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生态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工程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经济杂志社 宏观经济编辑部 当代经济投稿邮箱 块状经济论文 商业经济投稿须知 关于生态经济的论文 关于经济论文的题目

经济发展类开题报告范文 跟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空间新格局重塑经济地理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经济发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3

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空间新格局重塑经济地理,该文是经济发展类论文如何写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时代和大国类论文如何写.

摘 要:新时创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局面,要在重塑经济地理进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域际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多层次主体发展新空间.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重塑经济地理的基石.要高高祭起深化改革与更加开放“两大法宝”,加快推进重塑域际经济地理步伐.要遵循重塑经济地理发展规律,深入进行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新格局;重塑;经济地理;研究

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史称“新时代元年”).新时代域际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位,深入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重塑经济地理的新作为,精准确立在中国升级版图中新位置新形象.

一、伟大历史性转折决定了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是开启“五大”新征程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后,以同志为核心党,创造性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理论创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成为世界共识的治国理政伟大不朽地科学学说 [1].党的十九大确立全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基本方略,标定稳居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心的中国方位,以先进性、开拓性、稳定性为基本特征,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以“强起来”为鲜明标志的新中国第三次伟大历史性转折.这是继新中国初期,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以“站起来”为鲜明标志的新中国第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形成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地理空间格局;1978年前后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率领中国人民进行以改革开放“富起来”为鲜明标志的、使中华民族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二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形成重塑经济地理空间新格局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开创着重塑经济地理空间更新格局的新局面.

域际站在历史方位新起点上,如何在第三次伟大历史性转折中,高举治国理政伟大学说的光辉旗帜[2],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两步走”、全面完成“两个百年目标”、重塑经济地理空间新格局呢?

首先,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史无前例地伟大辉煌新成就,新时代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展的潮流中前进”(语).大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货物出口大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7年全国实现GDP为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折合13.16万亿美元,(比2016年11.2万亿美元绝对值增加了1.96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15%,相当于美国191261亿美元的68.8%、日本51373亿美元的256.0%,而1990年中国实现GDP3945亿美元,仅为美国59795亿美元的6.6%、日本30536亿美元的12.9%;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4%,高于GDP0.5个百分点;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9.3%,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足标准.同时,支撑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的枢纽型大港口经济[3],不断加速提升通连力水平,以中欧班列为例,2018年一季度末,中国国内已有43个城市61条线路、开行数量突破1000列,通达13个国家41个城市.其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占世界比重亦持续提高、位次不断前移、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及国产大飞机运20、C919、AG600“三兄弟”聚首蓝天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成为中国靓丽“名片”.2017年以现代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结构51.2%、消费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中占比58.8%居首位、城镇化率达到58.52%为鲜明标志形成的新经济结构力为基本动力,促使重塑经济地理迈向新的台阶.随着生产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抓住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长周期波动的特点,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语).依据大数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GDP将达到290万亿元(假定汇率不变为43.6万亿美元),赶上或超过美国,占世界比重约为25%;人均GDP将进入世界前50名内.上述发展结果带来新时展新机遇,域际进入开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重塑经济地理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局面.

其次,深刻认识新时代域际重塑经济地理,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重大调整,也是域际生产力全要素新方位再组合的空间新布局.新中国进入第三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开放第五次浪潮的新时代[4],域际跟紧国家开启的“五大”新征程,需要深刻认识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已经进入重塑经济地理的新时代,需要彻底从过去的模式、方式、手段行为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优化党和政府及群团等组织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的改革,更加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形成通过制度性改革推进重塑经济地理的强大动力.新时代域际要以“不断提高改革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的科学论断为指导,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新姿态面对新机遇,牢固树立担当担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精神,不断提高重塑经济地理水平,创造创新适应重塑经济地理操作运行新模式.

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既是国家通过深化改革与更加开放、开启“五大”新征程的伟大事业,也是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伟大工程[5];既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世纪性课题,也是本文确立研究此题具有重大现实与历史意义的缘由所在.“重塑经济地理”的本质内容是以协调的生产关系、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效果的科学运行体系,构建成优化的空间经济结构,构建成全域生态美丽,构建成合理的以发展目标、水平状态、质量结构等为评价标准的大中小城市规模空间布局,以使域际寻找到承载超过16亿人口后的最广容纳新空间;寻找到区域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创造共同富裕的最好新模式;寻找到城市圈群在国家经济新版图中合力打造利益共享体,实现一体化建设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落脚点;寻找到在世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经济新版图中拥有相互关联的最佳竞争位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一个新时代,需要深知这个时代的问题.本文为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操作性对“重塑经济地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所界定的“时空”范围是,“十三五”规划期后半程和“十四五”规划期”及分“两步走”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更长远发展阶段;省辖建制市以上行政域际和中心城市为纽带形成的城市经济圈群全域空间,作为“域际”具象性、抽样性实证研究空间.

二、新时代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重塑经济地理的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上述“三个必然要求”决定了高质量平衡协调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保障,成为中国完成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伟大跨越.面对世界大调整、大变革、大变局的新情势,只有形成以富有特色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鲜明标志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并成为重塑经济地理的基石,才能圆满完成既定的“百年目标”,使中国以强起来的新形象稳固地站立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形成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是由不同水平的物质技术基础所支撑.“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支撑新时代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党和国家确立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国策.域际要瞄准“战略目标”,在完成由现代产业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新跨越的过程中[6],夯牢夯实重塑经济地理的“基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概念是指,由所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链条、各个节点、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合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被称之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本质概念”出发,夯牢夯实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基石”的大逻辑是,以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重塑经济地理的起始点;以完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重塑经济地理的落脚点[7].从起始点到落脚点,大逻辑决定的全过程操作方向的聚焦点是,要以大历史观针对过时认识为主题进行大清除式的“思想风暴”,建立以新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夯牢夯实重塑经济地理“基石”的水平;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始终对表决策部署、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建成由科技与大文化新经济、实体新经济、商贸新经济、杠杆新经济、新兴与未来新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五大新经济”高质量合力发展新格局,夯牢夯实重塑经济地理的“基石”.

一是深刻认识科技产业、信息与大数据产业、大文化产业为主体形成的科技与大文化新经济,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始终发挥最强引爆力的作用.

首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科技创新越来越显现出是经济发展强大的新引擎[8],创新为主导的知识产权产出指标爆发式增长.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的进程,就是不断强化“最强引爆力”的过程,要实现“三突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制约,以从根本上补足芯片“心”、软件“魂”的缺“心”少“魂”的短板,使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拥有中国自己的“心”与“魂”;突破领跑支撑技术弱化的现象,使以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为标志的中国智造、智慧产品占据世界高、高品质市场销售榜的前列;突破前沿基础技术有所不足的问题,加快提高新旧动能转换水平,使之生发越来越重要的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内容”.实证研究显示,贵州省贵阳市通过构建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四位一体”创新链,建设“数谷”,聚焦迎接数字文明新时代,优化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突出做大做强做优大数据核心、关联、衍生三类业态,完善大数据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和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的“双创”新模式,形成完整的大数据智能应用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产业链,成为全国大数据智能应用示范区.

其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新时代域际重塑经济地理,需要使科技生产力空间布局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始终把人才空间合理布局放置于“人为峰”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一是能用人、会用人、用好人,要做到“三突出”:突出把忠诚于党和国家、人民的人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多模式人才“硅谷”和人才“新磁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以人才为支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持久开展,建成高度发达的域际人才创新经济轴带;突出坚决补齐技能性人才不足的短板,以2017年参加阿联酋“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为新起点,借力在上海举办“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大赛的东风,造就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国工匠,开创劳动者技能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局面;突出推进符合域情的、大科学为主体的新型智库建设,让不同学科与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不断推出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促使智库媒体融合性“同一发力”[9].

再次,坚定不移地实施包括教育、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大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新时代域际重塑经济地理,需要在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中始终聚焦充分发挥教育的“根基”作用;在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中,要以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11.4%的基础上,充分借力“互联网+”,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整合、外延融合带动“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建设“新文创”和“数字娱乐”等产业核心区,不断提高文化出版传媒图博产业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使之成为人类从文明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推动力;在实施体育强国战略中,要以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经济规模已超2万亿元为基础,加快推进健康与体育产业的充分发展,使之完全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是深刻认识“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的科学论断,把由智能制造业、智能交通运输业、智慧型农业、军民融合型产业为主体的实体新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强支撑力.

首先,创造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工业新经济,新时代域际要做到“三突出”:突出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鲜明标志,在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近70%的基础上,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突出创造以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强国的操作新模式,集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五链统筹”同一发力的模式效应力;突出创造看齐世界先进质量标准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主攻方向的操作新模式,集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要素变革、管理变革、质量变革的“五变革”同一发力、促使全产业链整体跃升的模式效应力,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其次,创造加快发展以完善的“大港口”为标志的智能交通运输新经济.交通运输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组成内容,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加快建设以海港(包括内陆通航的江河湖港)、空港、陆港及信息港为主体空间的枢纽型大港口,已经形成现代化大交通网络化、立体化、体系化,展现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强支撑力、重塑经济地理的新形象.2017年末统计,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62534万吨,同比增长106.4%,占水运货物吞吐量的68.2%;江河(湖)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01886万吨,同比增长106.3%,占水运货物吞吐量的31.8%,其中长江干流通过货物量达到25亿吨,居世界内河同口径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沿江经济轴带.空港完成旅客发送量9512.8亿人公里,货物发送量243.5亿吨公里;路港中的公路完成货物运输量3679517万吨,同比增长110.1%;路港中的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2.5亿人次,货物发送量30.2亿吨,铁路通车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为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的66.3%,提前建成四纵四横运营路网,基本覆盖20万人以上城市,为2035年实现域际多路多线畅通、省会深度融合连通、大中城市快速通达、县域空间有机衔接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资技术基础;信息港建设突飞猛进,《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主要经济体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序前五名依次为美国、中国、韩国、日本、英国,指数分值分别是57.66、41.80、38.86、38.11、37.55;中国ICT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14%,对GDP贡献率达到7%,生产领域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40%等.新时代域际要以创造大港口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基本抓手,加快推进智能交通运输业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强支撑力,成为重塑经济地理的强劲推进力.

再次,创造加快发展生态型农林牧产品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新经济,新时代域际要做到“三聚焦”:聚焦农村电子商务、农资套餐、种植技术、农机装备、农业金融、粮食储备及农产品销售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解决方案,多角度多途径创造提高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水平;聚焦把打造以泛农发展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支撑、新体制新机制为核心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的“农谷”,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伟大工程;聚焦农村三次产业高度融合、农业要素集约集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显示,山西省创造的以承载农业创新研发为第一功能,突出“研发高地和产业洼地”两大核心功能,集聚政策、科技、人才、金融、市场等要素,围绕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开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建设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和功能农业示范区,取得成功性进展.

还有,创造加快军民融合型经济与国防经济紧密结合的新经济.新时代要实施好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要清醒认识这是世界大势和强国强军必由之路,是构建国家“强起来”的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元素,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大计”.域际要深刻认识保卫世界和平、保卫国土安全,必须建成世界一流武装力量体系;建成世界一流武装力量体系,必须拥有强大国防科技工业实力;拥有强大国防科技工业实力,必须建立以全民智慧为支持的军民融合型新经济,使之成为现代化国防经济的最强支撑力;最强支撑力决定了必须牢固抓住与国家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深入对接的契合点,以质量是龙头工程关键、品牌是精品工程重要支撑的新理念,指导军民融合经济的全部项目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刻认识由银行、网银、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用与担保等新业态为主体的杠杆新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强杠杆力.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由银行、网银、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用与担保等为主要内容的“七大”杠杆主体,发挥着巨大的“输血与造血”功能.为此,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极其需要实现“七大”杠杆稳定合力“发威”,形成杠杆新经济,打造成支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强杠杆力,实现杠杆率保持合理区间的先进水平,加快推进重塑经济地理.

新时代在“七大”杠杆新经济发展中,特别要强化银行和网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经济的杠杆力,高度警惕很有可能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及时弥补“金融缺陷”,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客观存在的“金融缺陷”问题,从制度上避免国内金融系统性和区域性塌方事件的发生.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建设新金融产业核心区,全面提升金融现代化服务水平.要深化保险业制度性与机制性改革,创造适应新时代保险消费的多种类新模式.要规范规矩证券业、期货业的运行,强化监管力度.要不断创新基金、信用与担保业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监管现代化水平.

四是深刻认识由国内商业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共享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商贸消费新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强拉动力.

从经济分类学看,现代商贸消费新经济既包括实体经济的内容,也含有虚拟经济的部分,还涉及到杠杆经济的运行,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强拉动力.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加快推进现代商贸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据统计,中国201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7.7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超过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创近六年来新高,实现贸易顺差2.87万亿元人民币,收窄了14.2%.特别是在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中,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消费品零售额折合5.8万亿美元,基本上与美国持平,而十年前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成为推进发展的主动力.

站在历史方位新起点上,要使现代商贸消费新经济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强拉动力,域际需要“五突出”:突出以智慧型服务为标志的现代化服务业新经济,使之与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突出加快提高共享经济建设现代化水平,精准发力、分类施策、拓宽渠道、落实资金、长短结合、建管并重、激发内力,优先安排群众最期盼的项目,优先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大健康产业核心区;突出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经济,打造新业态,如深刻认识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经济最大组成部分[10];突出创造国际经贸新模式,要化解因各种“贸易战”带来的挑战,实现挑战变机遇,聚焦生产服务模式创新、流通服务模式创新、消费服务模式创新;突出搭建国际国内消费中心平台,不断提升消费品质化、便利化和现代化水平,注重解决流通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完善消费供给体系、建设放心消费环境等为主要内容构建成现代消费供应链,结合域情,执行好国家实施的“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加快重塑经济地理步伐.

新时代要突出增强以保障经济、普惠经济、健康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共享经济优先发展力度.特别要加快提高健康经济发展水平,面对60岁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老龄化呈越来越扩大的趋势,通过重塑经济地理,创造创新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并举的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以适应建设老龄化幸福社会的客观需求.

五是深刻认识由引领性与探知型为鲜明标志的新兴与未来产业新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强推进力.

随着人类智慧水平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决定了地球空间经济与太空空间经济在融合发展中形成越来越多引领性与探知型的高端新业态,推进人类经济社会全时域迈向“天陆海”一体化重塑经济地理的新时代.新时代域际要以“最强推进力”新理念为指导,通过探知型大工程项目的落成,开创新兴与未来型产业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实证研究显示,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一轮又一轮新兴产业的崛起;一轮又一轮新兴产业崛起,促使着未来产业的出现与兴起;新兴与未来产业合力形成的新经济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未来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消费方式.如在太空产业经济发展进程中,量子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促成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形成了未来型量子产业经济巨大商业价值,显示出“最强推进力”的新形象.

再如,中国正在完成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伟大跨越[11],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7.8万亿元,占全国GDP达到10%.新时代域际面对目前远洋深海极洲产业经济与建设海洋强国尚有较大差距的现实问题,2018年初国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依托,联合12个研究所在青岛建设国家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为加快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力科技支撑.实证研究显示,域际强力推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11000米遥控潜水器系统升级换代工程等大型装备体系的发展;强力推进远洋深海极洲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兴与未来型海洋新经济,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亮点,开创着重塑经济地理新局面.

三、遵循重塑经济地理发展规律,深入进行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探索.

党的十八大后,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大战略为起点,以层级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造极、建圈、联带、组区”的“火车头”带动作用为纽带,促使中国进入创造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经济带为主的发展空间纵向横向经济新轴带的新时期,取得创新新理论、创新新实践、努力新作为,实施新突破、打造新模式、生发新变化的巨大新成就[12].新时代域际重塑经济地理,需要以协同发展机制、协作联动机制、共享共建机制、互利共赢机制、平台创新机制,进行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主要指向:

一是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需要充分认识域际相对于国家大局,必然是处于“局部”的历史性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无论是省域及省辖以下市县域空间,还是不同规模的“城市经济圈群”等,所有的域际相对于国家的大局都是局部.如前述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何一个“局部”都不可能建成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即使如上海这样中国最发达的省域或正在建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也不可能单独拥有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它们作为国家的“局部”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缺陷与短板,实现的只能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立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

新时代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大趋势,决定了从国家大局出发看域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何一个“局部”都必然因资源、人才、区位等影响,存在着没有必要去刻意弥补的“一定程度的产业缺陷与短板”.域际要从大局观出发,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经济地理比较优势,在扬长避短发展进程中与其它区域拥有的经济地理比较优势实现完全的优劣势互补,联合开创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局面,实现域际之间重塑经济地理的平衡充分发展.

新时代域际遵循重塑经济地理发展规律,需要真正明辩域际经济所处的方位,在时间与空间同步中抓住“主要矛盾”,完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和大逻辑”.充分发挥域际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13].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质量平衡与充分发展过程中,构造成多层次主体发展新空间,促使域际精准确立在国家大局中的“局部”历史性定位,完成重塑经济地理的伟大使命.

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要正确认识中国正面临着的历史性和平发展机遇期、经济发展机遇期、协调协同与合作共赢发展机遇期等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正确认识不同内容的发展机遇期,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给不同的经济社会领域带来差异性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不同空间的域际与领域,需要精准打开必须抓住的若干大小不同的机遇窗口.这样,域际作为国家大局中的“局部”,要以大视野、广思考、远前瞻“对表对标”,坚定不移地按照党和国家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协调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与动力、实施步骤、国内外环境、保障体系等基本方针,把握住国内外发展新变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以科学预判风险是消除忧患的前提,时刻警惕风险是把握好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新思维,不断提高保持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抢抓机遇的站位水平,精准确立域际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的经济地理位置和区位比较优势.

二是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要不断创造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经济轴带,实现平衡充分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从重塑经济地理出发,域际加快建设沿海沿江(河)的东部沿海开放经济新轴带;加快建设长江经济新轴带、沿黄经济新轴带、泛珠江经济新轴带、松花江-牡丹江沿江经济新轴带、泛闽江经济新轴带、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沿江经济新轴带、古运河经济新轴带;加快建设以“八纵八横”铁路大动脉为纽带的沿线经济新轴带,以“中欧班列”为抓手,充分发挥“欧亚大陆桥”独特的作用,加快建设两条沿线跨境经济新轴带;加快建设高速公路为纽带的沿路经济新轴带与空港群为纽带的临空经济新轴带发展等,全方位开创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轴带化新格局.

新时代域际要不断提升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经济轴带化水平,需要以“化”为聚焦点,落脚在“新”,新就新在经济轴带的发展要通过“化”,“化掉”已经过时的手段与模式,不断生发“新”与“化”相融合的新变化.“新变化”就是着力新时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着力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补偿机制,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和提升发展质量;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共享体.按照“三个着力”要做到“三突破”:突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影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束缚,以多类型港口创造创新单体经济轴带全域空间内不同行政管辖区之间、不同轴带空间之间的无缝连接、合作发展新形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如坚定不移地落实“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科学论断,以新手段推动创造长江经济新轴带形成新比较优势的新模式;突破实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障碍,不断提升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经济轴带国际化和城市圈群全球化发展水平,形成越来越多地域际发展新增长极.

实证研究显示,中国创造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沿江经济新轴带,随着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中国与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五国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形成跨国的澜湄经济带,提高了域际重塑经济地理的全球化水平,形成了中国西南大区域新的增长极;广西正是通过借力澜湄经济带及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等,抓住“机遇窗口”,倾力打造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构建跨境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和创造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对接“一带一路”的“南宁渠道”新模式,提高了域际重塑经济地理的全球化水平.

三是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在形成多层次发展新空间中,省域空间是责无旁贷的发展主角之一.

理论揭示,省域对于国家“大局”处于“局部”位置,这就决定了省域是现代版兴国安邦“郡县定,天下安”的第一主体性空间,其全域生产力布局方向是建设“相对独立经济体系的容纳空间”[14].按照新时代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基本要求,省域要明晰发展战略定位,准确对接国家战略,抓住“弯道超车、变道换向”的发展机遇,主要指向“三个强化”:

强化省域空间新旧动能转换第一主体性空间的历史担当新作为.省域面对第三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开放第五次浪潮,要以再出发的新姿态,跟上新“潮”,成为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弄潮儿”.要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步伐,坚决阻碍重塑经济地理的发展难题,培育越来越强的新增长动能,开创重塑经济地理新局面.2017年岁末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成为新时代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改革方案.从“历史沉淀之后”形成永不枯竭“新动能溢流源泉”的“模式效应力”看,“试验区”以“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为指导,确立济南、青岛、烟台市的核心地位,突出三市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智慧,强化核心性比较性新动能优势,引领区域融合互动,形成全省发展空间“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 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模式,培育成产业发展新比较优势,成为“三去一降一补”和激发市场活力的“试验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产业为基本抓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生发新动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发展的新策源地.山东成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使不断放大的新动能成为强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走出一条新时代省域空间加快重塑经济地理的“齐鲁样板”新范例.

强化推进省域内功能性空间联合发展的步伐.要通过规划和立法,明晰确定人口、土地、能源、安全等在经济社会治理与运行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约束指标,推动省域发展由规模粗放型扩张向精明增长型转变;向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空间体系转变;向公共服务水平更高、要素使用效率更高、能耗更低、风险更低的方向发展.要从省域的视角,高度重视域内建设城市副中心或副中心城市,有效长期存在的“一城独大”问题,形成全域以合理城市空间结构和环境生态,实现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乡村“四位一体”联动功能带或功能区的多点多极均衡活力的发展新格局.实证研究显示,江苏省围绕改革开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提高打造主体功能区水平,体现新时代省域空间发展的新水平.

四是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域际要不断提升层级性中心城市“火车头”带动力水平,使之成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砥柱”.

中心城市是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最关键的前沿空间[15],提升层级性中心城市带动力水平,强固“砥柱”性新作为,需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创造智能管理型“大脑”指挥的精致化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定期进行数据监测评估性的“城市体检”,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病”,主要空间指向是:

建设好地处不同方位的国家级中心城市.至2017年末,通过认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九座城市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从发展趋势看,还会有地处不同方位的城市会陆续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心城市.新时代国家级中心城市需要按照对标、达标、超标的基本要求,坚决弥补缺陷、补齐短板,以充分发挥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作用.实证研究显示,西安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明确提出以“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的空间布局为导向,建设“一枢纽二高地三中心四生态带五都心”,构建“三轴三带三廊一通道多中心多组团”新格局,重塑符合国家级中心城市定位的经济地理,创新中心城市拉动城市群合力发展新模式.同时,省域要对本域内的国家级中心城市,要通过制度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龙头地位”喊起来重要,而实践上不能到位的问题,以全方位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城市的“中心”作用,不断强固“砥柱”性功能.

建设好省域层次性中心城市.目前省域普遍提出了省辖市及以下级别城市为域内层级性中心城市,这是科学理论所指导的正确实践.新时代从重塑经济地理出发,建设好省域层次性中心城市要更加注重解决的问题是:突出不同层次中心城市“特色”建设,不断放大“中心”特色功能的全新发展空间;突出建设国家级新区,以此作为创新中心城市特色发展的新模式,使之成为一张可描摹最新发展蓝图的“白纸”,成为拥有“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功能的新城.2018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政治局就中国第十九个国家级新区的雄安新区进行专题研究,更加明确其强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强力优化成以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为核心格局的环渤海经济圈标杆性垂范性空间结构、培育成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导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示范区的新发展愿景,充分展现“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新形象.同时,抓住层次性中心城市在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中的作用,适时调整管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开拓发展新空间,以提高城市全域功能水平,形成不可替代的新时空吸引力.层级性中心城市是实现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主体空间,这样需要遵循重塑经济地理规律,要把握好人口向层级性中心城市集聚的“火候”,以提高包容和集聚服务水平,使“新市民”完全融入进城市的服务和保障体系里.

建设好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中心城市.2017年中心城市GDP进入“万亿元”城市俱乐部的成员扩大到14个,形成以上海超3万亿元“一支独秀”的第一梯队;以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超2万亿元的第二梯队和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及该年度进入的无锡、长沙9个城市超1万亿元的第三梯队,这是重塑经济地理的必然大趋势.实证比较研究显示,青岛作为GDP“万亿元”俱乐部的一员,长期被认可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城市,要不断放大以新动能推进重塑经济地理的示范效应,需要以充分发挥特色比较优势为基本出发点,力戒“多中心”、切忌“广而全”、避免“同构化”,精准建成国家海洋大科学中心;建成国家海洋科技与产业名城、文化影视与观光旅游名城;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海湾经济带、沿大沽河经济带,沿高铁高速路经济带;建成自由港、全球型海港、国际邮轮母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目的地港;建成富有活力的国家级西海岸新区、蓝谷科技新区、国家级高新区、临空新经济区、老城再显青春活力中心示范区;建成以海洋新经济、智能型实体新经济、平台型新经济、大文化新经济、绿色生态新经济、智慧性商贸新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以财富金融业、高端信息软件业、智能化电子与家电、航空航天航运业、高铁与船舶现代化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时尚消费类产品新业态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展现“一中心、二名城、三带、四港、五区、六新、七群”新形态的名副其实地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树立拥有中国最强力“向海经济”靓丽特色的国家中心城市新形象,城市在重塑经济地理进程中建成世界一流的港城一体化新型海洋港口,拥有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强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成为名副其实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第一基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无论何种类型或层次的中心城市,都需要实现GDP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这是衡量城市是否拥有雄厚物质基础、显现带动力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率先下足城市老街区整理的“绣花功夫”,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城市老街区普遍存在的过度拥挤、环境破旧、秩序较差的问题,通过创造老街区重塑经济地理的新业态,力促走出老街区整理文保、完善生态风貌、创造市容环境美丽、实现现代化的复兴新路.

五是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促使跨省域或跨省辖市的城市经济圈群成为国家的层次性空间载体.

笔者在多篇文章中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城市圈群基本发展样态,把握好城市圈群基本发展大趋势,将城市圈群打造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与核心支点和拥有各种生产要素汇聚与扩散的强大功能性域际空间载体[16].从域际重塑经济地理的新理念出发,新时代既需要从现行行政治理体系的视角,把握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趋势,又需要促使城市经济圈群成为域际发展的层次性空间载体,主要指向“三个继续”:

继续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大战略,在“一体化”中使之成为名副其实地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里的层次性空间载体.新时代实施由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一体化”协调运行的历史性跨越,是重塑经济地理伟大的历史性创造.要复制好“历史性创造”的经验,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为契机,加快推进由粤港澳联合形成的大湾区型珠三角城市圈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经济圈群的步伐,重塑中国开放型经济地理新格局.

继续加快推进建设世界级和国家级城市圈群的步伐,是重塑经济地理的迫切需要.遵循重塑经济地理发展规律,需要谨记“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新视野,开创重塑经济地理新局面;需要谨记“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以瞄准加快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指向,以多筑港、路网广、域际强为抓手,推进区域经济协同一体化发展.

继续加快推进国家确定的二十个城市圈群的发展,特别要重视西部地带城市圈群的发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地国家层次性空间载体.

六是新时代重塑经济地理,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实现县域生产力发展空间新布局.

新时代强化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地位[17],需要把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夯牢“基础地位”的基础.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要在全国脱贫人数至2017年达6853万人的基础上,2020年把发展的重中之重定位成全部完成“建档立卡”人口脱贫任务、全部贫困县“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新时代要继续完善已经创成的扶贫工厂、扶贫车间等在村寨里发展生产的成功模式;要继续加快吸引城市市区的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提升城乡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两链融合”运行水平;继续加快整合乡镇政务、生态、产业、教育、医疗、民生等资源,不断提高空间布局、市场、资金、土地、信息、人才等发展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水平,推动小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特色突出的“小区域经济圈”;继续加快建立县域科学精准的全域空间运行体系,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域际增长极”.

新时代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设好镇级市、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成为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城乡一体化、最有活力的主体性基础性新形态布局空间.要更加关注特色小城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的“特色担当”历史性作用,以特色产业定位、功能完整叠加、文脉延续传承、夯实社区功能、完善医疗教体设施、拥有配套旅游休闲环境等[18],全面建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小城镇.实证研究显示,全国在建设特色小城镇过程中,浙江创造的模式很有示范性,其聚焦点,既不是通过行政区划而单独设“镇”,也没有走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更不是房地产主导的没有产业、没有内容的“空心城”,而是建设一个具有多元功能、完善服务体系、社区成员认同、拥有浓郁生活氛围的层次性小区域发展新空间.

新时代强化县域生产力发展空间新布局,要深刻认识中国城乡关系变化基本特征和遵循重塑经济地理发展规律,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体现全方位、立体式、复合型概念的伟大工程.其核心是要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发越来越多地融合型新技术、新业态,实现更协调更充分地发展,形成新动能推动新业态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全域宜游三大发展新趋势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3).

[2]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省域空间生产力布局新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5).

[3]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空间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07).

[4]郭先登.关于开放型纺织经济发展的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01).

[5]郭先登.关于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01).

[6]郭先登.践行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04).

[7]郭先登.在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中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02).

[8]郭先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理想统筹运行生态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11).

[9]郭先登.实现城市由善政向善治伟大跨越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3).

[10]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建制市“全域宜游”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01).

[11]郭先登.为何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04-06.

[12]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1).

[13]郭先登.在加强合作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05-09.

[14]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城市规模结构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01).

[15]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中心城市发展新方位的研究 [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7).

[16]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城市群基本发展样态与趋势的研究 [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05).

[17]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建制市“十四五”规划期经济新方位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01).

[18]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全域宜游三大发展新趋势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3).

(作者简介:郭先登,青岛社科院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青岛拔尖人才)

该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经济发展本科经济发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区域经济发展和新时代和大国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动力的转换 摘 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动力要素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变化 必须适应变化,通过有效地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不断改善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来持续增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根据要素禀赋条件变化挖掘区域经济增长动.

2、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格局与其塑造 摘要网络是当前意识形态安全中最尖锐、最前沿的阵地,并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日益加紧的网络意识形态攻势而凸显出其极端重要性 基于对安全治理原生格局和优化格局的分析,探索塑造良好网络安全环境.

3、 有关新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 摘要在当前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和形势下,各方面的企业都面临着复杂的经营环境,企业的管理技术需要进步,经济管理的创新日益重要 虽然很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

4、 共建经贸利益分享新格局共享中国经济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努力与所有经贸合作伙伴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进博会是中国与经贸合作伙伴.

5、 规模效应、外部性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数据分析 高丽娜1,蒋伏心2,马澜1(1 南京中医药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2 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0023)摘要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

6、 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与行业形成了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从而推动了高……职业教育的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资源、经济与产业结构的不同,各区域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