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的爱情观论文 图论文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 论文图 我的教师观论文 科学观论文 柏拉图正义观文献综述 图论欧拉定理的应用参考文献 哲学论文柏拉图 柏拉图哲学思想论文 柏拉图会饮篇论文 柏拉图哲学论文

柏拉图的美德观初探以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和柏拉图的美德观以《枚农篇》为例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柏拉图的美德观初探以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29

柏拉图的美德观以《枚农篇》为例,该文是柏拉图的美德观初探以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柏拉图和《枚农篇》和美德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在柏拉图的《枚农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广为人知的哲学命题.在其后的几千年间,关于“美德是否是知识”“美德是否可教”甚至“美德究竟是什么”的讨论始终未曾停止.柏拉图在《枚农篇》对话中,借苏格拉底一步步引导枚农得出关于美德的结论,然后又通过反复追问使枚农认识到自己结论的漏洞.这样一来一回的反复对话,将柏拉图在“美德”这一问题上的思考与见解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柏拉图;《枚农篇》;美德观

柏拉图关于美德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枚农篇》中,其通过对话的方式系统阐释了柏拉图对“美德是什么”“知识是什么”“美德是可以传授的吗”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为对话主角,透过苏格拉底与枚农的对话揭开柏拉图哲学中“相”的世界的一隅.柏拉图在《枚农篇》中主要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他关于美德的基本观点:第一个层次即“什么是美德”,第二个层次即“什么是知识”,第三个层次即“美德是可以传授的吗”.

一、什么是美德

在《枚农篇》的开篇,枚农直接向苏格拉底发问:第一个问题,美德是通过锻炼而达成的还是可以通过教授的方式获得呢?第二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中两个选项都不正确的话,那么美德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品质还是通过其他办法获得的?枚农一开始便直接提出了自己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刚开始还是采取了迁回路线,想试图去减慢一下讨论的节奏.他以帖撒利地区为例,谈到帖撒利这一地区的人们过去在整个国家中向来都以财富与骑术闻名,而现在在智慧上也获得了不错的名声,他还举出了这一地区智慧的人的例子.然后,他话锋一转,谈到他自己的民族,雅典人以往也是智慧的代表,但如今却处于与帖撒利地区的人完全相反的状态.苏格拉底称,他们雅典人的智慧已经迁移到了别处,也就是枚农所在的帖撒利地区,而留给雅典人的,不过是对于美德这一概念的无知,更不用说美德是否可教这样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这就引出了《枚农篇》整个对话的核心,也就是一个人假设对美德这一概念本身就不甚明白,他就更不会知道美德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取.《枚农篇》也通过这样的一个引子,正式将对话引入到更深层次的哲学讨论之中.这就开始了《枚农篇》的第一部分内容,即讨论“什么才是美德”.

随后苏格拉底引导枚农回答这个问题,枚农分别三次进行了回答,但枚农每一次的答案都引发苏格拉底更多的追问,直到枚农承认自己每次的回答似乎都并不正确,或者说是有很大缺陷的.

枚农在对话中有这样的三次回答:第一次,枚农认为,男人的美德就是管理国家的事务,保家卫国;女人的品性就是操持家务并且服从男人.儿童、老人、奴隶,都有各自对应的美德.这个定义引发了苏格拉底的一系列追问,这也正是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哲学上称之为“苏格拉底之问”,即通过一系列追问,使回答者得出与其原先立场不同的结论.苏格拉底说自己问的不过是单数的美德,而得到的却是枚农口中给出的一大窝美德.他强调自己问的是“什么是美德”,实际上是希望枚农给美德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个定义需要讲出关于美德这个概念整体的知识.苏格拉底接着以蜂窝作比喻,更加形象地向枚农说明,就好比自己只是想问这蜂窝中一只蜜蜂的本性是什么,枚农却回答说,蜜蜂很多,蜜蜂有很多种,这显然是不符合美德的普遍定义的.苏格拉底接着说,美德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必定共有同一的“型”,也正是由于这个“型”,那些东西,如治国、治家等,才可以被称为美德.美德在所有人身上应该是一样的.

第二次,为了回答苏格拉底的追问,枚农给出关于美德的一个普遍定义:“美德即治理人们”.枚农认为“治理人们”这四个字大概是最能总结他心中关于美德的知识了,这个定义同样不能让苏格拉底满意.因为如果接受枚农对美德的这个定义,便会出现很多明显的漏洞.例如小孩和奴隶,难道如果一个小孩儿或一个奴隶希望获得美德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治理他们的父母或治理他们的主人吗?这当然是不可能被允许的.枚农在苏格拉底的指引下又得出了一个普遍定义:“公道就是美德”,苏格拉底又以勇敢、审慎、智慧、豁达这些美德为例,让枚农认识到自己所回答的只是一种美德,而并非美德本身.这又回到了枚农的第一个回答上面了.接着苏格拉底又以圆和白为例,圆是一种形,而非形本身,白是一种颜色,而并非颜色本身.在苏格拉底看来,命名就是寻找共性,以“一”统摄“多”.

接下来,枚农第三次给出关于美德的普遍定义,即“能够追求并获得美的事物”.但苏格拉底马上提出一系列反问:第一,枚农口中的“美”的事物是不是就是好的事物;第二,是不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事物;第三,是不是每个人都想要追求这些事物.有些人认为坏的东西是美的,他们追求并取得坏东西,人们并不认为他有美德.获得好东西如果不是以公道的方式进行,那怎么会是美德呢?这样看,美德必然伴随着公道.这样就又回到了第二个问题,苏格拉底在问美德的普遍定义,枚农却回答出美德的一部分,即公道.苏格拉底问,如果含有美德一部分的行动就是美德,那美德本身又是什么呢?

二、什么是知识

枚农在接连几个对美德的定义的回答中落败之后,向苏格拉底提出这样的悖论:无论是美德,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对其一无所知,我们又如何去寻求这个东西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把连我们自己都一无所知的一个东西提出来并且进行研究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他著名的“灵魂回忆说”,柏拉图在这个理论中声称,我们的研究与学习无非就是对知识的回忆,因为我们的灵魂是不死的,它经历过一切,我们所谓的学到知识不过是灵魂回忆到这个知识而已.

为了向枚农解释知识究竟是靠我们后天学习的还是靠我们的灵魂回忆的,苏格拉底叫来了枚农家中从没有受过几何教育的小厮,就几个并不复杂的几何题目对其进行考验.苏格拉底就这几个几何问题对小厮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启发,然后小厮最终对这几个几何题目都给出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随后指出,从小厮的这件事情来看,我们完全不用去教他这些知识,我们只需要对他进行提问,对他引导,知识就会从他心里面自动地浮出来.

这样,苏格拉底就解决了枚农所提出的悖论,苏格拉底说,事实的真相一直蕴藏在灵魂之中,只是等待你去将它唤醒.我们应该去寻求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会变得更好.

三、美德是否可以传授

根据苏格拉底所说的“灵魂回忆说”,如果一个东西是知识,那它就是在灵魂中的,那它就是可以传授的.苏格拉底说,回忆和传授只是用词不同,实际上是一样的.如果美德是知识,那它就可以传授;如果美德不是知识,那它就不可传授.

由于先前他们已经讨论出美德就是“好东西”,那么,如果有一种“好东西”不是知识,那么美德就不能是知识;如果知识包括所有好东西,那美德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引导枚农得出“美德就是有益的东西”这一结论,但他马上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列举了一些有益的东西,比如美观,比如财富,等等.我们必须明智正当地运用它们,才会对人有益,否则就是有害的.从这个方面讲,明智就是全部美德或美德的一部分,这样,美德就是知识,它也是可以传授的.

接着苏格拉底举例说明美德并非是天生的,但“美德可以传授”这个观点又遭到了苏格拉底的新一轮质疑.如果美德可以传授,那么它必定有教师和学生,但是苏格拉底认为并没有美德的教师.例如,希腊的智者们并没有交给学生美德,特密斯多格勒的儿子并没有从他父亲那里学习到美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看来美德又是不可传授的.

最后,苏格拉底和枚农似乎同意如果不是出于传授和天性,那美德就是由于神授而得到的了.但他们对此并没有办法下定论,因为最初的问题还并没解决,即“美德是什么”.如果连“美德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研究以什么方式取得美德就为时尚早了.

四、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美德观的批判

我们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著作留存有限,且本身较为晦涩难懂,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最可能真实了解其哲学思想的人.两人是师徒关系,且后来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有诸多的解读和批判,因此认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美德观的批判至为重要.同为古希腊大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美德观的批判是自上而下的[1].他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美德思想并不认同,他首先从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石即“相”论(又称“理念论”)进行批判.通过对“相”论的考察来发现柏拉图整体哲学体系的漏洞,而柏拉图的美德思想建立在其“相”论之上,对“相”论的批判即是对其美德观基石的批判.首先亚里士多德对“相”论的超验性发起批判,类似“相”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而不是柏拉图所说的个别事物之外,而柏拉图那里的两个世界的联系是“摹仿”和“分有”.亚里士多德为了证实自己的批判,进行了以下论证:

第一,“相”论初衷是寻求事物的原因,却引用了另外一些与这些事物数目相等的东西——相,把要解决的问题增加了一倍.

第二,否定的东西是否有不正义的“相”,如果有,就与“相”的精神违背;事物能生灭,能生灭的“相”就与“相”的精神违背;没独立的类的东西如关系、性质等的“相”是怎样的.

第三,有一些论证引入了第三者.个别事物是第一者,个别事物的“相”是第二者,他们的共性,另外一个“相”就是第三者,引入无限多第三者,就有逻辑问题.

第四,一个事物可以有多个“型”,同时分有“一”和“多”,增加解释问题的难度.

第五,“相”和具体事物既然是同“多”的,它们之间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那么,它们是具有共同的实质还是共同的名字?这一点柏拉图并没有解释清楚.

第六、柏拉图是为了解释“这个世界如此存在”的原因,在现实世界之外假定一个“相”的世界.其目的是为了有效解释具体事物,但实际上反而毁坏了具体事物.因为“相”对于具体事物的存在没有帮助,不能运动的“相”如何解释运动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看,“相”不能帮助我们认识具体事物.

针对《枚农篇》中柏拉图所探讨的具体的美德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枚农篇》中所讨论的美德其实是通过习惯而养成的,也就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但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完全否认美德是可传授的和出于本性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里,每个正常人在本性中都具有获得美德的潜能和资质.同时,他也在著作中提出为了教化城邦的公民,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众多美德.这样看来,亚里士多德似乎认为美德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是可传授的.

亚里士多德也拒绝柏拉图把灵魂和身体分离开来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完全把人类看作自然的造物,是理性动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不是对另一个世界的研究,而是对自然以及同样重要的我们自身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郝亿春.德性即知识?——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问题的应答及其根底[J].天津社会科学,2013(3):32-39.

[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沈继发,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汇总,此文是关于经典柏拉图的美德观初探以专业范文可作为柏拉图和《枚农篇》和美德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柏拉图的美德观初探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灵感说和心斋坐忘说柏拉图和庄子审美主体体悟方式的比较 摘要灵感说作为柏拉图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的心斋坐忘说也是庄子学说中体道的重要方式 两者都是先贤们对于审美主体体悟方式的论述,有其相通性,但背景不同……原因也使得.

2、 我想抓住风观电影《天堂的颜色》有感 微风中,小小的你坐在长木椅上 你的孤独感一下子被放大,一下子又缩小 你眼中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安全感”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多么陌生呀!你听着风声,听着鸟鸣,听着路人从落叶上走.

3、 舞蹈中的观象生意以林怀民《流浪者之歌》为例 一、由“象”生“意”之前提“象”最早是作为卜筮之用,在周易系辞中这样提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

4、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之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摘要在普罗泰戈拉篇对话录中,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置于挑战者和反驳者的角色上,在与普罗泰戈拉针锋相对时,先是有些生气和厌倦,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复归于友好和融洽的激辩过程中,呈现了他们在美德思想、教育途径、政.

5、 柏拉图洞穴喻中的解放者 ■郑村/江苏师范大学摘要柏拉图的洞穴喻中,解放了被束缚的囚徒、并将他强迫带出洞穴的解放者是被描写最少,但却最为重要的角色 正是因为解放者的存在洞穴才从一个封闭的地下世界开始与阳光下的世界有联系 解放者.

6、 哲学王的虚假和真实兼论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 摘 要哲学王命题是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目前教育学界对哲学王命题的探讨存在分歧,典型表现是学者对哲学王的理解出现两个极端,而且缺乏清晰严谨的阐释,这有碍于相关研究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