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中国古代丧葬论文公开发表 如何写古代文学论文 诗歌杂志投稿邮箱大全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摘要 论诗歌象征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史1000字论文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论文怎么写 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中国古代诗歌思想情感探究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古代诗歌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中国古代诗歌思想情感探究,该文是古代诗歌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跟江流天地外和中国古代诗歌和山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 冯广建(特级教师)

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代累积,浩如烟海,蔚为大观,其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丰富深远,多姿多彩,如江水波澜壮阔、汩汩滔滔,涌流到天地之外;而其表达又如舟行水中,观两岸重重青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迷茫玄远.可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品鉴中国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注重想象体验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除了一般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突出的特点是凝练、跳跃性强,含蓄蕴藉.

(一)凝练、跳跃性强

中国古代诗歌是文言的一部分,诗中有比一般文言文更多的词类活用、省略、倒装等语言现象,空白多,跳跃性强,给理解诗歌含义带来许多障碍.

1.句子成分省略. 省谓语:“禅房(藏于)花木深”“去年燕子(飞)天涯,今年燕子(飞)谁家”.省介词:“明月(于)松间照,清泉(于)石上流”.省主语、介词:“(应考举子)无哗(像)战士衔枚勇,下笔(像)春蚕食叶声”.苏轼《送子由使契丹》(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多处省主语:“(我们)云海相望寄此身,(但我)那因远适更沾巾.(你)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你)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你)莫道中朝第一人”.我们在阅读古诗中,只有准确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理解诗句含义.

2.名词句.古诗中有许多名词组成的句子,或前后连句,或省略谓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些名词性短语,组成句子,前后句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一句话.“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水村山郭酒旗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参差烟树霸陵桥”用名词构成画面,省略谓语,形成句子.

3.句子成分顺序变换.“绿水人家绕”应是“绿水绕人家”;“故园东望路漫漫”应是“东望故园路漫漫”;“朝辞白帝彩云间”应是“朝辞彩云间的白帝城”;“烟波江上使人愁”应是“江上烟波使人愁”;“疑是银河落九天”应是“疑是九天落银河”;“僧敲月下门”应是“月下僧敲门”;“七八个星天外”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旷然出五盘”应是“出五盘旷然”.

4.词类活用.“夏雨雪”,雨,名词动用,下;“客舍并洲数十霜”,舍,名词动用,住,留住;“病树前头万木春”,春,名词动用,争春;“齐鲁青未了”,青,形容词动用,山色青青;“山光悦鸟性”,悦,使动用法,使鸟欢悦.

(二)含蓄蕴藉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语言蕴籍,“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许多诗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借景、托物、用典,间接抒情、言志,许多意象蕴含丰富,许多情感委婉复杂,熟知诗歌的这一特点,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陆游《鹊桥仙》,词的上阕最后两句“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要表达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但它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和整天酣饮但一个个封侯拜将的酒囊饭袋对比,感叹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词的结尾两句借用了贺知章的典故,表面说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实则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2017年高考全国卷1)“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借叙述描写应考举子紧张应试,下笔疾书的情景,表达作者对举子们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岑参的《早上五盘岭》(2017年高考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作者借对山势、江岸的描写,表达登上五盘岭后的心旷神怡.陆游的《秋兴》(2017年高考山东卷)“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寓情于景,表达了隐逸的愿望,但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不能准确理解评价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缘于不认识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不能合理想象,补出虚空(空白)的景象情景,不能设身处地体验古人当时当地的所思所想,不能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认识、把握古诗的这些语言特点,注重想象体验,才能很好的理解诗意,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文化常识和意象

古诗句中出现的文化常识和意象往往是理解诗意的难点,一个词语理解错误或不理解,往往会导致对整首诗思想感情的错误把握.文化常识中的谦称、敬称、特殊称谓、天文、地理、节令风俗,常见意象中的特称、代指等都要了解掌握,比如“桑梓”“南冠”“伛偻”“黄发”“提携”“垂髫”“三尺”“华盖”“柳营”“请缨”等.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作用“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以及“独”“缥缈”“恨”“寂寞”“冷”等体现感彩的词语,与“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只有整体阅读全诗,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才能准确理解本词借物比兴的写法.

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紫殿”“群英”“衔枚”,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2017年全国卷Ⅱ)中的“子由”“沾巾”“天骄”“凤麟”,考生只有准确理解了,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三、关注诗歌的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的诗眼,从诗歌的标题中可看出诗的类别——是山水田园诗、羁旅闺怨诗、送别诗,还是怀古诗、边塞诗,也能读出描写叙述的对象、写作缘由、感情倾向等.把握这些,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感情态度的理解探究.比如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馀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诗歌表达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应试前,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面看是写半亩方塘呈现出天光云影的美好画面,看过标题“读书有感”,才知道诗的比喻义.读白居易的《采地黄者》,看标题,分析全诗,可以知道诗的前八句叙写采地黄,后六句叙写买地黄,诗歌通过强烈的对比,反映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四、分析诗歌中的景、物、人、事及其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人、事及其特点是鉴赏诗歌的关键.特别是鉴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用典表意的间接抒情诗,如果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议论的诗句,我们必须把握诗歌中的景、物、人、事的特点,从人、事、景、物出发,揣摩诗的情、理、趣,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所表达的观点.

张继的《枫桥夜泊》要表达什么感情呢?诗中景物有落月、啼乌、满天的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客船,这些景物构成了秋夜幽寂、凄冷的意境,由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羁旅者的辛苦、孤独和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过华清宫》是杜牧的名篇,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只讲述了一件事,但寓意精深.诗中的人是妃子和骑快马者,讲述的事是,送荔枝.从“绣成堆”“山顶千门”可以想象,送荔枝者从遥远的南方到长安,其间经历了多少千辛万苦,累死了多少快马,才换来妃子一笑.分析这些人、事可知,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表现了玄宗的荒淫、贵妃的恃宠而骄,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王维的《晓行巴峡》和杜甫的《秋兴八首》同是写三峡,王维用“晴江”“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展现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表现了愉悦的心情;而杜甫眼中是 “玉露凋伤枫树林”,营造的是萧瑟阴森的意境,色调凄冷,表现了悲苦的心情.

五、抓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虽含蓄蕴藉,但许多诗中有表达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并整体把握、准确理解,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深意.诗词大多前部分描写叙事,最后抒情议论.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等.潘大临有《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抓住并理解最后一句“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就理解了诗人向往悠闲垂钓的隐逸生活的感情.读《晓行巴峡》(2017年北京卷),把握最后一句“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就能理解诗人晓行巴峡,虽有思乡离别之情,但并不悲苦,心中有观览明丽山水之趣.读陆游《秋兴》(2017年江苏卷),理解了最后一句“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也就理解了陆游壮志难酬而又年老多病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六、结合前面的序、后面的注释,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我们在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前面的序或后面的注释,因为序和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也给生僻的字词、典故作了解释,这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的帮助.

初读侯蒙的《临江仙》未知其意,但看过诗后注释中引宋人洪迈《夷坚志》的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才恍然大悟,诗人原来是写自己,表现的是自己的乐观自信、志向高远.读李白的《金陵望汉江》(2016年全国卷),结合注释理解,才知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是要表达对大唐一统天下、盛世太平的歌颂,同时也表达了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展现才干的失落.

七、审清题干

题干会给我们提示诗歌内容、特点及评价鉴赏诗歌的范围、规定,引领我们的答题方向.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选取了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题干是这样的: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题干引导考生从“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看表现的心情.联系全诗理解,诗歌表现的是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同时,题干也规定了答题步骤:先回答,然后要“简要分析”.2007年高考江苏卷,题干是: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题干提示这首送别诗有两层和一般送别诗不同的见解.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本诗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妙处.题干提醒“第四句”,请“赏析”.考生答题时就要从内容、手法、感情、特殊效果等方面考虑.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5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强调的是“首联”并要求考生加以分析.

八、分析诗的结构

在分析古代诗歌的内涵时,我们往往忽视诗歌的结构.其实弄清诗歌的结构,前后各个部分如何安排,对理解思想感情非常重要.从开头来说,是先情后景,还是先景后情,还是开头统领全诗?从结尾来说,是以景结情,还是卒章显志,尾部抒情议论?从中间部分来说,是伏笔铺垫,还是承上启下?从全诗来说,是重章叠句,还是照应、对比、抑扬?理解了诗人前后诗句的布局谋篇,进而再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时就会豁然开朗.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如果分析标题并抓住开头“闻说”二字,就知“闻说”统领的前三联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虚写.2017年高考北京卷《晓行巴峡》,分析全诗结构,知道前十句叙述描写,后两句议论抒情,“山水趣”是对诗的前部分的总结,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明了了.2017年高考山东卷《早上五盘岭》也是如此,前十句叙述描写,后两句议论抒情,在回答最后两句要表达的情感时,我们要考虑到前十句的内容.2017年高考浙江卷《采地黄者》,直接在分析结构方面出题,要求我们要分清部分结构,总结前后两部分的大意.

鉴赏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的内涵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是思维能力级别中的高级别,需要我们综合各方面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我们要在浩瀚的中国古代诗海中徜徉,欣赏享受这美妙绝伦的美,在美的熏陶中,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本文结束语,此文是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江流天地外和中国古代诗歌和山色相关古代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对提高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主科课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笔者根据多年来在音乐学系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些经验,从制订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任务……方面,阐述了对提高中国.

2、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你知道几个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很多人物及著作名篇都为我们耳熟能详,但也有很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今天为人家收集了文学史上诸多个第一,.

3、 天地辽阔,而时问苍茫 天地辽阔,而时间苍茫四川 沙 辉(彝族)天地辽阔 时间苍茫 天地辽阔,时间苍茫时间是一条如轻白烟的河流,如有如无间,横穿天地间(恕我目光短浅,看不见宇宙间的时间) 天地辽阔 山川秀美 时间亘古地苍.

4、 歌唱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总结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当下新诗在百花齐放、多元多样、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令人忧虑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内容上有些诗远离时代和人民,格调低下,低俗、庸俗、媚俗,甚至写下半身,把诗当成个人的玩物.

5、 她在喜马拉雅这一跳,让2019年成为中国跳伞元年 青山说学跳伞的人,各种各样,但在面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时,却是一样纯真 就如这世上,有许多人都本能地在世俗之外探索,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2017年11月3日9点20分,喜马拉雅山中的宁静被直升机的轰鸣.

6、 汉语拼音一甲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时事引读 >>2018年2月11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60周年的纪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 如今,无论是小学生的识字入门,还是数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