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电影的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电影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电影市场杂志属于几级期刊 中国电影论文 花木兰电影中中国元素论文目录

中国电影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广西电影:中国电影在地化建构的实践和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中国电影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6

广西电影:中国电影在地化建构的实践和,本文是中国电影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广西电影和建构和实践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自从电影漂洋过海落地中国,中国电影就开始吸收本土资源、探寻适合中国国情、打造民族特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与西方电影形成的集中性、集团化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不同,中国电影将触角深入到各个具体的地域省市之中,形成了从中心城市到省市区域全面展开的电影格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集中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以及香港等大中城市,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市民为主要接受群体的电影文化格局.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集中规划、布局和管理,以全国各省市为单位,成立了二十多个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这些制片厂改制为电影集团(公司),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进行电影的制作与生产.由此,中心城市与各个地方的电影制片厂(电影集团、公司)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构成了现代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在众多电影制片厂(集团、公司)中,广西电影制片厂以及之后改制的广西电影集团即是地方性的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制作机构,其历史发展过程兼具地域电影独特性与国家电影的普遍性.因此,以广西电影制片厂(电影集团)的电影生产现象为例,探讨中国电影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通过广西电影实施在地化建构的过程及其前景,探寻中国电影与广西电影之间的关系,这些对广西电影未来的走向和中国电影产业生态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电影的前身

在20世纪初,随着机械化的便利和商业利益的驱逐,电影已经在地处边疆的广西境内出现.1903年,“由在北海行医的英国医生、法国驻龙州领事馆首发其轫,带放映机、影片到北海,在领事馆及教堂放映无声电影”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西各地已经建起“钟声电影院”“中山戏院”“中华大戏院”等剧院,开始营业性的播放电影.但是由于主流政治文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电影的题材与内容都是反映中原地区的故事,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未进入电影创作的视野.1933年,上海艺联影业公司出品了刘呐鸥编剧、杨小仲导演的《瑶山艳史》,这是在广西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光和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其商业化的制作和运作方式使得影片在当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出于软性电影一派要“开化瑶民”“沟通文蛮的分野”②的意识形态偏见,电影用猎奇式的手法对于少数民族进行了“歪曲与误解”.但在广西实地取景拍摄的《瑶山艳史》使得电影的触角延伸到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的开采和表现对象上的拓展,对电影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1933年,由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桂系四集团部政训处的电影队成立.“其宗旨为广西宣传民团建设,歌颂广西新政成就.先后拍摄过广西的游行、《瑶山艳史》、《修建湘桂铁路》等.”③1935年,电影队拍摄的纪录片《七千俘虏》在南宁制作完成.电影以红军长征中与桂军在全州、兴安等地交战为背景,以纪实手法虚构、鼓吹桂军的功绩,是白崇禧“借共胁蒋”的“杰作”.由于影片内容捏造事实以及涉及意识形态立场问题,该片未能留存,但却掀开了广西电影制片史上的第一页,对广西电影未来的发展具有新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抗战全面爆发后,原先集中在东部地区的科研、教育机构及艺术社团内迁,大批学者、艺术家云集西部边疆地区.广西桂林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战乱丛生内地宽松的政治环境,聚集了大量的文化团体和大批的学者、艺术家.他们在桂林组织文艺宣传队、出版书籍、创办刊物、排演话剧等,积极进行爱国抗日活动.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桂林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战文化城,影响全中国、震动世界.一方面,当时的抗日组织和积极分子通过放映队在广西城市、农村各县放映电影、演出短剧,有力地推动了桂林抗战文化的发展.放映队的工作不但加大了电影的传播力度,使得即使是在战争险恶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之下,中国电影依然能坚持运用影像艺术独特的功能,发挥电影应有的作用.同时在放映队的实践活动中“从这些队员中大约也培植了些电影工作人员出来”④,为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准备了后备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破坏了电影的拍摄条件,一批文艺工作者如夏衍、田汉、艾芜、艾青、欧阳予倩、司马文森等积极投身戏剧活动,他们“把舞台当作炮台,把剧场作为战场”,通过戏剧宣传抗日救亡,宣传爱国主义.这些戏剧创作与演出给予了当时的文艺工作者诸多经验与营养,“为反身回到电影创作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储备”⑤.除此之外,广西独特的地域环境、边远地区民俗风情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艺术家打开了一个蕴含着地域性与民族性相互融合的新的艺术空间.这些丰富的资源与文化体验不仅为电影艺术家提供了题材的参照和借鉴,提供了新质的文化内容,也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潜在的转化成其创作艺术世界的一部分,为电影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新鲜的养料和具体的经验.

在20世纪的前半期,中国电影处于萌发阶段,不断在摸索和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与方式.由于国家经济的贫瘠、政局的混乱以及战争的频发,电影的发展处于摇摆不定、格局不稳的状态.因此,在中国偏僻城市的广西,电影并没有获得在本土制作、持续发展的机会.但是,电影在广西的地域推广、传播为中国电影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土壤和适宜的文化环境,广西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异质的民族元素,这些为中国电影的在地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奠定了良好前提和基础.

二、广西电影在地化的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电影的发行与推广的力度,广西电影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1950 年,国家设立了广西发行影片的派出机构——广西电影公司.随后几年,又在广西各市、县设立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随之,各地区也纷纷建成了电影院,“1953年电影院增至28 家,1965年达到108 家”⑥.随着电影行业的兴起,也为了电影事业的协调发展,国家根据各个地区具体的情况和需要,统一布局与规划,建立了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电影制片厂.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南宁成立.成立之后,广西电影制片厂采取选派人员到有经验的制片厂学习,同时也借调经验丰富的导演来拍片的电影制作方式,积极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片、译制剧情片.1960年,广西电影厂与长春电影厂合作拍摄了《刘三姐》.在拍摄过程中,编剧乔羽,导演苏里和作曲家雷振邦深入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多方深入的考察,从壮族民间故事、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刘三姐》在广西桂林进行拍摄,“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编导以独特新颖的样式和风格,让刘三姐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与优美抒情、悦耳动听的音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和谐地融为一体,为古老的传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⑦.虽然影片的拍摄最直接的原因是完成加强新中国民族大团结的政治任务,但是在完成民族团结叙事的同时,《刘三姐》向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展示了广西地区“山美”“水美”“人美”的少数民族生活,并且与同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优秀作品一起,拓展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格局,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品质.因此,广西电影制片厂在完成了特殊历史时期国家所赋予的制片任务的同时,还努力找到迥异于其他区域电影制片厂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后,国家给予了地方电影制片厂充分的主动权,各地区电影厂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在80年代,一大批导演如郭宝昌、吴荫循、曾学强、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陈凯歌等先后加入、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创作.“陈道明、陶泽如、李保田、王学圻”等青年优秀演员也纷纷出演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影片.来至各地的电影人汇集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形成了一个电影文化共同体.他们一方面积极和其他地域的电影厂合作,注重开掘、整合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将传统电影的经验运用到区域电影的制片之中,拍摄了一系列受民众欢迎的影片.另一方面广西地区的包容性,给来至各地的电影人充分施展拳脚的空间,激发了电影人创作的主体意识,他们立志要打破传统,拍摄出不同主流地区的电影.张艺谋在《一个与八个》的摄影阐述中说道:“在艺术上,儿子不必像老子,一代应有一代的想法.”⑧在这种大胆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鼓舞下,广西电影制片厂于1984、1985两年之间,推出了《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引起极大反响的作品.“《一个和八个》气势汹汹地出现在中国影坛,以其凌厉的画面和反常规的电影语言完成了中国电影的一次属于第五代的基因突变.”⑨“《黄土地》不仅标志第五代导演群体的诞生,而且以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电影语言,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⑩两部影片在影像美学和文化思想的革新,把中国电影引向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另外,广西电影制片厂还推出了独具新意的三部少数民族题材的探索作品:郭宝昌的《雾界》、李小珑的《神女梦》和《鼓楼神话》.除此之外,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台儿庄》和历史人物传记影片《周恩来》等其他类型的影片也获得了成功.“在2005 年中国电影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中,全国评选出的中国电影百年一百部经典影片中,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血战台儿庄》和《周恩来》四部影片入选.广西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电影史上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导演’和‘探索片’的摇篮.”如果说早期的广西电影和其他少数民族电影一样是因袭传统潜在的、非自觉的艺术审美追求,“是对十七年电影在空间上的补充和拓展”.那么80年代的广西电影在经历自觉化的、群体性的多样化实践与探索之后,已经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格的鲜明特色,其影响力辐射到全中国,使广西从边缘成为中心,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这一时期,广西电影成了电影文化边缘的地域一个极具吸引力和影响的‘中心’,它是在与外界的合作和坚定地挖掘广西自身的文化资源而不断开拓新的文化空间.广西在电影方面的成就正是将自身的资源和外部资源成功整合的结果.”可见,广西电影厂一方面与主流电影血脉相连,将传统电影的美学精神、文化观念思想融会于地域电影的创作之中不断发扬.另一方面,广西电影虽然地缘偏僻却有全国性的视野,它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敢闯敢做,既汲取广西本土文化,又吸纳现代新锐文化资源,以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打造了富有文化竞争力和商业影响力的品牌,为中国电影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从1990 年开始,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之后,中国电影转型面临市场,接受商业经济的挑战.不仅广西电影,整个地方性的电影制片厂都遭遇生死转变的考验.虽然广西厂也在走合拍道路,但随着国家不再计划指令拍摄、地方经济难以扶持,加上电影厂已有的人才流失,经营理念单一,广西厂未跟上电影市场的发展步伐,整体不断下滑,到2003 年底总负债达四千万元.2007年,广西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为广西电影集团公司,开始走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转企改制后,广西电影集团公司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策略,经过几年的凤凰涅槃,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重新迈上了发展的道路.

三、广西电影在地化建构前瞻

广西电影是中国电影整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个体发展的历史来看,广西电影制片厂和其他各地的电影厂一样,从建立到发展,无一不体现着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府的政策、经济扶持.从电影整体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全国诸多电影厂中,广西电影有自己独特的制作特色,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品牌输出,广西电影的萌发、兴起、遭遇的危机与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在地化构建的一面镜子.因此,在新的世纪中,将广西电影的发展放置在中国电影整体发展生态格局中,考虑既保持其个体独有的地域特色,又保持其普适价值与经济发展活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一)改变观念——突破地域限制

长期以来,国家的顶层设计、学术界的思想观念以及广西电影的定性思维都习惯于把“地域性”“民族性”这种原生性因素作为其立足和发展的定位,或者将之作为一种影像标签、叙事策略贯穿于电影的创作之中.新世纪以来,虽然广西电影制片厂改企换制为电影集团,但是国家和广西电影集团的这种观念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2009年的《寻找刘三姐》是国庆献礼片,虽然影片是以商业化的模式来进行拍摄,但是由于过多的担负展示民族文化的任务,以至于影片本身的故事性被削弱,影响了电影整体的质量.

诚然,广西本土的社会生活、观众市场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在地因素是广西电影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广西电影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也形成了广西电影特有的本土性、民族性特征.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各地的“趋同性”“同质化”越来越普遍的当下,广西少数民族的异域生活和民族资源具有天然的优势.“让电影更多的表现了‘新鲜感’和‘陌生化’的民族特色.”广西电影向来重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表现,形成了一大特色.但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广西电影要“走出去”进一步发展,就不能过分注重本土文化,局限于本土市场.“由日益普遍的媒介产品跨国流通培育出来的新一代电影观众已经越来越不再认同对民族电影和外国电影的双重标准.民族电影再想完全‘自外’于‘世界’已经越来越不再可能.”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广西电影要准确处理好“民族性”“本土化”的观念.一方面,广西电影要具有区别于其他电影类型的优势,要深入到深层文化领域中去把握本民族精神与灵魂,另一方面,不要把本土化、民族化做硬性的指标摊派和概念化的图解,要与时代结合,把握观众心理,通过故事来传达观念,传递思想,以强而有力的新形式真正创作出为观众喜爱、受市场欢迎,主流价值、艺术性、商业性有机统一的优秀影片.

(二)推进电影类型化发展,加强市场化之路

从广西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文艺性的探索片,一种是具有故事性商业片.广西电影制片厂曾在两种类型的影片中都有获得成功的经典性的代表作.新世纪以来,广西电影依然在坚持文艺片的探索.2010年《碧罗雪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包揽四项大奖.但在获得艺术的认可的同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票房的尴尬和市场的压力.除此之外,广西电影也在寻找商业类型电影的发展道路.但目前为止,广西电影的商业电影在市场的探索不尽如人意.在市场经济时代,广西电影要想不被边缘化、不被淘汰,就必然要进行市场化的探索.“少数民族电影再也回不到与市场无关,以边缘、另类、无功利性自居的时代,而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上市场化之路.”因此,在坚持文艺片的探索,不断创新提升电影质量的同时,广西电影的发展必须加强商业观念,把握艺术与产业之间平衡,形成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和运作规范,“才能建构一个全球性话语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在社会公益和文化市场之间达到平衡的电影生态”.实现从“地方”“小众”“边缘”到“全球”“大众”“主流”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建电影文化共同体

广西电影属于地域性的中小型电影制作机构,这决定了广西电影必须寻找与其他电影制作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广西电影最早进行《刘三姐》的影片拍摄开始,就是与长春电影制片厂联手合作.1980年代,广西电影制片厂就与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的影视单位和艺术家进行过合作.1990年代后,广西电影制片厂与其他电影厂(电影集团)合作拍片的成分就更多了.2011年广影集团成立后,随即加入了由西部电影集团、峨眉电影集团发起的由潇影集团、珠影集团、河南影视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江西电影制片厂等中*集团组成电影集团联盟.广西电影与其他联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互相合作、共生共建,共同促进中小型电影集团整体的发展.除此之外,广西电影还积极“走出去”的策略方针,与国际影业公司进行联合拍摄.2014年的《夜莺》是“2010年中国与法国签订电影合拍协议后,两国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获得第54届捷克Zlin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鞋奖”,中澳电影节夺最佳影片.这是广西将自身的资源和外部资源成功整合,“走出去”的第一部影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就目前而言,中国电影的发展仍然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地域电影的走向对中国电影格局的调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新世纪以来,党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西部城市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因此,广西电影集团应该利用这大好的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与国内外的影业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当然,这些还需要电影创作者、经营者、管理者以及理论研究者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注释】

①邢永川:《民国时期广西电影传播初探》,载《文化与传播》2016年第12期.

②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290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③赵平:《〈七千俘虏〉影片出笼内幕》,载《文史春秋》2001年第1期.

④舒文:《抗日战争中的放映队》,载《新文化史料》1994年第3期.

⑤安燕:《抗战话剧对大后方故事片及“战后新电影”的影响》,载《新闻界》2011年第6期.

⑥何东升:《历史语境与现实关照——广西电影发展史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⑦陈景亮、邹建文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精选》第二卷(下),2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⑧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⑨孙献韬、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下篇),11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版.

⑩饶曙光:《人民日报:陈凯歌,从〈黄土地〉走来》,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918/c1003- 25686666.html

覃咏梅:《广西电影何去何从》,见《广西日报》2006年2月28 日第11 版.

李二仕:《地域文化与民族电影》,载《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张颐武:《“广西电影”的启示》,http://zhangyiwu.blog.caixin.com/archives/31057.

饶曙光等著:《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23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第1版.

钟大丰:《从“自外”到“融入”面对全球化浪潮的亚洲电影》,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安燕:《观念的徘徊: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迷思》,载《学术界》2018年第5期.

李道新:《多样性文化与中国西部电影生态系统构建》,载《电影艺术》2012年第2期.

刘豫:《广西电影集团出品中法合拍片》,载《南国早报》2014年8月12日.

(熊立,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本文系2018 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YB201827)

综上资料,本文论述了关于中国电影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广西电影和建构和实践相关中国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蓬勃之电影市场下的另辟蹊径低成本电影的高能化产出 铃华健中国电影市场自2013年开始,平均每年电影票房以30的惊人速度递增 2015年更以430亿完美收官,众多外媒大胆预测,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将直接赶超北美,将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

2、 这样的重拳出击只能落空评《中国必须再儒化:大陆新儒家新主张》 近年来,“大陆新儒家”日益热闹,从被动地被命名到主动承担此名,从与港台儒者展开论辩到不久前“重拳出击”,其中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气魄承当,真有横绝一世之姿 .

3、 资源决定:中国去煤化行不通 本刊记者 叶晓婷 季天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被“十三五”规划列为国家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之一;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电影的幽默化表达方式 电影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艺术体现 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流派的电影的产生绝不单单取决于电影本身,它都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都市电.

5、 私语化:中国作者电影的叙事解构以《八月》为例 【摘 要】“私语化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界出现在的一个现象,直到21世纪初有人把这种现象映射到电影上,自此“私语化”这一概念成为电影在作者表达上的.

6、 从《暗花》看九七后香港电影的寓言化叙事 摘要暗花彰显了游达志的鲜明风格,是银河映像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它不同于香港其他同类警匪电影,它是一部阴冷的电影,阴暗的光线、紧迫的剧情与人物内心的挣扎,让片中所有人都带有阴冷的风格 导演用犀利的影像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