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景观设计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景观生态学论文 景观绿地参考文献 景观座椅开题报告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 酒店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关于园林景观的论文 滨水广场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关于景观毕业论文范文 跟基于珠三角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历史演变探究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景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6

基于珠三角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历史演变探究,本文是景观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和珠三角和落乡和景观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院乡土景观具有高度的地域适应性,以珠三角乡土景观为对象,传统村落为线索,通过历史地理学和GIS 空间分析方法,梳理基于环境适应的聚落和农业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研究发现,乡土景观的形成时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以宋代为转折点,珠三角传统村落经历从边缘山地丘陵地带,向三角洲腹地延伸的过程,同时,农业景观随之表现为旱田区、围田区和沙田区的空间分异.

关键词院珠三角;历史演变;乡土景观;传统村落;农业景观

乡土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其格局的适应方式[1],具有机动性、暂时性和变化性,最为显著的是它的适应性[2].珠三角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传统村落和农业景观是基于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珠三角乡土景观的典型空间样本.研究以传统村落为线索,分别对各历史时期的传统村落、农业景观类型和分布区域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区域乡土景观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范围界定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概念所指范围的基础上,涵盖肇庆、惠州2市的全域,即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肇庆市、中山市、江门市、珠海市等9个市所组成的区域.在4个批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基础上,涵盖广东省级传统村落和其它暂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村落,共计143个.通过历史地理学方法,利用古代文献、地图等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复原历史时期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及农业景观形成时序、环境适应过程及其形成的景观格局.

1 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

村落的形成通常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4].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以农业为主,因此,村落分布与地方建置的发展和农业开发时序密切相关.珠三角地区的历史开发区域体现出从外缘向三角洲腹地推进的特点,移民的南迁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开发和聚落形成的主要内驱力.通过GIS空间分析法,得到珠三角143个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分布图,显示出村落以西北江下游平原为中心,向丘陵和沿海平原核密度逐渐降低的趋势.

1.1 隋唐时期:以广州为中心的村落形成时期

隋唐以来,西、北江作为通往广州的主要航道,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外界的纽带.这一时期的村落多在广州附近分布,村落选址一般在农业开发较容易的,背山面水的丘陵地带.对三角洲的腹地,由于高程较低,在未修筑堤围的情况下仍难以开发,村落在很大程度上对繁荣的市镇具有依存性.

1.2 宋元时期:南迁移民与围田区村落的形成

宋代之后,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其中包括江南籍具有先进农垦技术的移民.充足的劳动力和农垦技术,促进了三角洲平原的开发,作为广府村落范式的“梳式布局”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宋元时期,在唐宋以前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上出现了大量聚落,尤其以佛山、顺德和广州一带为最多,开垦的农田区后来被称为“老沙田”,围田区水乡开始初具规模.这一地区的村落在梳式布局基础上,沿河涌发展,逐渐形成具有网状肌理的围田水乡.如今的中山(原称香山)一带仍未与陆地相连,但也出现了一些村落.

1.3 明清时期:围田区村落的发展与疍民村落的形成明代之后,三角洲平原的面积随着淤积不断扩大,以桑园围为代表的西北江复合三角洲地区,村落更加密集,围田区村落基本成型,空间结构上以里巷为基本单元,布局规整.顺德地区的网状水乡村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村落由水系自然划分成各个“社”,家族、族份区分严格,界限分明又联系紧密[5].

清代聚落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沙田区疍民村落的形成.西海十八沙和东海十六沙2大沙田区,在清初时已经完全形成淤积.由于这时形成的沙田距围田区太远,“住民耕沙”转变为“疍民耕沙”.疍民作为佃农开始上岸聚居,受原来水上生活习惯的影响,村落沿河涌分布,形成条带状布局.

1.4 隋唐时期:丘陵台地的农业景观

宋代以前的农业开发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边缘的台地和丘陵地区.因三角洲平原地势地平,在未大规模修筑堤围的情况下,洪泛频繁致使收成无法保证.相比之下,平原边缘的坡积面、台地和丘陵谷地,虽然土壤不及平原肥沃,但更利于最初的农业开发.由于地块较为狭小,农田的形式以垌田为主,通过陂塘蓄水和陂堰引水等方式灌溉农田[6].垌田为丘陵台地地区宽广冲积地上的水田,一般田面比较平坦开阔,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地理上自成一小单元.

1.5 宋元时期:三角洲平原的围田景观

宋代是珠三角农业开发的重要转折点.两宋期间,珠三角的人口急剧增加,以珠玑巷迁民为主体的南迁移民,带来了江南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圩田修筑经验,在平原地区迅速扎根.由于历史上多洪涝灾害,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围垦河汊、海滨、滩涂和浮露沙坦,围田成为平原低地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7],围田区开始形成.人们在沿江地带修筑堤围保护农田,堤上修建闸门或涵洞,内部通过水渠构成排灌系统.

宋代修筑的堤围多为开口围,与周围地形结合紧密,利用丘陵、土墩等高地作依托,但较为低矮.元代在加固宋堤的基础上,将分散的堤围连接起来,提高了抗洪能力,同时,增加高度和厚度.宋元时期,西北江三角洲经历了大规模的围田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三角洲加速延伸,同时上游水道淤浅,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增加.

1.6 明清时期:基塘景观与沙田景观

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农业发展达到.这一时期农业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围田区基塘景观的形成和沙田区的大规模开发.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对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要求更加迫切.在未解决洪涝水患的背景下,当地人在筑堤围垦的同时,也对围内的洼地展开整治,把积水洼地挖筑为塘,将泥土覆盖在周围堆砌成基,基塘景观开始出现[5].基塘的雏形是“基田”,早期的基是园圃,为了排水,园圃四面开挖为沟,沟中也可以养鱼,是基旁鱼塘的开端.而在顺德地区,由于农田低洼,沟渠的蓄排水功能不足,于是逐渐扩大为塘.明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刺激下,基塘区不断扩大,其中南海、顺德基塘面积达6666.67hm2,成为最早形成基塘景观的地区,基塘形式以果基鱼塘为主.

清代修筑的堤围主要分布于顺德、新会和中山,基塘景观面积进一步扩大.基塘特点是以“挖田为塘”的方式取代“筑海为池”.连片的大面积基塘区是在大规模堤围水利基础上形成的.从清中叶起,广州通商后生丝采购量的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桑蚕经济的发展,驱使基塘区大部分果基鱼塘被桑基鱼塘取代.至清末,以桑基鱼塘为主体的基塘区面积达66666.67hm2[9].

围田区基塘农业兴起的同时,沙田的开发在清代也达到顶峰.早期沙田的耕种者仍居住在距离较远的围田区[10],随着沙田面积的扩大,到后期耕种者已多为疍民出身的佃农,在沙田区的河涌边搭建茅寮,一旦土地期满,则迁移至其它土地耕种.沙田作为成陆时期较晚地区的主要农业景观形态,多分布于水域广阔的江河入海口一带.

2 结论

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研究发现,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与农业景观的开发时序和分布具有密切联系.以广府传统村落发展为线索,珠三角乡土景观的形成时序,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时间上以宋代为转折点,表现为从珠三角边缘山地丘陵地带向三角洲腹地延伸.

宋代之前形成的村落主要分布在三角洲边缘.宋代之后,人口数量大增,新增村落多分布于西北江三角洲,广府村落的梳式布局开始形成.明清时期的村落数量在宋代基础上持续增加,新增村落除分布在水网密布的围田区,还出现向沙田区扩散的趋势.

宋代以前的农业开发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边缘的丘陵台地,由于地块较为狭小,农田形式一般为垌田或坑田.宋代之后,西北江三角洲的广大水网平原围田被大规模开发,堤围修筑兴盛.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达到兴盛期,主要体现为:围田区基塘景观形成,并逐渐取代农田成为最主要的农业景观类型;冲缺三角洲沙田开发兴起,成为主要的稻米出产区.最终珠三角区域形成旱田区、围田区和沙田区的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

[2] [美]杰克逊著,俞孔坚,陈义勇,等译.发现乡土景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广东历史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广东历史地图集[G].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4]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朱光文.岭南水乡[M].广州人民出版社,2005

[6]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7]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书店,1984

[8] 马宗申.授时通考校注[M].农业出版社,1991

[9] 吴建新.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10] 屈大均(清).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本文结论: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珠三角和落乡和景观方面的景观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景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雷池的历史演变考述 摘 要“雷池”一词有着悠远的传播历史,随着“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的广为流传,“雷池”一词本身的来源和代表的地点却一直纷争不断.

2、 居住区景观风格 演变 唐祎祯(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分析我国景观风格特征变化的特征,围绕现代景观设计特点,总结基本的景观风格设计理念,达到有效指导居住区景观风格设计的目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风格.

3、 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当前轮作休耕制度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

4、 长征时期我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历史演变和现实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和民族实际的民族纲领政策,开创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之路 中国早期的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主张是从马.

5、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落保护 摘要随着乡村 "过疏化 "蔓延,我国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失 为应对这一危机,2012年国家启动了 "中国传统村落 "名录保护工程 黔东南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虽然对加强传统.

6、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 摘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