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 高校辅导员学刊 高校辅导员期刊 高校辅导员杂志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中国高校名称的翻译开题报告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高校海外论文 高校自建特色论文库 高校师德师风论文 上海高校学术期刊提升计划

高校论文范文素材 跟塔内的尴尬守望晓风高校题材系列小说综论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高校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9

塔内的尴尬守望晓风高校题材系列小说综论,本文是有关高校论文范文素材跟*塔和综论和晓风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塔”一词常被视为高校的别名,其实它最早见于《旧约·雅歌》中赞美新娘美颈无暇的诗句:“你的颈项如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19世纪法国诗人批评家圣佩韦在书函《致维尔曼》中首次用来比喻清高脱俗之境,认为作家可自隐于理想中的美满世界进而超脱现实污浊.民国文人多以“之塔”、“十字街头”喻指出世、入世的不同人生态度.周作人曾执意“在十字街头造起塔来住”,“想在喧闹中得安全地”[周作人:《十字街头的塔》,《周作人自编文集:雨天的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0页.],结果被打落凡尘狼狈不堪.这种“大隐隐于市”式的生活理想,在小国寡民的古代或许可能,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代社会则不啻奢望.如今的知识分子,即便躲进高校画地为牢,也难逃急剧功利化的浊世洪流的冲刷.

浙江作家晓风的高校题材系列小说,精心展现的便是我们时代中国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症候.晓风本名肖瑞峰,国内著名的古典文学学者,曾先后任职于杭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多所名校.三十余载春秋辗转,心底沉积了无数感慨思索,使他渐渐无法满足于法度谨严、青灯黄卷式的学术专著,终于提起创作之笔.2013年以来,已有《职称》、《第三种人》、《开局》、《岗位》、《换届》等中篇,陆续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当代》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刊》争相转载,引起文坛学界的普遍关注.

这种教授越界写小说而异军突起的例子,其实久已有之.民国以来,中国文坛身兼教职、创作于一身的学者型作家不少.有意味的是,叶绍钧、冯沅君等现代学者作家,多数起步于青春文化盛行的五四前后,年岁稍长即退守书斋遁入学术;当代的晓风与更早出道的阎真、葛红兵等人,却是在学界功成名就后才开始小说创作.这是因为民国社会太黑暗,还是因为时下中国太无奈?答案不得而知.很难说中国眼下的现实问题有多严重,不过这个太平年代的琐屑功利,似乎更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五四时期,人们信奉“行易知难说”,以为只要看清方向,践行不是问题.其时小说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社会人生充满焦虑的质疑追问.如今国人百年沧桑历尽,早已没那么乐观.晓风等人在社会上“翻过筋斗”(《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语),小说亦以成熟睿智见长.在他们看来,世事洞明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看透而不看破、屡经打击诱惑与无物之阵而初心不改.

当然,当代学者作家亦各有所好,他们或大力展现高校的生存困境,或热衷追逐社会热点的影响.谈到晓风,研究者有的赞他描绘了“一副高校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俞世芬:《一幅高校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评晓风的中篇小说创作》,《南方文坛》2016年第5期.],有的强调他对“大学之道与大学精神的热切呼唤”[黄爱华:《论晓风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2016年第5期.].话自然是不错的.然而同在高校,哪位学者作家没写过自己最熟悉的高校生活?只不过以往学者小说多是由点及线的个案书写,而晓风擅长以由线而面:他以一所虚构的江南名校——“东海大学/钱江大学”的人事为题,将其塑造为时下中国高校具体而微的艺术剪影,勾勒出一幅幅高校人在世俗社会全面溃败的痛心景象.最难得的是以学者治学式的叙事手法,凸显高校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精神症候.

哪些精神症候?其一,人文理想的没落.这与高校文化氛围的世俗化蜕变直接相关.长期以来,高校作为社会现实与理想乌托邦之间的缓冲带,一直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传承人文精神的自留地.相对单纯的高校生活,能使知识分子们以教书育人养家糊口之余,沉湎学术获得纯粹的精神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既是知识分子群落赖以生存延续的精神空气,又是他们生活圈与事业圈的总和.因此高校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由“小众的精英文化园地”渐变为“大众的教育产业机构”,内部评价机制大幅向世俗标准看齐,结果文化的影响力大幅下降、行政权力与金钱杠杆成了实际主导.知识分子们事实上早已失去了高校这座文化伊甸园.不少学者作家都涉及过高校官场化的题材,阎真的长篇《沧浪之水》,写的就是一个学术种子蜕变为教育官僚的全过程.但在晓风看来,这只是高校世俗化的一个侧面,真实情形要复杂得多——高校官场化的受害者,不止中青年教师,而是整个知识分子群落,位高权重的学校大佬们同样无法幸免.高校知识分子们从求职、升迁到退休,几乎时时处处都要看人脸色.小说《开局》中,年轻的金渊明博士在东海大学求职与上班初体验艰辛无比.“金渊明”这名字,本身就是一种略带心酸的调侃:“金”谐“今”,当年五柳先生雅量高致,“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挂印去职;如今的渊明博士,却不得不为一份满意的教职奔走求告.而他最后涉险过关所依仗的,不是学养、成果,而是*导师赵若芷与人事校长朱玉鹤那段说不清道不明的同窗之谊!其实拥有名校名导荫庇的金渊明,还是相当幸运的.多数没有普通“青椒”,只能在生活与事业的重压之下,逐渐习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甘,一再忍受“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心酸.而那些位高权重的学校“大佬”虽然表面风光无限,其实背地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小说《回归》中,薛鹏举将其昔日校长生涯概括为“每天像老牛一样不堪重负,像兔子一样提心吊胆”[晓风:《回归》,《人民文学》2015年第9期.]的非人生活.而赵若芷、朱玉鹤这对大学同窗,缘何多年异地相知而少音讯往来?无非为仕途前程放弃朝夕相守的伤心过往.知识分子毕竟不像一般官僚,名利到手后难免偶尔怀念曾经放手的美好.只看朱玉鹤不厌其烦地打听故人饮食起居及业余生活的琐屑细节,“听得津津有味,以致忘了掸掉手中的烟灰,任其散落在光可鉴人的地板上”,[晓风:《开局》,《十月》2013年第5期.]便知这份情意惆怅并未随岁月流逝变淡消退,反而日益醇厚.

然而在功利算计面前,堪称高校灵魂的人文理想终究还是慢慢没落了.进校任教只是在高校安身立命的第一步,后面“生活关、教学关、科研关,人际关等等,没有一个关口是能轻易闯过的”[晓风:《开局》,《十月》2013年第5期.].与其纠结于十余年、几十年后的情怀失落,多数人宁愿“活在当下”,优先考虑眼前迫在眉睫的得失荣辱.小说《职称》中的职称晋升,已成为教学水平、科研成果、人脉关系等综合实力大比拼,“实际上近似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晓风:《职称》,《中国作家》2013年第3期.]主人公张有忌过于传统迂阔,连知识分子的传统优点都成了缺点:他治学严谨而不善公关,是以科研成果不多,还缺高级别的论文专著;性情疏淡,不肯担任行政职务以争取话语权和学术资源,面对自己导师、人事校长朱玉鹤都无法直言求告……结果明明学养丰厚、教学上佳,却因长期解决不了教授职称,外出讲学时屡屡尊严受损不说,连原本最亲近的老婆孩子都看他不起.相形之下,妻子王静灵活务实得多:上学时社会风气崇尚学术,她慧眼识荆选中了一身书香的张有忌;孩子稍大后,审时度势觉得商界更有前途,就不顾丈夫反对,毅然接受外宾邀请离开学校机关,短短几年就成了跨国公司的高管……两夫妻在生活事业、人际交往上渐行渐远,彼此间的情感平衡、心理距离也随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婚外情等家庭危机日益严峻.晓风借张有忌、王静夫妻生活选择与境况变化的对比,点出了以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文情怀在高校迅速没落的必然.

其实就算依然留在校园,多数人也会选择更有前途的行政部门而非教学科研这种冷灶.小说《开局》中的*唐璜:二三十年的埋头苦读、英国牛津的留学经历,到头来成就了东海大学人事处一位师资科科长.这种聪明头脑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当今中国高校已是普遍现象.各年龄段、各种资历的高校知识分子,都为升官上位而各显神通.“中国为什么不能出现大师”?因为时下的价值导向,很难使人耐得住寂寞做学问,否则就要屈居人下忍辱偷生.《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宏论”俨然:“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详见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李汉秋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圣人也要做“举业”,自是小说家的讽世笑谈.然而年轻博士金渊明功夫在诗外的应聘开局、中年副教授张有忌职称申请过程中的揪心挣扎,委实让人笑容苦涩:知识分子若不应时而变,真的只能自己吃苦、家人受累.

其二,知识分子的物化异化.其实历史上世俗剧变、物欲横流的时代并不罕见亦无甚可怕——只要人文精神自身逻辑依然完整,总有坚守者不绝如缕前仆后继.但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是人文知识分子赖以自我肯定与坚守的理由都有被偷梁换柱、釜底抽薪的危险.小说《岗位》的深刻之处即在于此——晓风敏锐地发现,时下高校对校内人员的要求,已由过去宽松从容的“人文精神”转为更为务实应景的“岗位意识”.在“强化岗位意识,淡化身份意识”[晓风:《岗位》,《江南》2013年第6期.]等口号宣扬下,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空间、精神自由遭到严重压榨:从教学科研到行政后勤,他们有工作岗位类型之别;但从家庭到学校,工蜂般忙忙碌碌、疲于奔命生存境遇并无二致.晓风在名牌高校科研、行政“双肩挑”了几十年,对这两大岗位系列知识分子的甘苦知之甚深.小说主人公沈健行、周冰如夫妻属于两方面强势联合的黄金搭档:前者是经济学院年轻有为的副教授,后者是宣传部资深的新闻科科长,学问人脉样样不缺,照理应该生活优裕、前途光明,事实却是各有苦衷、困扰重重.丈夫沈健行受困于操守与学问的矛盾:年轻时方正迂阔,担任MBA(工商管理硕士)班的班主任时恪守考勤原则,不肯为工学矛盾的在职学员开方便之门,结果学员、学校两面不讨好而变相“下课”;年长后渐趋圆滑,不惜在岗位聘任的关键时机给聘任委员们送礼运作,却因匿名信诬告以及导师的“江湖恩怨”功亏一篑.妻子周冰如为难在工作应酬与相夫教子的矛盾:她做事周到手腕圆熟,善于协调联络各方面关系,在校办工作时一度仕途通达,却因被年幼的女儿误解为“交际花”,毅然转岗到相对清闲的宣传部,又缺乏成就感;到头来,还是得益于以前在校办与王校长的香火情,竞聘组织部干部科长时脱颖而出……高校知识分子也要讲究手腕灵活、绩效至上,所差无非是分寸底线的问题.这对“夫妻档”迫于岗位需要而削足适履的无奈苦涩,高度概括了时下高校知识分子渐变为普通机关办事员的危机困境.“人”(知识分子)沦为“物”(岗位)的附庸,否则就有下岗弃用之虞.这与孔子“君子不器”的教训明显相悖.所谓“君子”,孔子指的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刘宝楠注解道:“君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6页.]“君子”倾力追求的,应该是“道”而不是“器”.当代许多知识分子迷失于分工定型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却忘了自己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而非成为工具化的人,甚至除眼前利益与专业知识外兴趣全无.以致被李零直言不讳地归于精神残疾.[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9页.]晓风对此类高校知识分子被物化异化的情形感触良多:小说《第三种人》写尽了高校女博士的尴尬困惑,《课题》讲透了为评职称跑课题而四处烧香拜佛的无奈艰辛,四年一次的例行《换届》成了匿名电话、婚外情、无间道等人性丑恶的集中爆发……这哪是什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清明上河图》?若非晓风不时加点曲笔、增添几分亮色,差点成了《围城》一类青椒大佬忧世伤生的“名利流民图”.

自己的小说被视为高校知识分子精神症候的集中呈现,这应该并非晓风初衷.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浸淫半生,创作小说自然倾向于温柔敦厚的采风献芹,而非鲁迅东洋式的犀利峻急、钱钟书西洋式的刻薄俏皮.如其创作谈所言,他本意是“试图对现阶段的中国大学作全景式的观照”[晓风:《创作谈:我为什么写小说》,《中篇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之所以时有锋芒,无非因为恰好亲历了中国高校急剧膨胀、问题丛生的转型全过程.他既想针砭时事、忠实记录以警醒世人,又怕产生负面效应导致心爱的高校遭人厌弃,于是小心翼翼,努力把握分寸策略,希望在入骨三分的同时,给人希望犹存的留白余韵.因此晓风在小说叙事方面非常讲究,似乎有意尝试把中国古代史传叙事传统、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法结合起来,努力构筑一种崭新的学者小说叙事体式.

其一,“史传叙事+心理表现”,中体西用的叙事策略.晓风小说在总体叙事格局上,明显以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叙事传统为主;具体叙事细节上则汲取西方现代小说传统心理独白、画外音等心理表现手法.《开局》、《岗位》、《职称》等小说借鉴了“纪传体”的史传叙事手法,以典型人物塑造为主,通过主人公的见闻阅历,表现时下高校知识分子在喧嚣世事中守望人文理想的尴尬艰难.《换届》、《课题》、《第三种人》则类似“纪事本末体”,以对事件的深入挖掘为主,集中笔墨对某一中心事件的方方面面,剥笋般层层展开娓娓道来.通读晓风作品后,还能发现《史记》最被称道的“互见法”——“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靳德峻:《史记释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4页.]晓风有意让几位主要人物在不同小说中反复出现,以凸显同一人物多个性格侧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晓风的处女作《开局》相当于整个系列作品的开幕式,幕布徐徐拉开,东海大学的戏码隆重上演,几位粉墨登场的龙套人物,在后续作品中几乎都成了主人公或重要角色:张有忌副教授在《开局》中是颇受各方认可的实力派,站到《职称》的主角聚光灯下,才显出他长期职称难评而家人离心离德的憔悴难堪;而沈健行在《开局》中,只是点明金渊明不识车厘子的窘迫寒酸的龙套,在《岗位》中就成了当之无愧的主人公——这位经济学院风头正劲的副教授,也有为越级竞岗而绞尽脑汁四处送礼的尴尬无奈.而为沈健行妻子周冰如竞聘成功仗义执言的“贵人”王畅副校长,又是后续之作《第三种人》主人公陈焉悄然出轨的负心汉、《回归》中接任第二天就催老校长薛鹏举腾让办公室的“犀利哥”……晓风在忠实呈现笔下人物的复杂性情与社会关系的同时,巧妙地将其系列中篇编织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有机整体,非常符合中国人情社会的现实状况.

这种中国小说传统的技法,发掘人物内心不及西方现代小说;可后者螺蛳壳内做道场式的“向内转”,又有过度阐发之嫌.晓风的解决策略是在中式叙述过程中,适度吸收西方小说技法之长,以要言不烦、简洁明快的内心独白等等,写出人物的激变.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而易走极端,在俗世漩涡中沉沦最快与坚持最久的,以知识女性居多.《第三种人》倾力描写知识女性们不甘流俗的心灵刺痛.她们投诸事业与家庭的感情更多,更难忍受现实的虚伪假面,感情越细腻真挚越容易枯萎崩溃:追求完美的要长年忍受现实的庸俗浅薄、性情单纯的一再遇人不淑上当受骗、才貌双全性行淑均的挡不住丈夫红杏出墙……她们心气极高又敏感多疑,不肯像普通女性那样家长里短絮絮叨叨,而是老蚌怀珠般将这些伤痕隐痛藏于心底.天长日久越积越厚,难测之事时有发生.晓风特意以数学系*博士梅凤高的自杀为切入点:消息传开后,“第三种人联谊会”的姐妹们震惊悲痛之余,纷纷反躬自省,亲手撕开平日里厚厚的盔甲伪装,直面自己同样苍白无助的灵魂.小说才得以顺理成章地以大段大段的倾诉、独白,披露她们静水流深般复杂曲折的心灵痛苦,可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其二,“问题意识+逻辑论证”,学术论文般谨严周至的叙事逻辑.小说创作与文学研究虽然同属“文学”,但构思有形象思维与理性思辨之分、文体有铺张渲染与高度概括之别.文人中身兼学者、作家双重身份,能在两副笔墨间从容转换的毕竟还是少数.即便才华横溢如鲁迅、钱钟书,其小说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深沉厚重或旁征博引的精神特质,亦是一以贯之.其实文学研究者治学日久技痒难耐,意欲亲自下水操刀的不少,只是写论文更有利于养家糊口,还是文人气短,“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聊以的居多.待到衣食无忧之后,往往已经岁月蹉跎,真正能够付诸行动的,可谓少之又少.晓风则既有年轻时期的心劲热情,又有智慧长者之明哲.他明白从学术到创作的转型艰难,懂得如何扬长避短,以多年学术训练带来的缜密逻辑,来组织安排小说情节的组织架构;把毕生热爱的古典诗词,化用于小说的叙事语言之中.因此他的小说具有浓重的学者风范,一方面结构严谨,深具理性分析之美,甚至与学术论文写作思维模式相似:有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小说题目),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小说中心题材),有缜密周详的逻辑展开(小说叙事过程),有明确的论证结论(小说结尾)……以小说《回归》为例,关键词——题目只用简单质朴的两个字就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写东海大学校长薛鹏举因年事已高,从行政职务上退居二线的现实境遇与心路历程;问题意识——当下高校行政化对知识分子的身心影响:很多高校领导虽然知道周遭人们对自己行政职务的敬畏,却并不了解这种类似网络游戏中的“英雄光环”对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之深,自我定位不清,卸任后往往心理落差巨大;逻辑展开——主人公薛鹏举是哲学教授,对卸任前后的境遇变化有相当清醒的认知定位:“回归哪有自己想的那样轻而易举?对它的艰巨性要有足够的估计,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薛鹏举想,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回归家庭;二、回归课堂;三、回归学术;四、回归本真”.[晓风:《回归》,《人民文学》2015年第9期.]小说的情节主体即围绕这几方面依次展开;论证结论——结尾处主人公凭着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深厚学养重获自信、得以坦荡面对人生,因此“卸任”并非只有功成身退的美好,但也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黯淡可怕,而是需要收拾心情、重新设计的人生新阶段.

其三,“秉笔直书+曲笔春秋”,现实笔触与理想主题的叙事张力.晓风小说,可说是入骨三分的现实感与内外通透的书生气的奇妙融合.明明出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长者之手,却洋溢着一种热情憧憬、拒不认输的理想主义情怀.这感觉有点像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前面“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结尾却有否极泰来之兆.五四以来,学者们常将这种写法批评为“大团圆”式的敷衍、不彻底的悲观主义.然而换个角度看,面对如斯黑暗仍能反抗绝望,何尝不是信念坚定的表现?晓风担任高校行政领导二十余年,见人阅世之深远胜普通书斋学者.但高校素以学术、教育等务虚目标为指归,物质回报本就不及务实为本的商界官场,倘若连起码的精神优越感也丧失殆尽,还能继续枯守书斋的知识分子有几?一旦真正的知识分子死绝散尽,高校由“围城”变“空城”,中国文化也就名存实亡了.是以晓风针砭时事向来张弛有度,下笔虽然深入客观,但笔触之间始终留有暖意,不肯沦为热衷揭露猫腻黑幕的官场小说,总在勾勒高校现实的阴暗龌龊后,增添几丝希望的微光,不愿给人“洪洞县中无好人”之感.比如小说《职称》,主人公张无忌始终把“传道授业解惑”置于科研任务之前,结果长期收入低下又无法晋升职称,险些妻离子散,成了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失败者……这是客观现实;结尾处笔锋一转,他在“我最喜爱的老师”的评选活动中高居“探花”之席,以致学校领导允诺在机制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出轨的妻子回心转意,才貌双全的小女生崇拜有加,则是作者良好的祝福.再如《回归》,老校长薛鹏举为人谦和厚道、一向成人达己,卸任前后却饱尝人情冷暖:在位时一呼百喏,卸任后万马齐喑,从办公室、校车等后勤待遇,到申报科研项目、人才称号的决策会议,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周遭态度的巨大反差……这是客观现实;结尾处薛鹏举调整心态、全心工作,终于教学科研双丰收,内心无比充实从容,多少有些善意的期待.这些曲笔不止源于晓风对知识分子同仁难以言表的温情,还寄寓着他对中国高校未来的期望.这种立足现实荒漠远眺理想彼岸的态度,非常接近人们对“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的评价——一个有梦想的现实主义者.

晓风不瘟不火、亦中亦西,穿行于现实理想之间的叙事风范,颇受评论家青睐.2013年,小说《职称》荣获《中国作家》第三届剑门关文学奖.评委会在授奖词中盛赞他“以深厚绵密的现实主义写作,还原了承认世俗日常价值而又未失理想追求的高校知识分子形象.……以诚挚细腻的写作技巧,坚韧宏远的审美境界,批判与守望并持的反思态度,试图建立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新范式.”[晓风:《弦歌·后记》,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318页.]

确实,单就小说史脉络而言,晓风的高校题材系列小说,属于《儒林外史》、《呐喊》、《围城》以降“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精神谱系.同样立足知识分子文化立场感时忧国,清代吴敬梓最早察觉中国传统文化陷入僵局,但囿于时代限制束手无策,《儒林外史》忧愤深重、讽世自嘲且寄希望于市井贤达.清末民初,同样负笈游学海外、参照异域文化,鲁迅、钱钟书的创作态度与文体表达大相径庭:《呐喊》是本土精英痛心疾首之作,全力“解构”而意在“建构”;《围城》是洋场才子隔岸观火的刻薄话,理性深刻但毫不动容.后来者长期难以推陈出新,而晓风把笔触集中于高校与人的主题,乍看不过杯水微澜、社会一隅,文化格局偏小,其实讨论的是高校“塔”的光芒褪尽,知识分子在不良体制围剿下坚守人文理想的尴尬艰辛,非常符合知识分子由古代帝师、现代公知退化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实处境.晓风的第一本中篇小说集名为《弦歌》,取自当年孔子陈蔡绝粮而弦歌不辍、终得大道为世所仰的典故,应是与广大高校同仁共勉之意.不过系列中篇虽然精致独特,终究不如真正的长篇来得爽利大气.有这许多中篇练手,晓风的叙事技法已渐趋圆熟,相信让读者不会期待太久.

(徐秀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文化冲突与小说叙事话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5BZW038)

小结:该文是关于对写作*塔和综论和晓风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高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校基建工程内审价值增值的提升路径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现实问题,就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合理保证建设资金的安全和使用绩效,就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提出有效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高校工程;内部审计;.

2、 组织内信任视角下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 陈玉林 1 曹 威 2(1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 云南 · 昆明 650092;2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云南 · 昆明 650500)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管理体系探析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摘要】为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效能,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理顺体制、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整合资源、提升绩效……多方面着手, 强化高校资产管理内部管控 【关键词】国有资产;内控;日常监管;绩效高校管理的国.

4、 新时期高校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卢伟(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财务内控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在高校各项业务方面的风险评估、执行以及监督管理之中发挥着十分重.

5、 基于内控视角下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校也逐渐参与到各类市场经济活动中,对外合作和交.

6、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2019年年度报告调查 摘要年度报告是图书馆年度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外宣传、塑造形象的重要方式 文章对我国“985 工程”高校图书馆2016 年发布的年度报告进行调研分析,探讨主流的年度报告制作发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