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外动物词差异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中美文化差异英文论文 词块理论文献综述 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论文 中英颜色词的翻译文献综述 中西方体育差异英语论文

关于词差异论略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两宋三国词差异论略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词差异论略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8

两宋三国词差异论略,该文是词差异论略在职毕业论文范文跟宋三国和差异类论文范文素材.

史秀洋

摘 要:从吟咏对象上来说,北宋三国词多集中在文人才子、逸闻轶事,而南宋三国词则倾向于英雄豪杰、丰功伟绩;从风格特征上来说,北宋三国词寻求的是个人解脱,显得旷逸深沉,而南宋三国词则心系国家命运,显得沉郁悲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两种不同词风的形成原因,则前者源自于佛老思想影响下的自然与平和,后者却透射出时代悲情赋予的愤激和无奈.

关键词:宋词 三国 差异 吟咏对象 风格特征

三国词是宋词中比较独特的咏史词.宋词涉及到众多的三国人物、典故,蕴含着十分浓厚的三国英雄情结.借古讽今、咏史抒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书写策略、文化技巧,但宋代词人对三国题材却独有青睐,这是因为“在宋词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回忆中,‘三国’显得尤为接近;在宋词人的现实存在和干预时政中,‘三国’显得格外便利”[1].“历史的回顾,包含着现实的动因”[1],人们观照历史、吟咏古人,不可避免地会以时代价值取向来评判古人的功过是非,以时代需求导向来对古人重新进行解读、重构甚至曲解,最终完成的形象虽脱胎于历史,却有着深刻的现实精神的烙印,染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由于两宋时期时代氛围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宋代三国词的吟咏对象、风格特征等必然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差异性.

在三国词研究中,有两位词人最值得关注,这便是苏轼和辛弃疾.苏、辛二人分别作为北宋、南宋词坛巨擘,他们的词作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词人们的集体心态.有意思的是,他们二人都对三国人物、典故极为青睐,其最具代表性的千古名篇均是吟咏三国人物的传世佳作,而就涉及三国人物词作的数量而言,他们二人亦位居前列.因此,通过比较苏、辛二人的词作,两宋三国词的异同便可见一斑.

一、文人才子与英雄豪杰——吟咏对象的不同

苏、辛词作讴歌的人物虽有一致性,但却各有侧重.苏轼倾向于周瑜,而辛弃疾则更喜欢吟咏孙权.苏轼一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寥寥数语,便使得一位英姿焕发、潇洒从容、指挥若定的英雄俊杰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词人虽是追慕周瑜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辉煌,却着重描写他丰神俊逸的个人魅力.而辛弃疾最为心仪的三国人物是孙权,他热情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局促于东南一隅,而是不断地开疆拓土,与曹、刘争锋的雄才伟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2](P530)、“英雄事,曹刘敌”[2](P50),他执着地追觅敢于担当时代重任、有统一中原的宏图大志的孙权式的英雄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P527).

苏、辛词作吟咏对象的差别,实际上是二人理想、愿望不同之体现.苏轼既是一位风流才子,也是有着强烈的济世报国雄心的有志之士,他追慕周瑜的潇洒丰姿和卓著功业,寄托了个人生活和政治追求的双重理想.词人欲以周瑜为楷模,整治江山、力挽狂澜,一改宋廷积贫积弱的现实状况,实现自己匡世济民的人生理想.而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而统治者却一味苟安,不思进取,这让有着强烈的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愿望的爱国词人感到无比地怆痛和愤懑.应该说,词人所热切寻觅的孙权只不过是一种象征英雄的符号,他真正所企盼的是一个能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大业的英明君主.而且,词人自己亦是一位文韬武略、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豪杰,却备受排挤、报国无门,因此,他渴望像孙权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所以,词人将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强烈不满以及恢复中原的执着信念、沙场点兵的豪情壮志,都寄寓在对孙权——这一三国时期的东南雄主的无限追慕和向往中了.

总体而言,北宋词人多集中在三国时期文人雅士们的风流趣事,如刘伶“幕天席地”——“恣幕天席地,陶陶尽醉太平,且乐唐虞景化”[3](P31),嵇康“玉山倾倒”——“金谷繁华春正好.玉山一任樽前倒”[3](P343),孔融“尊酒不空”——“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4](P572).即便是写英雄豪杰,也较多地关注他们的逸闻轶事,如曹操“望梅止渴”——“入鼎调羹,攀林止渴,功业还依旧”[3](P270),刘备“求田问舍”——“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4](P368),曹丕“消夏宴游”——“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3](P45),周瑜“周郎顾曲”——“且共周郎按曲,音微误、首已先回”[3](P415).词人们并非十分感怀那段烽火连天、群雄相逐的动荡历史,而是借三国意象以增添宴饮游赏之乐,抒发狂放洒脱之情.而到了南宋,词人们更多地关注三国英雄们志在一统的雄才大略——“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3](P2516)、“叹息曹瞒老骥诗,伏枥如公者”[2](P402),呼唤文武兼备的匡世英雄的横空出世——“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3](P3528)、“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3](P3079),将三国英雄人物作为自己期许效仿的榜样——“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3](P2594)、“天下使君与操,但欠虎铜符”[3](P3237).山河沦陷的耻辱、强敌压境的威胁、世积乱离的痛楚,使得词人们不再囿于剪红刻翠、儿女呢哝,转而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词作也从表达个人情致的娱情之作变成了歌咏英雄的豪放词章.

二、旷逸深沉与沉郁悲壮——风格特征的不同

在审美上,苏、辛对三国人物的评说、褒扬中又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总能以一种通脱豁达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他的词作中虽蕴含着坎坷不平之遇、失意流转之悲,但都“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5](P126).他很快能从失意中跳脱出来,超尘拔俗、解脱自我,相应地,其词风清旷豪迈、潇洒飘逸,颇具“神仙出世之姿”[6](P108).《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苏轼怀古伤今,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和未老先衰的悲哀,故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P398-399)之叹,抑郁沉挫,黯然感伤.然而他并未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很快超脱出来,将渺小的生命融入广阔浩渺的时空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P399),人世无常而江月长存,个人的升沉荣辱在浩瀚的自然宇宙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唯有寄情山水,超脱凡俗,才能获得真正的快慰与解脱.如此,全词笼罩在了一种空灵悠远、旷达超脱的意境与氛围之中.此外,苏轼在另一首著名的三国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中写道: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4](P335)

在苏轼看来,人生如寄,一切都将随水而逝,成为过眼云烟.“曹公黄祖俱飘忽”,称雄一时的曹操、黄祖最终也归于泯灭,在历史长河中消散得无影无踪,如此,凡尘俗世中的计较纠缠又有多少意义呢?应当加以超越,摆脱现实限制,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在艺术的净化中走向超越,追求永恒的人生价值.苏词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感悟人生,“具有一种哲理之妙悟式的发自内心襟怀方面的旷放”[7],形成了旷逸深沉的艺术风格.

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心中有更多的郁闷蟠结.同样面对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境遇,辛弃疾始终不能做到超然与达观,甚至于在梦里、醉里,仿佛都能听见吹角连营的召唤,驰骋沙场,报国杀敌.《宋史?辛弃疾传》载辛弃疾去世后,有人过其墓旁僧舍,听得“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8](P12166),其言虽不一定为真,然稼轩胸中悲愤郁结,由此可见一斑.辛词充满着一种慷慨壮烈、抑郁不平之气,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虑让词人始终无法释然,反而愁肠百结、义愤难消.如《霜天晓角?赤壁》: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2](P554)

这也是一首赤壁怀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首词都是感叹江山依旧,英雄俱逝,人生苦短,功业无成.然而与苏轼赤壁词相比,稼轩词更多执着于现实,耿耿国忧.同样面对赤壁历史遗迹,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4](P398)抒发的是个人功业在滚滚滔滔的历史长河面前转瞬即逝、微不足道的淡然与超脱,而辛词中“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却是英雄不再、国事不堪的悲愤与无奈.结尾处“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乃是一位失志英雄的长啸泣歌,天狭地窄,难纳其悲.与苏词相比,沉郁悲壮则是辛词突出的风格特征.

苏词和辛词都是以气象恢弘、情感豪放著称的,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哲人般的理性来感悟世界,辛弃疾则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苏词超脱于尘外,感怀三国故事,化解个人慨伤,从而达到淡泊高远、超旷洒脱的精神境界;辛词则执着于现实,呼唤时代英豪,心系国家命运,以此来抒发郁结于心的忧国伤时之痛、壮志难酬之悲.同样是写刘备,苏轼是“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4](P212),蕴含着高卧云林、不滞于物的闲适与超脱;辛弃疾则是“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2](P31),表达了心怀天下、公而忘私的志向与担当.以飘逸洒脱论,苏轼好似词中李白,尽管他与李白相比,少了“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间”[9](P1464)的随心任性、狂傲不羁,而多了理性观照下的随缘自适、通脱旷达;而辛弃疾愁肠百结、沉郁顿挫则好比词中杜甫,尽管他少了杜甫对劳苦大众的一种感同身受、民胞物与的血肉相连之感,而多了几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们和李白、杜甫一样,一个在隆盛之世积极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方不负大好时光;一个在衰乱之世心怀社稷、指刺时局,以扭转衰颓气象.苏词是清风徐来、皓月当空,辛词便是厄虎长啸、杜鹃啼血.

除苏轼外,这种旷逸深沉的艺术风格亦见于北宋其他词人的三国词中.如宋初词人范仲淹《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曾写道:“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3](P11)以戏谑的口吻调侃三国英雄功业,充溢着老庄清净无为的思想.相比之下,南宋末年词人陈人杰在蒙古虎视眈眈、国家危在旦夕的存亡之秋则大声疾呼:“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3](P3079)急切呼唤能够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代英雄的降临.此外,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两,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3](P2594)

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与辛弃疾的《卜算子?万里籋浮云》颇为相似,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怀才不遇之感、黍离哀痛之情.南宋三国词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

三、哲思远观与忧国伤时——不同词风的形成原因

北宋三国词“旷逸深沉”特点的形成除了与当时相对稳定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外,同时也是由北宋士大夫文人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尚所决定的.自北宋开始,儒、释、道三教便不断地相互交流与融合,道家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与佛家的静达圆通、随缘自适都在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北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清净平和的文化性格和自然适意的人生情趣”[10](P8),反映在创作上,则“形成了一种追求平淡清远的思想倾向”[10](P8).北宋的词人们能够以一种相对宏阔的视角与较为通达的历史观来审视三国这段历史.在他们看来,三国英雄们的丰功伟业、流风余韵终究会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应该以一种超旷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来面对历史的兴衰存亡与时间的流逝变迁,解脱自我、追求永恒,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形成了一种旷远超脱的意境风格.而与此同时,三国英雄人物即便再显赫一时,也终将随风而逝、了无踪迹,这又会使词人们感到历史的无常与生命的渺小,感慨系之,自然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与沉郁感.

而南宋三国词“沉郁悲壮”这一风格特点的形成,则主要是受到了南宋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靖康难后,北方大片沃野尽丧敌手,南宋王朝只得偏安江南,暂得苟安.然而,朝廷上下并非同仇敌忾,一雪前耻,反而是文恬武嬉,得过且过.朝堂之上多蝇营狗苟、庸碌无为之人,他们所作所为“皆得满其所欲”[8](P12755),而置国家大计于不顾.对于仇雠敌战之国,他们竟多次屈膝求和、称臣纳贡,而对于主张抗金复国的仁人志士,他们则极尽排斥打压之能事,“必使无所容其身而后已”[8](P12761).社会的动荡、国势的衰微使得士大夫文人们不再满足于小我的平静与解脱,而是致力于救亡图存,重振国威,他们忧国伤时、壮怀激烈,却又往往报国无门、愤懑难平.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得词人们回转身来面向历史、追忆古人,借吟咏英雄功业以抒发怀抱、讽谕时局,而雄才大略、志在一统的三国英雄们自然成为他们所追慕的对象.三国雄主们逐鹿中原、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心态形成强烈的对照,三国朝臣们竭智尽忠、一心谋国的拳拳之情则是对南宋朝廷黑白杂糅、佞臣当道的莫大讽刺.词人们急切渴望有志向、有才能、有担当的擎天英雄的横空出世,而现实的凄风苦雨却一次次无情打击着他们的报国热忱,因此,他们的词作常常是悲愤的、无奈的、伤感的,交织着时代血泪的低吼与悲鸣.

北宋词人以高远的历史眼光来审视三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兴衰存亡,最终使个体生命获得旷悟与超脱;南宋词人则以浓烈的热忱来追慕三国英雄的文采风流、丰功伟业,实则关切的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三国词的涓涓细流,流过北宋王朝的清风朗月、寥廓江天,最终在南宋王朝的风雨交加、山河动荡的震动之下变成了波涛怒吼,声震云天.只是这气吞山河的壮词宏声并没能唤醒萎靡已久的南宋统治者,更没能挽救国家倾覆、民族沦亡的不幸命运.然而,两宋三国词作为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人生写照和审美印证”[1],作为三国人物流变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较高的史论价值和文学价值,将绽放着永恒的光彩.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LGYCX1607].)

注释:

[1]吴功正:《宋词与三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5]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叶嘉莹:《论苏轼词》,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8][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9][清]王琦注,[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0]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史秀洋 陕西汉中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723000)

总结,这是关于宋三国和差异方面的词差异论略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词差异论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清代词选发展曾历经两次“极盛”1,一次在康熙年间,以朱彝尊词综为代表;一次于晚清时期,以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为代表 冯煦2 (1843—1927), 原名冯熙,字梦华.

2、 论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反映的文化差异 杜伯阳(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12200902)摘要文化制约了颜色词的含义演变,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西方不同民族生活环境、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人情不同,以及宗教信仰、.

3、 苏轼和李清照婉约词的差异 内容摘要宋朝是我国文学史上词的 "巅峰时代 " 这一时代,才人佳作频出,涌现了一批著名词人和流派,如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两派对峙争雄、相映生辉 虽然两派争雄对峙,但.

4、 青词岂作青云梯 “青词”是古代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 说白了,就是道士们在做法事道场时写给神明的书信 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故称“青词”,要求.

5、 面孔热词声音数字 面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 张崇和打响“中国制造”质量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日前表示,我国将加快制定智能制造产品标准,提高国际标准的转化率,并加强轻工业产品的检测和认证,打.

6、 宋江的一号命令 如果把梁山泊看作一家公司的话,其发展历程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企业史,有着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特点鲜明的阶段划分 由“白衣秀士”王伦开办的创业型企业梁山泊,早期最为核心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