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学位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金融服务论文 金融经济期刊 国内金融期刊排名 关于金融的论文 金融经济杂志社 金融博览杂志 金融专业论文格式 郑大自考金融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 金融危机论文结语 开题报告金融 金融论文提纲模板例子 毕业论文互联网金融模式

关于县域金融类论文如何写 跟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基于县域金融工程的视角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学位论文 原创主题:县域金融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5

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基于县域金融工程的视角,该文是县域金融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县域金融工程和资源配置和视角有关论文如何写.

宋凌峰 牛红燕

摘 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规模上已经取得突破,但面临金融资源分散、就地转化和使用效率不高、供求渠道不畅和农业金融风险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着力建设和健全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农村金融资源在当地的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对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和家户的金融资源进行统筹使用,建设以为中心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构造包括农业产业生产、技术、交易、金融四个层面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模式,以金融资源为先导和纽带,带动技术、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产业的集中和积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发现机制、资金供给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相应的资源整合和配置平台.在农村建立金融市场和商品要素市场,形成资金和商品要素,对农业金融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实现农村金融资源在本地资本化.

关键词:农村金融;县域金融工程;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011-0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经济增速下行引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BJY152)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规模上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面临金融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不高、供求渠道不畅、资金供求失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反映出农村金融体系基础功能的不健全.因此,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资源使用的绩效评价

1. 农村金融资源总量较大,但缺乏统筹

农村金融资源从持有主体来看包括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政府部门对“三农”的财政投入、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企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家户部门的储蓄存款都是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从金融资产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自2010年以来,农村贷款、政府“三农”支出、农户储蓄以及农村企业部门产值均保持稳步增长,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农村金融资源积累(如下表1所示).

目前,农村金融资源分散于政府、银行、企业和家户等经济部门,未被统筹使用.以湖北省为例,2014年政府在农业、林业、水利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为483.8亿元,同时农村居民储蓄为3217.62亿元,占全部储蓄的18.66%,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66.5亿元,仅占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2.5%①.尽管政府对于涉农的财政补贴以及农村社会储蓄不断增大,但投向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较为有限.

2. 农村金融资金供求脱节,配置效率低

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供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和涉农贷款与农户资金需求的不匹配②.从资金需求来看,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和农户均有着大量的生产性资金需求.以中部六省为例,如表2所示,除山西省以外,中部其余五省农村投资所带来的杠杆效应显著高于城镇地区,其中湖北省农村投资的乘数效应最高,为5.61,表明农村地区的投资潜力较大、资本需求高.但从2014年中部六省的存贷比数据来看,非农存贷比远高于涉农存贷比,而且涉农存贷比均小于1,说明农业项目相对于城镇投资项目缺少吸引力,金融资本外流严重.

在微观层面上,一方面,由于政府涉农财政支出主要通过行政划拨的方式进行,无法精准匹配涉农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导致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效果并不显著;另一方面,银行的商业贷款门槛较高,而且缺少面对涉农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这也造成了涉农企业与农户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政府和银行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政银联动的金融产品匮乏,部分金融机构虽有涉足但规模不大,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开发的“助保贷”产品,该产品虽然有效地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降低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目前其推行覆盖面较窄,仅在山东、广西、湖北、重庆等省区市得到较好的推广.农村金融机构与政府联动机制不足,使得财政资金难以撬动农村金融资源③.

3.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和产品缺乏

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农业的高风险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要以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为前提,而这正是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所缺乏的.首先,从现有的自然风险管理工具来看,农业商业保险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政府主导的政策性保险虽有涉及,但覆盖面不广.截至2015年底,由财政支持和补贴保险费的农牧业产品生产保险的种类仅为16类,未涵盖诸如鸡鸭牛羊、蔬菜、水果等重点农、牧、渔产品.2012—2014年间,全国农作物灾害损失约5997.8亿元,其中农业保险补偿金额仅为565.4亿元,只覆盖全部损失的9.4%④.其次,从农村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来看,政府担保基金和金融保险发展缓慢,使得信用风险在农业产业链中积聚.最后,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来看,主要有农产品远期、期货等工具,虽然目前可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多达20种,基本覆盖了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占到已上市商品期货品种总数近一半,但仅有少数品种交易活跃,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期货市场未能充分发挥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虽然生产要素资源和金融资源丰富,但面临着金融资源分散、定价效率不高、资金供求不畅和风险管理缺乏等问题,因此要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构造农村金融体系的资产定价机制、资金对接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和其他生产性资源,完善其作为自主金融体系的机制和功能.

二、县域金融工程理论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模式

1. 县域金融工程的基本思想

宏观金融工程把整个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家整体和主要经济部门的金融资源使用和金融风险状况,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设计与重新组合,推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制度的变革,实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宏观金融风险和经济发展的问题⑤.宏观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金融资产负债表、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和宏观经济资本管理等.县域金融工程是宏观金融工程理论在县域层面的实践,以金融资源为支撑,通过整合和配置金融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对县域金融体系进行结构化和工程化的设计,形成以金融资源为主导、各类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从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和核心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金融工程具有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三个基本功能,即在控制县域金融风险的条件下,挖掘各经济主体的要素禀赋,建立有效的金融要素市场,发挥金融市场的发现功能,实现生产要素的金融化和资本化,促进生产要素的流转,使农村地区各类资源得到有效配置⑥.就具体内容而言,在发挥金融市场的发现功能方面,通过搭建金融要素市场平台,为县域内生产要素和产品提供发现机制;在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方面,通过有效整合农业金融资源和其他生产性资源,促进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家户的联动,进行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实现对农业产业和核心企业的有效资金供给;在对农业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面,由于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和农户为主,资本回报率低、投资风险高、金融内在脆弱性大,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倒闭也会给县域经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对县域金融风险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2. 县域金融工程的主要分析方法

县域金融工程主要有产业价值链分析、部门分析法、资产负债表方法和积木分析法等四种分析方法.一是产业价值链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明晰与产业链条相应的价值链、资金链.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产业链价值在纵向的延伸和横向的拓宽;从金融链的角度,以金融资源为核心,引导其他资源服务于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外部经济和价值增值等主要目标.二是部门分析法,是指将县域经济金融体系按照参与主体划分为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分析不同部门在县域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财政投入和窗口指导等方式支持企业主体成长,设立县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引导家户部门的存款就地转化和利用,从而实现四个部门金融资源的良性互动.三是资产负债表方法,包括微观层面单个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和宏观层面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单个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企业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对于宏观层面的部门资产负债表分析,县域金融资源都会反映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中.部门资产负债表规模反映出部门拥有的金融资源存量,不同时点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差额反映出金融资源的流转情况.同时,部门资产负债表可以用来识别和度量四部门的期限错配、货币错配、资本结构错配和清偿力风险,从而可以研究信用风险在部门间的传导和反馈.四是积木分析法,即模块化分析方法.该方法是指将四个部门所拥有的金融资源视为模块,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分解和组合来解决资金供给和风险管理问题,如将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和保险等进行结合,开发“助保贷”和“农业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增加对农业企业的资金供给.

3.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模式

基于县域金融工程的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是以县域金融工程理论为指导,以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为目标,将分散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和家户部门的金融资源进行梳理,以金融资源为核心并以其带动农业领域的其他生产性资源,通过金融的发现机制、资金供给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机制,将金融资源和其他生产性资源配置到农业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构造与农业产业链融合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⑦.

农村金融资源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部门的金融资产,包括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金融部门的贷款、企业部门的商业票据和应收账款、家户部门的储蓄等;另一个层面是实物资产,包括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企业部门的存货和家户部门的土地经营权等.实物资产是农村地区重要的生产性资源,但目前金融化和资本化程度较低,流动性较差,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对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进行摸底和整理,编制部门资产负债表,同时推动实物资产金融化、金融资源的资产化和金融资产的资本化,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源逐步实现流转和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潜力.

农村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主要通过发现机制、资金供给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来实现.建立各类金融市场,推动部门票据、债权、股权等金融资产和固定资产、农产品、农业产权等实物资产的挂牌交易,实现农业生产性资源的金融化和资本化,推动农业企业在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建立县域债券市场和股权市场,实现本地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促进金融资源的转化和利用⑧.风险管理机制要求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全面风险控制,保障金融的发现和资金供给机制的正常运行.

农业转型和升级从价值链来看包括产业链延伸和拓宽两个维度⑨.在农产品种植环节,需要进行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种植效率;在加工环节,要增加产成品的多样性,进行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销售环节,要建立开放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和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宽都需要金融支撑,需要针对不同环节特殊风险和收益的特征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种植环节,资金供给主要通过农户的自有资金和政府财政投入来实现,同时引入农业保险;在加工环节,可以引入银行信贷、信托、租赁、产业投资基金来实现;在销售环节,可以推动农产品市场建设,据融资、仓单融资等金融产品.

三、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设计

1. 大力建设以金融要素市场为平台的价值发现机制

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和延伸是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对农业产业价值链进行提升是指产业链的内部高级化,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组织模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和其他社会资本合资搭建平台,统一向上游采购生产要素,降低成本,在生产环节通过技术化、专业化的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在下游阶段通过市场化的销售平台和风险管理工具进行保值增值.对农业产业价值链进行延伸是指对产业链进行结构化整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整合上、中、下游的资源,上游通过为农民提供服务,引进农业科技和信息资源,下游与当地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从劳动密集型向专业化、资本化、市场化转型的挑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农业价值链来看,产业链上游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供应企业,中游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产,下游是农产品需求方和加工方的企业,相应的价值链条为供给要素收益—农业生产增值、销售—加工增值.农业的价值增值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农业产业链,从提升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投入成本、生产效率等角度设计和构建产业价值链;二是建立金融要素市场,完善农产品的定价机制.

在农业产业价值链升级过程中,需要利用金融资源引导其他生产性资源如技术、人力、信息等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在产业链升级的前期,主要面临资金和风险问题,需要建立本地区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农村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产权交易市场、农产品现货交易市场以及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对农产品、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进行定价,一方面可以增加生产环节中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户借贷面临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在产业链升级的中期,政府引导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和银行合作,打造综合性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和销售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实现个体农户、农村合作社和生产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对接,降低信息成本和供需不对称的风险.在产业链升级的后期,着力于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引入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保险、证券和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2. 建设政策性资金和商业性资金衔接的资金供给机制

农村资金筹集体系从融资性质上可以划分为政策性融资,如政府的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债权融资,如商业银行信贷、信用担保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包括在全国性、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通过股权出让、增资扩股、杠杆收购、风险投资等方式进行融资.从农业产业链的资金需求来看,涉农企业在种子期和初创期由于风险高、收益低,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农业产业开发基金、各类专项支持基金等;当涉农企业处于成长期时,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和债权融资;当涉农企业处于成熟期时,可以在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通过股权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银行以及民间金融机构,存在资源分散的问题.就银行信贷而言,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政府限定的农业项目,不能根据农村实际调整,非市场化的资金定价机制导致投资回报率较低,缺乏可持续性;二是由于农产品缺乏市场化定价机制和风险控制工具,商业性银行对农业项目的投资意愿不高;三是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吸收存款为主,向农民提供的信用贷款严重不足,资金外流严重.

农业产业链中的涉农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需要政府以政策引导而非资金支持为主,对投资农业项目的股权流转给予税收优惠或实行资本所得税减免政策,同时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投资给予政策支持.由政策性资金和商业性资金共同组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对具有成长性和潜在收益的农业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对资金投向、风险和收益的专业化管理,从而促进农业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推动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评级公司、征信平台在农村地区集中和积聚,为涉农企业提供政策交流平台、信息交互平台和金融产品发布平台.

3. 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风险管理,微观层面是指不同类型农业风险的管理,宏观层面是指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重点在于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因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贯穿农业产业链,而自然风险影响产业链中间环节价值的实现,进而影响与上下游企业关联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宏观系统性风险管理层面,要对农村地区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部门间的风险关联进行定量分析,建立系统性风险的评价和准备金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政策性保障资金等,但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完善.第一,农业保险存在规模小、品种单一和赔偿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农户不愿意参与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风险过于集中,缺少再保险机制来降低农业系统性风险.第二,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所仅有少数农产品期货品种交易活跃,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脱节,套期保值功能受限.第三,政府风险兜底资金效率较低,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户或企业往往采取直接和无偿救济的方式,而且由于资金量有限且不追益性,化解风险的效果较差.因此,在自然风险方面,可以从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创新农业自然风险管理工具两方面着手,组织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保险对象,建立合作社共同资金、政府补贴和农户出资的多元保费投入机制,降低农户投保成本,提高农业保险的规模.同时,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机制,成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和发行农业巨灾保险证券化工具.对于市场风险管理,要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产品现货——订单——期货的联系机制,构造农产品的套期保值体系,发展期货套保基金,涉农企业和农户可以采取购买基金份额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可以设立贷款保险制度.

对于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管理,可以成立农村金融监管部门如县级金融办,负责管理县域系统性风险,从政府、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户四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部门间的信贷关系出发,构造度量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指标体系,包括系统性风险损失,即缓冲农业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资本金、部门的资本结构错配风险、期限错配风险、违约距离和信用溢价等风险指标;在系统性风险度量的基础之上,设立根据系统性风险损失调整的农业风险准备金.鼓励涉农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按照投资规模缴纳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与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资金共同成立农业风险基金.

四、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县域金融工程理论为指导,以农业产业价值链为依托,构造农村金融体系的资产定价机制、资金对接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和其他生产性资源,从而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集聚和就地转化,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增值.我们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规模上已经取得突破,但面临金融资源分散、就地转化和使用效率不高、供求渠道不畅和农业金融风险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着力建设和健全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农村金融资源在当地的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对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和家户的金融资源进行统筹使用,建设以为中心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构造包括农业产业生产、技术、交易、金融四个层面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模式,以金融资源为先导和纽带,带动技术、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产业的集中和积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发现机制、资金供给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相应的资源整合和配置平台.在农村建立金融市场和商品要素市场,形成资金和商品要素,对农业金融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实现农村金融资源在本地资本化.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资源的集聚和统筹使用的机制功能,真正建立包括政府财政部门、正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区域内全方位的农业金融合作机制,我们建议:第一,设计农村金融资源的集聚和统筹使用的机制和制度,为资金、土地使用权、商品交易和自由流动提供便利,发挥金融市场在调剂当地金融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为整合农业的各项生产要素创造条件.第二,建设农村金融资源整合和配置的平台,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平台根据目的和功能不同可以分为服务于发现的平台、服务于资金供给的平台和服务于风险管理的平台,这些平台可以定位为政策性服务机构,吸纳政府和市场投资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来建设和运行.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包括核心金融市场和商品要素市场,发展核心金融市场为农业企业提供债务资金和股权资金,实现本地金融资源在本地的消化和使用.发展商品要素市场为农村土地使用权、农产品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定价.第三,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产业链的需要设计和开发金融工具和产品.农业生产中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的金融需求可以分解为资金需求、定价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不同,并且资金、定价和风险管理需要也是动态变化的,要推动保险、信托、租赁、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银行的合作,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需要开发资金供给和风险管理功能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注释:

① 湖北省财政厅:《关于湖北省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湖北省财政厅公众网2015年2月9日.

② 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③ 何宜庆、宋秋韵、姚江:《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研究》,《财贸研究》2016年第4期.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第645页.

⑤ 叶永刚、宋凌峰、张培、王凌伟:《县域金融工程手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⑥ 王定祥、李伶俐、王小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化逻辑与改革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⑦ 叶永刚、宋凌峰、张培、刘宇奇:《农业金融工程》,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⑧ 谭崇台、唐道远:《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江汉论坛》2015年第1期.

⑨ 叶永刚、张培、宋凌峰:《产业金融工程》,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页.

作者简介:宋凌峰,男,1976年生,湖北监利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牛红燕,女,1990年生,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归纳上文,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县域金融工程和资源配置和视角方面的县域金融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县域金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区域金融生态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关系 摘 要文章以全国九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测度各地区20032015年金融生态环境以及信贷配置效率 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数离差均值分析二者的差异,结果显示金融生态环境与信贷配置.

2、 陕西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现状与 摘要 本文立足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实践,阐述陕西省农村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然后分析当前普惠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做好金融精准扶贫数据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产品与.

3、 农村金融综述 1 问题的提出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五个统筹之首),尤其是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即“产业兴旺.

4、 温州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一一基于助农取款服务视角 【摘 要】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严重缺位,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与需求矛盾较为突出 助农取款服务点是发展普惠金融、执行金融扶贫及惠农政策、填补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空白的一项重要举措.

5、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经验和借鉴 作者简介高东光(1962—),河北曲阳人,硕士,正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金融管理,Emailbdnxzr163com;高远(1990—),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 摘要.

6、 加拿大农村金融变革与 20世纪30年代初的加拿大,当市场将农民排除在农村金融服务之外时,政府干预措施和农民信用互助合作催生了新型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包括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改变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