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法国历史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话保护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

文化遗产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梯田类遗产的保护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遗产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0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梯田类遗产的保护,该文是文化遗产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文化遗产和梯田和梯田类遗产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摘 要]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开发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中梯田类遗产保护和管理难度尤其大.在对我国六个梯田遗产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梳理了其现状和基本情况,针对各遗产地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认为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自觉保护、合力保护的内生动力,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类遗产;保护

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工作开展概况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农村部加速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至2017年认定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梯田类遗产有7处.为了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受相关部位的委托,于201 5 1 6年对其中六处梯田进行了调研,发现梯田类型遗产地保护区主要问题如下:地域广、体量巨大且分布零散,管理成本高,对人财物投入需求大;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无序开发严重,梯田维护成本高;生产类型单一,以农业种植为主;无法机械化生产,劳动力投人大,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产量低,农业收入少;青壮年外流严重,农业生产技艺传承无人.相比其他类型遗产,我们认为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难度更大,存在的问题也更为突出.本文试图依据调研的真实情况,为梯田遗产保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中国梯田类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一)河北涉县旱作耕作系统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涉县境内均为山地,全县旱作梯田面积达21万亩,是在北方降雨量5 50毫米以下的旱作雨养农业条件下修建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生态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规模的梯田位于井店镇王金庄,包括11个自然村,共有4 406户,人均耕地仅7、8分.梯田面积约1.2万亩,分为5万余块,土层厚的不足0.5米,薄的仅0.2米,石堰长度近万华里,高低落差近500米,农作物以北方杂粮为主.涉县人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食物资源,通过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传承八百年,使得“十年九旱”的山区,即使在严重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年,人口不减反增.1 9 90年,涉县旱作梯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2014年5月,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人选农业农村部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地主管部门为涉县农牧局,由农牧科兼管,具体管理模式是成立“王金庄风景区管委会”,下设王金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暂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有专业合作社,农民自愿参加.

(二)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包括元阳、红河、绿春、金平4个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梯田1 9万亩,遗产地核心区包括新街镇、攀枝花乡和箐口镇3个乡镇,计18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11 000多户,56 000多人,梯田面积为70 589亩.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哈尼族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饱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哈尼族垦殖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 500米,最大坡度75度,最大田块2 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是它的主要特征.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 森林 村寨 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红河州政府专门成立了世界遗产管理局,统一负责与梯田文化保护开发相关的工作.遗产地核心区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为元阳县梯田管理局.目前采用“支部十合作社十公司十农户”的发展模式.

(三)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地处广西桂北龙胜山区,距今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是广西著名风景区.全县总人口16.71万人,聚集着苗、瑶、侗、壮族为主的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 5%以上.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总占地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梯田面积约22万亩.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 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前往梯田几乎都是盘山公路,形成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壮丽梯田景观.核心区梯田面积20 000多亩,由平安壮寨梯田、龙脊古壮寨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三大部分组成,域内人口有14 000多人,人均梯田面积1亩左右.龙脊景区管理局负责协调政府与旅游公司、政府与景区村民、旅游公司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有政府领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一整套良性管理机制.委托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景区旅游运营,吸引社会资金和旅游资源投入梯田农业系统管理经营.

(四)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

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位于江西省崇义县,坐落在海拔2061.3米的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山脉之中,依靠山泉水种植水稻.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层,且大多数是只能种一、二行秧苗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客家梯田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崇义县内的上堡乡、思顺乡、丰州乡,3个乡镇18个村.全县梯田总面积4万亩,遗产地核心区有3万多亩,3个乡的总人口为34 048人,核心区人均约拥有1.5亩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同时兼有山林,主要收入为林业产品等.由于森林茂密,对涵养水源极为有利,客观上对梯田的产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管部门是农粮局,农粮局下设临时机构“申遗与保护办公室”,协调县相关部门指导乡政府共同管理.

(五)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中部娄底市新化县,地处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区的过渡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梯田面积约80 000亩,分布在海拔500米至1 200米之间,坡度30至50度之间,共5 00余级.紫鹊界梯田已有2 000余年的历史,是一个苗瑶侗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糅合的历史遗存,有“梯田王国”之美誉.梯田高处无任何山塘、水库,梯田依靠森林植被、土壤、田埂综合形成储水保水系统,凭借基岩裂隙孔隙水水源,构成纯天然自流灌溉工程,俗有“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因梯田狭小,山高坡陡,这里的农民在积极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水源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原始手工耕作方式,维持着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梯田核心区包含1 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 4 000人,梯田面积20 000亩.新化县农业局是其业务主管单位.目前遗产地管理模式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化运营.紫鹊界梯田 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为专门的管理机构.

(六)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北部的联合镇(201 7年撤乡改为联合镇),是革命老区.联合梯田核心区包括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8个建制村的梯田,常住人口1 2 600人,核心区梯田面积1 0 707亩,人均梯田面积0. 49亩.联合梯田分布在海拔2 60 9 00米之间,垂直落差600多米.联合梯田通过山顶竹林截留、储存天然降水,再以溪流流人村庄和梯田,形成特有的“竹林一村庄一梯田一水流”山地农业体系,是集中竹林、水稻、各种旱作农作物(大豆、花生等)以及各种家畜养殖的综合性生态环境.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业务主管部门为联合乡政府.乡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联合镇与8个梯田村共同出资成立了联合梯田农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十合作社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并在各梯田村成立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田地.

三、梯田类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更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依据,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在探索阶段.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梯田遗产所在的地方层面也结合遗产地保护具体工作出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保护管理办法,但在有关土地使用、民居建设、准人退出机制的建立、遗产地文化产权、遗产地商业化程度、遗产地管理主体、生态补偿政策、相关激励政策、以及农民利益保护等政策法规设置方面还不完善,更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具体执行中难以界定和把握,动态管理不到位,“最后一公里”落实困难.

(二)遗产地管理体制未理顺,职能职责不清晰,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同,严重制约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目前,各遗产地主管部门不同,州、县、乡各级都有;有些设置主管机构,但编制严重不足,或者人员长期不到位;有些缺乏专职工作人员,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长期没有执法机构也没有执法队伍.还有的地方“有权的没人管,有人的没权管”,且存在执法不及时,责任相互推诿,出现执法真空状态,造成各地保护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已到九月底,相同地区的水稻都已收割完毕,唯有龙脊梯田的水稻还没有收割,景色蔚为壮观.经了解得知,为确保十一黄金周期间为梯田最佳观赏期,吸引更多游客到来,龙胜县要求遗产地农民统一播种水稻晚熟品种,推迟水稻收割期.这一重要措施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龙脊梯田的美誉度.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管理,才能解决遗产地无序开发问题,单凭农家乐经营者和农户本身的自觉性是无法做到的.此外,由于遗产地开发程度和经济创收能力的高低不同,直接影响当地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同.一些遗产地既是中国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甚至是世界遗产,在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制定、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比较到位,发展也更好更快.有些遗产地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市或重要旅游圈,民众文化水平生活水准普遍偏低,基层政府资源有限、资金扶持捉襟见肘,面临很大困难.

(三)遗产地保护与当地居民未形成密切利益关系,无法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遗产地的积极性,景区资源保护与遗产地内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刚性需求形成巨大矛盾.

1.违规建设现象严重.综合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基于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婚娶、成家等原因,遗产地内原住民建新房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多.目前整体规划滞后,还没有统一规划的安置区进行疏导安置.二是传统民居由于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且在现代日常使用方面存在不便而不受青睐.例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内的特色房屋为干栏式木质板屋,但建设成本远高于砖混结构,在防火、隔音等方面也不具备吸引力,改厨改厕要求强烈,传统干栏式板屋不受当地居民青睐.三是遗产地开发初期,统一规划不到位,接待能力严重不足.随着农家乐的产生,为了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而滋生了一定数量的违章建筑.这些与遗产地核心区规划中严格控制新建住房的要求形成极为突出的矛盾.目前以上几类问题经过近十来年的矛盾积累,形成了井喷之势,造成遗产地景观环境严重破坏.加上遗产地地域广阔、管理人员少、执法细则不完善、建房速度快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遗产地资源保护过程中,执法工作难度巨大.

2.适龄人员大量外流,土地撂荒现象增多.一是六个梯田类遗产地都是农业大县,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云南红河元阳县攀枝花乡人均梯田面积最多,为2亩,福建尤溪县人均梯田面积最少,还不到半亩地,六处梯田遗产地平均下来人均梯田面积不到1.2亩.二是农资涨价,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山区梯田普遍窄小,无法机械化耕种,基本全靠人力.种粮成本高,种地的年收益非常低,不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2、3天就抵种粮一年的收入.以河北涉县为例,年均外出务工的收人大约是年均非农收入的5.6倍,是年均农业收入的29倍.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四是物价上涨,农民生活支出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政策不多,这些加剧了遗产地保护与农民创收增收的矛盾,影响了农民对遗产的认知和保护的积极性,农民要么撂荒不种,要么抬脚走人.年轻一代大多赴外打工,适龄人员大量外流,留守遗产地的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土地撂荒现象增加.据崇义县统计,撂荒最严重的2013 2014年,高峰期达到现有土地面积1/3撂荒的状况.

3.传统农耕技艺面临流失困境,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遗产地保护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受遗产地旅游开发及其带来的高额经济利润的刺激,返乡的年轻人以及大量原本在田间地头的劳动力逐渐转向旅游服务业,他们不会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愿从事农业重体力劳动,大多数参与农家乐等经营性工作,传统农耕技艺面临流失的困境,遗产地面临后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此外,遗产地居民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缺乏技术技能培训,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低,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满足遗产地发展的需要.而有些遗产地没有开展过培训活动,或缺乏相关培训场地及专项经费的支持.

(四)遗产地建设维护资金严重不足,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交通、电力、供水、通讯、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性和共享性较差.一是梯田类遗产地区域广阔,而且分布散落,这无疑增加了遗产地建设、维护、管理的难度,投人大、成本高.二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被减少,加之修建公路破坏原有的灌溉系统,遗产地水资源逐年减少,梯田农业遭受极大冲击,而且居民和游客与地争水现象也日趋严重,增建水渠、水窖、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进行人工干预非常迫切.三是遗产地都是山区,其中五个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尤其是从县到乡再到遗产地的交通更困难.缺少交通工具,景区道路达不到四级要求,乡村道路窄小难行,没有大型停车场,想要依靠旅游观光提高收入还需假以时日.四是六个遗产地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虽没有工业污染,但生活污水全部采取直排人梯田灌溉沟渠.随着遗产地居民人口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外来游客激增,污水量随之增大.污水不加处理直排沟渠,灌溉水系一旦遭到破坏,将不可修复.龙脊平安寨污水直排,已出现部分梯田种植的水稻只长叶子不长穗,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五是遗产地发展所需电力、饮用水、通讯等方面保障性设施严重不足.以上几方面看,遗产地的保护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的修建维护费用耗资巨大,依靠地方财政或遗产地自身盈利反哺,滚动式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的需要.

(五)注重遗产地农业生产的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遗产地文化属性,遗产地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宣传力度不够.遗产地农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背景与内涵明显有别于一般性农业产品,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偏差.一是遗产地地理标志未设立以及遗产地农产品的宣传不到位,使得遗产地农产品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拉不开差价,品牌效益不突出,农民享受不到遗产地称号附加收益.再加上对遗产地价值认识不清,很多特有的传统优良粮种被弃种,大面积引种高产值的经济作物,使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坏.例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现大面积改种杂交水稻,传统贡米、白沙糯、云农糯等已很少种植,有些已到只留有种子的地步.二是遗产地宣传梯田文化、农耕文化的活动少且影响力弱,有些地方休闲旅游还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这种现状对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优良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从课题组了解到的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地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来看,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当地县、乡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力量来保护和发展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自觉保护、合力保护的内生动力.

(一)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战略地位.

1.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国家立法、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体现国家意志.完善管理体系和保护规划细则,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措施,把梯田保护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将遗产地保护发展工作列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

2.加大国家层面的扶持力度,惠农政策向遗产地倾斜,鼓励返乡务农创业,实施输血造血功能,全方位地给予扶持,促进可持续发展.

3.统一思想,转变认识,让原本以生产为主的农耕活动,转变为让人们以体验、观光为主的综合开发.“过去是纯种粮食、现在是种粮食观风景亲体验”,以景观农业为突破口,分清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科技人员、农民和旅游业从业者的职责,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4.加强遗产地运行评估工作,动态管理、宁缺毋滥,建立摘牌机制.每两年组织由上级管理部门、专家、其他遗产地从业人员组成的评审组进行考评、检查和指导,促进保护发展工作有序开展.

(二)规划先行,尽快实施遗产地核心区分层分级管理,细化区域功能和保护目标,使遗产地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1.发挥专家指导作用,集聚各领域专家的智慧,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的政策研究、整体规划、学术交流、推进合作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遵从自然规律,探索一条农业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道路,对遗产地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细则,做到有选择的扬弃.

3.成立遗产地专门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管理人员,组建执法队伍,具体实施遗产地管理和保护工作.

4.加快梯田核心区建设,细化核心区区域功能,突出特色,重点保护,分级管理,实现以点带面,合理保护、开发、利用遗产地资源,起到示范区的作用.

(三)加大对遗产地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加强民居建筑管理,从根本上保护遗产地生态系统,这也是重要农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1.实施生态水网工程,补充完善水利设施,维护天然生态环境,防微杜渐,减少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工程建设等不稳定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加大梯田管理和维护,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定期维护、减少撂荒,保障农业生产,保护遗产地根基不受损失.

3.加强遗产地整体环境整治,修建县乡道路,解决进不去、出不来的难题.增建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垃圾、污水处理.不仅保护生态资源,满足居民生活,也能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展.

4.结合遗产保护和居民民生需要,完善核心区域整体规划,设定居民新区,严控核心区内建筑规模、形式和用途,解决遗产地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需求的矛盾.

(四)制定长效机制,增加财政资金直补比重,解决民生难点,让当地居民共享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提升农民参与GIAHS系统保护与管理的积极性.

1.增加直补比例.政府通过提供固定项目支持,提高直接补贴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使之收入水平不低于同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解决遗产地农民生计问题.

2.生态补偿政策.现阶段,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而综合效益被严重低估.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激励方式,激励农民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价值引导.

3.增加惠农项目种类.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农田保护和灾害防治、土地改良、基础水利、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增加惠农补贴.

4.建立农业灾害补偿制度.保险制度是农业补贴的补充,由国家立法,财政支持,起到稳定农业生产的作用,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行业带头人,走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致富之路.

1.组织专家编写针对遗产地的教材和培训材料,从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经营技巧、技能培训、产品开发、农家乐行业星级标准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培训,突出遗产地农业文化特质,加强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知识培训,提升遗产地从业人员素质.

2.出台专项政策,采取专项补贴、直补到人的方式,鼓励年轻人返乡务农创业,鼓励返乡人员到农技培训学校或指定农户学习.保障劳动力资源,维持当地遗产系统的稳定.

3.培养、鼓励有成功经验的农家乐、农业合作社等经营者成为行业带头人,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积极参加遗产地建设,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

(六)加大品牌建设,把农产品和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有效嫁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文化休闲功能开发,深入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潜力,让文化成为当地发展的推动力.

1.加强代表性传绕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管理,突出有机生态特色,重视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发展高端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遗产地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2.开发地域文化、民俗特点浓厚的土特产品、民俗手工艺品,协助农民提高创意水平和手工艺水平,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搞活民俗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山水景观、民俗、歌舞、手工技艺等旅游资源,开展生态型文化休闲农业.

通过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我们发现问题很多,但是也不乏希望所在.希望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其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成功经验,让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让农耕文明持续焕发新活力,成为一条实施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历史的重任交到当代人的手中,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并传承下去.

注:文中引用的具体事例、数据等相关资料来自课题组实地调研和相关遗产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在此一并感谢.

上文汇总:这篇文章为关于文化遗产和梯田和梯田类遗产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文化遗产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未来职业教育的作用 中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的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我 古老的传统文化.

2、 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艰巨性以保靖黄金茶的市场困境为例 向兰丽(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重点产荼区之一,保靖黄金茶仅是其中的特优茶品之一 这一特优荼品曾经名列明清两代宫廷“贡荼&rdqu.

3、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和 【摘 要】本文提出当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传承人紧缺、非遗项目市场开发乏力……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筑牢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非遗传承动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创新.

4、 借新媒体手段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我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因种种原因部分面临消亡危险,必须及时加强保护研究 据中国戏曲志,20世纪初我国有390种戏曲剧种,目前尚有演出的有200余个 如今,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

5、 甘肃什川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 摘要什川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使古梨园拥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什川古梨园以其独特的栽培技艺和生态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拥有重要的文化、科学、生态、药用、历史….

6、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基于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摘 要敖汉是世界旱作农业起源地,敖汉兴隆沟遗址考古发现的碳化粟和黍距今近八千年历史,现在的敖汉农民仍保持着古老的耕作方式和农耕技艺 2012年,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