家校合作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新形势下家校关系中的家校合作主题 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对新形势下家校合作呈现的一些现状,包括对冲突管理和理解、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界定上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与此同时,针对这些现状,作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