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加工贸易论文 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国际贸易论文题目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加工贸易的开题报告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参考文献 加工贸易文献综述 加工贸易论文参考文献外文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文献综述

加工贸易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和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基于区分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加工贸易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3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基于区分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本文是加工贸易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价值链和加工贸易和全球价值链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刘 艳 王诏怡

摘 要: 本文利用 OECD-WTO 最新国际投入产出表,通过测算 1995~2011 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部门的 C 地位指数,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结果发现: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存在明显差异,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但大体呈上升趋势,而非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但大体呈下降趋势;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悬殊很大,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等出口主导产业国际分工地位较低,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

关键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加工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8)02-0039-1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日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希望通过制造业回归和竞争优势重塑,力图继续保持其在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控制地位.同时,印度、越南和孟加拉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将制造业列为立国之本,希望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实现工业强国目标.因此,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已使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给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压力.对此,中国政府也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如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就强调要通过制度改革等促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实现制造强国就是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在我们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之前,必须要厘清以下问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究竟如何?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等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是否具有差异?鉴于此,本文根据最新国际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测度,研究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动态演变趋势,希望由此找到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方向.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问题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学术界针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地位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部分文献从出口产品和出口复杂度视角来测度一国国际分工地位,认为同一产品内部,出口高类型产品的发达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而出口低类型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Fontagn, 2007;施炳展,2010),或一国出口复杂度越高,其国际分工地位就越高(Hauann,2005;戴翔和金碚,2014),但这两类指标计算使用的大多是未剔除进口中间投入价值的出口数据而难以避免“统计假象”问题.于是部分学者采用区分进口和国内中间投入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基于出口产品的国内完全增加值视角研究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Lau et al,2007;刘力和杨萌,2015).但该方法与 HIY 一样,忽略了进口中间品的国内增加值部分,从而会低估一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也无法准确测度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而 Koopman 等(2010)基于附加值贸易框架提出 C 地位指数来测度一国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比较客观和科学.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利用 C 地位指数,测度中国总体尤其是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如王岚(2014)、黎峰(2015)等.二是关于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如行业技术密集度(Antr&agre; s et al,2012)、制度质量(戴翔和金碚,2014)、劳动生产率(刘海云,2015)、要素禀赋结构和国内生产配套水平(黎峰,2015)等.

总之,现有研究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讨论较多且在逐步深入,但现有文献囿于数据限制,只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整体或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未对中国制造业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情况进行区分.事实上,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规模巨大,占据了制造业出口规模的半壁江山.与非加工贸易主要依靠国内配套生产不同,加工贸易存在“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特征,即通过大量进口国外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服务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其与非加工贸易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与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国际分工地位也应明显不同.因此,现有研究不区分贸易方式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和分析,无法反映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真实全貌.鉴于此,本文根据 OECD-WTO 提供的最新国际投入产出表,首次对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进行测度,客观反映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动态演变趋势,为中国制造业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指出发展方向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 Koopman 等(2010)提出的 C 地位指数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

式(1)中, i 和 r 分别表示产业和国家, E ir 表示 r 国 i 部门总出口. IV ir 表示 r国 i 部门的间接附加值出口.因此, 实际上是指 i 国 r 产业间接出口的国内附加值占 i 国 r 产业总出口的比重,称为“C 前向参与度”. FV ir 是 r 国 i 产业总出口中所包含的国外附加值,因此 表示 r 国 i 产业出口中国外附加值占总出口的比重,也称为“C 后向参与度”. C_Position ir 表示 r 国 i 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Koopman 等认为,一国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可通过其在该产业分别作为中间品出口方与进口方的相对重要性来反映.若一国处于该产业上游环节,那么它会主要通过向其他国家(地区)提供原材料或中间产品来参与国际生产,其 C 前向参与度就会高于后向参与度,其 C 地位指数就较高;反之,若一国某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就会从其他国家(地区)大量进口原材料或中间产品来生产最终产品,C 前向参与度低于后向参与度,C 地位指数就较低.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 OECD-ICIO 最新发布的投入产出表来测算一国某产业的 C 地位指数,因为其提供了 1995~2011 年全球 64 个经济体 34 个部门(包括 16 个制造业部门、2 个初级产品部门和 16 个服务部门)之间中间产品与最终需求的贸易往来,为本文测算和区分中国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提供了详实数据.

三、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与分析

(一)不区分贸易方式中国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

表 1(见第 45 页)是不区分贸易方式时中国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的 C 地位指数.我们发现:

1. 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偏低 1995~2011 年中国制造业整体 C 地位指数均为负,说明制造业整体国际分工地位偏低,主要通过大量进口中间品来生产最终产品的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处于价值链下游.此外,中国制造业整体的C 地位指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先降后升再降,这与 C前后向参与度的变动密切相关.1995~2003 年,C 后向参与度不断上升,前向参与度不断下降,导致 C 地位指数快速下降;2004~2008 年,C 后向参与度下降而前向参与度上升,使 C 地位指数上升;而 2009~2011 年,C 后向参与度缓慢上升而前向参与度下降,导致 C 地位指数略降.

2. 主导出口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 制造业出口主导行业中,除 C8(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 C13(机械设备制造业)有部分年份 C 地位指数大于零以外,其他行业 C 指数均为负,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其中,近年来出口占比最高的 C14(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C 地位指数最低,下游化趋势最明显;传统出口优势行业 (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的 C 地位指数一直为负但总体上升明显,说明其价值链地位稳步提升,逐渐向上游位置靠近.

3. 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 C5(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C10(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 C11(基本金属制品业)等典型资源密集型行业的 C 地位指数一直为正,国际分工地位较高.C3(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C9(橡胶及塑料制品业)和 C12(金属加工业)这几个资源密集型行业的 C 地位指数部分年份为正.与其他行业相比,这几个资源密集型行业的 C 前向参与度明显较高,基本在 50% 以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即主要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原材料或者中间品来参与全球生产.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 C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前向参与度较低,使得 C 地位指数一直为负,处于价值链下游.这是因为中国缺少石油等能源,需要大量进口原油,从而导致该行业前向参与度较低,从而 C 地位指数偏低.

(二)中国加工贸易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

接下来,我们分析中国加工贸易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由表 2(见第 45 页)可知:

1. 中国加工贸易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均为负,国际分工地位很低 无论是制造业整体还是各细分行业,其 C 地位指数均为负,因为加工贸易存在“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特征,主要通过大量进口国外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来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再出口,其 C 后向参与度较高而前向参与度较低,从而国际分工地位很低.

2. 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大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无论是制造业整体还是各细分行业,1995~2011 年其 C 地位指数都大幅上升,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升.其中,1995~2003 年,C 后向参与度不断上升,前向参与度略微下降,使得 C 地位指数呈下降势头,国际分工地位恶化;但 2004~2008 年,C 后向参与度快速下降和前向参与度快速上升,导致 C 地位指数迅速上升,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改善;2009~2010 年,C 后向参与度略微上升,使 C 地位指数出现小幅下降;2011 年,C 后向参与度下降,使得 C 地位指数又缓慢回升.这是因为加工贸易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2003 年以后国内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国内提供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占比上升,从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国内附加值比重越来越高,导致 C 后向参与度不断下降,C 前向参与度不断上升,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提升.2009 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对国内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采购力度小幅下降,导致 C 后向参与度上升,前向参与度下降,因此 C 地位指数略微降低,但 2011 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之后很快回升.

3. 加工贸易制造业中主导出口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为低下 在加工贸易制造业出口中,C14(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和 C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3 个主导行业占比加起来在 60% 以上,尤其是 C14(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比重最大,2003 年以来所占比重甚至超过 50%.然而,这几个主导出口产业的 C 后向参与度很高而前向参与度较低, 导致其 C 地位指数较低.其中,C14(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最低,因为其 C 后向参与度在各行业中最高而前向参与度较低;(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的 C 后向参与度虽不高,但其 C 前向参与度在各行业中却是最低的,从而 C 地位指数也很低.

4. 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相对较高,上升较快 C5(木材和软木制品业)、C9(橡胶及塑料制品业)、C10(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11(基本金属制品业) 和 C12 (金属加工业) 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 C 地位指数相对较高且上升快.其中,C5(木材和软木制品业)的 C 地位指数上升最快,2006 年开始由负转正,2008 年最高,达到 0.165,比 1995 年增加了 0.383.究其原因,主要是这几个资源型行业的 C 前向参与度较高.

(三)中国非加工贸易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

接下来,我们分析中国非加工贸易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由表 3(见第 46 页)可发现:

1. 中国非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但明显下降 一方面,无论是制造业整体还是各细分行业,C 地位指数基本都为正.这主要是因为非加工贸易制造业产品生产中主要使用国内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其出口中国内附加值比重较大,从而其 C 前向参与度较高而后向参与度较低.另一方面,制造业整体和各细分行业的 C 地位指数呈明显下降势头.1999 年后制造业 C 地位指数进入下降通道,2009 年有短暂上升但之后又快速下降.这主要与 C 后向参与度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1999 年以后制造业的 C 后向参与度不断上升,2008 年制造业整体的 C后向参与度达到 23%,2009 年短暂下降但 2010 年后又快速回升,这导致 C 地位指数出现反方向的相应变动.这是因为中国“入世”后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制造业生产中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越来越多,使得制造业产品出口中国外附加值比重即 C 后向参与度快速上升.

2. 资源密集型制造行业国际分工地位较高,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 C5(木材和软木制品业)、C6(造纸、纸制品及印刷业)、C9(橡胶及塑料制品业)、C10(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11(基本金属制品业)和 C12(金属加工业)等 6 个资源密集型行业的 C 地位指数明显高于整体水平, 因为其 C 前向参与度较高. 其中,C5(木材和软木制品业)的 C 前向参与度最突出,在 76% 以上,其 C 地位指数也最高,在 0.4 以上.而 C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的 C 地位指数较低,下降幅度最大, 近年来在所有制造行业中 C 地位指数最低, 甚至有 3 个年份为负数.究其原因,如前所述,是因为中国缺少石油等能源,需要大量进口原油,导致该产业 C 后向参与度很高.

3. 各主导出口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差异明显 (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C14(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C11(基本金属制品业)和 C13(机械设备制造业)等 4 个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但 C 地位指数差异很大.其中,C11(基本金属制品业)C 地位指数较高,一直在 0.3 以上;而 C14(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由于 C后向参与度较高,使得 C 地位指数很低;(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由于其C 前向参与度很低,导致其 C 地位指数也较低.此外,C13(机械设备制造业)的 C 地位指数在 2004 年之前大体下降且低于整体水平,但 2004 年后由于其C 前向参与度的快速提升而进入上升通道,2008 年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最新国际投入产出表,通过测算 1995~2011 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部门的 C 地位指数,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结果发现:

1. 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存在明显差异 一方面,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高低不同.受制于“两头在外”的嵌入弊端,加工贸易制造业的 C 后向参与度很高而前向参与度较低,其 C 地位指数一直为负,国际分工地位较低;而非加工贸易制造业由于主要使用国内资源和中间产品,其出口中国内附加值比重很高,导致 C 前向参与度较高而后向参与度较低,国际分工地位较高.另一方面,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加工贸易 C地位指数大体呈上升势头,但具有明显阶段性变化,以 2003 年和 2008 年为分界点先降后升再降,这主要与加工贸易的 C 前后向参与度尤其是后向参与度的阶段性变化密切相关;而非加工贸易的 C 地位指数大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因为其 C后向参与度不断上升.

2. 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悬殊很大 具体来说:(1)主导出口产业中,无论是低技术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中的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还是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都较低.其中,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由于大量进口核心零部件和中间服务,导致其 C 后向参与度很高,国际分工地位很低;而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由于中间产品出口比重偏低,使得前向参与度很低,导致其 C 地位也较低.(2)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因为中国这些资源密集型行业的 C 前向参与度较高,主要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原材料或者中间品来参与全球生产.然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高,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这会带来大量资源输出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政策含义.第一,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提升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政府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采购本土零部件和中间服务,通过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延伸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条,提升加工贸易出口中的国内附加值比重,从而降低 C 后向参与度,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第二,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渠道建设,提升本土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对于以非加工贸易为主的本土制造业来说,要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力度,逐步提升企业自身设计能力和水平,减少对国外关键和核心零部件与中间服务的进口依赖,从而降低产品出口中国外附加值比重即 C 后向参与度,促进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同时通过加强自主研发以及品牌渠道建设,增强企业出口中间产品的能力,从而提高该行业 C 前向参与度,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第三,不同制造业企业需采取不同对策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对于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端技术制造业而言,在其充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同时,要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增强零配件和中间服务的国内配套能力, 不断提高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比重,降低 C 后向参与度,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对于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鞋业等低端技术制造业而言,要加大研发力度,提升自身设计能力和水平,注重品牌渠道建设,增强其中间产品出口能力,提高 C 前向参与度,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对于橡胶及塑料制品业、 基本金属制品业等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而言, 企业生产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不宜提倡大规模出口扩张,否则会造成大量的资源输出和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

该文汇总,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加工贸易本科加工贸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价值链和加工贸易和全球价值链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分析 ◇ 阮铁源摘要本文以19952009年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面板数据为基础,对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部门要素结构、出口规模与该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而部门中间产.

2、 发现我们的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17年11月14日,又一场知名的家电企业兼并重组大戏在中国海信电器与日本东芝株式会社之间上演,东芝旗下的电视业务95股权转让给海信电器,海信为此支付自有资金约人民币7 98亿元 这是海信电器继收购.

3、 全球价值链重塑背景下的中国新角色 2018 年9 月,世贸组织、经合组织召开研讨会,围绕“全球价值链重塑”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很多新判断、新思考 密切跟踪这些前沿研究成果,深入分析我国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的新.

4、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 一、引言对贸易结构的分析是国际贸易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分析在近年来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2010 年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8 2, 2015 年为94 3 制造业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

5、 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 摘要服务业的全球碎片化日益明显,生产过程中服务的投入已成为全球价值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服务在制造品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电子与光学设备,全球碎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同时,服务的国际碎片化与制造业相.

6、 改革开放让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坚持以多边贸易体系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准则,促进了全球经贸发展 “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