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论文提纲 儒林外史开题报告 儒林外史论文提纲 儒林外史主旨论文开题报告 有关儒林外史毕业论文题目 儒林外史参考文献

关于儒林外史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和《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中的行为动词*存在句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儒林外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30

《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中的行为动词*存在句,本文是关于儒林外史方面论文怎么撰写跟《儒林外史》和动词和*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丁韵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 《西游记》和《儒林外史》分别成书于明代中叶和清康乾之际,是近代汉语中口语化较强的叙事性文本,其中的存在句特征具有内部的一致性和历时的延续性.行为动词*存在句结构类型多样,描写功能极强.

[关键词] 西游记; 儒林外史; 行为动词*存在句; “v着”; “v了”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004-04

行为动词存在句,是指以行为动词来充当存在句B段的存在句.行为动词充当存在句*,突出对事物存在的情态的描绘.根据*行为动词的后附形式的不同,我们把行为动词*存在句分成“V着”句、“V了”句、“V+补”型句和动词无后附成分句(“v+θ”型句).

“V着”在存在句中出现,并非表示动作的进行态,因此,此类存在句的*动词之前排斥表示进行态的时间副词“正”“在”“正在”等的修饰.表示完成态的助词“了,”(le)是由表“终结”的动词“了z”( liao)虚化而来.当“了”直接附着于动词之后,就完成了其虚化过程.“V着”句的描写重点是现时存在状态的持续,而“V了”句则重点表达发生变化了的存在状态.

(一)“V着”存在句的动静之别

“V着”表示的是存在状态的持续或存在行为的持续.存在情态依据动词的语义特征有静态和动态之别.静态“V着”存在句表示存在状态的持续,如“桌上放着一本书”;动态“V着”存在句表示存在行为的持续,如“天上飞着一只鸟”.区分静态句和动态句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

1.考察句子可变换的一般主谓句的句法框架.

桌上放着一本书.→一本书放在桌上.→* 一本书正在桌上放着.

天上飞着一只鸟.→一只鸟正在天上飞着.→*一只鸟飞在天上.

可以变换为“NP2+V+在+NP1”型一般主谓句且动词不能受副词“正在”修饰的是静态存在句;可以变换为“NP2+正在+NPl+V+着”型一般主谓句的是动态存在句.

2.考察“着”能否被“了”替换.

桌上放着一本书.→桌上放了一本书.

天上飞着一只鸟.→*天上飞了一只鸟.

能被“了”替换的是静态存在句,不能被“了”替换的是动态存在句.当动词具有[+附着][一位移]的语义特征,且C段的名词成分是非有生名词的时候,动词带“了”或“着”都可以.如:

(1)甲上罩了赭黄袍,足踏云履.(《西》第四回)

(2)上罩着浅红比甲;(《西》二十三回)

(3)外一间摆了几张茶桌子;(《儒》五十五回)

(4)那里也摆着茶桌子.(《儒》四十八回)

绝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着”和“了”在静态存在句中一般是可以互换的,互换后句子的基本意义没有多大区别,但表达的存在情状还是略有不同:“V着”句着眼现时存在状态的描写;“V了”句着眼存在状态变化后的叙述.

由表2可见,“V着”存在句的*动词语义特征具有共性[+存在十状态十持续],二者的区别在于进入静态句的动词语义[+附着一动作],而进入动态句的动词语义正好相反[-附着十动作].就数量比例来看,动静句比例在两部语料中大致相当,都是静态句处于绝对优势.超过95%的“V着”句表达静止存在状态的持续,属于静态“V着”句,如:

(5)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西》第十回)

(6)只见那绿莎坡上,伫立着一个樵夫.

(《西》三十二回)

(7)桩上写着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西》四十五回)

(8)墙上嵌着许多名人题咏.(《儒》四十回)

(9)上首还贴着两张“为禁约事”的告示.

(《儒》四十九回)

动态“V着”句,表达含有存在意义的动作的持续.所见不多,两部语料见14例,如:

(10)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风.(《西》第四回)

(11)水上浮着杨柳枝.(《西》四十五回)

(12)小船上奏着细乐,……(《儒》十二回)

(13)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

(《儒》十四回)

(二)“V着”存在句的时空语义分析

从时空角度来看,“V着”句中空间类句占绝对优势,单纯时间类句和时空混合类句比例极低,两部语料中各见1例时空混合类句(例14、15),未见单纯时间类句.储泽祥曾解释了“V着”句更欢迎处所词充当前段的原因,认为是在“着”虚化过程中,后面的处所宾语位置前移,从而成为存在句的A段.他只解释了空间类句居多的原因,没有解释为什么表时间的A段在“V着”存在句中所见极少.笔者认为,“V着”句一般表示的是现时存在状态或动作的持续,而持续意义本身包含了时间上的延伸,因此不需要再作时间方面的定位.

(14)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西》第七回)

(15)前日这先农祠住着一个先生,…….

(《儒》四十回)

(三)非存在意义的“遇着”用例

需要注意的是,含有“遇着”的存在句用例.它们的格式与“V着”存在句完全相同,但是它们并不表示存在意义,此类句在《儒林外史》中见6例.例如:

(16)街上又遇着两个方巾阔服的人.(《儒》十八回)

(17)吾兄生平可曾遇着一个知心情人么?

(《儒》三十回)

“遇”是一个瞬时动作,语义特征[一持续],因此它们不符合“V着”句[+]的语义特征.虽然格局与“V着”存在句完全相同,但是,这里的‘着”并非助词,而是动词“遇”的结果补语,相当于“到”.王力《汉语史稿》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

(18)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

(杜牧游边诗)

(四)“V了”存在句多见表隐现和增减的用例

“V了”句比“V着”句晚出,储泽祥认为“‘V了’存在句明以后才大量出现”.成书于明代中叶的《西游记》中的“V了”存在句数量就明显少于清代语料《儒林外史》.

两部语料中的“V了”存在句表示事物出现和消失的用例比较多见,主要集中表现为“来了”和“不见了”两种形式.在两部语料中,“来了”共见12例,“不见了”共见5例,如:

(19)正斗间,不见了这怪.(《西》三十一回)

(20)庙门外来了一个妖邪.(《西》四十八回)

(21)不多几日,禅林里来了一个挂单的和尚,……

(《儒》三十八回)

除“来了”和“不见了”之外,还有以下一些用例电表示隐现或增减,如:

(22)七岁上死了父亲,……(《儒》第一回)

(23)僻壤穷乡,出了一尊名士.(《儒》十三回)

(24)忽见茶室旁边添了一张小桌子,一个少年坐着拆字.(《儒》十五回)

(25)他庵里走了一个人,……(《儒》三十八回)

“V了”存在句用例中多见表示隐现和增减意义的句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其一,“V了”句着重表达存在状态变化后的结果,表示这种结果已经实现并将持续,因此,它更便于表达事物或情况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或是增多减少的变化;其二,隐现和增减是瞬时概念,不表示现时状态的持续,因此不能用“V着”句表达.

二、“V+补”型存在句

(一)对“V过”形式的甄别

一般认为,“过”在元明时期虚化为体标记.在《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中都能找到体标记“过”的用例,如:

(26)我也曾与他做过相识,他也不敢怎的我.

(《西》十八回)

(27)书案上摆着一大块不曾琢过的璞,……

(《儒》二十二回)

但它们都不表示存在意义.在两部语料的存在句中,未见一例附于*动词之后的体标记“过”.即使在现代汉语中,“经历体存在句”在数量上也并不丰富,这可能与人们更关注现时的存在而非曾经的存在有关.

值得注意到是,含有“V过”格式并且表示存在意义的用例也并不一定是表示过去的存在状态,这些用例中的“过”并非经历态体标记,应注意甄别.例如:

(28)旁边闪过当驾的太师,启奏道:……

(《西》四十五回)

(29)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

(《儒》第三回)

(30)正走得兴头,路旁边走过一个黄脸秃头师姑来,

(《儒》五十三回)

在《西游记》(前50回)中,用“闪出”“闪上”“闪过”来介绍人物出场的用例共见17例,其中“闪过”见4例(如例28),其中的“过”并不表示经历态,而与“出”“上”一样作为趋向补语.在《儒林外史》中,共见B段包含“走过”的存在句5例(如例29、30),句法格式都是“N(s,k)+走过+Nz(+来)”,它们也不是经历体存在句,同样是“动词十趋向补语”的格式.

由此可见,行为动词*存在句的B段动词的后附成分,除了助词外,还可以后附补语,记作“V+补”型句.这一类型的存在句,*动词之后的补语限于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三类.

(二)“V+补”型存在句补语类型分布

由表3可见,“V+补”型句的动词后附补语类型分布并不平衡,趋向补语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V+趋向补语”的语例多用于介绍人物的出场或事物的出现.如:

(31)不觉狂风起处,又闪上一个妖魔.(《西》第八回)

(32)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里落下这颗龙头.

(《西》第十回)

(33)到晚上,点起几百盏明角灯来,……(《儒》三十回)

(34)那门外推的门响,又走进一个人来,……

(《儒》五十四回)

“V+结果补语”的用例明显少于趋向补语,见12例,如:

(35)半空里笑倒个美猴王,平地下滚坏个黑熊怪.

(《西》十七回)

(36)手中执定降妖杖.(《西》二十二回)

(37)此时人静月明,两廊下寻不见师父.(《西》三十回)

“V十可能补语”的用例仅在《儒林外史》中见2例:

(38)再走上些,右边又看得见西湖.(《儒》十四回)

(39)每日卖不上几十文钱,……(《儒》二十一回)

(三)“V+补”型存在句*动词前加成分

“V+补”型句描写性很强,为了强化描写性,在动词之前出现了很多修饰性成分,例如:

(40)只见那山坡下,剪尾跑蹄,跳出一只斑斓猛虎,……

(《西》二十回)

(41)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西》二十二回)

(42)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柬帖.

(《西》十二回)

(43)只见天井里,忽然站下行者.(《西》十九回)

(44)只见那里面急急忙忙,走出两个小童儿来.

(《西》二十四回)

(45)只见那城门里,摇摇摆摆,走出两个少年道士来.

(《西》四十四回)

(46)当夜纷纷扬扬,落下一场大雪来.(《儒》三十八回)

(47)飕的腔子里长出一个头来. (《西》四十六回)

例(40)中的修饰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动词之后的存在主体;例(41)、(42)、(43)三句动词前的修饰性成分是对动作情状的修饰;也有两可的情况,例(44)、(45)、(46)既可看成指向存在主体,也可以看成是修饰动作情状;例47将指向动词的修饰性成分移到了空间词语之前,这是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并非常式.又如:

(48)那崖下石坎边,花草中,树木里,若大若小之猴,跳千万万,把个美猴王围在当中.(《西游记》第二回)

这个句子将存在主体移到了动词*之前,同样是艺术性的处理.

三、动词无后附成分句

动词无后附成分句是指*动词之后既未带助词“着”“了”,也未后附补语的存在句形式,可以把它记作“V+θ”型句.

(一)“V+θ”型存在句的语境支持

由单个动词充当存在句*.把句子独立出来看,大多会有歧义.可以表示事物存在,也可以表示供使陈述或是祈使语气.如:

(49)洞门外立一竿旗

(《西》第四回)

一洞门外立着(了)一竿旗.(表存在)

一洞门外可立一竿旗.(表供使)

一请于洞门外立一竿旗!(表祈使)

动词后加助词“着/了”可以表示存在;动词前加能愿动词“可以”则表示供使;加上祈使语气则表祈使.表示存在意义的“v+θ”型句必须获得语境支持,消解歧义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动词前面有表示状态的修饰成分,如:

(50)劈崖斜挂万年藤,深壑半悬千岁柏.

(《西》二十回)

(51)篱边微吐水仙花,檐下长垂冰冻筋.

(《西》五十回)

2.介绍人物的相貌穿着,有明显的语境提示,如:

(52)(你道他是怎生模样:)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

(《西》十四回)

(53)(看他怎生打扮:)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西》十六回)

3.整个句子作为动词“见”的宾语,在语义上只能表示存在意义了,如:

(54)只见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西》四十一回)

(55)(但见:)袋插狼牙箭,胯挂宝雕弓.

(《西》二十八回)

4.与其他类型的存在句同现,作为存在意义的语境支持,如:

(56)跳起身入门里看处:原来有向南的三间大厅,帘栊高控.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批画;两边金漆柱上,贴着一幅大红纸的春联,上写着: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正中间,设一张退光黑漆的香几,几上放一个古铜兽炉.上有六张交椅,两山头挂着四季吊屏.(《西》二十三回)

划横线的三句为单个动词充当B段,但是与“有”字句和“V着”句同现,消解了歧义.

(二)“v+θ”型存在句*动词的配价分类

1.二价动词.二价动词是最早进入存在句框架的动词,它们在进入存在句后,放弃了自身的一个价,添加一个关于时空的新价,保留下来的原先的一个价往往是当事或者受事.二价动词主要归纳为以下七类:

1)穿戴执持类.此类为数最丰,《西游记》(前50回)中见87例,《儒林外史》见117例.用来描写人物出场时的装扮配备等,A段都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此类动词包括穿、着、戴、裹、披、挂、蹬、踏、执、持、拿、擎、托、举等.例如:

(57)现今头戴纱帽,身穿七品补服,……(《儒》五十回)

(58)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西》第四回)

(59)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

(《西》第六回)

2)听闻见逢类.用于描写所见所闻的景象事物和遭逢际遇等.此类动词包括听、闻、观、见、逢等.例如:

(60)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西》第一回)

(61)渔舟不见叟,山寺怎逢僧.(《西》四十八回)

(62)直到日头平西,不见一个吹手来.(《儒》第六回)

3)摆放设立类.用于描写室内外场景的布设.此类动词包括摆、放、设、堆、列、立、竖等.例如:

(63)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

(《西》第四回)

(64)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

(《儒》四十一回)

(65)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西》十四回)

4)生长产发类.此类动词包括生、出、产、结等.例如:

(66)五岳山前生宝气.(《西》十二回)

(67)行者腔子里更不出血,(《西》四十六回)

5)包含贮藏类.此类动词包括收、纳、揣、噙、咬等.如:

(68)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西》第十回)

(69)眼中噙泪叫道:……(《西》四十回)

6)种植栽插类.此类动词包括种、栽、捅、钉等.

(70)前栽榆柳,后种松楠.(《西》二十八回)

(71)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

(《西》第四回)

(72)两边门上钉金钉.(《西》三十六回)

7)说唱敲打类.此类动词包括鸣、语、啼、敲等.例如:

(73)耳中鸣玉磬,……(《西》二十七回)

(74)手敲渔鼓简,……(《西》三十三回)

2.三价动词.三价动词继二价动词之后进入存在句,它们在进入存在句后,放弃了自身的两个价,添加一个新价,保留下来的原先的一个价是受事、用事或者成事.三价动词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

1)张挂系扎类.此类句也分布较广,此类动词包括:挂、悬、系、束、挽、搭、围、缠等.例如:

(75)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西》四十四回)

(76)腰束丝绦光错落.(《西》二十六回)

(77)腰缠宝带绕红云.(《西》四十八回)

2)书写刻印类.此类动词包括:写、书、镌、刻、嵌等.

(78)后面一行写“天台洪憨仙题”.(《儒》十五回)

(79)这盘上刻那“凌虚子制”,……(《西》十七回)

3)建筑塑造类.此类动词包括:建、塑、盖、支等.例如:

(80)见中间塑一个仙人,……(《儒》十四回)

(81)后檐支了一个茶炉子;(《儒》五十五回)

3.一价动词.一价行为动词最晚进入存在句,它们在进入存在句后,在原先的当事或施事的基础上添加时空元,实现二价化.一价动词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

1)移动增减类.此类动词包括:现、行、落、起、增、添、缺、少等.例如:

(82)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西》三十六回)

(83)井上落一个长嘴大耳的和尚来了!

(《西》三十八回)

(84)近来又添一个鲍延玺.(《儒》三十二回)

(85)我这里正少两个姑娘.(《儒》四十一回)

2)流淌扩散类.此类动词包括:流、喷、滴、放、射等.

(86)石桥滚滚清泉.(《西》二十八回)

(87)只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西》三十三回)

(88)桑阴里射出灯光来,直到河里.(《儒》第八回)

3)站立坐卧类.此类动词包括:立、宿等.例如:

(89)灯下,两班儿立五百个和尚,……(《西》三十六回)

(90)深莽宿龙蛇.(《西》二十八回)

四、结语

通过考察《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中的各型行为动词*存在句,其语义及句法特征具有近代汉语行为动词*存在句的总体特征.

从动词*与存在主体的语义关系看,施事C段开始出现.据王建军研究,“存在句中引入施事主体可能是宋元时新出,因为敦煌变文中尚未见到相关用例,《朴通事》书中的孤例似正可印证这一点.”在《西游记》(前50回)中,施事C段就出现了13例.凡表示移动、出没、站立、坐卧等语义的自主类一价劫词,带的是施事宾语.例如:

(91)见那石床上,侧睡着一个妖魔.(《西》二十八回)

(92)又见那正当中高坐着一个老妈妈儿.

(《西》三十四回)

从句法结构上看,除了“V+过”表示经历体的存在句在近代汉语中还未出现以外,其他各型存在句一应俱全.

此文总结:此文是一篇适合《儒林外史》和动词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儒林外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儒林外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幻想世界里的现实人生:谈《西游记》的现实性 内容摘要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是浪漫主义的杰作,而在幻想世界中,现实人生是它的基础,现实性是这部佳作有着长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试从取经目的的功利性、人间模式架构的神魔体系、神魔世界展现的现实社会.

2、 《西游记》阅读分享课评析 语文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阅读量来完善 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无法满足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需求 因此,需要加大名著阅读量,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在初中开.

3、 比较《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儒林外史》中的黑色幽默 摘 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西方“黑色幽默”的巅峰,儒林外史则是中国清朝著名的讽刺小说 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两部作品还是可以进行比较 因为不管是“黑色幽默”.

4、 《儒林外史》泰伯祠祭礼和礼乐教化的文化意义 摘 要泰伯祠祭礼是儒林外史中浓墨重彩的华章,其中寄托了士人阶层对周公制礼作乐的追慕和向往,对古老礼乐文化的复兴 礼乐教化,农兵安邦蕴藏着几千年来儒生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 礼乐教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建设在士人.

5、 《儒林外史》的陈美林现象文学经典和创造性述评之三 文学经典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承载着人类在历史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理解,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传统的载体,蕴含着人类的大智慧、大灵感、大彻悟、大经验 因此,文学经典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6、 《水浒传》中的《西游记》 阅读分享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由眼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想起另外一件事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一般情况下,联想可以分为事实联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