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旅游的论文 乡村旅游的文献综述 乡村科技杂志社 乡村旅游概念的参考文献 乡村教育论文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方面论文范例 与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类论文范例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2

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本文是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乡村举起烛光和荒芜和烛光类论文范文文献.

一位女人的受难之年

不能说,一九五八年/马坊是否丰收?我从母亲的身体上/确实掠夺走了,她精神里剩余下来的金黄/一生在乡村,热爱命运的女人/收割完最后一垄麦子,也把我/收割在她的衣襟里/这年五月,一个村庄的肤色/不像麦子剥去麦芒的肤色/不像我剥去胎衣的肤色

这是我出生的年月.

不管这一年,对马坊这片很少有些声色的土地,意味着怎样的进化,但一对中年夫妇的命运,被一个迟到的人改变了.尽管这一年的中国,在许多人的肌体里埋下悲剧性的种子,使他们后来活得都很苦.

这对中年夫妇,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

这个迟到的人,自然就是我.

如果上苍暗示,由于我的到来,一户人家会忘掉日子的贫穷,而开始有精神地生活,我会在胚胎里,就开始缩短一个生命所需要的时间,加快或省略成熟的一些过程,提早来到他们身边.遗憾的是,他们可以创造生命,但不掌握生命的.我也一样,可以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地方出生,以至成长,但不由自己决定.

其实,这一年他们活得很苦,我的无意识的到来,加重着他们在生活中的苦难.母亲一生都爱这样叙述:麦子快要黄了,儿子快要出生了,我快要活不过来了.每次叙述的开头是悲惨的,但结尾还是幸福的.因为在她用尽一生的时间,都不可能走出去的马坊,必须有一个为她送终的儿子.这是土地写给庄稼人一贯的遗嘱,她只能听从这样的口唤.

我不敢问母亲:1958年,马坊是否丰收?

我隐隐约约地记着,她说过我在她的身体里,是一种喜悦,一种恐慌,也是一种负担.她凭着女人对于生育的本能,感觉我会是一个男孩,但这种感觉,已让她几次失望了.还有,一个村子的人,都在田野里热火朝天着,她不能因为我就要降生,而离开农业这个大集体.她必须到田野上去,必须把一个孕妇残余的力气,拿出来献给人民的公社.因为在当时,只要一个人的身子能挺得住,绝对不会想象,这是一个统一的集体,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专制,甚或认为人活在这块土地上,要追求集体的幸福,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后来的内疚是,我不应该在母亲最困难的时候,躺在她的身体里加重这种困难.我在十个月漫长的时间里,从她贫穷的身体上,确实掠夺走了她的一切,包括精神里,剩余下来的金黄.因为一生在乡村,热爱命运的母亲,收割完最后一垄麦子,也把我收割在她的衣襟里.这年五月,一个村庄的肤色,不像麦子剥去麦芒的肤色,不像我剥去胎衣的肤色.由于有了我,母亲觉着这一年,是她活得最幸福的一年,一些缺吃少穿的事,她能应付得了,至于更大的问题,在一个乡村女人眼里,都比儿子小得多.在此后的三年里,母亲和我们,在马坊这块一直不算贫瘠的土地上,遭遇了罕见的灾荒,差点从饥饿里走不出来.

母亲有时也怨我:这是一个什么命的孩子,出生就带着年馑.

是啊,我在收麦子的日子里出生,却没有带来一把像样的麦子.

更为困难的是,在我出生月余后,远在外县的羊毛湾水库急着上劳力,父亲和饥饿的村民们,像一群羊一样,被驱赶着离开村子.没有人照顾,母亲只有下到地上,在身体没有恢复过来时,就开始在屋里接触水火,在屋外迎风生活,落下一身的月子病.可以说,我的出生,为母亲在精神上带来喜悦,也为母亲在身体上带来灾难.在她晚年,每遇头疼、肩膀疼、手腕疼,都像在我身体的某个部位,抽骨连筋地疼.甚至母亲在那年冬天的去世,也是由于老病头疼的发作,由早上到子夜,随着一场飘飘缈缈的大雪走了.

我也不敢问母亲:1958年,是否有过幸福?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她从上苍手里,要到了儿子.

所以母亲在世时,并不在意这一年有多苦.这是真的.一个依靠土地、粮食和儿子的农民,她的精神层面里,很少有超出这些东西的存在.况且时间,已经在她本来就很平坦的心上,把一切生活的起伏,都完全打磨平了,包括那些埋在心里的仇恨,都不再有心思去记忆了.而事实上,她的心里能装得下很多的苦难,却从不装一件仇恨.她的一生,没有仇恨过谁.

要说她还在意什么的话,就是那一年,家里凡是铁制的东西,都被拿去炼钢铁了,包括吃饭用的铁锅.她怎么也想不通,能不让人们在家里做饭?特别是庄稼人,白天在田野里劳动,晚上在屋子里睡觉,一天三顿饭,在自己家里做着吃,这可是开天辟地的事,是神的安排.当然,如果不是我的出生,她或许认为这样也热闹.她以为,农家过日子,屋子里只有烟熏火燎,才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在一个女人的月子里,家里不动烟火,也听不见锅碗碰撞的声音,她真害怕,这样冷清的日子,会伤着孩子.真的,她一直为我长得单薄、身子不结实而忧愁.母亲认为,长得结实的人,既要吃饭 ,也要吃铁,我出生后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特别是铁,吃饭的铁锅都没有了,在那样的年月里,人又能从哪里补铁呢?

这件事不只在一个时期里,折磨着我们.

也在一生中,折磨着我的母亲.我在长身体时,没有很好地得到生命需要的养料,她以为这是她的错.在后半生中,她像赎罪似的,拼命为一家人积攒粮食,特别是麦收时节,她用一双小脚,能跑到几十里外的后山去拣麦穗.母亲拣麦穗的身影,一直是我记忆她时的最佳切入点.长大后,第一次看到米勒的画,我是掉了眼泪的.我以为米勒的一生,是在代替我们这样的人,为所有的母亲造像.我还以为《拾穗者》中那位弯腰的女人,就是我的母亲,她那时就穿着那样粗重的土布衣裳,在遍地麦子的田野上,每天从日出,走到日落.

因此,母亲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不用画家着色,都有麦子虚幻的金黄.

随着这样的金黄,一年一度的消逝,土地从形体上开始消瘦,而我的母亲,是从精神上开始消瘦.写到这里,我的伸向马坊的笔,突然在墨水里和我一起哽咽.因为谁都知道,她们体内的铁,从底层被冶炼完了.

这一年,在带给母亲喜悦的同时,把一身的痛楚,很不讲情理地,带给一位很普通的乡村女人.而乡村精神,在我一直很消瘦的身体里,更像1958年的痛楚,静悄悄地和麦子,也和母亲的目光,一起残留下来.

在随时光流逝的过程中,有一天我终于感觉到,要很好地理解母亲,理解乡村精神,必须回到1958年去.

这一年,不只是一个生命的出发点.

更是母亲,作为一位女人的受难之年.

离他们额头上的盐远了

连一群羊,都懂得的事情/埋头劳动的人,就是不懂/他们只记着,羊群一生在乡野上追逐水草/却不知它们从干崖下,也会舔食/泥土私藏的,一些神秘的盐/我发现,缺少盐和缺少粮食/同样会让乡村/从内心受伤

劳动者把形体,这么简易地放在土地上.

或握一把铁镰,或扛一把铁锨,或扶一把铁犁,总之,在他们把形体,放在土地上的时候,总有一把带铁的农具,成为他们的另一种支撑.他们的简易的形体,因手里的农具的古老,而获得土地的普遍认可:让他们一生手握农具,在自己广袤得也失去形体的地方,纯粹收种一些五谷.

这就是乡村的主体:人、土地和农具.

而最终的维系物,是用劳动获取的粮食.

介乎于人和农具之间,还有一群喂养在土地上的牲口.对劳动来说,它们的力量,更多时候是超越人和农具的.我在马坊的成长中,没有积攒下多少乡村生活经验,倒对那匹栗色的马,有过一些追慕英雄一样的情结.许多人见过,为了看栗色的马吃草,我是一块地一块地地跑过去,看那些苜蓿花,在它的嘴里发出草的清香.

有一天,我在那匹栗色的马的额头,发现一些从缎子一样的皮毛里,拥挤着滚出来的汗水.它的晶莹,它的透明,让我看出草色在马的身体里,怎样健康着它的生命,并透出一身的野性.我被马粗重的呼吸所感染,像要揭示它皮毛里面的秘密似的,用指头接住一滴马的汗水.这不是想象,这是在乡村生长的孩子,可能都有过的一些荒诞的经历.乡野的丰富和单调,生活的快乐和沉重,成长的自由和压抑,让我们在什么面前,都想模糊地显示成长的勇气.告诉你,我们生来就敬仰乡土上的万物,我们从田野里回来,嘴唇常常被草木染成绿色的.我们的嘴唇、呼吸、笑声以至泪水,经常在一些草叶上流连.我们一身的野性,更多是从草木的苦涩里得来的.因此,这一滴马的汗水,就必然要与我的舌尖遭遇了.

一股咸涩的味道,一股盐的味道.这些浓缩在我们饭食里的盐的味道,居然在栗色的马的身上,也存在着,并且存在得这么美丽.

我在跟随父亲放羊的日子里,有时发现羊群会集体离开草坡,拥挤在一块悬崖下,拼命地舔食着什么.等我走过去,羊的口水,已浸湿了大片的崖土.再仔细看,这些干燥的黄土上,有洇出的白色的痕迹.盐,这些被泥土私藏的很神秘的盐,让没有言语的羊用嘴唇发现了.我那时意识不到泥土也是有血液的,而盐就隐含在其中,再通过庄稼传输到我们的身体里.有时,也渗出潮湿或干燥的地面,在空气里蔓延.

只想到那是泥土,在时间的压迫下潮出来的遗物.

我也在父亲的衣裳里,发现盐对土布的浸蚀.这种浸蚀是没有仇恨的,是对劳动的一种苦涩的记录.那是夏天,父亲背着山一样的草捆,用尽腿上的最后一滴力气,迈进一扇古旧的大门.在太阳的垂直打击下,他被身边的草捆衬得更蔫了.他需要吃一阵烟的工夫,来为处于劳动状态下的身体减震.然后,随着身上的汗滴的消退,他会脱下那件混合着青草气息的褂子,把它凉在院子里.接下来,是阳光聚集在这件褂子上,从一道道细密的布纹里,把那些来自父亲身上的汗水,晒成一坨一坨没有形状的盐.我摸过阳光晒过的父亲的褂子,是一种割手的粗硬.土布的柔软和弹性,早已在这些劳动过程中,像父亲的骨头一样,被慢慢地粉碎着.我由此意识到,一个人在田野上劳动,就是挥发他身体里的盐.也只有在身体里藏下足够的盐,才能在阳光和庄稼的覆盖中,挺直劳动者的每一天.

乡村生活中,缺少盐和缺少粮食,同样会让我们从内心受伤.

一些在关外背盐的事,让马坊人从最封闭的状态下,向西沿着一条叫古丝绸的路,打开家园的一角.他们怀里没有丝绸,他们背上只有粮食,他们知道这个方向上,有盐在大地上等着他们.背盐的路是漫长的,几个月的行走,就是为了给村庄背回褡裢里的一砣青盐.也有在背盐的路上,没有走到盐的身边,却把一身骨架堆放在路边的人.对盐的理解,我不及在马坊生活了一世的母亲.她不会面对盐,说出埋在心底里的敬意,但她在肢体语言上,每天对盐都有一些仪式要重复.每天早上要擦的第一个器物,肯定是那个盛盐的瓷罐.每天做饭前,先把一撮盐从瓷罐里,用两个指头捏出来.瓷罐摆放的位置,也在厨房的最鲜亮处,有好些年,就放在祭灶爷的地方.

透过通体晶莹的盐,我也从它的苦涩里,发现劳动不光是一件让劳动者生死疲劳的事,也是一件让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开口、简单歌唱的事.

要知道大地上,草木的身份贫贱,劳动者的身份贫贱;草木的伤势严重,劳动者的伤势严重.映在一群羊的眼里,或者那匹栗色的马的眼里,一个劳动者,生命中有多少盐,能让日出蒸发到日落?

对于劳动者,汗水会弥漫在周身的每一个部位,但我发现,汗流在额头才像汗,才能引起我这样的联想:额上的盐.

这些在马的额头发现的盐,在父亲的额头上见得最多.但我不想把这样的盐,放在他的额头上去写,因为他的额头的粗糙、黝黑,还有尘土的日夜吹拂,还有肢体的摆动强度,使它们渗出来时,像没有形体的雨水,在额头横溢,像在继续强化着劳动的紧张和艰辛.而这样的盐在母亲的额头上,就变得美丽多了.望着它,劳动虽不会被美化,但它带来的紧张和艰辛,会被舒缓许多,淡化许多.

我曾在麦田里,多次看见母亲抬起头,一只手握着镰刀,一只手遮在眼前,她要缓解弯腰割麦时的喘息.她长久埋在麦垄里的额头,突然被阳光照亮了,那是一层细密的盐.我知道,这是母亲身体里维系生命、力量的贵重元素,为了生活,她必须一滴一滴地消耗它.因此,望着她的额头,我的目光里,总有一种疼痛,像把盐撒在伤口上的那种疼痛.

这些年,我离马坊远了,离父母额头上的汗水远了.离那匹栗色的马的额头上的汗水远了.应该是离他们额头上的盐远了.

也离那群在土崖上发现盐的羊群远了.

但粮食里饱藏的他们额头上的汗水或盐的气息,我没有远离.一年中,我要从马坊带回一些粮食、蔬菜和瓜果,因为我的胃里,始终需要这些故乡的物产.有了它们,我生命里一刻不停地呼吸,就与马坊畅通了.

与他们额头的盐,也应该畅通了.

额上的盐,不要告诉我:这不是盐应该闪亮的那一面.

我的发现,已滋养了我这么些年.

每次抬头,故乡给予我的一切,就像浓缩在一个人的额头上,就像一些晶体的盐.因此,只要还有一些机会,能再一次真实地生活在乡土上,我就知道把目光,始终放在劳动者的形体上.

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

我不怀念,母亲在世时/乡村里的清贫/那些响动在,时令深处的/一些大自然的节奏,应该是阳光带着雨水/朝向大地的朗诵.我不出声/也能听见,皮肤或骨头在哪里生长/又在哪里,发出一个人的/光芒

乡村的荒芜,是从路开始的.

在通往马坊的路上,我的目光突然瓷愣起来.没有一棵树木的遮蔽,人就像裸在乡村的土路上,让阳光垂直着打击.尽管村子、田野,还有田野里的庄稼,都亲人一样地等候在我的身边,但因缺少一些树木的引领,我和它们的距离,也就像我写作《纸上长安》时,想起自己和唐朝的距离,是一样的遥远.

我与马坊,应该是没有距离的.因为这么些年,我在这里吃过多少粮食,穿过多少衣裳,是斤和米这些简单的计量单位算不出来的.就因为见不到那些在乡村的土路上,曾经陪伴我走动的树木,这些很有分量的东西,似乎不那么重了.我也只有回到心里,一个人问自己:

那些树木呢?那些树木下的阴凉呢?那些阴凉里的遮蔽呢?

对于一座村子来说,树木是一些超越庄稼,有着自己神位的植物.它们至死守护在村庄的周围,老让你觉着,被树冠遮蔽的房屋下,生活像风拂过树叶,总是在大地上不停地响动着.有些人家,甚至把树木当作逝去的亲人,让它们代替祖辈的身影,热烈地站满房前屋后,为的是在家族血脉的延续中,不忘掉每一个慈祥的面孔.因此,和大地上所有的村庄一样,马坊是一个被树木围着的地方.它的浓郁的阴凉,是我们分享过的另一种幸福.

就在这条伸向村子的路上,它彻底地消失了.

这让我从大地的主动脉上,看到乡村的荒芜.

我不能不心疼.这些年生活在西安,也听说过村里的一些事情,也清楚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整个中国乡村的付出,是连骨带筋的,那就是土地的被遗弃和被荒芜.我能想象得到,随着土地的不断失血,马坊的脉气,是怎么从田野上开始荒芜的.比如劳动,很难再有人群的场面出现,只能从庄稼地里,偶尔碰见一个弯腰的人,准备抬头看看天空.能看出这时的劳动,在他身上已没有多少热情可言,完全转化成一种劳动者的孤独.但我没有想到,那条被密匝匝的泡桐树,延伸到马坊的心口的土路,已荒芜得没有树的影子了.

依我对乡村生活的经验,一棵树是一个人的方向,一片树就是一个村子的方向.许多农民在心里,是用一棵树来记住一个地方的.每次出远门时,也是看着一路上的树,记下日后的回程.有许多次,我跟大人在后山的斜家岭、上家沟、黄家洼里挖药,只要看见前面有一棵大树,走过去,准有一户常年在这里守山的人家.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世外桃源,我当时也不知道,但他们生活的这地方,确实像一种世外桃源,日子过得不富裕也不贫寒.即使没有这样的人家,这么蓊郁的树下,也会有一眼等着我们的山泉,让你觉得苍天把它能俯瞰到的地方,能为一生注定要经过那里的人,安排好起码的生活.这就是那时,我们在土地上随处享有的和谐.在马坊以外的村子里,我记不住几个人的名字,但哪个村的城门上,有一棵什么样的老树,我们都知道.

有时候,一棵树就是一个家族的威严.

我们村有一个读书人耿恭,在老一辈的传说中,他在纸上画一个蚂蚱,也会引得鸡来啄食.我见过他家的槐树,在一个村子里是最高大的,像他当年读的书一样,没有人比他读得更多.他们家的脉气,就长在这棵槐树上,引得我们小时候,只要抬头望天,会一律把目光落在它上面.我想,如果那棵槐树不被伐倒,至今还长在他家的院子里,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气象?

我记得,随着那棵大槐树的倒下,那个家族也衰落了.

我心疼的直接原因,是这条路上的护林者.

他是我的父亲.在许多年里,马坊没有人不在这条栽满泡桐树的路上,和父亲打过招呼.他们走过来,能感觉到一身的阴凉,是父亲从树上摘下来,叶脉清晰地递过来的.我以为父亲用数年的汗水,为这个村子留下的一道风景,也为我们留下的一个念想,不会因他的离去,而遭遇不测.这些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站着的树,还是被父亲身后的乡亲们,一棵不留地砍倒,或盖了房子,或烧了柴火.面对这样的结局,我真后悔,为什么不找到当时在村里主事的人,挖几棵父亲天天侍弄着长大的树,解成材方,阴干后为他打一副棺材呢?我记着,他没有动过这些树木的一枝一叶,他是背着院子里一棵桐树做的棺木,离开他栽种了许多树木的世上.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父亲以上的那些人,是最懂得生死的.因为父亲很早的时候,就在院子的角落里,为他和母亲栽了两棵棺木树.他们在安顿后事时,很少在自家以外的土地上,想着占用些什么.

写到这里,我突然对这个世界,包括我自己,生出了许多无法原谅的厌恶.想想我们的祖先,在自己的一生中,如何敬畏着天地万物,从不想到奢侈地生活.特别是像我父亲这样的农民,只要身子穿暖了,只要肚子吃饱了,就会继续埋头,侍弄土地.想想,一个院子有多大?还要找一块闲地,提早把自己死后的棺木树亲自栽下.

他们不知道村后的山上,有着绵延的林木吗?

这样的人群,在我们的大地上,现在还有吗?

就是现在的白发苍苍者中,还能找得出来吗?

回到前文,当然,他不会想到他身后的树木,会和路一起荒芜.

我也无法愤怒.只能这样排遣或安慰:如果需要,我会从身体上咬牙取出某一块弹性很好的皮肤,补贴乡村留在我心头的一些荒芜.甚至取出,一块部位最关键的骨头,我都愿意.因为我的身体,是生长在乡村里另一种可以移动的庄稼,它被反复滋润着.

而滋润它的泥土,已被日子荒芜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树木稀薄.鸟声稀薄.一村人的呼吸,也变得稀薄.

其实,真正降临在乡村的荒芜,已越过这条失去树木的土路,向田野蔓延,向庄稼蔓延,向天空蔓延,更向人心蔓延.不说像我这样,在这里有祖有根的人,看着树木也像亲人一样,在时间苍凉的逼迫中加速着逝去时,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就是那些在天空飞来飞去的鸟儿,在没有树木可落的日子里,一定会在这条路的上空,替自己,也替一个人哀鸣着.

我后悔这种在乡村,普遍存在着的荒芜,被我在马坊看见了.

而且是在父亲精心养护过树木的路上.

我不怀念母亲在世时乡村里的清贫,但父亲在这条通往村子的路上,为我们手植的那些阴凉,我会至死怀念.那些响动在时令深处的,一些大自然的节奏,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应该是阳光带着雨水,在这条树木葱茏的路上,朝向大地的朗诵.我不出声,也能听见皮肤和骨头,在哪里生长?又在哪里,发出一个人的光芒?

我不出声,不等于我不穿过自己的心脏,在一个温暖的地方,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就像当年,在乡村贫弱的烛光里,许多人让我走出荒芜.

那些举烛的人,还活在乡村的心里?

带着伤疤疯狂生长的植物

但我必须忍心/分一些,纯粹属于穷人的爱/直接献给在泥土深处/带着伤疤疯狂生长的植物们,它们在黑暗里/不忘传递,乡村的力量/不忘把一群劳动者,从劳动中救活/我在那时,能想象得出的比喻/就是它们多像灯盏/把生活,从头照亮

回到马坊的第二天,一清早我就出了家门,向村南走去.

我是被那里的植物们召唤着,想和它们一起,诉诉对一块土地的衷肠.因为在马坊的地名志上,有一个叫南嘴稍的地方,像是我们生命的原点,走出这里或没有走出这里的人,都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寄放在南嘴稍的许多植物身上.

一个人对于一块土地,是会怀有一些冲动的.就像我对南嘴稍,几十年都过去了,但突然临近它,一想起它带来的那份快乐,就想放开嗓子,像叫最亲的人一样,想在田野不放弃生长的空旷里,叫一声植物们.

我要是那样叫了呢?

那些正在静悄悄地,开着各自的花朵的植物,会从花瓣或叶子上,迅速分泌出一些汁液,以便记忆一个乡村少年的模样.

可我没有这样叫.在这么平常的地方,除过庄稼,那些从不挤占一垄好土地的植物,会在地头、硷边和沟坡这样的闲散地带,衔接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一当我们把生命的一部分,消磨在它芬芳的时光里,就会成为植物身上的一些花朵,年年岁岁,会跟定季节自由地开放.

我说的南嘴稍,在地理概念上,应该是某一种地形的末端,离另一种地形可能很近了.以槐疙瘩山、杨家山、高岭山为依靠的马坊滩,是大自然冲积出的一块小小的塬面.我小时候就想,马坊像是谁从西北,平缓地伸向东南的一只手掌,掌心部分,也是土壤最肥沃的部分,应该聚拢着乡里几个最大的村庄.这南嘴稍,像是其中的一根指头,伸到一条沟壑的边沿,也就是田野的边沿.我家的那几块土地,就在这里点缀着.可以想象,南嘴稍对于我们一家,就是一块人间天堂,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要这块土地付出.当然,我们一家人的心思和汗水,也就由这块土地支配了.

可以这么说,凡是庄稼以外的植物,在南嘴稍生长的地方,我的脚趾,都在上面触摸过.在庄稼停止蔓延的地头,我认识了许多野菜,一种叫小蒜的野生植物,长得一滩一滩的,一镢头挖下去,一堆白嫩透明的东西,拿回家放上几个月,吃时一口新鲜的香辣味.那种野刺蓟,长得半人高,一头耀眼的红花,只能远远地望着,手如果伸上去,刺会火辣辣地钻进皮肤里.在因地势而形成的众多硷边,我们俯瞰硷下的麦子,仰望硷上的玉米,却坐在硷上,拔着身边的缤草,搓成一列一列的草绳,斜背在身上,再从青绿的硷边,迎着夕阳走出来,那才叫乡村的诗意.在塬面突然断裂出的沟坡里,只要我们有时间,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里,要挖药有药,要斫柴有柴,要割草有草.而一个乡间的桑树,多生长在这些沟坡里,使我们从黄土的粗糙中,有机会摸到丝绸的感觉了.

我熟悉的许多植物,是在一些人家的墓地上.被庄稼簇拥着,中间是几堆土冢,一两棵树长在边上,整个墓地像一块不大的草坪,蒲公英、麦花瓶、十字花、白蒿、黄芪、柴胡,这些草、药兼有的植物,使我对乡村的墓地,从来没有过恐惧感.一个人低头在田野里挖草,碰到一块墓地,就像从谁家路过,想进去就进去,全当看了一回他们家的长辈一样.如果发现有几朵开得灿烂的花,一定会上前采一些攥在手里.反倒是现在的公墓,把一个村子里断断续续的死亡和悲痛,全部集中起来,放大在土地上,使那块本来生长许多植物的阳光之地,显得阴气很重,村人除过每年的清明节,很少再去那里.

而南嘴稍的植物,有些形象还装在心里,但名字已经叫不出来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些在大地上,不停地替黄土改变肤色,或呼吸的植物们,没有一种,不是我在贫穷的岁月里,敞开一个人的内心,尽力爱过的.那些长在地头的芨芨菜,长在硷边的群蒿蒿,长在沟坡的地软软,在许多年间,接替麦子和玉米,在我们的胃里穿梭.不用追问,也不用抚摸,那些一直在心里思念雨水的植物们,知道南嘴稍这块土壤不肥沃,也不贫瘠,但拼命地生长,是它们对马坊持有的忠诚.

或许,这才是我最终要记住它们的地方.

我与植物在土地上过多地厮守,和一个叫朝鲜的人很有关系.他大我几岁,一有空闲,就约我到南嘴稍挖草斫柴.他每天挖的草或斫的柴,都比我多得多,好像满地里的草和柴,认识他的笼子和镰刀.我很羡慕他,特别羡慕他手中的镰刀.一般来说,我们挖草斫柴的镰刀有草镰、笨镰和铁镰.我家没有铁镰,有一把笨镰,用起来还不如草镰.每次在南嘴稍劳动,等到朝鲜歇下时,忙拿过他的铁镰,赶紧斫上一会儿柴.铁镰的锋利和轻巧,让我对这种手工农具,产生过一些幻想,直到离开村子,离开劳动的现场,也不曾拥有过.我在马坊的许多遗憾,这应该算一件.就是现在,还想得到朝鲜的那把铁镰,作为我对农业的记忆之一,很珍贵地*起来.

我后来见过朝鲜,真正的农业的沉重,已把他折磨得很木讷.

我想那把铁镰,也应该被时间磨钝了.

看着这一切,我想我必须忍心,分一些纯粹属于穷人的爱,直接献给在泥土的深处,带着伤疤疯狂生长的植物们.它们在黑暗里,不忘传递乡村的力量,不忘把一群劳动者,从劳动中救活.

我在那时,能想象得出的比喻,就是它们多像灯盏,把生活从头照亮.

我没有能力,为马坊的植物们编一部志书,但我想让更多的目光,看见这些生长在黄土乡间的草木.我以为,那些用铁线勾出的植物的形状,那些用文字说明的植物的品性,比我这些为感恩马坊和它的植物们,而运用的掏心掏腹的文字,要有生命得多.再看看这些植物,恒久地生长在土地上,每一种都很朴素.

植物们,让我把这个梦想藏在心上.

如果真的做不到,就让我提前从天空,放下一个人的目光.

然后从泥土的裂痕里,喘息着亲近你们.

我带不走这些遥远的草色

风不吹,风不在我身上/低贱地吹.它要从草色里/吹出暗含在劳动中的所有表情.那些浮动在/乡村里的生气,让我心动地触摸到了/日子身上的,那一份快乐/那一份悲伤.我不说/它也挂出草色,深埋在风中的/一些细节

透过草色,我遥看马坊.

一些被田野,包围得很温情的村庄,在大地的某一个高处站着,或在某一个低处蹲着.总之,村庄很像一个常年在田野上忙碌的人,或站或蹲,始终保持着一种劳动的姿势.

我生长的这个叫耿家的村子,它摆出来的姿势,在一块平展展的土地上,似乎更夸张一些.它不像别的村子,让一村人挤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尽量把土地腾出来,让给庄稼去生长.它摆出几条街道的架势还不够,让一脉大户人家,在村子的北边再造子村,取一个听起来很边远的名字:耿家山.其实是和母村,只隔了一块地的距离.让一脉姓张的人家,在村子东边,一条流水很通畅的胡同里生息繁衍,也取一个连姓的村名:张家.

而我要写的草色,在今天的马坊,已沿着村庄,沿着田野,沿着道路,退到北边的山里和南边的沟里去了.草色在土地上,已变得十分稀罕,已不像我们在村里生活时,只要走出院墙,沿路的小草,会让我们从脚的底下,感觉到土地的每一处,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温馨.我们不需要离开村子多远,就会从一些硷边,翻开大地的本草纲目.我家的院墙后边,被村人称为庄背后,从西边的富仓家,向东伸到抗战家,几百米的壕沟里,树木的阴凉,沿着天空往下撒,草色的粉嫩,沿着地气往上升.这是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景象,到了冬天,有这么多的草木,在我们的院墙后边,往更深的土层里扎根,人住在这样的地方,会感到一个村子里的风水,就是这些不出声的草木带来的.

那时,我们在庄背后拔草,能听见母亲在院子里走动的声音.吃饭时,一声呼叫,从院墙上传过来,我们听到了,草木也听到了.那些在笼子里,和在地上一样精神的野草,自然会跟着我们回家.

有一种叫小蒜的野草,嫩绿的秧子能吃,根部一挖一把的子实更好吃.不仅庄背后生长,田野里也多得是.特别是它的子实,每翻一次地,就是白花花的一片.我们跟在犁地者的后边,弯腰拣拾着.到了夏天,每下一次白雨,又会从拣拾过的地里冲出一片.害得我们一整个夏天,都仰头望天,看着几时再下白雨

这些草色里的饱满生活,怎么就消失了呢?不说我们想吃小蒜,就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也要跑上几十里路,到高岭山后边的林带里,才能寻找得到.

这是反复整修土地的结果,是过多使用农药的结果.

也是雨水,一年比一年少的结果.

怀着对草色的绝望,我在靠近一个年长的播种者,他藏在身上的那些早年的气息,给我传递泥土的隐情.

这时,风不吹,风不在我身上低贱地吹.

它要从遥远的草色里,吹出暗含在劳动中的所有表情.那些浮动在乡村里的生气,让我心动着触摸到了日子身上的,那一分快乐,那一分悲伤.我不说,它也挂出草色,深埋在风中的一些细节.

草色在那时,不仅贴着村庄生长,贴着地面生长,贴着鞋底生长,也在人畜活动的中心地带,在一个又一个的园子里生长.

写到这里,我想在乡土中国的概念中,提出一个园子文化.

这是被田野考察的学者们,忽视了的一个乡村空间.就说我们村子,出了我家的门,往南有四个背靠背的园子,被务得最好的是我家的,其余是团儿家的,浩德家的,山城家的.往西是兴运家的园子,往东是礼娃家的园子.在村中间的街上,十几家人修了园子,有一些乡土园林气息的,要属青海家的.园子里长满了各种树木,两棵巨大的杏树,从园子里伸出来,把一个忙天里走大车的巷道,也覆盖得阴凉起来.一口水井,打在园子的中间,供周围的人家吃水.园子里的韭菜、黄花菜,还有牡丹花,多得叫不上名字.在这些园子里,天天见男人们搅水,也见女人们坐在花草旁,说话做针线活.

而对这些园子的破坏,是从我家的园子开始的.

都是乡亲们,我是处于叙述的需要,才提起这些陈年旧事.山城家想把四个园子连同一条走人走水的巷道,都占了盖房子.山城这么想了,在村里当队长的彦龙也就这么同意了.至于后来惹出的打墙、挖墙、斗争人、再平反的事,是这个端正了几百年的村子里的拍案惊奇,我不想在这里为此浪费笔墨,只想让后人记住:这些在村子中间,活过几辈人的园子,不是自然消亡的,是被人为地毁掉的.

透过草色,就想起这些园子.

尽管风不吹,风不在我身上高贵地吹.

只想让它从草色里,吹去这些陈年的事,再吹出一个流传在马坊,戴在一枚草戒指上的爱情.我们知道,有一位叫草香的女孩,她是煦风吹过的乡野里的新娘.她个人的生活并不幸福,却把一种热爱土地、热爱草色的品质,通过她的手脚的勤劳、心地的善良、目光的纯净,传递到我们身上.她在这块土地上,应该活成了神.我们这些从马坊走出的人,谁也带不走她.就像今生,我带不走这些遥远的草色,也带不走草在泥土里,扎根的声音.

透过草色,我看见一个人单纯的过去,在大半个马坊随风漂泊.

也随风传出,他在心上留给草色的暗语.

水在这里是一线光芒

不要追问,我们为什么像植物/被纯铁的镰刀,拦腰斫断/也不会让疼痛不止的根,在泥土里死去/喊一声,断背一样的高岭山/水是一线光芒,水会给细小的/种子和我们,一些贴近神/喘息的机会

在马坊的地面上,看不到一条流动的水.

这里也有河.只是它距离我们的村庄,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在一些原面破裂后,突然塌陷下去的沟里,身子瘦瘦地移动着.我们到邻村去,必须穿越这样的沟,还要在河滩里,踩着一些稳稳当当的趔石,从河里不大不小的水面上,踮着脚走过去.

不要以为这些河,是从某一个源头流来的.它是我们生活的村庄里,植物们在田野上没有吸收完的水,通过大地的毛细血管,贫瘠地流了出来.或许,这是神有意的安排,让我们在大地疼痛过后的伤口上,看见它的身体里,水的一线光芒.水说不上有多么丰富,但是一滴一滴地,一直为我们深藏着.

一村人活下来的信仰,也全藏在这些水里.

我在马坊成长的过程中,对水一直怀有很复杂的感情.我没有说过我热爱水,也没有说过我仇恨水.有时候对水的表情很淡漠,不像对庄稼那样热烈,因为在平常的日子里,很少能看到带着的水,怎样在大地上滔滔流动.

但对水的神秘,始终是有的.

就像面对山坡,我会心存一些渺茫.

要说马坊的地理,沿着东南向西北方向走,总有一种人在山坡上的感觉.事实上,这块从大形看起来很平缓的土地,就是由众多的坡地连缀起来的.而在这些五谷之神的山坡上,一些比米粒还要细小的粮食,让我们寂静着坐下,不解开粗织的衣裳,也能摸出日子,在哪里跳动.

我在这些粮食上,看见了阳光,也看见了水.

特别是水,也是米粒一样细小的水.因此,水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在某一个地方躲藏着.比如在天空躲藏着,在地底下躲藏着,在植物的根茎和叶子上躲藏着,也在我们的身体里躲藏着.我也发现,人在大地上,永远跟随着水的足迹流浪.不管你顺着水,还是你逆着水,而水的方向,就是神的方向,它强悍而霸道地,决定着一群人和一座村庄的命运.

我说水在天空里躲藏着,这不是想象.生活在马坊的人,曾经对天空很放心,以为天空和自己一样,也在一年之中,操守着二十四个节气的品行,为大地降下适时和适量的水.比如春雨淅沥,比如夏雨瓢泼,比如秋雨绵绵,比如冬雪皑皑,天是这样富有诗意地向我们赐予着一份水的恩情.而马坊的地势,有槐疙瘩山、杨家山、高岭山、五凤山环护着,只要移动着的云朵,在某个节气里一碰撞,雨水自然会从云端落到地面上.就是缺雨了,一群背着水罐的女人,到高岭山后边的沟里走一趟,回到村子不几天,一场雨可能就来了.这些与水有关的事情,总是很神秘地在我们的村庄里发生着.甚至现在,我还记得那些背水的场面:

一群善良的女人,一群黑亮的水罐,一群晒焦的脊背.

一切曾悄无声息地,在马坊的山路上移动.

我说水在地底下躲藏着,也不是想象.因为所有的村子,都靠几眼数十丈深的井,解决着人和牲畜的饮水问题.而我对马坊的神秘感,多一半也来自它的地下,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暗河.我家居住的西村,几辈人先后打了四五眼水井,水最旺的要算打在我们几户人家门口的那一眼.早晨或傍晚,井台上大小水桶排开,辘轳一圈圈转着,井绳一圈圈缠着,而井水,一桶桶被从地心里,清凉地提到晨光或晚霞里.我那时很羡慕打井的人,因为他们用一块油乎乎的布,包着一个叫罗镜的东西.每到一家要打井人的院子里,把它从怀里掏出来,对着阳光,在地面上挪动着,直至定下一个点.接下来,他会一天比一天深地向地下挖掘着,十几天后,他会把他认为的地下有的那坛水,打出来给主人看.这时的主人,会用第一桶还没有经过沉淀的水,先在院子的照壁前,祭奠一下祖先,再痛快地喝上一口,然后洗一洗脸和手脚.可能从这个时候起,他们才相信祖先选择的这块地方,真的是有些风水的.他们居住的地下,有一脉暗暗流动着的水,日子就一定有什么滋润了.

我们村没出过打井的人.因为打井,被村人认为是在龙脊上取水,打不好,挖出一眼干井事小,坏了一村的水脉事大.所以,那些流动在乡村的打井者,都是些外地人.他们在马坊这块土地上,把身子沉得比我们深得多,地下有着怎样的水系,他们也能摸索到一些.一位打了几十年井的人,干不动这种穿山甲一样的体力活,准备回老家时,感叹我们耿家的祖先,把马坊一块最好的风水享用了.

其实,我们的祖辈人,都是些简朴的生活者.

无人不问自己:一生用多少衣物、粮食和水?

因此我说,水也在我们知足的身体里躲藏着.

只是不要追问,我们为什么像植物?被纯铁的镰刀拦腰斫断,也不会让疼痛不止的根,在泥土里死去.喊一声,断背一样的高岭山,水是一线光芒,水会给细小的种子和我们,一些贴近神喘息的机会.

写到这里,我想马坊这块土地,还是真有知性的.它的地面上,看不到一条流动的水,但水的足迹,永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神迹.我们不需要想它,也不需要看它.天空需要它,它就在天空里;大地需要它,它就在大地上;庄稼需要它,它就在庄稼里.

我们需要它呢,它就在我们需要的所有事物里.

比如伏天,我们在大田里干活,身上先是落了一层土,接着就渗出一层汗.这些浮在我们皮肤上的土和汗,在劳动过程中是感觉不出来的,更感觉不到它们对身体的折磨.等到在地头上坐下来,被热烘烘的风一吹,缩得每一个毛孔都难受时,谁能料到一场白雨会从天而降,冲得我们的衣服和身子,再也没有劳动带来的苦累了.一眼望过去,田野轻生了,我们负重的身子也轻生了.

有一段时间,在南沟里挖药时,我赤脚坐在河滩上,爱看着一面断崖出神.那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断崖的陡峭,是断崖的土黄,还是断崖上的一些影影绰绰的痕迹?

现在想来,应该是水的光芒,在那面断崖上照耀着我.

我也从那面断崖上,看到了马坊的生命线.

现在,它在真实地下沉着.下沉到我们要想滋润地,闻到水的甘甜的气息,也有些为难了.也有亲人来信说,村上水井的水位,明显地往下降.当年十一二丈长的井绳,已经短得够不到水面了.有几眼井里的水绞干了,被村上人用土填了.尽管许多熟悉的庄稼,站在马坊最远的坡地里,告诉我这是水的光芒,还能够照耀到的人间的高度.

还是那些静止在庄稼身上的水,让我们坐下来.

在五谷之神的山坡上坐下来,用一双冷静的手触摸自己.

也坐下来,冷静地触摸生活的韧性.

看着庄稼怎么突然退场

这么苍劲的原野上/风涌过来,天空也在收缩/过去的光芒.一只飞鸟/投下丰满的影子后,急忙从人群的头顶/转身东渡.一系列向西的山脉/也退到大地,接近神的边缘/伸出一双,能挽得起/山河的手

秋天的马坊,起初是厚实的.

厚实的玉米,厚实的高粱,厚实的荞麦.

厚实的谷子,厚实的糜子,厚实的豆子.

这么多的庄稼,用一种纯金、纯银或纯铜的颜色,把大地撑得满满的.不要说风,就是我们的手,如果从田野的一头轻轻地掀一下,不同庄稼兴起的波浪,会集体涌到田野的那一头.

这时候,人会从庄稼地里被挤兑出来.

站在地头上想:成熟是这么快的事情?

而我心中的秋天,总是从一些农具上开始的.只要从某个早晨起,看见父亲坐在房檐下,把搬玉米的背笼、斫谷子的镰刀、打豆子的连枷,一件一件地收拾着,就知道秋天马上要从庄背后,涌到我家的院子里了.爬到后院的墙头上一看,昨天还有些绿色的庄稼,已经黄成一片了.

从碾子坡望上去,已有手提镰刀的人,在地头晃动着.

这时,我的兴趣是先在田野上转一圈.我知道,对于生长到了成熟期的庄稼来说,收秋是一件很悲壮的事.特别是玉米、高粱、豆子这些生长期仅次于麦子的植物,它们与麦田毗邻着,亲眼看到麦子是怎么被割倒的.一把锋利的镰刀,从麦秆上走过时的声音,让它们想到,将来也有被祭献的这一天.因此,我必须赶在疯狂的收秋开始之前,把一些特别熟悉的植物们,像亲人一样看上一回,记住它们生前在哪块地里,与我并肩站立过.

在村西的一块地里,我要看一看玉米.因为我们这一分子人最老的祖坟,就埋在这里.几棵笼出一地阴凉的老槐树,搭过我们看秋的草庵子.凉飕飕的夜风里,几个庄稼人躺在草庵子里,既看着地里的庄稼,看着天上的星星,也看着土里的祖先.有许多个白天,我坐在这个庵子里,反复地看过马坊的地形,想我什么时候,能从这里走出去?庵子四周的玉米,一次也不给我答案,只用绿色宽厚的叶子,抚摸我不安的身体.

在村北的一块地里,我要看一看高粱.这种庄稼的产量很高,丰年时它是牲畜的草料,饥年时它是我们的口粮.它不管我们把它种在哪里,都齐刷刷地往天空里长.天上只有一颗太阳,而地上有多少棵高粱,就有多少颗太阳.我们被风吹红的脸,也像一穗高粱.

在村东的一块地里,我要看一看豆子.这种植物给我的印象,就是那么细软的茎叶上,怎会结出这么金黄、脆硬的豆子?也在这块种过好多年豆子的地里,埋着我的爷爷.他是二十出头上去逝的,留下父亲一个孤儿.我想,爷爷传下的这个家,真像豆子的茎叶一样,风一吹,就会伏倒在地上.但最终,父亲还像一颗豆子一样,刚硬地活了下来.

在村南的一块地里,我要看一看荞麦.这种植物,总让我想起母亲.荞麦是匍匐在大地上生长的,它们在开花期,真像村妇头上顶的手巾,一头的碎花,要多繁有多繁.它们成熟了,一头的黑麦,也是要多繁有多繁.它们从开花到成熟,用枝叶把土地,包裹得严严实实,不但人的脚步踩不进去,就是一些小动物,也跑不开步子.因此,在所有的庄稼中,荞麦的生长是最忠诚的.只要有阳光,雨水的多少,肥料的多少,都不是狠劲生长的问题.

这样看上一遍,我对庄稼开始从秋天的退场,心里就不难受了.

就能理解,再美好的事物,在大地上都有自己的大限.

你看,这么苍劲的原野,风涌过来,天空也在收缩过去的光芒.一只飞鸟,投下丰满的影子后,急忙从人群的头顶,转身东渡.一系列向西的山脉,也退到大地接近神的边缘,伸出一双,能挽得起山河的手.

我不在别处.我早已走出家门,也提着镰刀,跟着父亲走.

马坊的大小坡地里,我看见镰刀,飞出生铁的脆响.玉米被男人们砍倒了,一摊一摊地摆在地里.接下来,是一群村妇,把玉米的胎衣剥开,把金黄的棒子取走,留给大地的,是一堆柴火.如果要播种麦子,这块玉米地就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很快被收拾干净,让犁铧再一次犁开,让种子再一次走进去.如果要轮休,那些玉米秆会被遗忘得很久,会成为鸟儿们觅食的地方.甚至一个冬天,让走过田野的风,都与玉米的叶子,絮叨着那些消失在秋天的事情.

高粱也被钎了,豆子也被斫了,荞麦也被割了.

而收谷子的过程,很叫我留恋.一片金黄的谷子,先被从根部割倒,再装上马车运到场里,然后由一村的妇女,把一捆谷子揽在怀里,手持镰刃,一个穗子一个穗子地钎下来,再用连枷拍打,直至黄灿灿的谷粒,从风中扬出来.我们只说小米好吃,从不细究一粒米在成熟的过程中,消耗的阳光和雨水不说,消耗的地力地气也不说,只说一个农民,要用多少时间和力气,侍弄谷子成长?

谁知道这些呢?当然,他们也不知道.

我在挥舞镰刀的过程中,突然看见那匹栗色的马.

抵头天地的衣襟里,它的鬃毛悄然卷起.

我手中的镰刀滑落了.我的中指和食指,已经被镰刀割破了.鲜血淋漓,滴落在玉米秆白生生的茬口上.这些秋天的伤口里,也滴入了我的血液,或许,这才是我在马坊的一些骄傲,也是我有足够的勇气,把收秋写得悲壮的原因.

这时,疼痛已不在感觉里.

感觉里是那匹栗色的马.

它不抬头,一个季节的气息,也会被干净地藏进肺部.

看着庄稼的突然退场,看着土地的突然瘠薄,看着天空的突然单调,我想:能从原野上,扶起一个人么?然后跟随着他,也从秋天退场.

一堆固定了一小片河山的灰烬

灰堆坡,谁倒出秋天的/一堆灰烬?那个神色慌张的/马坊的黎明,谁在大地成熟的身体上/放下霜一样的白露?一堆灰烬里/没有一点,残余的火星/带着一脸寒冷,草木也放下/过去的旺盛,或让一片枯葵/扮出人间的旧相

我一再提醒我的文字,不要把马坊神化.

说穿了,这是一块很简单的土地,简单到只能养活一群人的土地.

比如在这里,你很难找到一些历史时间的痕迹.这里拥有的除了自然,还是自然.马坊人在用身子贴着土地,在其上舒坦或艰辛地呼吸时,懂得天道在这里,似乎才暗合人心,才是我们的主宰.一位普通的农民,如果遇到一些悲伤的事情,不会呼天抢地,也会虔诚地对着天、对着地,默默地把心中的话说完,把眼眶里的泪流完,再去田地里,咬着牙干他的庄稼活.我发现,农民最大的苦楚,是不管面对怎样的灾难,都不能躺下身子.

劳动,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方式.

有时也是排遣苦难的唯一方式.

我能理解,农民为什么爱说一些有关鬼神的事情.

地理的僻远,人烟的稀少,山沟的高深,野兽的出没,使他们做梦都想着借助一些神力,战胜眼前的一切.甚至,在他们精神贫瘠的心里,鬼神是一种愉悦的对象,可以满足被高山和深沟遮挡的原始的想象.因此,听他们说神鬼之事时,不必太当真,可以一笑了之.

但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传说,让我一直惦记着.

那就是灰堆坡.它处在马坊的西北方,在去槐疙瘩山的半路上.

传说是这样的:一个夜行者,一个从郭家咀上来的夜行者,他的肩上背着一个粗布的褡裢,他要走到槐疙瘩山上去,已经走了九十九个夜晚.一直向天空生长着的槐疙瘩山,怎么走也走不到顶.这个穿过五峰山,趟过漆水河的夜行者,在走到一条长坡上时,眼看天要亮了,再不加快脚步,他就翻不过这座山,就要累死在这条长坡上.

眼前的山长得太快了,快到神的脚步也追赶不上.

他累死累活地走着.他褡裢里的东西倒出来,会制止这座山的生长.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不会倒出来.他知道,这座山是一个新的生命体,是神赐给这块地方的一个朝拜物,他不能轻易终止它的生长.但沿途村庄里报晓的鸡,已叫了第一遍,他没有停止脚步.

鸡叫第二遍了,他依然走着,但手伸进了褡裢.

不能等第三遍了,他的手从褡裢里伸出来,向空中一撒,鸡叫第三遍了,天开始发亮了,槐疙瘩山停止生长了.他取下褡裢,把剩余的东西倒在脚下,向着槐疙瘩山扬长而去.

过路的人,在这条长坡上发现了一堆灰.

我极其喜爱这个结尾.喜爱结尾里的那一堆灰,照亮了马坊这块土地上,多少还存有的一点神性.那一堆灰,一直是我想看见的遗迹.我也在纸上,对着我的文字发问:

灰堆坡,谁倒出秋天的一堆灰烬?那个神色慌张的马坊的黎明,谁在大地成熟的身体上,放下霜一样的白露?一堆灰烬里,没有一点残余的火星.带着一脸寒冷,草木也放下过去的旺盛,或让一片枯葵,扮出人间的旧相.

这是我的喜欢.喜欢把这个传说,放在白露后的秋天里,一个人去品读.

然而我发现,这个传说是真实的.是一个家族,一路刀耕火种着路过马坊,面对一座最高的山,他们用一堆生活之火,向神祈求安家的事情.可以想象,他们最初只是一家人,或逃避水灾,或逃避年馑,或逃避瘟疫,他们没有方向,只向着土地的高处走.沿路上,他们见过村庄,见过人群,也见过庄稼.

他们伸出过手,但没有停止过脚步.这是为什么?

因为有村庄、有人群、有庄稼的土地上,外来者不能随便入侵.他们在流浪中记着,这是乡土社会的戒律.况且,在这块土地上,一群人涌流着的血脉,已被泥土接纳和承认了.这群人的第一座祖坟,已成了一个村庄立在土地上的纪念碑.而他们呢?只不过用逃难者的脚步,踩过这里的泥土.他们伸出的手里,接过这里的恩赐.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联系.而他们的家园,一定要离这些村庄不远不近,一定要在自己开垦出的土地上,搭一间草棚,做第一顿饭.我能想象出,他们中的一位母亲,把煮饭后的灰烬收拾在簸箕里,很均匀地撒在草棚里外.

灰从手中飞出去,村庄的名字,也飞出来了.

灰堆坡,一个不需要推敲的村名.

接下来,是在土地上播种.至于人口的繁殖,得等到有了足够的土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我的考察中,这家人在这里活得很累,土地和粮食,应该一直困扰着他们.因为他们在这里没留下什么,只是一个地名罢了.

后来,这里成了我们村的一个山庄.

守这个山庄的,是一个被称为油坊的人家.我不知道他们在这里守了多少年,也不清楚他们是哪一年回村的.总之,他们在这里不是太兴旺,因为他们回到村上,几家子挤在一个窄小的院子里,屋子低矮、院墙豁口、头门破烂,一个衰败人家的样子.我记得他们只有四家人,只有两家是浑全的,一家是弟兄三个,一家是爷孙俩人.那个带着孙子的人,记得村里人叫他油坊老三.他身上有许多东西,我至今想不明白.比如他带着孙子,生活能好到哪里呢?但他的身体出奇的结实,一脸的红色,笑眯眯的,像刚刚喝过酒.我见到他时,总是提着一杆长烟锅,在堡子里转悠.当然,村子里有许多关于他的传闻,考虑到他的孙子和我们一起上过小学,他也过世了,也就不为他破费笔墨了.另一家弟兄三个中,我和一个叫平对的很熟,因为在村上的时候,他管着一村的电磨子.现在想来,他人长得很好看的,就是那一头秃痂,把这些遮盖了.我在村上时,他还没有找到一个能与他过日子的人,后来成家了没有,我没打听过.

从灰堆坡回来的人家,我能写在纸上的就是这些.

听说他们的后代,要比他们强多了.

而现在的灰堆坡,已被洋槐林覆盖完了.村庄的样子,再也找不到了,或有一些破窑洞,被放牛的人临时住着.有几次,我看见远处一个移动的黑点,以为是个可以说话的人.走近了一看,是一头仔细地吃草的牛.我也就后退着,把它和草木,放在我的取景框里.也只有这样,能把灰堆坡从影像上带回去.

站在它的旧地上,我只能回过头来,再一次想象那燃烧过秋天的一堆灰烬,让一座在马坊能闻见天语的高山,突然从直奔北斗的神道上,放下一个人的脚步.

灰堆坡,一堆固定了一小片河山的灰烬.

告诉我谁在这里,曾经以灰堆坡?

也告诉我打开鸡埘,那个叫醒神话的人.

这是种子的伤痛折磨的

但我从后面/看见马坊的脊骨,被种子的伤痛/被农具的伤痛折磨出青铜/绝不背弃泥土的底色.这里如果还有秘密/就是劳动者,从一块田野/延伸到另一块田野/再分一些五谷,寄放到/上帝的手里

有一个能看遍马坊的地方,就是我多次写过的高岭山.

它横在所有村子的北边,像大地隆起的一道屏障,把一群土头灰脸的人,揽在它草木茂盛的怀里.特别是初夏,槐花开得漫天洁白,一阵风吹起来,沿着几道沟渠蔓延下去,马坊的大小村庄,都浸在从高岭山上扑下来的冲天香阵里.这时候,我们被槐花的香气牵引着,从庄背后出来,一路穿过木张村、红沟子、上邑山庄,再走一段坡地,就到高岭山顶上了.

我第一次上到高岭山,是坐在山顶上数村庄.

你想一个在平坦的村子里,正在长大的孩子,他的视野有多大?一道低矮的院墙,一座不高的房背,就会挡住视线.在村子里,我们爬得再高,也高不过房脊,高不过树梢,更高不过在村子的,立了多年的语录塔.一出村子,我们的视线就更窄了,窄到只有牛车的车道那么宽,因为玉米和高粱,始终像两道穿不透的墙,把我们夹在中间.

而坐在高岭山顶上,那些在平时,显得十分杂乱的村庄,经过距离和阳光的模糊,一律透出平静的一面.从最西边的罗家山,到最东边的上来家,这些点缀在田野里的村庄,在我的远视里,只有影像,没有声音.那些沿房升起的炊烟,那些沿街挺立的树木,那些沿墙晾晒的衣服,一个劲地用色彩,把村庄的高度向天空里拓展.由于我所处的位置,那些多年看不见的东西,被一下子看见了.甚至像看见庄稼生长一样,突然看见村庄如何在大地上不停地生长.

在乡间,村庄大多坐北向南.

我在高岭山上,只能看见它的后面,看见一个乡间的背影,像土地上的后花园,被风雨完整地剪贴着.

我在它的中间地带,看见我走出来的耿家村.村西的一幢高出土壕的祠堂,数丈宽的屋脊,一半伸在云里头,从高岭山上望下去,却像村里的木匠,在一根笔直的桐树上,用墨斗甩下的一条线.紧邻它的汉台,一个土筑的很大的场面,为死者请魂送葬时,一村人围住老少孝子,看他们转着圆圈哭.我坐在这里,眼睁睁看着它,消失在北胡同的狭长里.村东的涝池,还算有气魄,不但在高岭山上能望得见,那些立在岸边,长得合围的柳树,我在去高岭山的路上,还没遇到过几棵.在这里看村中间的语录塔,只有一个青瓦苫着的顶子.那时,一村人对它都很敬畏,那些用红油漆写上去的字,每个足有一个斗那么大.记得大队长彦龙,经常站在语录塔下讲话,等他把塔上的字全念出来,再没人说他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更不敢叫他彦龙了.

现在想来,我自由地坐在高岭山上,很不应该想这个人.

可我想了,看来对他也像对语录塔一样,心存着一些畏惧.

其实,这个唯一的“”遗物,在随后的时间里,自己倒塌了.

真正从一个鸟瞰的角度,让我看出不一样的,是东边的上来家村.这是我母亲的娘家,小时候常去的村子,曾在它满是豁口的城墙上,留下一些手印或脚印.说实话,母亲娘家的破落,在我心中也留下一些隐疼,导致每次在村子里转悠时,觉得一切都很衰败.只是它城门前的照壁,让我无知地揣摩:一村人不把房屋盖得气派些,修那么大的照壁干什么?但每次走近它,我总想用眼睛看一看,用手心摸一摸,那上面的花纹和图案,是我在一个文化极其落后的地方,最早读到的乡村美术.那时,我还不知道我看过和摸过的,是一种民间的砖雕.

但我在高岭山上,看出母亲娘家村子的全景,样式是一个古代的城郭.

一圈东西短、南北长的城墙,把村子端南端北地围起来.照壁后面的一条街道,南北穿过村子,有七八道巷子,东西对称地排列着.这样建得像古代城郭的村子,在马坊是唯一的,在我后来走过的乡村里,也是没有见过的.有一天翻阅史书,知道这是唐代兵部尚书来镇、来耀父子的故乡,才恍然大悟.现在,我住在大唐留下的长安城里,一看到它方方正正的城墙,南北直通、东西并排的街道,就想起我坐在高岭山上,看出不一样的那个村子.

与上来家的城相比,我们村也有城,郭家、西张村都有城.那只是在临近村子的地势险要的沟坡里,用土夯筑一个城门,再挖些地洞,供一村人躲避兵慌马乱罢了.

离我坐的地方最近的,是一个叫养马庄的村子.

我只要把目光稍微向东移一下,就能看到它高低不平的村落.在这个与马有关的村子里,我没有见到过一匹像样的马,更不敢期望,有一匹像我写过的栗色的马,会从这个村子里嘶叫着跑出来.但我在马坊的十几个村子中,把它当成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一样,用几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在心中仰望.因这个曾经沦落成大骨节病的村子,降生了一代乡村教育家吴天源.这个名字,在马坊人的意识里,绝对等同于民间的孔子.他是我的老师,马坊中学的第一任校长,也是我们这里几代人的老师.他的身体一直很瘦弱,他的眼睛,却是我在马坊的男人中,见到的最有亮光的一双眼睛.他抱犊而舔的心里,有一部马坊版本的《教育诗》.

高岭山,就这样把我推进一个地理的马坊里.

在它朴实温暖的身边,我感受着大地的起伏.

我也知道,被普遍地*在马坊的怀里,是麦田上空的瓦屋,是瓦屋上空浸染着麦香的云朵.高岭山,让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马坊,也越过它的天空,看到百余里以外的乾陵.那时的空气很干净,一点也不污染目光,什么时候抬头,乾陵都在我们的对面,露出梁山的顶子.我想,我现在对长安这么热爱,甚至在无数个夜晚,一个人苦吟着写出《纸上长安》,应该与我在那么贫瘠的乡村里,过多地看到乾陵有关.

在高岭山上,我看得动情的,还是一群劳动者.他们贴着一片庄稼,或一块墓地,深沉地移动着农业的力量.我对劳动者由衷的热爱,是他们在土地上生活时,每时每刻都离祖先很近,他们的每一个劳动细节,都像在祖先的注视下进行着.对一个农民来说,一天下到田野里锄地,每锄一趟,就会从祖先的墓旁经过一次.因此我说,劳动在乡村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粮食,也是为了获得和祖先照面的机会.

但我从后面,看见马坊的脊骨,被折磨出青铜之色.

这是种子的伤痛折磨的,也是农具的伤痛折磨的.

这是马坊,绝不背弃泥土的一种底色.

应该说很多时候,我一个人坐在高岭山顶,早已从背影上把马坊印在心里了.这里如果还有秘密,那就是劳动者,从一块田野,延伸到另一块田野,再分一些五谷,寄放到上帝的手里.真的,我在某一个时刻,看到这群寄放者中间,还有我逝去多年的父母的背影.

因此我对马坊说:我从后面爱你.

我要盯紧播种后的土地

还有最后一件事情/迫使万千双手,把细碎的种子捏住/把细碎的阳光捏住,也把马坊细碎的/呼吸捏住.不等白露从树上降下霜来/泥土里,就有种子带着播种者/手里的温度,开始触摸/潮湿的地气

播种是播种者,用双手迫使土地怀孕的过程.

我在马坊的原野上,一次次看见过一群播种者,集体走过来的场面,直到有一天,我也手捏一把种子,苍黄地走在他们中间,才感到农业在土地上的重量.那时候,我不会站在播种之外,想一些与播种隔着一层泥土的事.只想我们在这么一块土地上能存在下去,生活和生命中一切的一切,就埋藏在一颗小小的种子里.

我因此知道,播种在播种者心里,是一件盛大的事情.

关于播种,我藏在心里的一些细节,也在时间的雨水里,生发着麦芽一样的嫩绿,让我在黄土上走过的所有日子,始终扑闪着一线生长的光芒.我在十几年的乡居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把土地读透,但我对马坊的某一时刻的感觉,却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那些没有在这里受过磨炼的人,根本意识不到的.

比如一群播种者,他们进入我的视野的时候,总有一些神秘在身上.

他们是从某一块土地里,突然进入我的视野的.那时,我可能正在一个人走路,或在路上思考一些什么.天在村庄的上空蓝得透亮,原野上也没有一丝风,但一种隐秘的响动,却从虚软的土地深处,直接向我的身体里传递.而这种传递,甚至是我无法回避的.它很有节律,像一些带着弧度,也带着光亮的声音,像在我身体很隐秘的部位上,要执意放下什么.应该说,我是被这种接近金属的声音,逼迫着抬起头的.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的播种的声音.

那其实是麦子,被撒出去的声音.

后来我想,那些红丁丁的麦粒,已经在播种者的手心里,感觉到了一种血气的涌动.它们必须从这些骨节粗大的手里,迅速走到泥土里去.这是一粒种子身负的使命.因此,它们在飞出播种者的手心时,必须接受阳光的洗礼,必须带着一束没有病菌的阳光,在泥土里开始一段生命的旅程.而阳光要打磨它们,就有了这种接近金属的声音.

在马坊,播种多是一些在早上和下午进行的事情.

我最留恋的播种,则是夕阳里的播种.这不是受凡·高的《播种者》的影响.我在那时,无论是耳朵和眼睛,都没有福分享受凡·高的名字和他的绘画,但对同一劳动的印象,都应该感觉到了.我以为,在某一个时辰,阳光的颜色,土地的颜色,种子的颜色,以及播种者伸出去的手臂的颜色,是融会在一起的.它们都像金子在某一时刻,会发出最动人的光芒.

这就是夕阳里的播种.

五谷之神,也没有发现这个时辰.

我是在这个时辰里,发现系在一群播种者身上,是种子的色彩,种子的声音,种子的光芒.比如某一个具体的播种者,在我平时的印象里,他的骨节粗大,他的腰背弯曲,他的脚步蹒跚,他的脸色灰暗.但他走在一群播种者中间,在这样庄重的劳动场面里,他像换了一个人.在夕阳的陪衬下,他生命中高贵的一面,突然出现了,也像种子接近泥土时,变得十分自信和饱满.他带着种子的力量,也带着种子的光芒,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在马坊很少神庙的土地上,像看到了神.

这些普遍的播种,让我在简朴的乡村生活中,就大胆地想象:夕阳沿着种子的声音,如何落下来?飞出手心的种子,如何感觉到原野上还有金色?

我在这些想象里,继续像种子一样,接近泥土.

我知道在一年之中,这是最后一件农事,它迫使万千双手,把细碎的种子捏住,把细碎的阳光捏住,也把马坊细碎的呼吸捏住.不等白露从树上降下来,泥土里,就有种子带着播种者手里的温度,开始触摸潮湿的地气.

在一块平整的大田里,我摸着播种的另一种节奏.

比起一群人在坡地里撒种子,这里的播种,被夕阳点染得更加深远.我站在他们的侧面,看四五组播种者,递进着朝西走去.那一刻,连夕阳也像被播种唤醒,也想让这群原生态的劳动者,把它直接播种在天边.而在每一组播种者中,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一位乡村里的女子,她用小巧的手,牵着一匹高大的牲口.她的方向,就是整个播种的方向,她会让一匹拉耧的马,很准确地踏在畔子上.套在马的背脊上,是一种叫作耧的农具,我多次摸过它的耧杆、耧斗、耧铧和耧把.在这些具体的部位上面,我看见耧杆,被马的肚皮磨得光亮,我看见耧斗,被种子的颗粒磨得光亮,我看见耧铧,被泥土的韧性磨得光亮,我也看见耧把,被摇耧者的手心磨得光亮.甚至在冬天,我从它光亮的耧筒里,还能闻出麦子的清香.因此,我在众多的农具中,很喜欢这种用桐木打制的,摇起来很轻的农具.我如果从骨子里崇拜农具的话,应该是从一张播种的耧开始的.

最后边的摇耧者,一定是马坊一些出色的男人.

他们会把种子匀称地、深浅地播进土里去.我知道,他们的手里,才真正握着农业的方向.比如麦子播种完了,一场秋雨过后,土地后的身体,齐刷刷地绿了起来.走过地头的人,一定还记着这块麦子是谁播种的,少不了称赞他几句.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叫树亭的人,以为他是村里一位摇耧的好把式.他的条形的脸上,总挂有一些精通农活的自豪,话语从他口里说出来,往往有一股子冲劲.他在村南摇耧播种时,我多数是跟在后面,用骨朵把一些土块打碎.我在前面看过他,头向外斜着,脖子上的青筋鼓得老高,眼睛不停地扎摸着,口里像拉耧的牲口一样,不停地出着粗气.我也在后面看过他,腰身不停地摆动着,和耧铧是一样的幅度.一条黑粗布裤子,白色的裤腰上,别着一块被汗水浸得黑透的毛巾.说实话,我平常多用另一种目光看这个人,但每逢播种时节,我告诉自己,必须懂得欣赏他.他的腰身后来彻底弯曲了,我记不清是因什么具体的事故,以为是摇耧摇弯的.最不可理解的是,他用一种不正常的方式,离开了他播种过的土地.

我之所以写他,是想提醒人们:这样精通农活的人,已在村子里不多了.

一个季节的播种,有时也是漫长的.记得由南嘴稍播种到北岭,有些人已开始穿棉衣了.数着白露的脚步,一天天向村子里逼近,我也想播进土里的麦子,会不会受冷.常识告诉我,这时的泥土里,聚集着一个季节的热气,足够麦子把根扎够来年分蘖时所需要的深度,我也就放心了.

甚至想着种子的,如何让大地翻身.

等最后一抹金色,覆盖完马坊的原野,我扶在白露的身边,想看看越来越深的秋天,如何用一片苍茫,抚摸播种者手里剩余的种子.

不能抬头,直至麦子破土出世,我要盯紧播种后的土地.

该文结束语:上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乡村举起烛光和荒芜和烛光方面的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替荒芜的乡村举起烛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劝她离婚,剩下的日子谁替她过? 一婚姻生活中,当爱人出轨了,别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充满同情和怜悯 如果你向朋友倒苦水,朋友可能会劝你,他(她)都出轨了,你竟然还原谅如果你说出一些你想原谅的理由,说出你的难处,他们嘴上不说什么,心里.

2、 孟凡浩的乡村试验场:文化和商业价值的攻守道 一排排造型精巧、白墙黛瓦的3层小楼,倏地出现于郁郁葱葱的水稻田与云雾涌动的群山之间,恰似一幅天然绘就的水墨山居图 这就是杭州富阳东梓关的新杭派民居 “我们尝试用一种抽象、写意的符号,构造出.

3、 乡村振兴要以文化为新动能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 "五个振兴 ",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其中, "文化振兴 "是乡村振兴之 "五个振兴 "中重要的一环 近.

4、 安徽省科技引领乡村振兴 安徽是科技大省,同时也是传统农业大省,如何发挥科创优势,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安徽谋发展的一大战略 文杨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5、 清远:乡村有了新闻发言人 清远市的首批“乡村新闻官”正式上任后,都在为本地农品的销售卖力推介,农产品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被打破,推动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也有了一股新鲜力量 文小康·中国.

6、 不要在心里替别人开车 我拿到驾照比老公早,但真正开车的时间比他少,所以一直技不如人 如果同行,开车的肯定是他 作为乘客,有些人开车我很放心,比如公司里以前开车的老朱 他是在部队时拿的驾照,有十几年的驾龄 他开车带我们出差,.