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杂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科研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题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方面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提高学生辨别文化糟粕的能力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语文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8

中学语文教育应提高学生辨别文化糟粕的能力,本文是语文教育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语文教育和糟粕和辨别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大量歪曲传统文化的“伪国学”信息泛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意识与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辨别文化糟粕的意识与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中学阶段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则理应承担起这个迫切却常常被忽视的任务.本文在结合具体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提高学生辨别文化糟粕能力的具体原则与途径,并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做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化糟粕;辨别;途径

关于语文的本质、功能、目的等理论历来有很多说法.有“工具说”,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本质在于人际交往的工具性,这显然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本质与思想内涵;有“文化说”,以捍卫语文学科的文化底蕴为旗帜.但二者都容易走向极端,以至于语文课变了味,变得不像大家心目中语文课该有的样子.所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似乎是当前对语文学科本质阐释较为合理、争议较少的一种说法[1].此外,对于语文本质的探讨也有从单纯形而下的讨论转向增加形而上层面讨论的倾向,“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已到了召唤语文教育哲学到场的阶段”[2].但笔者认为,语文课程论在宏观建构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一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即教师能够立即落实到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下面就将如何提高学生辨别文化糟粕的能力提一些看法和实施途径.

一、梳理课本选文背后的审美倾向

这是总的原则和出发点.我们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非作家本人选择的作品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编者的审美倾向与价值选择,也就是说选本是不能等同于作者的写作与思想原貌的.同样,教材课文的选择也体现了选者深刻的审美倾向,只不过不同于一般的选集——教材选文具有选材范围广、选者多样化等特点,所以我们暂且做出一个预设再进行下一步的讨论,即现行通用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文学、思想和语言的精华,具有审美的参考价值与典范性.事实上理想的语文课本本该如此,但无奈世上的好文章太多,读者的口味也太挑剔,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了这个预设我们不禁要问,即使课文都是典范,中学生了解选文的审美思路与价值观对于辨别文化糟粕又有什么作用呢?

笔者是这样认为的: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只顾被动地跟着老师学习课文,而不会去思考这篇课文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大框架中有什么意义,也不会思考编者为什么会选这篇课文.事实上这些问题可能也超出了中学生的知识范围,看起来没有必要,但作为教师,就不得不在此时发挥好引导作用.因为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思路与价值观,在日后面临形形色色的文章时,学生可以找到一个参考价值来判断这些文字是不是符合我们认为正确的文化观念.此外,目前中学教材也是以主题定单元为主要模式,虽然这种方式有种种弊端(比如忽视语法教学、缺乏难读梯度等),但这对于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教材选文的价值观念及审美倾向是有益的.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例,“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第一单元的课文由四首诗组成,分别是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第一首作为古体的词是为了与后三首形成对比[4].优秀的新诗和旧诗都贵在以情动人,因此,在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诗歌体裁、历史和相关知识之后,本单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引导学生探讨优秀诗歌的必备品质,进而从实用的知识层面上升到审美的层次.在中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我们可能得到如下结论:一是以真情动人.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这一点对于以想象为主和以写实为主的诗歌都是适用的.二是要具有社会性,即有一定数量的读者群体能够读懂并产生共鸣.三是要具有诗化的语言.同样需要说明的是,诗化的语言不等同于华丽的辞藻,前者是从现实真实到艺术真实过渡的桥梁,而后者则是艺术技巧的雕琢;前者的论域是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后者的论域是文学创作的表达阶段,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二、明确教育目的,结合文本适当拓展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学生可能提出完全不一样的观点或另有补充,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怎样把这些看似常规的讨论和我们提高辨别文化糟粕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这一环节,教师自身的学习、阅读与生活经验非常重要,在进行正面教导的同时不妨适当展示反面的例子,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直观面对所谓的文化糟粕,二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弥补长时间理论探讨的不足.但应切记的是绝不能舍本逐末,为了博得学生的眼球而大肆展示与课堂和与教育目的无关的文字与新闻,即教师要充分发挥无意注意对课堂效果的导向作用.比如,针对本单元关于诗歌的讨论,教师不妨以名为诗歌的文字进行反面教育.相对于其它文学体裁,诗歌领域的乱象与争议似乎尤为明显.这与诗歌自身的特点不无关系.首先,诗歌的篇幅相对较短,门槛也较低(写作门槛与作品质量并无必然联系,这里所说的门槛低是针对全民性而言,即人人可为诗,事事可入诗.但不可否认,诗歌的这一特点利弊参半),进而易于传播,这都为利用诗歌的名义制造粗制滥造的文字提供了便利.这类文字通常有以下特点,利用通常看起来毫无关系的意象进行拼凑嫁接,给读者造成审美的迷惑性;其次,语法通常不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甚至西方文字的规范.在语言上,通常会出现繁复和平实的两个极端,即或是辞藻的堆砌和意象的无意义堆叠,或是过于通俗以致难以入诗,但平心而论,前者的危害远甚于后者,原因在于前者是有意而为之而后者可能是限于自身水平而无意为之的.总之,这类文字给人的审美感受最终是疲惫而无任何美感的.这个结果又当以美感缺失为重,因为优秀的典范作品不妨读起来吃力,甚至于常常如此,但它们和文字糟粕的不同恰恰在于审美愉悦性.李商隐的诗歌素有多义难解的特点,阅读过程也不免艰辛,但即使读不懂,可能很多人也会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那翩跹飞舞的蝴蝶似与庄子的灵魂一脉相通;“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关主题,也无关技巧,梦醒到信成,一片真情,纵不知背景也颇为动人……在经历了艰辛的阅读思索后,或者干脆思索也不用,只单体味唇齿之间那文字的跳跃与婉转后,我们总能从优秀的诗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所以,从感性体验上来论,是否获得最终的审美愉悦是中学生判别文化糟粕最直接也是用得最多的方法.当然,“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千首赋而能为之”,以感性的审美愉悦作为中学生鉴别文化糟粕的标准未免过于主观,因为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由此就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老生常谈的一点,即是在老师的指导与推荐下多读经典,当然,何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又是一个问题,本文不予讨论,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意识宽泛而谈.以上是结合了第一单元来谈辨别诗歌领域文化乱象与糟粕的必要性及方法,并提出适当运用反面教材、广泛阅读、紧扣教育目的等方法和原则,其它文学体裁的课文也可加以类推.

三、说说“有什么不好”

中学语文课中,文言散文、古典诗词是考试也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在中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为其重要,并会对每个受过教育的孩子日后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恰恰容易被一些利用传统文化的幌子进行落后文化灌输的人以可乘之机.就身边看到和听说的宣扬传统文化糟粕的事件来看,这些事件的主角和发生特点具有显著的共同点.一是利用教授学者或文化名人的头衔进行舆论宣传以示水平之高.二是利用文化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进行说教以示“血统的纯正”.如近些年很多地方的“女德班”和《弟子规》热.我们并非否定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礼仪与道德,就算是和现在社会不相适应的也不该横加批判,我们应该批判的是:对这些历史上的确存在过的言论加以夸大歪曲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类人;三是以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和文化辨别能力不高的未成年人为对象,且场所往往选在社区,以无偿、公益为名吸引眼球.面对屡见不鲜的类似现象,笔者感到尤为痛心,进而是担忧,这就回到了文章的主旨,该如何教会中学生辨别落后文化甚至有害文化的能力.我们深知这并非一日之功,但却少之不可,名之曰情势危急也不为过.我想,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或者说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说说有什么不好.从小学的语文一直到大学语文,我们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大抵在说“有什么好”,但对于文本,特别是古代的文本缺乏一种质疑的勇气,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有太多“被经典化”的东西,这其中当然有的确优秀而以前被忽视的典籍,但也有真正的文化糟粕与落后文化.因此,中学生在阅读一部经典时,有必要适当了解其接受史与版本常识,因为有时甚至不同的本子都会对原意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必要时,也应当了解一些古籍阅读的常识,因为有些本子实在很低级甚至是前后矛盾.这点很多有校勘记的书目可以看得很清楚.

四、提高辨别意识,学点逻辑常识

能力的执行当以意识为前提,但意识与能力在很多时候并不对等.因此,在多措并举提高学生辨别文化糟粕能力的同时不应忽视辨别意识的培养与发掘.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学生,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落后文化与有害文化离我们很远,殊不知它们就潜伏在身边.实际上,提高辨别意识就是为学生的落后文化抵抗力打疫苗.教师应提醒学生,此类歪曲传统文化的信息与思想多有逻辑上的谬误,并指导学生学点逻辑常识,这可以参考贝克提出的认知歪曲的五种形式,即个人化、随意推论、选择性断章取义、夸大或缩小、极端化思维[3].其实歪曲误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也不外乎这几点.举个例子,道家哲学在民间一个很普遍的印象就是归隐、逃避,甚至不思进取,这种歪曲造成的文化误解不外乎是断章取义和夸大或缩小这两种思维谬误造成的.因为这种观点只看到了庄子冷眼观世界的冷峻性,却忽略了其对人世热诚的关怀与至情,究其原因在于无视庄子思想产生的昏上乱相的时代背景,违背了思维的严密性.

此外,监管相对较松的网络媒体也易于成为落后文化思想蔓延的渠道.以笔者看到的一则新闻为例,2009年总书记在讲话时提到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后被一位党校教授往《弟子规》上附会,到了2013年,内容没有变,却被人肆意改为《:童蒙养正宝典〈弟子规〉》,到了2014年竟摇身一变成为“2009年,同志在党校发出了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读弟子规的指示”.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瞠目结舌的思维谬误实在低级,但却为我们培养学生糟粕文化的辨别意识提供了范本与镜鉴.

以上是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强调辨别文化糟粕的能力这一思路的初步构想和思索,不免挂一漏万,有所不妥.但不论途径如何,我想这一主题自不应被忽视与埋没,它与时代息息相关,更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思想与价值观.面对文化多元的时代,语文教育面临多种出路,但教会孩子在面对落后文化的时候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与辨别力,实在该提上日程了,这样才能确保和好人相处多了,偶遇一坏人时能擦亮眼睛.

参考文献:

[1]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马进:《教育与存在:语文教育的存在论阐释》,湖南师范

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3]张艳:《刍议合理情绪疗法与贝克认知疗法的异同》,《高

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作者单位:安徽师大文学院2016级卓越班)

[责编张应中]

此文点评:上述文章是适合语文教育和糟粕和辨别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语文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语文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山东省成武县苟村集镇中心小学 刘亚关键词语文课堂 思维能力 提高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A008901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

2、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方面相比于传统教育中要更加的重视 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是否成功……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深入到小学.

3、 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应用能力的策略 在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让学生敢于说出来的同时,有方法、有技巧 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4、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尽管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千百万基层教师决不可能从这几十个字.

5、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现在的社会发展,关于语文的教育在学校中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家长和老师们对于数学和英语这两门课程非常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能还会限制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一定.

6、 有效提问,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便是从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继而转变为素养教学 由此可知,语文教学课堂已逐渐成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阵地 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