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博物杂志订阅 博物杂志如何订阅 博物杂志订购 博物杂志在线阅读

关于博物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河南博物院藏古代砚台赏析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博物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5

河南博物院藏古代砚台赏析,本文是博物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河南博物院和砚台和砚台赏析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台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砚台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最后,但从*和流传及文化内涵方面来说,却居首要地位,有“文房四宝”砚为首之说.这是由于不仅砚台质地坚实、能传之数代的缘故,而且砚台集中了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内涵最为丰富.

所以,现今社会上“文房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也受到广泛范围也最为.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

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其主要功用是研磨彩绘陶器的颜料.其后,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调色器,这些研磨器和调色器就是砚台的雏形.1975 年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有石砚和砚杵,其形制与汉砚基本相同.砚形成于汉,典籍于史有据.汉代,砚台的制作有了显著的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汉至魏晋时期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北朝盛行四足式.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也有圆形三足砚.

魏晋时期,出现了瓷砚,其形制多为圆形蹄足.南北朝时,已有双足圆首箕形陶砚,为唐代箕形砚的滥觞.隋唐以后,砚质和砚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名砚名石相继发现,如广东肇庆端石,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石等,并出现了澄泥砚.宋代石砚的主要式样是抄手砚,朴素大方,实用雅观.明清时期端石、歙石独领,特别是明末以后,制砚不仅逐渐着重精雕细刻,而且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许多砚已由实用品转为艺术欣赏品.河南博物院作为中原地区一座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的砚台不仅数量多,而且多有明确的出土信息和征集地域,是重要的断代标准器,现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砚作以介绍.

汉代镂雕盘龙纹石砚(图1),1978 年河南省南乐县宋耿洛村东汉墓发掘出土,通高12、直径32 厘米.此砚通体呈灰褐色,扁圆形.由砚盖、砚座两部分组合而成.砚盖用高浮雕法雕出6 条相互攀缠的飞龙.龙身在砚盖上蜿蜒盘曲,依次散开,错落有致,6 个龙头共戏一珠于砚盖正中,组成一个珠宝样盖钮,上面阴刻一个“君”字.砚盖边沿及砚盖外侧饰以圆圈纹和波浪纹.砚面平滑并有明显墨迹,应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一侧有椭圆形水池,周边阴刻隶书42 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 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为,研直二千”.此砚砚座底部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离浮雕的三兽为足,以承接砚体.三兽均两耳直立,怒目圆睁,两爪按扶膝部作奋力撑托状.砚座外侧又有一周莲花装饰与砚盖上的波浪纹相互衬托,使6 条飞龙仿佛恣肆畅游于波浪汹涌的江海之上.此砚形制较大,气势恢宏,制砚艺人的巧妙构思和简洁娴熟的雕刻技艺,使它充分展示了汉代艺术的勃勃生机.先看那蜿蜒盘曲的龙身、龙尾;再看那强健粗壮的肢爪;还有那起伏不定的滚滚波浪以及那粗犷有力的简洁刀法与雄浑质朴的整体形象,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力量与气势,一种动感与速度.这种力量、速度与气势之美,正是汉代艺术的本质所在.此砚不仅造型优美,砚面边沿的阴刻铭文中“延熹三年”(160 年) 也为砚台的制作或使用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汉代砚台中据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汉代砚台断代的标准器.

汉代灰陶砚(图2),高5 厘米.河南省新郑市出土.体为圆盘式,正中间有一圆台为砚堂,是研墨的地方.圆台四周留有较缓圆槽以储水,圆水槽外,是一周内高外低的缓坡带,缓坡带上装饰有小型花瓣状纹饰.砚面下有较宽的三扁足.汉代的社会*观念还是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体现在这些承载着礼乐和神秘主义的造型、纹饰等器物上了.漆器、陶器等皆仿青铜礼器,俱都三足,因而把砚台也制成鼎足形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隋代巩县窑白釉多足砚( 图3),1981 年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和义沟村采集.高7、口径25 厘米.体为圆盘式,砚面居中,砚台中心高高隆起,没施釉.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之用,显示出它的实用功能.其下有十八泥珠状足,施白釉,深处泛青色.这种形制的砚台,又称辟雍砚.该砚造型独特,制作精巧,白釉光亮润泽.根据胎釉特征,应为河南巩县窑产品.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瓷砚出现在魏晋时期,多为圆形砚面,周边有水槽,有盖,为蹄形足.

西晋后期,蹄形足砚取代熊足砚,足由少增多,南北朝时砚面向上凸起,并多为六蹄足.隋代多以珠足取代蹄足,这种足也多达10 多个.巩县窑烧制白釉瓷器始于北魏,隋代已较为成熟,唐代一度成为宫廷贡器.这件瓷砚对研究隋代砚台的制作形制和隋代巩县窑白瓷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隋代红陶多足砚(图4),河南省安阳豫北纱厂M3 出土,高6.8、底径21、口径16.7 厘米.红陶胎,模制,砚台为圆盘形,盘心为微凹的圆台,台与盘壁之间环周凹槽,下有一覆浅盆形圈足,圈足上贴塑有20 个如鼓椎形的足,鼓椎形足间是20 个圆形镂孔.

唐代澄泥砚(图5),通高12.5、通长19、通宽4.5 厘米.三门峡市文物队发掘出土.灰陶质,胎质细腻砚.面呈“簸箕”状,长条形,砚首较窄,砚尾较宽,砚首至砚尾呈斜坡状(首低尾高)以便储墨,砚尾部下附两足,是唐代较为流行的箕形砚.此种砚式也是根据生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主要产地为山西和河南.

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澄泥砚是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等品种.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

宋代抄手石砚(图6),通高3、长15.5、宽9.80 厘米.河南博物院旧藏.

此砚大体呈长方形,砚堂稍鼓呈斜坡状,砚首窄砚尾宽,略呈梯形状,三侧壁内敛.抄手砚是宋代一种流行的砚型,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之所以称抄手砚是因为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

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大史砚.据传,此砚型为宋代文豪苏东坡设计,甚至后人也有直呼此种砚型为“东坡砚”的.

清代雕狮球端砚(图7),长20、高2、宽14 厘米.郑州征集.此砚大体呈长方形,砚质细腻,滑润,且有两眼,可谓砚之上品,上有双狮戏球的浅浮雕文饰,砚面有使用痕迹.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 今广东肇庆) 而得名.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加上历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艺术品,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

清代二十六石眼端砚(图8),高6.6、长17.3、宽10厘米.原开封市文物书店移交.砚大体呈长方形,上面略凹,两侧高并刻有文字,左侧刻双勾阳文隶书:“马肝玉润”四字,落款为“伯生”.右侧刻阴文草书 “砚乃片石,有眼则莹,眼亦多品,鸲鹆最精”等文字.背面凹,突出石眼共26 个.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所谓石眼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砚谱》称:“端石有眼者最贵.”石眼又按其生长位置,分高眼、低眼.石眼出现在墨池顶端正中或偏旁者叫高眼,长在其它位置者称低眼.高眼利于艺术加工,便于鉴赏,可以起到点石为金的作用,非常名贵.低眼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清代“雨”字歙砚(图9),高1.50、通长14.8、通宽11 厘米.此砚大体呈砚面呈“扁椭圆”状,边沿处凹刻的环形门字框.砚堂大,砚池呈偃月形.砚面残留墨痕,有研磨痕迹,质细腻,滑润,砚底部浅雕出一个布满底面的“雨”字.歙砚始于唐代,因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古代歙州而得名.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具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等特点.

清代人形灰陶砚(图10),通长15.30、宽9 厘米.此砚为仰面直躺的人物状,人物为一文官形象,五官清晰,身着宽松长袍,头部和双下肢长短大体一致,上双肢呈孤形环抱腹部较大圆砚池.此造型独特,构思巧妙,人物面部和衣纹刻画精细,用一个文官作陶砚形状,更体现了砚本体的深厚的文化气息.

清代“盘谷寺”石砚(图11),高6.4、长22.3、宽12.3 厘米.此砚由长方形砚盖砚、砚座三部组成,砚盖上草书宋代陆游七言诗《闲居自述》中的“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两句,砚座底部刻有山水,庙宇楼阁,右上角刻有“读书所以明礼修身制事也”“磨崖碑”,下部有“盘谷寺”三字.砚上雕刻有蟹抓荷叶图.盘谷寺是河南济源市重要的古建群之一,位于济源市东北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该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 年),是河南北部最早的寺院之一.寺后谷内的盘石也是我国名砚之一“盘古砚(又称天坛砚)”的用料.这台石砚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包含了详细的地域信息,应是清代砚中的代表性作品.

清青石二连砚(图12)高7、长36、宽25 厘米.河南孟县城关镇征集.体为长方形,连刻二砚,右砚研朱砂用,左砚研墨用.两砚四边刻成竹节行,两砚一端各刻莲花叶状水池,研堂呈不规则圆形,均有使用痕迹,砚之两侧面刻有双兽作斗状,正面刻有道教常用的博古图.

清青玉荷叶形砚(图13),通长11.2、通宽9.3 厘米.砚大体呈不规则荷叶状,荷叶边沿翻卷.正面微凹,砚池有朱砂痕迹.砚背面( 底部) 雕荷叶纹理.此砚玉质莹润,触手温润滑嫩,包浆丰泽厚重.形态端庄大方又不显呆板.荷叶形,砚堂平展,墨池下陷,荷叶砚边作反卷起伏,显得曲线优雅而富有变化,自然而具有张力.

清青玉蝉形砚(图14),长14.5、宽9.2 厘米.砚整体呈蝉形状,面上饰蝉羽纹,头部有圆眼和砚池.两羽翼用阴线刻数道,中间素面,为砚堂.底部素光.蝉形砚是仿生形砚的经典形制,出现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清代依然继续流行,是历代仿生砚中最普遍、传承最多的一种砚式.那深挖的砚池,成为奇巧洞开的蝉艮;开阔的砚堂,象征浑圆饱满的蝉身.让砚如蝉,使得一方凹凸不平的砚台,蜕变为一只形神兼备的大蝉,终站立书桌,让人拍案称奇.

上述河南博物院*的10 余台砚,从时代上看跨越了汉、隋、唐、宋、清等朝代,从质地上看,包括了石、陶、瓷和玉,从造型上看,包括了圆形、长方形、象生形等,从品类上看,四大名砚中包括了端砚、歙砚、澄泥砚.从装饰上集中了雕塑、书画、金石、文学、历史等文化艺术,内涵最丰富,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砚台发展脉络,加上多数砚有详细的出土地点和征集地域,更增添了这些砚的中原地域文化信息,承载着中原文明和历史载体,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长河的重要文化见证.

(责任编辑:田红玉)

总结,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河南博物院和砚台和砚台赏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博物本科毕业论文博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如意猴南京博物院藏猴文物展 文雷焕昂 图南京博物院提供猴年春节的爆竹声渐渐退去,而蕴含着祥瑞气象的“猴文物”却越来越受藏者喜爱,中国古代“猴文化”被越来越多地发掘出来,人们以此欢度.

2、 丹青妙笔下的冰雪世界吉林博物院藏雪景画作品珍赏 雪是冬天的使者,洁白的象征 轻柔的雪花,以其独有的舞姿自天而降,把大千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雪象征着仁爱精神和高洁品质,是人们竞相歌颂和赞美的对象,也是画家创作表现的主题 .

3、 中国古代玉器赏析⑧ 蒿峰玉璧(下)商周时期玉璧的基本功能还是祭祀和殓葬 玉璧的形制与石器时代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大部是光素无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商代出现了高领玉璧,即在玉璧的孔周边凸起一圈,像唇一样,民间也称为唇璧 这种璧.

4、 无锡博物院藏李鱓作品考述 对于康乾以来中国绘画史上之“扬州八怪”一说,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①就其中李鱓(16861756年)的书画而言,应该说陈衡恪(18761923年)和黄宾虹(18651955.

5、 西周古玉日月同辉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在中国所有博物馆的馆藏玉器中,国博馆藏的玉器非常精美 许多古玉爱好者,为了去国博观赏古玉,专程来京走一趟 好多搞收藏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除了玉器以外觉什么都贵,除了玉器以外觉得买什么都不值,在吃穿用.

6、 河北博物院藏中山国动物形文物赏析 战国时期,千乘之国五,万乘之国七,位于河北中南部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中山国,是12 个诸侯国中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国家 在列国争雄的战国时代,中山国与齐、魏、燕、赵……强国相抗衡,耀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