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 计量经济学论文 计量论文 计量经济学eviews论文 关于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文献计量学 工具计量论文 计量论文英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发表等级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计量学报投稿 计量经济学论文快速发表

关于计量分析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知识基础和热点趋势基于WebofScience的文献计量分析相关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计量分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9

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知识基础和热点趋势基于WebofScience的文献计量分析,该文是关于计量分析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文献计量分析和WebofScience和逆向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近年来,逆向国际化已成为企业国际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利用CiteSpace、Bibexcel、SPSS等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企业逆向国际化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究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外部特征、知识基础及热点趋势.结果表明:2007-2017年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文献数量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美国学者引领了该领域的研究;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知识基础包括制造业回流、国际化过程、竞争战略、经济学位置模型和再次择位五大知识群;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新兴经济体逆向国际化、企业逆向国际化与绩效、制造业回归和国际双元能力与创新.

关键词: 企业逆向国际化;知识基础;研究热点;文献计量分析;制造业回归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18) 10-0449-10

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明显上升,引发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经营的去全球化[1].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大力推行“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等战略,先进制造领域向母国的“逆向转移”现象引起全球普遍关注.面对出口市场低靡不振,部分外向型企业为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努力加大对国内市场开拓,通过逆向国际化战略谋求转型发展[2-4].

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涌现的最新现象,企业逆向国际化(Reverse internationalization,RI)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目前该领域主要呈现三种研究倾向:其一、基于“退出”视角将逆向国际化视为传统国际化的反向过程或反方向活动.比如,Gnizy等[5]将逆向国际化界定为:企业为了应对国内外组织衰退而自愿或被迫选择退出或减少国际业务而实施的一种路径转移战略.在此基础上,后续学者针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探索企业的去国际化行为,提出内向国际化、反向国际化等类似概念[4, 6].其二、以Kinkel[7]为主的学者从“回流”视角探究企业主动地国际化回归,包括生产基地回迁、供应链采购回归、市场营销活动返回母国等多种形式.Mauro等[8]则主要关注制造业为何回流、如何回流以及回流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其三、“双元”视角下,刘志彪等[9]聚焦中国情境下外向型企业由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向原始品牌生产商(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OBM)转型,强调企业在保留向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C)提供代工出口或外贸出口服务的同时转向国内市场,谋求向国内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NVC)两端附加值较高环节攀升.

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一方面,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虽已呈现出一定的研究趋势,但由于其动态复杂的表现形式,导致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尚未构建统一的研究框架;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去国际化(De-internationalization)[10]、天生国际化(Born-global)[11]的理论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多从经济行为视角[12]、国际化战略视角[13]、国际化学习视角[2]以及价值链视角[9]研究企业逆向国际化,分别探究企业逆向国际化的前因、后果和作用机制.这虽然有助于后续研究者深入认识企业逆向国际化的单个主题,但由于研究内容和结论相对零散,且缺乏对这些相关研究的整合性综述,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该领域的已有成果、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鉴于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为数据源搜索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的相关文献,运用科学计量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继而深入挖掘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知识基础,探析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热点领域和前沿议题,从而为后续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奠基一定的基础.

一、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当前学术界对企业逆向国际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不一,但都直接或间接地从“退出”或“回归”视角进行阐述.其中,Gnizy等[5]直接指出“Reverse internationalization”一词,并把逆向国际化与去国际化、双元国际化(Ambidextrous internationalization)、非线性国际化(Nonlinear internationalization)等词联系起来加以辨析.而以Kinkel等[14]为代表的学者聚焦于Reshoring(回流)、Backshoring(回归)、Relocation(再次择位)等关键词阐述企业逆向国际化现象.为了相对全面地选择能够表征企业逆向国际化现象的相关或相近的关键词,本文以WOS的SCI-E数据库和SSCI数据库的英文文献为数据来源,为排除误检、漏检,经过查阅文献和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最终确定筛选的检索主题词为:Reverse internationalization、De-internationalization、Ambidextrous internationalization、Nonlinear internationalization、Backshoring、Reshoring、Rightshoring和Relocation,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18年6月14日.排除重复项后,共筛选获得263篇文献,文献时间跨度为2007-2017年.

(二)研究方法

利用科学文献计量方法,首先分析企业逆向国际化文献的外部特征,借助CiteSpace绘制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时空分布、期刊分布知识图谱,而后分析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学科知识结构、热点领域.然后通过Biexcel软件构建高被引文献共现矩阵和关键词共现矩阵,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和战略坐标分析(Strategic diagram analysis).最后对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进行总结、评析与展望.

二、文献统计及知识图谱分析

(一)描述性结果

首先,从论文的时间分布上来看,图1呈现了2007-2017年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情况(2018年统计数据不全).由图1可知,近十年来,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大致呈波浪形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以前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发展较平稳,每年发文量不超过20篇;2012-2015年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出现一定的波动,而2015年以后发文量快速上升,企业为何选择逆向国际化战略及管理者如何做出逆向国际化决策成为2012年以来的研究热点[12].文献数量的不断增长也说明,随着企业逆向国际化现象频发,国际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其次,从文献地域空间分布来看,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文献地域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图中年轮的大小可以反映发文数量,年轮越大发文量越大;年轮最外侧的深灰色圆圈代表中心性,圆圈越宽中心性越大[15].从图2可知,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发表的论文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国家,它们奠定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基础.表1展现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发文量居前十位的国家及相关发文情况,从各个节点的发文数量来看,美国在该领域的文献产出贡献最大,发文量77篇,占总数的29.30%,远高于其他国家.在图2的整个网络中,英国的中心性最大,美国居第二,表明英美两国与共线网络中的许多国家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合作研究关系网.中国学者关于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起步较晚(首次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时间为2010年[16]),且发表的21篇文章中以国际合作论文为主.

再次,从图3所示的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中发现,《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是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的高被引期刊,这些管理类国际顶尖期刊引领了该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杂志都是国际商务领域的核心期刊,刊载了该领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Management Science》是中心度排名第一的期刊,其次是《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Harvard Business Review》.其中《Harvard Business Review》所刊载的文章多侧重于管理实践与应用,说明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得到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同关注.

(二)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知识基础:文献共被引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的知识基础及其结构,鉴于当前逆向国际化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文献量并不丰富,因此挑选了被引频次大于10次的文献共计49篇.利用Bibexcel软件构建共引文献相关矩阵并据此得出相异矩阵,然后借助SPSS 20.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领域的学科知识基础图谱.

1.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最大方差法(Varimax)对高被引文献相关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抽取7个主成分因子,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7个因子能够解释全部信息的88.529%,第一个因子的解释方差较高为37.799%,表明该因子解释的信息是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研究的核心.参考杨书燕等[17]研究对因子的命名方式,结合企业逆向国际化相关文献的内容,形成如表3所示的被引文在7个因子中的分布情况.具体地,七个因子分别代表:a)制造业回归、回流;b)位置模型与位置选择;c)国际化过程;d)企业国际化发展;e)企业战略;f)再次择位;g)国际化模式.

2.多维尺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研究的知识网络结构,将高被引文献相异矩阵导入SPSS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选择Euclidean距离,得到如图4所示的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图谱.为保证各类别划分的科学性,参照表3的因子分布情况,结合文献阅读以及关键词频次,划分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五大知识群为:①制造业回流;②国际化过程;③竞争战略;④经济学位置模型;⑤再次择位.

知识群①:制造业回流,代表学者包括Kinkel、Tate、Gray等.Kinkel[7, 18]从“推力”角度分析企业逆向国际化的概念内涵,把回流描述为全球经济危机驱动下公司产品外包的再次择位和反方向流向国内的现象,首次明确指出企业逆向国际化不仅出现在新兴国家,发达国家也存在回归现象.这启发后续学者就企业逆向国际化进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充实相关的实证研究工作.而Arlbjorn等[19]倾向于从“拉力”角度阐释企业逆向国际化是一种公司战略行为,并且将其概括为经营业务内流、产品活动回流以及资源反向流动等多种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Fratocchi等[20]从地理和所有者两个维度详细区分了回归、回流、去国际化与国际撤资的区别,指出去国际化与撤资仅仅强调退出市场,而回归、回流关注产品退出市场后的再集中.Tate[21]从美国制造业回归视角总结企业逆向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低靡、外包制造商生产的产品质量、交货的灵活性与劳动力成本要素的上升等方面.以上研究通过描述回流、回归现象,界定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的概念维度并阐述其动机,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知识群②:国际化过程,代表性学者包括Oviatt、Johanson、Benito、Luo等.逆向国际化作为企业国际化的分支之一,该领域吸收了国际化相关理论.早期Dunning[22]的OLI范式、Johanson等[23]的Uppsala渐进式国际化模型影响较大,其中后者模型强调国际化是企业从国内市场转向国外市场增加资源获取知识的渐进式过程.Benito等[24]提出的去国际化是指企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调整战略布局以减少国际市场的参与度,Turner等[25]不断探索企业撤资、退出市场、停止出口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成果挑战了传统的Uppsala模型,推动了国际化过程研究.另外,Luo等[26]以全新的整合视角探究了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后续学者发展了企业国际化过程研究,衍生出天生国际化、再国际化以及非线性国际化等研究分支,拓宽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研究方向.

知识群③:竞争战略.一方面,早期学者的国际竞争理论和战略理论为企业选择离岸外包等国际化行为奠定了基础.Vernon[27]的国际竞争理论指出当地需求作为出口国外催化剂的重要性,Buckley等[28]的国际扩张理论认为企业寻求跨越国际边界旨在开发和利用资源以提升知识和能力.Porter[29]的竞争战略和Barney[30]的资源观共同揭示了企业选择离岸外包不仅考虑要素禀赋因素,而且重视资源的获取与技术开发.在此基础上,Teece等[31]明确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离岸外包以及母国回归的重要性,Volberda等[32]则强调动态环境中组织协同发展.企业逆向国际化伴随着离岸外包的发展进程,Doh[33]总结了离岸外包的出现对国际商务、战略管理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有助于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知识群④:经济学位置模型.代表性作者包括Gendreau、Toregas、Church等.早期Church等[34]、Toregas等[35]严密地论证了企业生产地择位的要素,构建了经典的位置模型,后续Brotcorne等[36]、Gendreau等[37]完善了再定位模型,这些研究成为国际化企业选择产品外包地的理论依据.企业逆向国际化伴随着跨国企业的外包业务活动,离岸外包位置的远近以及东道国与母国制度文化的差异都可能成为驱动企业回流至母国的重要因素[12].

知识群⑤:再次择位.企业逆向国际化实质上是企业对经营位置的选择战略.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国际折衷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以往的Offshoring(离岸外包)不再完全适应于企业国际化扩张,相反许多企业开始选择Nearing(回流到母国附近地区)、Farshoring(回流到母国偏远地区)等各种形式[38].一方面,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跨国公司选择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进行制造业务外包,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企业开始面临制造区位决策的难题[14].另一方面,根据位置理论,子公司与母公司距离太远影响订货交货期,各国文化距离也增加了业务外包的协作成本[7].交货质量和交货的灵活性也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Kinkel[18]、Gray等[12]归纳总结了企业制造业务区位选择的动机,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协作成本上升、产品订交货缺乏灵活性、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在位置决策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研究Rightshoring(择位回流)现象,提出未来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热点将不仅仅局限于外包与回流,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多元化战略[39].

(三)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热点与趋势:关键词共现分析

1.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共词分析

不同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被称为关键词共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可以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以关键词为分析对象(网络节点选择Keyword),其他设置保持不变,得到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5).从图5可以看出频次最高的词语为模式(Model),说明国际化模式一直是该领域探究的重点.中心度最高的词语是绩效(Performance),表明企业逆向国际化绩效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近十年企业逆向国际化国外学者使用最多的关键词包括再次择位(Relocation)、绩效(Performance)、公司(Firm)、管理(Management)、视角(Perspective)、离岸外包(Offshoring)、创新(Innovation)、位置(Loc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回流(Reshoring),其共现频次均大于20,说明它们所代表的领域属于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研究热点,构成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领域知识网络的关键路径.

2.企业逆向国际化共现关键词聚类分析

根据Callon等[40]和杨书燕等[17]的聚类原则进行聚类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利用CiteSpace软件在Project中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163×163);然后,查找共现矩阵中余弦指数最大的一对共现关键词,并将其作为第一个聚类的主题词,以余弦指数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依据,将163个关键词与该对关键词中的任一关键词的余弦指数为准,并按照降序原则进行排列,选取排列位于前十位的关键词构成第一个聚类,且只选择余弦指数大于0的关键词;接着,划分第一个聚类后,删除已加入聚类的关键词所在的行和列;最后,重复前三歩对矩阵进行划分,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为了保证关键词的代表性,剔除仅有两个关键词构成的聚类,最后得到有效聚类团9个,各类团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3.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热点与趋势:战略坐标分析

基于高频关键词共词聚类,结合表4各类团情况,采用战略坐标图来进一步揭示企业逆向国际化各研究热点的战略地位,预测各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战略坐标图由Law等[41]提出,用密度和向心度两个指标度量.密度值可反映使关键词聚合为一类团的联系强度,用词团内所有关键词两两共现频次总数的均值计算.向心度则表示研究主题间的联系程度,可用该类团中关键词与其他类团关键词共现频次之和的均值来计算.以向心度为X轴、密度为Y轴,并以二者均值的相交点(1.970,0.926)作为坐标原点绘制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战略坐标图,如图6所示.

从图6各象限的分布情况看,一二象限类团聚集较多,三四象限聚集较少.首先,第一象限有三大类团分布,但是并未出现向心度和密度都很大的类团,也说明近十年来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探索、开发(9)”密度值处于较高水平,向心度处于均值水平以上,表明该主题内部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学者较多且发展路径较为成熟.“新兴市场(4)”密度相对较大,向心度略高于总体均值,表明这个主题研究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研究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与完善,可能成为未来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研究热点.相反“管理者(3)”向心度相对较高,密度处于总体均值水平以上,说明该研究与其他类团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第二象限有两大类团分布,分别是“绩效(1)”和“产品战略(6)”,其中“产品战略(6)”密度相对较高,但向心度较低,表明该主题理论脉络较为成熟但研究相对独立.而“绩效”向心度较低,密度处于总体均值水平以上,表明该主题具有一定的内部关系,未来仍需各领域学者不断完善.再次,“回流(2)”和“再次择位(5)”分布于第三象限,其向心度和密度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表明这些研究内部结构较为分散,研究尚未成熟,很有可能成为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未来研究议题.最后,“位置决定(7)”和“社会网络(8)”分布于第四象限,其向心度较大,密度值较低,尤其是“位置决定(7)”向心度是所有类团中的最大值,说明这一分支属于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核心却不成熟领域,亟待学者进一步探索总结.

综上分析,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热点一:新兴经济体逆向国际化.自Luo等[26]以新的视角探究新兴经济体国家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之后,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关注的对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逆向国际化通常聚焦外向型企业双向国际行为,在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代工出口或外贸出口服务的同时转向国内市场[42].Chin等[3]研究如何突破Uppsala模型的经验学习和路径依赖,聚焦中国代工企业的逆向国际化过程及应对国际竞争改变学习路径,突出强调利用国际化知识在国内市场竞争.还有学者探究新兴经济体逆向知识转移、逆向技术溢出、R&D外包、逆向创新、逆向并购等现象[43-45].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且OEM企业的内销转型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46].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企业逆向国际化很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前沿之一.

热点二:企业逆向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研究.一方面,逆向国际化作为一种企业成长和多元化战略,其对绩效的影响存在较多争论.传统观点将逆向国际化决策视为经营失败或负面信号[47],如逆向国际化给企业带来压力、冲突行为等使得管理者降低对出口市场的承诺,但是更多学者强调逆向国际化促进企业绩效[5-6, 48].另一方面,以往关于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研究以定性案例研究居多,大部分此类研究聚焦逆向国际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而忽视其绩效结果,Onkelinx等[48]基于比利时13629家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停止出口短时间可能对利润率产生影响,但退出较远市场对企业后续绩效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受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相关研究启发,逆向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也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增加或减少[49],逆向国际化初期可能会因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呈现业绩下滑,逆向国际化速度、阶段等子维度对绩效的复杂动态影响机制尚未明晰.未来关于企业逆向国际化对绩效的影响机制方面的实证研究将成为又一热点.

热点三:制造业回归、回流.首先,自2014年以来,制造业回归、回流等关键词在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中逐渐显现,学者们主要争论制造业回流与起初的外包战略能否同时共存,该双元战略对绩效究竟有何影响[50-51].其次,对于制造业回归、回流是企业外包战略失败的结果还是一种主动的国际化扩张也未形成一致观点[39].最后,制造业回归、回流现象能否用国际化理论解释也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无法完全用国际化分析框架解释这种现象,Gnizy等[6]也提出要创建逆向国际化分析框架以解释新型的国际化现象.学者们普遍遵循空间和所有者两个维度对制造业回流进行划分,阐释企业回流的动机主要包括行业性质、企业战略重点、对国际化支持程度等因素[52],少部分学者开始从相关方角度探讨消费者认知和股东利益对企业回流决策的影响[53-54].因而,基于动态视角探讨制造业企业为何向母国回流、如何回流可能成为又一热点.

热点四:国际双元能力与创新研究.Prange等[50, 55]研究双元国际化与双元创新的关系,表明双元国际化战略能够推动产品和工艺创新,国内学者吴航等[56]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双元能力对国际化的影响.逆向国际化本身就是一种企业成长战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必将面临本地与国际知识搜索平衡与互动的挑战以及管理者决策逻辑的选择.企业如何在逆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提升竞争力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逆向国际化,必将带来资源的跨国流动和整合,知识的探索、开发与能力的构建、提升密不可分,逆向〖HJ50x〗国际化还是一个利用本国市场培育创新能力的过程.相比于以往成本导向的外包战略,当前的企业回流更注重研发创新与人才资源的争夺[57].

三、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企业逆向国际化为主题,基于WOS数据库筛选了263篇有效文献,借助CiteSpace、Biexcel、SPSS等软件,首先绘制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文献的外部特征知识图谱,然后利用高被引文献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探究了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最后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厘清了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前沿议题,展现了近十年来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全貌.

研究发现:第一、在企业逆向国际化文献外部特征上,2007-2017年WOS数据库中关于企业逆向国际化的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美国学者自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领域居于重要地位.第二、制造业回流、国际化过程、竞争战略、经济学位置模型、再次择位五方面奠定了企业逆向国际化领域研究的知识基础,制造业回流是其中的核心议题.第三、新兴经济体逆向国际化、企业逆向国际化与绩效、制造业回归、国际双元能力与创新是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的热点.

(二)未来展望

其一、已有研究虽尝试从不同角度阐释企业逆向国际化现象、定义及特征,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框架.鉴于逆向国际化是一种动态且复杂的国际经营活动,它兼具传统国际化、天生国际化、非线性国际化等相似或相反的内涵,其内涵与外延特征极为丰富,未来研究应强化对逆向国际化概念内涵及维度结构的探索分析.另外,企业逆向国际化调整涉及多重情境因素,然而目前众多学者聚焦探讨企业逆向国际化的动机及其对绩效的影响,但对*与调节机制的研究尚有欠缺.未来应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因素探讨逆向国际化影响绩效的*、调节作用机理,进一步加强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理论探讨.

其二、现有关于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研究方法仍以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为主,虽有部分学者展开了实证与动态仿真研究,但是囿于样本、数据规模无法完全有效地解释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研究命题.因此,未来研究亟待扩大数据来源,可加入中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逆向国际化数据库建设、纵向案例跟踪、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多重因素的复杂机制揭示(如系统动力学建模)等实证方法,继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体、不同行业或企业类型不断完善企业逆向国际化的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

其三、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回流现象,对于新兴经济体外向型企业如何选择逆向国际化战略进行价值链升级的研究较少.首先,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后发企业,尤其是中国情境下特殊的OEM企业,在逆向国际化过程中面临本地、国内与国际知识搜索多重网络平衡与互动的挑战.其次,管理者如何做出企业逆向国际化战略的决策逻辑值得考究.再次,企业逆向国际化引发的资源流动与整合是否增加了创业机会、能否驱动组织创新有待验证.结合当前企业逆向国际化的知识基础与研究热点趋势,未来研究应该从多视角、多学科展开,如何构建逆向国际化企业双元能力、关注高管团队情绪特质以及创业机会等方面将是未来研究不可忽视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Delis A, Driffield N, Temouri Y. The global recession and the shift to re-shoring: Myth or reality?[J/OL].(2017-10-10)[2018-6-30]. http://dx.doi.org/10.1016/j.jbusres.2017.09.054.

[2] Chin T, Liu R H, Yang X. Revers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ese firms: A study of how global startup OEMs seek to compete domestically[J].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5,22(2):201-219.

[3] Chin T, Tsai S B, Fang K, et al. EO-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in reverse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Chinese global startup OEMs: Social networks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J].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6,11(9):1-19.

[4] 覃大嘉,刘人怀,杨东进,等.动态核心能力在反向国际化品牌战略中的作用[J].管理科学,2017,30(2):27-38.

[5] 〖JP4〗Gnizy I, Shoham A. Explicating the reverse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2014,27(4):262-283.

[6] Gnizy I, Shoham A. Reverse Internationalization: A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M].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59-75.

[7] Kinkel S. Trends in production relocation and backshoring activities: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course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2,32(6):696-720.

[8] Mauro C D, Fratocchi L, Orzes G, et al. Offshoring and backshoring: A multiple case study analysi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17,24:108-134.〖HJ40x〗

[9] 刘志彪,张杰.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09(9):59-68.

[10] Mody M. Backshoring in light of the concepts of divestment and de-internationaliz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J].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 Economics Review,2017,4(3):167-180.

[11] Zander I, McDougall-Covin P, Rose E L. Born global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volution of a field of resear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5,46(1):27-35.

[12] Gray J V, Esenduran G, Rungtusanatham M J, et al. Why in the world did they reshore? Examining all to medium-sized manufacturer decisio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7(49):37-51.

[13] Foerstl K, Kirchoff J F, Bals L. Reshoring and insourcing: Driver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16,46(5):492-515.

[14] Kinkel S, Maloca S. Drivers and antecedents of manufacturing offshoring and backshoring:A Germa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9,15(3):154-165.

[15] 黄静,刘萍,张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企业社会责任前沿研究[J].科技进步对策,2015(5):84-89.

[16] Wang D, Pei H Q. Traner of Shenzhens hi-tech industries: An empirical study[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4):401-418.

[17] 杨书燕,吴小节,汪秀琼.制度逻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评论,2017,29(3):90-109.

[18] Kinkel S. Future and impact of backshoring: Some conclusions from 15 years of research on German practice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4,20(1):63-65.

[19] Arlbjorn J S, Mikkelsen O S. Backshoring manufacturing: Notes on an important but under-researched theme[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4,20(1):60-62.

[20] Fratocchi L, Mauro C D, Barbieri P, et al. When manufacturing moves back: Concepts and question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14,20(1):54-59.

[21] Tate W L. Offshoring and reshoring: U.S. insight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J].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14,20(1):66-68.

[22] Dunning J 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M]//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llen & Unwin, London,1981:175-176

[23] Johanson J, Vahlne J E. The mechani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Perceptions of Marketing Review,1990,7(4):11-24.

[24] Benito G R G, Welch L S. De-Internationalization[J]. Mi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37):7-25.

[25] Turner C, Gardiner P D. De-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global strategy: The case of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BT)[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2007,22(7):489-497.

[26] Luo Y, Tung R L.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 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81-498.

[27] 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life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190-207.

[28] Buckley P J, Casson M.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fter 30 Years[M].London: Holmes and Meier,1976:137.

[29]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Free Press,1990:42-43.

[30]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31]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2] Volberda H W, Lewin A Y. Co-evolutionary dynamics within and between firms: From evolution to co-evolu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0(8):2111-2136.

[33] Doh J P. Offshore Outsourcing: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42(3):695-704.

[34] Church R, Revelle C. The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74,32(1):101-118.

[35] Toregas C, Swain R, Revelle C, et al. The location of emergency service facilities[J].Operations Research,1971,19(6):1363-1373.

[36] Brotcorne L, Laporte G, Semet F. Ambulance location and relocation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47(3):451-463.

[37] Gendreau M, Laporte G, Semet F. Solving an ambulance location model by tabu search[J].Location Science,1997,5(2):75-88.

[38] Albertonia F, Eliaa S, Massinib S, et al. The reshoring of business services: Reaction to failure or persistent strategy?[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7,52(3):417-430.

[39] Stentoft J, Olhager J, Heikkil J, et al. Manufacturing backshor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2016(9):1-9.

[40] Callon M, Courtial J P, Lille F. Co-word analysis as a tool for describing the network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bas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The case of polymer chemistry[J].Scientometrics,1991,22(1):155-205.

[41] Law J, Bauin S, Courtial J P, et al. 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 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3-4):251-264.

[42]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43] Mudambi R., Piscitello L, Rabbiosi L. Reverse knowledge traner in MNEs: Subsidiary innovativeness and entry modes[J].Long Range Planning,2014,47(1-2):49-63.

[44] Nieto M J, Alicia R. Offshoring of R&D: Looking abroad to impro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1(42):345-361.

[45] Wolfram P A, Garwal N, Brem A. Reverse technology traner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Evidence from R&D sites of Western multinationals in China[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8,21(1):443-455.

[46] Zhang M, Kong X X, Ramu S C. The tranormation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in China[J].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16,22(1):86-109.

[47] 〖ZK(〗Turcan R V. The philosophy of turning points: A case of de-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3(26):219-235.〖ZK)〗〖HJ56x〗

[48] Onkelinx J, Manolova T S, Edelman L F. The consequences of de-internationaliz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elgium[J].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11(4):350-379.

[49] Fernández O M, Gargallo C A, Giner B E.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panish family Es: The W-curve[J].Business Research Quarterly,2016(19):122-136.〖LL〗

[50] Prange C, Bruyaka O. Better at home, aborad, or both? How Chinese firms use ambidextrou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to drive[J].Cross Cultural &Strategic Management,2016,23(2):306-339.

[51] Jaki〖KG-*4〗c〖DD(-*3/4〗〖HT5”〗〖DD)〗 〖HT5”SS〗M, Fransoo J C. Dual sourcing in the age of near-shoring: Trading offs stochastic capacity limitations and long lead tim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8(267):150-161.

[52] Ketokivi M, Turkulainen V, Seppala T. Why locate manufacturing in a high-cost country? A case study of 35 production loca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7(49):20-30.

[53] Grappi S, Romani S, Bagozzi R P. Consumer stakeholder responses to reshor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5,43(4):453-471.

[54] Grappi S, Romani S, Bagozzi R P. Reshoring from a demand-side perspective: Consumer reshoring sentiment and its market effect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8,53(2):194-208.

[55] Prange C. Ambidextrou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The case of Chinese firms entering the world market[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2(41):245-253.

[56] 吴航,陈劲.企业实施国际化双元战略的前因:一个整合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128-136.

[57] Sheehan M. Devolvement of HRM and perceived performance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2,6(1):101-127.

简而言之,这是关于文献计量分析和WebofScience和逆向方面的计量分析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计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热点、进展和知识基础的图谱分析 摘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1998 2015年间“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的342篇文献,进行关键词、作者与机构、参考文献、研究热点和研究突显情况……内容的.

2、 周昊:为中小微企业走向国际化搭桥 众所周知,香港是享誉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发达、成熟而健全的资本金融市场体系 1997年回归祖国後,香港也以其汇贯中西的优势,成为诸多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窗口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更多的中国企.

3、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和企业绩效的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及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然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知识管理导向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企业绩效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企业绩效前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

4、 知识付费下半场的趋势 摘 要 通过整体分析当前互联网领域知识付费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原因,提炼这一轮知识付费内容呈现的基本逻辑,提出未来可能实现知识付费行业突破现有瓶颈、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方式与路径 关键词 知识付费;IP .

5、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罗友花,刘铁明 收稿日期2018060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4BFZ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GL.

6、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夯实基础知识的策略 摘要农村初中学困生普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要夯实语文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关键在于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困生掌握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讲析法、比较法……多种教法,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