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家庭教育论文3000字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的论文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英文论文 初中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家庭教育相关论文 农村家庭教育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论文免费下载 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

家庭教育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其突围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家庭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3

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其突围,该文是家庭教育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留守儿童和家庭教育和新生代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摘 要]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亲子分离,家庭教育失序;教育主体责任转移,情感交流萎缩;代际冲突尖锐,教育理念与行为背驰:家长权威削弱,非理性溺爱现象严重等困境.家长的补偿、对比、免责等非理性心理,留守儿童失教、拒教、难教,替代养育者教之无力、教之无方、教之无责等是造成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困境的主要因素.可从化解、补偿、替代和整合四个方面入手来困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替代养育者;家庭爱

[中图分类号] CAO -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843(2017)12 -0024 -06

[ DOI] 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7. 12. 006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民下海”的大潮中,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走进城市,产生了第一代留守儿童.当这些昔日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或者逐渐融人城市,或者成为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其留在乡村的子女则成了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富裕的乡村生活、空心化的农村现状、网络化的交往空间、日益减少和老龄化的家庭成员、日渐稀少的兄弟姐妹和同龄玩伴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受乡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大环境影响,大部分新生代留守儿童需要从小离开家庭,寄宿到城区学校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父母双方外出务工,隔代教育已成为一个基本事实,相比第一代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更长,与父母见面的频率更低,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变得更加稀缺而珍贵.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家庭教育的新问题接踵而来,亟待.

一、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

相比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更关心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收入.部分“80后”“90后”的年轻父母自身是作为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父母——第一代农民工因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诸多原因,丧失了外出务工的能力,返回农村务农的同时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而多数祖辈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对孙辈的文化教育活动不够重视,多将闲暇时间用于看电视、聊天、搓等活动上,无意识、无精力、无能力较好地辅导和教育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 019. 24万人.庞大的留守儿童数量使得原本就相对薄弱的农村家庭教育陷入重重困境.

(一)亲子分离,家庭教育失序

高速城市化背景下,许多农村青壮年父母迫于现实压力,选择了亲子分离的生存方式,这既是他们结合家庭实际需求做出的无奈之选,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结果.然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看子女:相较农村,城市生活成本高: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子女异地求学阻力大等因素使得父母进城务工时无力携带子女,另有部分缺乏责任心的父母留恋城市的生活和工作,将子女视为“包袱”,不愿意将子女带在身边.从家庭结构的角度来说,父母双方进城务工,子女交给祖辈照看,形成了隔代家庭,而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农村则成为单亲家庭或隔代单亲家庭.无论是隔代家庭、单亲家庭还是隔代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亲子分离使本应由父母承担的教育责任旁落,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失序.亲子间综合的、全面的、浸润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完全消失:情感上的相互依恋、支持和鼓励无所依傍:有秩序的管理和教育失去了依托:家长对子女长久的、持续的榜样和示范效应中断.种种现实问题致使留守儿童不知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学习与生活也都失去了效仿的对象,进而造成留守儿童在道德、人格、社会性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心理问题最为突出,极易形成柔弱内向、自卑孤僻的性格,在学校期间违纪叛逆、厌学倾向明显.

(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转移,情感交流萎缩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自认为孩子既然留给祖辈照看,家庭教育也理应由他们来负责,而努力赚钱、为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才是自己对孩子最大的关爱.基于这种心理,外出务工父母常常忽视了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疏于关注孩子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状态,监护不力问题严重.祖辈承担父辈的责任,充当孩子的替代养育者,但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身体状况等多方面限制,祖辈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另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良莠不齐的新鲜事物通过网络涌人孩子们的世界,他们关注的内容和问题很难与祖辈保持一致,面对祖辈的关心和询问时,孩子们常常会用一句“说了你也听不懂”来敷衍搪塞.当孩子不服管教、顶撞祖辈时,祖辈会认为抚养儿女已实属不易,上了年纪以后,不但没有“享上儿子的福”,还要替儿子照顾孙辈,难免产生抱怨情绪,致使祖孙之间的交流受阻、情感疏离.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在父辈和祖辈之间来回转移、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日渐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淡漠,甚至出现怨恨父母的现象.

(三)代际冲突尖锐,教育理念与行为背离

祖辈与父辈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关于家庭教育的认识和方法选择也带有各自生活环境的文化特色与烙印.祖辈从养育他们的儿女开始,不断积累总结育儿经验,到了养育孙子孙女的时候,往往生搬硬套旧有经验与方式,带有明显的经验主义倾向.父辈文化程度较祖辈高,加之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介,了解到一些育儿知识,在育儿过程中进行尝试,带有教条主义色彩.“爷爷打了奶奶哄”“奶奶骂了爷爷夸”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现象:外出务工父母难得回家一次,常常也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与祖辈争吵.当两代人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发生冲突时,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谁说的对,该听谁的,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家长的文化和道德水平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子女的影响很大.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合格的家长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农村青壮年父母文化程度多数较低,对于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的事实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他们告诫孩子吸烟有害健康,不准孩子吸烟,自己却在孩子面前“吞云吐雾”,教育理念与自身行为背道而驰.

(四)家长权威削弱,非理性溺爱现象严重

家庭策略的决策者往往是家庭权力中位置最高的人.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的权力网络里,父母拥有天然的权力优势,理应是那个为子女做决策的人.但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结构已经冲淡了亲子情感,父母无法陪伴和参与子女的成长,对子女学习和生活的权威也随之削弱.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不够了解,很多家长只是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与教师短暂交流,平时几乎不会主动与学校或老师沟通,有的家长甚至连家长会这唯一的交流机会也不珍惜,更谈不上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其它工作了.相比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更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班级排名.父母和祖辈对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无法及时察觉或给予帮助,因此孩子也不愿意向父母和祖辈说心里话.反而身边的同龄人或有类似处境的朋友则会成为孩子们的心灵依靠,因为他们之间有相似的生活经历、一致的关注话题、共同的成长困惑与挫折,同类群体往往更亲密、彼此更依赖.另外,父母和祖辈无法给予孩子成长中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往往用溺爱的方式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愧疚.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引导与教育甚或是惩罚,年幼孩子的是非判断力就在这样模棱两可的环境中被弱化掉了.

二、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困境探源

家庭是儿童发展成长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示范效应,家庭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家长对子女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持久而深厚,即使子女成年以后,其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的主体本应是父母,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后,由谁来教育儿童便成了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困难重重,主要源于父母、留守儿童和替代养育者三方面因素.

(一)教育主体:家长的非理性心理倾向严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父母责无旁贷,这既是现代法律中规定的父母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父母天然应负的职责.但在当今社会中,父母为了生计抛家舍业,对子女既无陪伴,也无呵护,更无教育.长期的“亲情饥渴”使父母的愧疚之意遮蔽了其理性判断,在教育子女时缺乏合理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并产生了一系列非理性心理倾向.

一是补偿心理.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无法陪伴在子女身边,因缺席子女成长而心存愧疚,大部分家长选择通过满足物质要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以减轻自己对孩子的愧疚之情.如每逢年节,父母回家时会给孩子们带来新衣、玩具、零食等各种各样的礼物,这些礼物承载着父母的愧疚之情.而这种通过物质补偿的方式传递到孩子们手里的礼物,容易使孩子养成贪图享受的不良品质,甚至会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是攀比心理.父母常会拿自己的孩子和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乃至城市儿童做比较,看到城里的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也会给自己的孩子买.攀比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孩子的日常饮食、服饰鞋帽、新奇玩具、书本文具等各个方面,家长设法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家长的这种攀比心理影响下,孩子们便会攀比吃穿用度,盲目跟风,不断要求父母满足其更多、更好的物质需求.

三是免责心理.部分农村青年结婚过早,尚未具备和拥有成为合格父母的心理条件与经济能力就生育了下一代,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有童年留守的经历和记忆,在亲子分离的成长过程中,内心封闭、孤独,这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格养成均有消极影响.这类父母常年在外,文化上更加认同城市消费主义价值观,而对于家庭责任而言,他们更看重自身的物质追求,与孩子较少沟通交流,缺乏应有的亲情感和责任感.这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形成正确认识的家长,往往容易产生免责心理,导致其主动放弃家庭教育的责任.

(二)教育对象:留守儿童失教、拒教、难教

首先,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和尖锐的代际冲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即失教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父母以物质满足代替情感寄托的教养方式容易使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孩子不知父母赚钱的艰难,只知父母不会拒绝自己的物质需求,一些儿童丢弃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变得贪图享受,甚至沾染拜金主义等陋习.二是是非观念淡薄、无视纪律法规.当孩子做错事后,部分家长不理不睬,不惩罚也不教育.溺爱纵容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则会导致孩子是非不分,任性蛮横,无视纪律法规.

其次,留守儿童拒绝教育的情况时有发生.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内心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人从幼儿时期开始,由于无力、无能、无知,必须依赖父母和周围世界,就会产生自卑感,这种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亲子分离、亲情缺失的环境中,相较于其他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对他人的反应较为敏感,日常生活中较难接受他人的教育与引导.

再次,与失教、拒教相伴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难教.严格管教容易引发儿童的逆反心理,极易造成留守儿童“指东向西”式“对着干”的恶果,甚或是出走、自残、自杀等严重问题.过于宽容又容易导致儿童放任自流,自暴自弃.而学得好无人表扬,学得差无人批评,得过且过,任意行为,会使留守儿童成为“野长”的群体,容易被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因父母缺席而鲜有家庭教育,因过早结束学业又脱离了学校教育,个别“野长”的留守儿童逐步成为乡村混混、问题少年,参与、偷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不法活动,极易出现个体失范和越轨行为,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坠人违法犯罪的深渊,成为较难教正的群体.

(三)替代养育者:祖辈教育之无力、无方、无责

父母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委托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看和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责发生转移,“隔代教育”成为长期的、普遍现象.替代养育者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其自身难以应对的职责,家庭教育无力已然成为一种基本事实.这种无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祖辈年迈体衰、精力有限,对年幼孩子们的关心更多地体现在吃饭穿衣等简单日常生活,无法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和内心情感世界发展等更深层次方面的成长需求:第二,祖辈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素质偏低,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总体规划,难以形成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家庭教育往往是顺其自然,随意性大;第三,祖辈思想观念保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与孩子缺少共同话题,难以参与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中去.

此外,祖辈对孩子教养方式的可选择性不强,无外乎是以下几种选择:第一种是“暴君式”的打骂和责罚.因为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但又不能放弃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有些祖辈教育孩子常常采用打骂责罚的方式,这些方式极易引发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或造成孩子被打怕后自信心受到伤害等问题.第二种是“唐僧式”的劝说、告诫.有些祖辈整天对孩子絮絮叨叨地讲道理,这些说教毫无吸引力,令孩子厌烦,不会产生任何教育效果,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与祖辈之间关系的恶化.第三种是“保姆式”的过度照顾.有些祖辈看到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又同情、又怜悯,百依百顺,给孩子穿衣服、背书包、喂饭、整理房间,剥夺孩子通过自我服务等途径实现自主发展的机会,造成孩子生活无法自理、没有主见、缺乏目标.第四种是“路人式”的忽视.有些祖辈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上采取放任自流的管教方式,由于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仅仅为孩子提供吃穿等基本生活服务,至于孩子的发展成长则任其自然.

比教之无力、教之无方更可怕的是教之无责.替代养育者认为自己力不从心,只是起着监管、服务的作用,缺乏教育的责任意识,有些老人之间还流传着“儿子都靠不上,还靠孙子吗”的观念,从而放弃对孙子孙女的教育.此外,隔代老人也存在非理性溺爱孙辈的现象,据报道,“农民工孩子面临肥胖风险”,源于老人们让孩子过度进食或遭受不健康小食品的影响,同时缺乏体育锻炼的机会[10].“隔代亲”销蚀了监护责任和教育使命.

三、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突围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家庭生命周期、养育结构、代际关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发生了深刻巨大变化,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不断累积,并将通过代际循环的方式对整个农村人口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1].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家庭结构肢解的承受者和最大受害者,其家庭教育问题理应得到各方关注.在农村儿童留守现象不可避免的当下,促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探寻新途径、新方法,而化解、补偿、替代与整合是可供选择几种路径.

(一)家庭成员整体性流动,化解教育之困

家庭成员之间的团聚与亲密交流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父母陪伴儿童成长,给予儿童的不仅要有物质上的保障,更要有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变“留守”为“流动”,促进家庭成员的整体性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 394. 7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 036. 71万人,在初中就读358. 06万人[12].父母应尽可能把子女带在身边,使孩子在精神上有归属、在物质上有保障、在行为上有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发挥父母教育的独特功能.父母带上孩子一起进城,还可以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父母应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第一要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鼓励并扶持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尽量选择就近务工,方便抚养孩子和照顾老人,不能“挣了票子,误了儿子”.

父母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是缩小了家庭教育的时空距离.从空间上看,只有经常接触到孩子,才能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只有缩小空间距离才能缩小心理距离.父母只有与子女在一起,才能见其所长、知其所惑、察其所为,从而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鼓励孩子进步的同时消解孩子成长中的“获得性无助”问题.从时间上看,父母不仅应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同时更要洞察孩子出错、变“坏”的苗头,防微杜渐,发挥家庭教育的“及时效应”,防止儿童发展问题积重难返.

(二)培养“家庭爱”,正确补偿亲情

“家庭爱”是一种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爱”,是不同于一般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爱,是一种超越利益、功利的无私的爱[13].父母应培育与孩子之间理性的“家庭爱”:第一,不溺爱、不娇惯孩子,避免因家长“关心过度”造成孩子自我料理能力的退化,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第二,不偏爱、不忽视孩子,家长在对待男孩、女孩、大孩、小孩时,要“一碗水端平”,避免被偏爱的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也要避免被忽视的孩子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出现反抗、攻击、报复等不良行为,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第三,不束缚、不占有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不应强行将孩子置于自己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不应强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去完成父母年轻时未完成的愿望,不应让孩子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父母如果长期习惯性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会使孩子无法积累有效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无法独立面对困难并做出正确选择.

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共处,利用多种沟通与交流方式弥补其缺失的亲情.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学习,逢年过节带孩子走亲访友、外出旅游,通过诸如此类的亲子活动,给孩子家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父母在外时,也要时常与孩子沟通交流,通电话、,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减轻空间距离对家庭教育的限制和阻碍程度,时常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

(三)家校联动,学校替代部分家庭教育职责

面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农村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家校联系,以丰富的校园生活来弥补弱化了的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关于自我保护、生活自理、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二是在日常管理上,为留守儿童记录成长档案,摸底登记,实现跟踪教育,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通过细化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保证留守儿童之家的开放时间,通过谈心、家访、定期体检等活动,全面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在制度建设上,落实留守儿童“*家长”制,帮助留守儿童补缺补差,通过“一帮一、一对红”“开小灶”等方式,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系制度,通过书信、微信、电话,利用课间、休息日、节假日,让留守儿童定期、定时与家长联系,向其通报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四是引导、号召家长配合学校,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鼓励家长由“他主”走向“自主”,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通过家校合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促进留守儿童教育.

(四)多方发力,整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力量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困境问题超越了家庭所能承受的能力范畴,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关怀的*实质是对失落或被剥夺的应有人际关系的重建和恢复,关怀的实现需要关怀主体对关怀对象的需求给予敏锐关注和迅速回应,因此,真实的关怀应该首先产生并主要存在于熟悉和亲近的人之间,即“关怀始于家庭”[14].在亲子关系维度上,一个拥有父母呵护与陪伴的孩子自然不需要更多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去介入其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中.留守儿童与父母难以团聚,情感纽带断裂、关怀缺位,他们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关怀和理性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尽量让留守儿童寄宿在校内.同时,建立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如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帮助.其次,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解决好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取消城市学校收取的借读费、赞助费、择校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农民工徘徊于城市和农村之间进退两难的边缘地带,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15],但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服务者,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免费义务教育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应有之义.如果消除了入学与择校等方面的限制,留守儿童数量会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自然会缓解或消失.再次,大力发展公益事业,通过“爱心联盟”等措施,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生活关爱、学习辅导等活动,支持并鼓励企事业单位、团体与个人捐资兴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托管中心和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活动场所,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家庭教育困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6 -07 -07(4).

[2]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7):17.

[3]邬志辉,李静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5.

[4]杜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的价值冲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26.

[5]罗琴,胡桂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20.

[6]南方.家庭资源与权力关系——农民工子女抚育策略决策机制的实证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7 (1):78.

[7]张礼,蔡岳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7):64.

[8]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8.

[9]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52.

[10]丁雨晴.农民工孩子面临日益肥胖风险[N].环球时报,2017 -05 -19(6).

[11]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7):6.

[12]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 gov. cn/shuju/content_5209370. htm,2017 -07 -10.

[13]缨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0 -152.

[14]卢德平,商洋.略论留守儿童关怀的性质和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2 -48.

[15]胡恒钊.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断链现象根源探究[J].教育探索,2017(1):32.

(责任编辑:郭彦松)

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留守儿童和家庭教育和新生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家庭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 要文章结合实际具体阐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关改善策略,以促进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要关怀留守儿童,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感化留守儿童,调节他们的心理情绪;鼓励留守儿童,激发他们的学习.

2、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我国农村中,很多人为了生计而选择了进城务工,将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在这类儿童中,存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对人情世故冷淡,对获得的帮助不知道感恩…… 这些孩子入学后,这些不良的.

3、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与 摘要留守儿童虽然不是“问题儿童”,但是其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不容乐观,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加强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口语学习现状调查以山东省华晨学校为例 摘要本论文从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原因入手,以山东省华晨学校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留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情况、家庭教育环境、学校的英语口语教育环境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给予留.

5、 浅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边缘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拟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成.

6、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由于农村劳动能力向城市转移,留下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父母的离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监管,致使安全事故频发 关健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途径留守儿童,其所指向的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